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三章:《光合作用》培优训练
1.成熟的桃子有甜味,是因为桃肉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是由桃子的( )
A.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B.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C.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D.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里,叶片用碘酒处理后,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这说明了叶片的这一部分生成了( )
A.蛋白质 B.脂肪 C.葡萄糖 D.淀粉
3.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白天和黑夜 C.有光时 D.黑夜
4.李明同学于6月中旬晴朗的日子作了如下的探究:从上午6点开始,在同一植株的相同位置,每隔4小时摘取一片形状、大小相同的叶子,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后低温保鲜。待摘了4片(依次为甲、乙、丙、丁)之后,同时进行脱色处理,再分别滴加等量的碘液,叶片颜色变得最蓝的是( )
A.甲叶 B.乙叶 C.丙叶 D.丁叶
5.对于植物间断暗期最有效的光是( )
A.红光 B.远红光 C.蓝紫光 D.绿光
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B.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
C.甲植物较适合生长在热带地区
D.乙植物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
7.以下发生在生物界的化学反应,对生态系统的意义不包括[注:(CH2O)代表糖类,CO2+H2O
(CH2O)+O2]
A.太阳能进人生物群落的途径
B.动物和植物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个途径获得能源物质
C.动物和植物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个途径获得细胞构建物
D.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个途径进行能量流动
8.在寒冷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气体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是( )
①建造温室大概时使用白色的塑料薄膜,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②适当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的阳光不足
③尽量增加空气的湿度,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
⑤向温室内定期施放氧气,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⑥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度差,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A②④⑥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9.如图为植物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10.图中,A是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棉花植物的CO2吸收和释放曲线,图B是棉花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4种生理活动状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图中ac段对应着B图中的(1)
B.B图中(4)表示植物只有呼吸作用
C.B图中(2)对应着A图中的Oa段和cd段
D.a点之前和c点之后,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11.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曾经设计类似图3-15-16实验。把刚采摘的且生长旺盛的树叶捣碎,采用某种方法获得含有叶绿体的滤液,分成三等份。把其中两份直接放入A、B培养皿,第三份除去叶绿体后放入C培养皿。将三个培养皿置于同一地点,A、C培养皿接受光照,B培养皿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中产生气泡,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C培养皿中未产生气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2.图为四种植物(a、b、c、d)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强光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
A.a B.b C.c D.d
13.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分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nm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14.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3-15-19中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15.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得到如图3-15-23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则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B.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h,相比于5℃,该植物在25℃环境中生长更快
C.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b,则该植物在35℃的环境中无法生存
D.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16.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叶片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 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④全部
17.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
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造成的
C.ce段与fg 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
18.某研究小组在温室大棚内测得植物在适宜温度下,光照强度与CO2吸收量的关系,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3-15-25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D段、DE段分别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
B.植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总量=S2+S4
C.B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大棚用红色或蓝紫色薄膜对提高棚内植物的产量最有效光照强度
19.“嫦娥号”绕月成功,为我国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但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中,比较难解决的是宇航员的供氧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太空舱内“饲养”小球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般光照条件下,每千克小球藻(鲜重)经光合作用每小时约可释放氧气小球0.64g,并产生相应质量的葡萄糖。(光合作用最简表达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1)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 g葡萄糖。
(3)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0和160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3-15-20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 。
A.CO2 B.H2O
C.部分来自CO2,部分来自H2O D.无法判断
20.冬天,我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 增强,降低温度可使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3)无土栽培也称为溶液栽培,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 。
(4)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图3-15-21所示。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曲线c~d的成因是 。
(5)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
线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21.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
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可供选用的仪器如图所示。
小王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2)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长势、大小均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和等体积的水,瓶口滴管内装有NaOH浓溶液,再将不同体积的纯净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三个瓶中,充入气体的成分分别是:甲瓶:2000mL空气; 乙瓶:1600mL空气、400mL CO2;丙瓶:1 400mL空气、600mL CO2,三套装置都如图3-15-22(b)所示。
(3)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观察进入三个瓶中水的体积。(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是 (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写字母表示,内装的药品写序号),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 (用仪器接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2)小王的实验原理正确吗? ,理由是 。
(3)对小王设计的实验略加改变,理论上还可根据 变化,来判定CO2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22.某研究者利用栽在花盆中的植物,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图甲表示此盆绿色植物在两种不同温度下释放氧气的快慢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测定图甲纵坐标上a值的实验装置图,已知该植物的呼吸商A(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75,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图乙的钟罩内放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为了测定a值,可在钟罩内放入该植物后密封,
置于25℃的环境中,并对钟罩进行 处理,若刻度管中红墨水 了bmm,则a值为 mm。
(2)在25℃、2.5×103Lx光照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 。
(3)若该盆植物为阴生植物,则在25℃条件下,阳生植物不吸收也不释放氧气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很可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103Lx。
(4)将此植物进行温室栽培,若温室内光照强度小于2.5×103Lx,甲图中 温度下有助于提高光合产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三章:《光合作用》培优训练
1.成熟的桃子有甜味,是因为桃肉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是由桃子的(▲)
A.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B.根从土壤中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C.叶片进行呼吸作用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D.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绿色植物有机物的制造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解答时结合有机物形成的原因以及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过程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结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及筛管的结构功能。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成熟的桃子有甜味,是因为肉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是光合作用的,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在含有叶绿体的部位进行,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转运到桃子中储存起来。而有机物的运输靠茎的结构中的筛管,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由桃子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后,由筛管向下运输到其它部位。因此由桃子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故选:D。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里,叶片用碘酒处理后,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这说明了叶片的这一部分生成了(▲)
A.蛋白质 B.脂肪 C.葡萄糖 D.淀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
【分析】本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考生要熟知这一特性。
【详解】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蛋白质、脂肪、葡萄糖遇碘液没有这个特性.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里,叶片用碘酒处理后,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这说明了叶片的这一部分生成了淀粉,故选:D。
3.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A.白天 B.白天和黑夜 C.有光时 D.黑夜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据此答题。
【分析】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因此,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是,有光时,故选:C。
4.李明同学于6月中旬晴朗的日子作了如下的探究:从上午6点开始,在同一植株的相同位置,每隔4小时摘取一片形状、大小相同的叶子,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后低温保鲜。待摘了4片(依次为甲、乙、丙、丁)之后,同时进行脱色处理,再分别滴加等量的碘液,叶片颜色变得最蓝的是(▲)
A.甲叶 B.乙叶 C.丙叶 D.丁叶
【答案】D
【解析】叶子脱色后,滴加碘液叶子的颜色深浅与叶子内的淀粉有关,淀粉越多颜色越深.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但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据此解答。
【分析】碘加碘液后叶子的颜色深浅与叶子内的淀粉多少有关,淀粉越多颜色越深。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随光照时间增加不断积累,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遇碘后变蓝,淀粉含量越多,遇碘变蓝的颜色越深.甲光照时间最短,产生的淀粉最少,丁号光照时间最长,制造的淀粉最多.所以,同时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蓝颜色最浅的是甲,最深的是丁,故选:D。
5.对于植物间断暗期最有效的光是(▲)
A.红光 B.远红光 C.蓝紫光 D.绿光
【答案】A
【解析】影响植物光周期的色素是光敏色素,其中红光能光敏色素pr型向Pfr型转变,其作用对中断暗期最为有效,而远红光使Pfr转为Pr,作用相反,其余两种色光对光周期作用不大。
【分析】【详解】植物间断暗期最有效的光是红光,能一直短日植物成花或促进长日植物成花.蓝紫光效果很差,绿光无效.而且红光的效应能被远红光消除,即在红光照射之后立即再照射远红光,就不能发生暗期间断作用,故选:A。
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B.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
C.甲植物较适合生长在热带地区
D.乙植物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
【答案】C
【解析】观图可知:甲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乙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保持不变,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识图读图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A、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A正确;
B、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B正确;
C、甲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降低,甲植物较适合生长在温带地区,C错误;
D、乙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保持不变,乙植物则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D正确;故选:C。
7.以下发生在生物界的化学反应,对生态系统的意义不包括[注:(CH2O)代表糖类,CO2+H2O
(CH2O)+O2]
A.太阳能进人生物群落的途径
B.动物和植物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个途径获得能源物质
C.动物和植物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个途径获得细胞构建物
D.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个途径进行能量流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据此答题。
【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才能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
【详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完成了物质转化: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二是完成了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源泉。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
8.在寒冷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气体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是(▲)
①建造温室大概时使用白色的塑料薄膜,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②适当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的阳光不足
③尽量增加空气的湿度,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
⑤向温室内定期施放氧气,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⑥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度差,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A②④⑥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
【详解】①建造温室大棚时使用白色的塑料薄膜,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①正确;
②适当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的阳光不足,提高作物的产量,②正确;
③尽量增加空气的湿度,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农作物的产量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无关,③错误;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提高作物的产量,④正确;
⑥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度差,以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导致夜晚呼吸作用过强,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⑥错误;故选:B。
9.如图为植物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详解】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由图示可知,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强,光合作用效率高,作物产量高,因此,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高矮作物相互搭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农作物产量。玉米单一品种,没有分层现象,可以合理密植,提高产量;故选;C。
10.图中,A是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棉花植物的CO2吸收和释放曲线,图B是棉花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4种生理活动状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图中ac段对应着B图中的(1)
B.B图中(4)表示植物只有呼吸作用
C.B图中(2)对应着A图中的Oa段和cd段
D.a点之前和c点之后,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答案】C
【解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A、分析图中曲线ac段可知,ac段点时,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应着B图中的(1),A正确;
B、图B中的(4)表示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O2,释放CO2的过程,但是叶绿体不吸收CO2,也不产生O2,表示绿色植物只有细胞呼吸,没有光合作用,B正确;
C、B图中(2)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细胞呼吸的速率,对应图一中的a和c点,C错误;
D、a点之前和c点之后,表示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O2,释放CO2的过程,此时光合作用的速率小于细胞呼吸的速率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故选:C。
11.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曾经设计类似图3-15-16实验。把刚采摘的且生长旺盛的树叶捣碎,采用某种方法获得含有叶绿体的滤液,分成三等份。把其中两份直接放入A、B培养皿,第三份除去叶绿体后放入C培养皿。将三个培养皿置于同一地点,A、C培养皿接受光照,B培养皿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中产生气泡,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C培养皿中未产生气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主要是淀粉,科学探究要设置对照实验,据此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详解】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故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正确;
B.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光而不是缺乏二氧化碳.故该选项错误;
C.A处理有叶绿体产生了淀粉,C处理没有叶绿体没有产生淀粉.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该选项叙述正确;
D.A处理有光,B处理没有光,两者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进行A、B两种处理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光照处理的变蓝,说明有淀粉,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2.图为四种植物(a、b、c、d)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强光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a、b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c、d的光合作用速率先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然后又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减慢,结合图示进行解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和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要紧紧围绕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弱时,植物d的光合作用速率最高,并且该植物的光饱和点最低,光照过强反而抑制该植物的生长,因此可以确定植物d最适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a、b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但是b增快的速率快,因此b是最适于在强光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故选:B。
13.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分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nm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信息: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集中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部位.分析解答。
【分析】认真分析资料,理清资料中提供的信息,联系学过的知识,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详解】通过题目中图示信息可知: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波长左右,说明此处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没有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说明此波长不利于光合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此实验中无法证明,故选:B。
14.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3-15-19中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A、B都是清水 B.液体A、B都是酒精,
C.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答案】C
【解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设置对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脱色时装有酒精和叶片的小烧杯,一定要隔水加热。这是因为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分析】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是关键。
【详解】脱色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由此可见:大烧杯内盛放的是清水,小烧杯内盛放的是酒精。故选:C。
15.将某株植物置于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得到如图3-15-23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每天的日照时间相同,则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快
B.若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12h,相比于5℃,该植物在25℃环境中生长更快
C.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b,则该植物在35℃的环境中无法生存
D.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图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指的是总光合作用强度,减去细胞呼吸强度后,可以得到净光合作用强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温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详解】A、15℃时,该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A正确;
B、设日照时间为x,可以列两个方程:
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1=4x-1×24表示;
2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可以用方程:y2=6x-2×24表示;
当x=12时,y1=y2; 当x>12时,y1<y2; 当x<12时,y1>y2;
B选项中x<12,应当是5℃生长更快,B错误;
C、日照时间为12h,35℃时一天的有机物积累为5×12-3×24<0,该植物无法生长,C正确;
D、在5-15℃范围内,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温度对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D正确;故选:B。
16.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将该叶片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①本实验未设对照组 ②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照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④全部
【答案】A
【解析】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在实验开始时首先进行饥饿处理,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然后一般曝光、一般遮光,再用碘液来鉴定是否产生淀粉。
【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利用萨克斯的光合作用的实验考查了对实验的原则,以及实验证明的相关结论,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详解】①本实验中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遮光,遮光的为对照组,曝光的为实验组,①错误;②本实验的自变量即为有无光照,而其它无关变量均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有无光照是遮光和曝光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②正确;③实验开始之前,萨克斯将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就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因此初始时遮光和曝光区域均达到无淀粉状态,③正确;④实验只能证明叶片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并不能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原料,④错误。故选:A。
17.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只有光照强度
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造成的
C.ce段与fg 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bg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曲线图,a点之前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是相等的,是植物的光补偿点,b点以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且大于呼吸作用,ce段由于中午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所下降.据此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A、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等,A错误;
B、ce段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吸收减少,B正确;
C、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下降,C错误;
D、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ah,D错误;故选:B。
18.某研究小组在温室大棚内测得植物在适宜温度下,光照强度与CO2吸收量的关系,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3-15-25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D段、DE段分别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
B.植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总量=S2+S4
C.B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大棚用红色或蓝紫色薄膜对提高棚内植物的产量最有效光照强度
【答案】C
【解析】本题的纵坐标是二氧化碳吸收量,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横坐标是光照强度,总体反应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A点是黑暗条件,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是光补偿点,C点是光饱和点,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细胞呼吸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详解】A、图中CD段是二氧化碳吸收量,是净光合量,DE段是二氧化碳释放量,是呼吸量,可以用CD+DE表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DE表示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B、看图可知植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总量为S1+S2+S4,B错误;C、在B点时,整株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强度,植物有些部位如根、不见光部位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故B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D、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其他色素也吸收,故为提高大棚植物的光合作用,应选用无色的塑料,使所有的光都能透过供植物利用,D错误,故选:C。
19.“嫦娥号”绕月成功,为我国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但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中,比较难解决的是宇航员的供氧问题。科学家发现,在太空舱内“饲养”小球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般光照条件下,每千克小球藻(鲜重)经光合作用每小时约可释放氧气小球0.64g,并产生相应质量的葡萄糖。(光合作用最简表达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1)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
(2)每千克小球藻在光照条件下,1小时可产生 ▲ g葡萄糖。
(3)过去人们一直对于光合作用产物O2的来源感到疑惑。若宇航员利用中子数不同的两种氧原子180和160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进行了如图3-15-20实验。请你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 ▲ 。
A.CO2 B.H2O
C.部分来自CO2,部分来自H2O D.无法判断
【答案】(1)有无叶绿体;(2)0.6;(3)B
【解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分析】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是关键。
【详解】(1)小球藻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宇航员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由此可见:小球藻细胞与宇航员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叶绿体.
(2) 6CO2+6H2O═C6H12O6+6O2
180 192
x 0.64
所以x==0.6(g) 产生0.6g葡萄糖。
(3)这属于同位素示踪法.应该是CO2中的氧原子与氧气中不一样,而氧气中的氧原子与水中一样.证明氧气中的氧原子来自水中的氧原子;
故答案为:(1)有无叶绿体;(2)0.6;(3)B。
20.冬天,我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 ▲ 增强,降低温度可使 ▲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3)无土栽培也称为溶液栽培,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 ▲ 。
(4)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图3-15-21所示。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 ,曲线c~d的成因是 ▲ 。
(5)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
线 ▲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答案】(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3)比例和种类;(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C0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02;(5)b~c或d~e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分析】此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详解】(1)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因此增加光照可以使光合作用增强;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环境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因此降低温度可以使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使用有机肥,不仅提高了蔬菜的品质,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会产生二氧化碳,为温室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3)无土栽培是以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轻质材料做育苗基质固定植株,让植物根系直接接触营养液,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成苗的现代化育苗技术;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比例和种类;
(4)由图示可知,温室密封后于第二天的凌晨4点开始,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大幅下降,这是因为此时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曲线c~d的成因是到了夜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只进行呼吸作用,因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又逐渐增加.曲线的b~c或d~e是每天的凌晨4点到下午的16点,此时段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此时通风可以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强度;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3)比例和种类;(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C0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02;(5)b~c或d~e。
21.小王要研究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做了下述实验。
可供选用的药品如下:①石灰石;②澄清石灰水;③稀硫酸;④浓硫酸;⑤盐酸溶液;⑥烧碱溶液;⑦蒸馏水。可供选用的仪器如图所示。
小王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2)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广口瓶中分别放入长势、大小均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和等体积的水,瓶口滴管内装有NaOH浓溶液,再将不同体积的纯净二氧化碳气体充入三个瓶中,充入气体的成分分别是:甲瓶:2000mL空气; 乙瓶:1600mL空气、400mL CO2;丙瓶:1 400mL空气、600mL CO2,三套装置都如图3-15-22(b)所示。
(3)将三套装置放在同一地点,太阳光照等量时间后,挤压滴管,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观察进入三个瓶中水的体积。(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变化忽略不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是 ▲ (仪器名称用仪器下的大写字母表示,内装的药品写序号),将所选仪器按要求连接,各接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是 ▲ (用仪器接口上的小写字母表示)。
(2)小王的实验原理正确吗? ▲ ,理由是 ▲ 。
(3)对小王设计的实验略加改变,理论上还可根据 ▲ 变化,来判定CO2浓度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无影响。
【答案】(l)A:①⑤;B:⑦;D:④(或A:①⑤;B:④;D:⑦);abcfg(或afgbc);
(2)正确;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体积;(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
【解析】(1)从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以及制取出的二氧化碳常含有的杂质以及除杂原则完成即可;
(2)从消耗二氧化碳的量的大小判断光合作用进行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过程的影响出发,判断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即可;
(3)利用植物质量的变化可对光合作用的进行情况进行分析,也可采用对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情况对光合作用强度进行判断;
【分析】此题是对光合作用发生时的原料及产物进行的相关探讨,是化学与生物相结合的基础实验题,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分析即可.
【详解】(1)一般的来说二氧化碳制取的药品是碳酸钙和稀盐酸,由于制取二氧化碳常含有氯化氢气体,所以常采用混合气体通过蒸馏水以除掉含有的氯化氢,再将导出的气体干燥即可得纯净的二氧化碳,连接的顺序一般是气体通过集气瓶时要“长进短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图示装置中C图装置不能作为洗气瓶使用,B、D均可;
(2)由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是没有消耗的二氧化碳体积,因此可根据二氧化碳消耗的多少,判断光合作用进行时二氧化碳浓度对其过程的影响;
(3)光合作用的原料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所以可采用对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情况对光合作用强度进行判断,由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所以也可利用植物质量的变化可对光合作用的强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l)A:①⑤;B:⑦;D:④(或A:①⑤;B:④;D:⑦);abcfg(或afgbc);
(2)正确;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推测出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体积;(3)植物质量的变化或栽培植物的容器中水的质量或体积变化。
22.某研究者利用栽在花盆中的植物,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图甲表示此盆绿色植物在两种不同温度下释放氧气的快慢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测定图甲纵坐标上a值的实验装置图,已知该植物的呼吸商A(呼吸商=呼吸放出的CO2量/呼吸消耗的O2量)为0.75,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图乙的钟罩内放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 。为了测定a值,可在钟罩内放入该植物后密封,
置于25℃的环境中,并对钟罩进行 ▲ 处理,若刻度管中红墨水 ▲ 了bmm,则a值为 ▲ mm。
(2)在25℃、2.5×103Lx光照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2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2 ▲ 。
(3)若该盆植物为阴生植物,则在25℃条件下,阳生植物不吸收也不释放氧气时所对应的光照强度很可能 ▲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103Lx。
(4)将此植物进行温室栽培,若温室内光照强度小于2.5×103Lx,甲图中 ▲ 温度下有助于提高光合产量。
【答案】(1)吸收CO2;遮光;上升;;(2)3.5a;(3)大于;(4)15℃
【解析】图甲表示该植物在不同温度(15℃、25℃)时,氧气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由图可知,15℃时细胞呼吸速率为a毫升/小时,25℃时细胞呼吸速率为2a毫升/小时,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装置乙中,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装置中的气体量的变化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
【分析】本题以曲线图和装置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明确装置乙中的气体量变化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并能够结合甲图进行相关计算。
【详解】(1)图乙装置用来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必须无光,因此要对钟罩进行遮光处理。25℃时,植物呼吸释放O2为2a=b,即a=;
(2)在25℃、2.5千勒克司光照强度下,该植物真正光合速率为5a,此时呼吸产生的CO2为1.5a,所以植物还需要从外界吸收3.5a;
(3)阳生植物有更强的呼吸,所以达到光补偿点需要更强光强;
(3)温室内光照强度小于2.5千勒克司,低温下更利于有机物积累.故答案为:(1)吸收CO2;遮光;上升;;(2)3.5a;(3)大于;(4)1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