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22 14:19: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水分进出植物体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
A根毛、导管、气孔 B.根毛、筛管、气孔
C.气孔、根毛、导管 D.根毛、气孔、导管
2.如图1所示,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图1
3.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
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那一侧
图2
4.下列关于叶片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片表皮属于营养组织
B.叶片由叶肉和叶脉组成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叶片表皮上有气孔,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
5.一株生理功能正常的绿色植物,在如图3所示的五种不同条件下都能持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图3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根毛吸水 D.蒸腾作用
6.将一马铃薯切削成如图4所示的形状,然后放一小容器中,分别加入1、2两种液体,过一会儿后,其液面发生图示的变化,则关于1、2两种液体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图4
A.1、2都是清水 B.1、2都是盐水 C.1是清水,2是盐水 D.1是盐水,2是清水
7.1500年前,贾思勰任高阳郡太守时曾因枣树数年不结果而“打”枣树,他用斧背狠敲枣树树干,树皮被打得伤痕累累,到了秋天树上挂满了枣子。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
A.可以加速水分的运输从而提高产量
B.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而提高产量
C.减少了有机物的向下运输而提高了产量
D.增加了无机盐的向上运输,而提高产量
8.图5是研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哪一幅图能表示实验结果( )
图5
图6
9.乐陵以盛产“金丝小枣”闻名全国,为了提高枣的坐果率,每年春天,一些有经验的枣农要将枣树树干进行环状切割。这样做的道理是( )
A.限制有机物向上运输 B.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
C.限制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 D.限制水和无机盐向下运输
10.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以下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正确的是( )
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
C.“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必定有水蒸气、CO2和O2
11.小明从资料中了解到,清晨割橡胶产量高,主要的理由可能是( )
A.清晨植物的呼吸作用最弱,但水分最多,膨压最大
B.清晨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中的水分多,膨压最大
C.清晨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最多,膨压最大
D.清晨植物蒸腾作用最弱,细胞中水分最多,膨压最大
12.人有生物钟,植物也有生物钟。图7表示的是某种植物体内影响叶张开或闭合的物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知该植物的“生物钟”是( )
图7
A.白天叶张开,晚上闭合 B.白天叶闭合,晚上张开
C.白天、晚上叶都张开 D.白天、晚上叶都闭合
13.如图8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单位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生理过程和森林合理开采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
图8
A.吸收矿质元素的量,8 B.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4
C.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6 D.蒸腾作用失水量,2
14.探究茎输送有机物的实验中,出现下列几种操作,其中不会影响实验效果的是( )
A.将两条环割的柳枝,一条放入水中,另一条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B.将环割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放入蒸馏水中培养
C.将环割在茎的基部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浸人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D.将在离根端3cm处环割的柳枝和未环割的柳枝,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15.图9表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图9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7分)
16.下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 蜱螨类(种/㎡) 线蚓类(种/㎡) 线虫类(种/㎡)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有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 污染
17.图10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通气性能最好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
图10
18.如图11所示,是叶片的横切面,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1
(1)在叶片中起运输功能的是 。(填序号)
(2)在叶片的上下表面涂上一层凡士林,会直接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原
料 无法从 (填序号)进入叶片内。
(3)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的颜色是 ,这是因为叶片产生了 。
19.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图12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2分)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2分)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2分)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共26分)
20.(6分)过量使用化肥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课题研究。
课题名称:比较金鱼藻和水葫芦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元素的吸收作用。
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相同水箱、金鱼藻、水葫芦、富营养化河水、蒸馏水、检测水中氮元素含量的相关仪器和其他必需设备。
研究过程:取三个水箱,编号A.B、C,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富营养化河水,并在A、B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金鱼藻和水葫芦。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测量各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
(1)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蒸馏水。
(2)在收集事实证据时,该小组获得了以下氮元素含量的实验数据(单位为mg/L)。
水箱号 0天 10天 20天 30天 40天
A(放金鱼藻) 2.91 2.87 2.65 2.04 1.36
B(放水葫芦) 2.91 2.48 2.10 1.50 1.32
C(对照组) 2.91 2.90 2.90 2.89 2.90
处理数据:画出A、B两个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折线图。
图13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学习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葫芦和金鱼藻均能吸收水中的氮元素,但 的吸收能力更强。
(4)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污染,很多河道都出现了水葫芦疯长,给河道环境及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降低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21.(6分)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图14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
22.(8分)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十号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十十十 十十十
2 壤土 十十十 十十十+
3 砂土 十十十 十十十
4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做出设计 。
(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号花盆。
23.(6分)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如图15所示方法进行处理:
图15
(1)试管中水位最低的是哪个装置?为什么? 。
(2)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
(3)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7分)
24.(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在加热时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25.(6分)以下为某地区森林植被与土壤涵养水分的关系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植被与土壤水分涵养性能和物理性质关系
林型 落叶层厚度(cm) 土壤自然含水量(%) 土壤涵养水量(m3/亩) 土壤容量(g/cm3) 土壤总孔隙度(%) 松紧度(kg/cm3)
A 常绿阔叶林 6(11) 38.87 225.2 0.6659 73.93 0.19
B 绿落落叶阔叶林 5(15) 62.80 366.9 0.2939 87.20 0.38
C 针阔混交林 3(6) 44.75 317.1 0.4309 84.10 0.51
D 针叶林 3(1) 29.39 179.9 0.8911 65.70 0.89
E 灌草丛 2(9) 62.38 328.9 0.2980 87.00 0.35
F 覆盖度差 / 23.54 61.7 1.1285 57.40 7.22
(1)以上林型中,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 。
(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你可以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 。
26.(13分)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门技术,营养液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
图16
(1)式①和式②分别表示绿色植物进行的不同生理活动:
式①:二氧化碳十水有机物+氧气;式②:有机物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能量
一般要求无土栽培温室棚内,晚上的温度低些,目的是 (选填“减弱”或“增强”)式②表示的生理活动。式①中的a是 。
(2)无土栽培的植物是通过 (填器官名称)吸收无机盐的。
(3)选择两株生长状况相似,叶片数量不同的同种植株,分别放入烧杯中。烧杯装有油层密封的质量和浓度相同的同种营养液,将烧杯置于已调节平衡的天平上,如图16甲所示,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同时将两烧杯置于同处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再放回原天平托盘上,天平的指针将会向 (选填“左”或“右”)偏转。
(4)若图乙温室中只有绿色植物,在不通入CO2的情况下。每天只在6:00~18:00接受日光照射。请在图丙的坐标上,用笔画出6:00~24:00该温室内CO2浓度的大致变化曲线(0:00~6:00的曲线已经绘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水分进出植物体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A根毛、导管、气孔 B.根毛、筛管、气孔
C.气孔、根毛、导管 D.根毛、气孔、导管
【答案】A
【解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运输水分的是导管,散失水分的是叶的气孔.据此解答。
【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
【详解】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水蒸气)。因此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根毛、导管、气孔。故选:A。
2.如图1所示,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图1
【答案】C
【解析】要是为了定量实验的考虑,干燥土壤可以称干重,然后通过各种处理分离有机物从而计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热计算质量,如果质量减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分析】明确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的方法。
【详解】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铁丝网上加热,如果质量减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可见C正确。故选:C。
3.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
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那一侧
图2
【答案】C
【解析】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很多.如用指南针定方向;利用北极星定方向;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定方向,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等。
【分析】此题结合实例理解解答。
【详解】观察树桩的年轮图示:乙侧的年轮间隔大于甲侧,说明乙侧是树干的向阳面,生长速度快于甲侧,故选:C。
4.下列关于叶片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表皮属于营养组织
B.叶片由叶肉和叶脉组成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叶片表皮上有气孔,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
【答案】C
【解析】叶片由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组成,如图:
【分析】明确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植物叶的上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A错误;
B、叶片由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组成,B错误;
C、叶片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比较紧密,含有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气孔是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并合,气孔闭合;D错误,故选:C。
5.一株生理功能正常的绿色植物,在如图3所示的五种不同条件下都能持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图3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根毛吸水 D.蒸腾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吸水作用的因素,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要求考生熟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根毛吸水、蒸腾作用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详解】A.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所以光合作用在图中的五种条件下夜间、半阴、阴天、下雨时不能持续进行;
B.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只要是活细胞上述的五种条件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C.根毛的吸水取决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时,根毛失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时,根毛吸水.影响根毛吸水主要因素是蒸腾拉力,在没有蒸腾作用的情况下根毛不吸水;
D.在空气湿度较大时蒸腾作用不能进行.如下雨时;综上所述A、C、D选项错误,只有B选项正确.故选B。
6.将一马铃薯切削成如图4所示的形状,然后放一小容器中,分别加入1、2两种液体,过一会儿后,其液面发生图示的变化,则关于1、2两种液体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图4
A.1、2都是清水 B.1、2都是盐水 C.1是清水,2是盐水 D.1是盐水,2是清水
【答案】D
【解析】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细胞吸水。
【分析】对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知识,一要学会识图,二明确植物细胞各结构名称及功能以及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本题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原理,看细胞液和细胞外溶液浓度哪个大,水总是流向浓度大的一方。
【详解】观察图示可知,马铃薯内的1液体液面上升,马铃薯外面的2液体液面下降。所以马铃薯内的1液体浓度大于外面的2液体浓度,所以最有可能的是1是盐水,2是清水。故选:D。
7.1500年前,贾思勰任高阳郡太守时曾因枣树数年不结果而“打”枣树,他用斧背狠敲枣树树干,树皮被打得伤痕累累,到了秋天树上挂满了枣子。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A.可以加速水分的运输从而提高产量
B.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而提高产量
C.减少了有机物的向下运输而提高了产量
D.增加了无机盐的向上运输,而提高产量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详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用斧背狠敲枣树树干,树皮被打得伤痕累累,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一部分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的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故选:C。
8.图5是研究豌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哪一幅图能表示实验结果(▲)
图5
图6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中的呼吸作用条件和意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是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
【详解】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供给种子的各项生理活动的利用,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甲瓶内的温度计会升高.乙瓶内的种子煮熟后,失去了生命力,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无热量散失,所以温度计不会升高,故选:A。
9.乐陵以盛产“金丝小枣”闻名全国,为了提高枣的坐果率,每年春天,一些有经验的枣农要将枣树树干进行环状切割。这样做的道理是(▲)
A.限制有机物向上运输 B.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
C.限制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 D.限制水和无机盐向下运输
【答案】B
【解析】木本植物的茎中有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由下向上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详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为了提高枣的坐果率,每年春天,一些有经验的枣农要将枣树树干进行环状切割,使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故选:B。
10.科学家们首次利用仪器“听到”并记录下树木“喝水”时发出的声音。以下关于树木“喝水”的讨论,正确的是(▲)
A.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
B.“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
C.“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
D.听到“喝水”声时,排出叶片气孔的气体必定有水蒸气、CO2和O2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详解】A、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故树木“喝水”的主要部位一定是根尖的伸长区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故树木“喝”进的水一定会沿着根、茎、叶中的筛管运送到树木各处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故树木“喝水”时,无机盐一定会“搭便车”,“跑”到树木的各个部分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植物的叶片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但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产生的,水蒸气是蒸腾作用产生的,氧气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听到树木“喝水”声时,是植物的吸水是蒸腾作用产生的,应该、只有水蒸气。故此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小明从资料中了解到,清晨割橡胶产量高,主要的理由可能是(▲)
A.清晨植物的呼吸作用最弱,但水分最多,膨压最大
B.清晨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中的水分多,膨压最大
C.清晨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最多,膨压最大
D.清晨植物蒸腾作用最弱,细胞中水分最多,膨压最大
【答案】D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解答即可。
【分析】本题结合蒸腾作用的原理,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详解】由于胶乳贮藏在树皮韧皮部的乳管里,把树皮割开,牛奶般的胶乳靠着乳管本身及其周围薄壁细胞的膨压作用,就会不断地流出来,而清晨是一日中温度最低和湿度最大的时候,同时橡胶树经过晚上的休整,蒸腾作用仍然处于微弱或停止状态,体内水分饱满,细胞的膨压作用是一日中最大的,因此清晨割胶产量高,到了9时以后,橡胶树的光合作用开始了,气孔开放,蒸腾作用逐步增强,乳管及其周围薄壁细胞的膨压逐渐变小,到午前,这种压力就会更小,因此,清晨以后割胶产量相对就降低了,所以割胶制度规定了割胶最适宜的季节,割胶天数,割胶时间,割胶树皮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以及每天割胶株数等,其中规定,割胶日必须在当天清晨6∽7时以前完成割胶任务,因为此时是一日中产胶量最多的时候。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2.人有生物钟,植物也有生物钟。图7表示的是某种植物体内影响叶张开或闭合的物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知该植物的“生物钟”是(▲)
图7
A.白天叶张开,晚上闭合 B.白天叶闭合,晚上张开
C.白天、晚上叶都张开 D.白天、晚上叶都闭合
【答案】A
【解析】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的开闭。
【分析】知道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围成的小孔,受保卫细胞控制。
【详解】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壁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合并,气孔闭合。所以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由图可知从4-16时,使叶片张开的物质增加,使叶片闭合的物质减少,因此白天叶片张开,从16时开始,使叶片张开的物质减少,使叶片闭合的物质增加,因此到了夜晚叶片闭合,故选A。
13.如图8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单位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生理过程和森林合理开采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图8
A.吸收矿质元素的量,8 B.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4
C.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6 D.蒸腾作用失水量,2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叶面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是单位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图中干物质质量代表净光合作用量,阴影部分=光合作用实际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消耗的量.据此答题。
【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叶面积指数的含义及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明确图中干物质质量代表净光合量,阴影部分代表呼吸消耗量,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详解】根据叶面积指数的概念可知,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作用强度越大,合成的有机物越多,干物质量越大.设叶面积指数为6所对应的光合作用实际量变化曲线的点为A,所对应的干物质量变化曲线的点为B.由图可知,达到A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作用实际量不再增加,OB段,干物质量不断增加,到达B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因呼吸作用不断加强,干物质量不仅不再增加,反而下降,因此,叶面积指数为6时,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时期。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故选:C。
14.探究茎输送有机物的实验中,出现下列几种操作,其中不会影响实验效果的是(▲)
A.将两条环割的柳枝,一条放入水中,另一条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B.将环割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放入蒸馏水中培养
C.将环割在茎的基部和未环割的柳枝,分别浸人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D.将在离根端3cm处环割的柳枝和未环割的柳枝,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
【答案】D
【解析】 植物体有两种输导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向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分析】植物体中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详解】因为有机物是由植物的筛管运输的,而筛管位于树的韧皮部,也就是树皮中,如果我们要探究茎输送有机物的实验,就需要把离根端3厘米处环割的柳枝和未环割的柳枝的根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养,这样可以形成对照,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又不会让植物缺乏无机盐,D正确,故选:D。
15.图9表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图9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答案】D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
【分析】 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情况等。
【详解】A、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利用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A不符合题意;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缓慢,故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B不符合题意;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快,故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进行蒸腾作用,只有少部分进行生理活动,故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并不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D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7分)
16.下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 蜱螨类(种/㎡) 线蚓类(种/㎡) 线虫类(种/㎡)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有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 ▲ 污染
【答案】多样性(或数量);生物
【解析】【分析】【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任何土壤动物的物种数都比化肥田多,可见有机肥比化肥好。但有机肥田的有害生物也多,所以必须进行处理,否则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故答案为:多样性(或数量);生物。
17.图10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 ;通气性能最好的是 ▲ ;最适宜耕种的是 ▲ (填序号)
图10
【答案】A C B
【解析】保肥性最强的是黏土土壤,通气性最好的砂土类型,最适宜耕种的是壤土类型。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分析】掌握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图A中的矿物质颗粒较多,可见保肥性能最强。B、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C、据扇形图可见:C土质的通气性能最好。故答案为:A;C;B。
18.如图11所示,是叶片的横切面,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1
(1)在叶片中起运输功能的是 ▲ 。(填序号)
(2)在叶片的上下表面涂上一层凡士林,会直接影响到叶片的光合作用,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原
料 ▲ 无法从 ▲ (填序号)进入叶片内。
(3)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的颜色是 ▲ ,这是因为叶片产生了 ▲ 。
【答案】(1)③;(2)二氧化碳;④;(3)蓝色;淀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叶片的结构,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
【分析】关于叶片的结构是中考的重点,一般以识图题的形式出现。
【详解】如图所示结构为:①上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气孔
(1)叶脉具有支持和疏导作用,属于疏导组织,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可以从下往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还含有筛管,可以从上往下运输有机物;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分布于叶片的上、下表皮,它是指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在叶片的上下表面涂上一层凡士林,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无法进入叶内,从而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从而使得叶片的颜色变成蓝色。
故答案为:(1)③;(2)二氧化碳;④;(3)蓝色;淀粉。
19.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图12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2分)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2分)
【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3)髓;(4)蒸发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中考常考的知识,应主要掌握。
【详解】(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图乙中C是树皮,B是木质部,C是髓;
(4)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能有效的散热降温;
故答案为:(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3)髓;(4)蒸发。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共26分)
20.(6分)过量使用化肥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某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课题研究。
课题名称:比较金鱼藻和水葫芦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元素的吸收作用。
实验材料:大小合适的相同水箱、金鱼藻、水葫芦、富营养化河水、蒸馏水、检测水中氮元素含量的相关仪器和其他必需设备。
研究过程:取三个水箱,编号A.B、C,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富营养化河水,并在A、B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金鱼藻和水葫芦。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测量各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
(1)在实验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引起的误差,他们应该定期在每个水箱中添加一定量的蒸馏水。
(2)在收集事实证据时,该小组获得了以下氮元素含量的实验数据(单位为mg/L)。
水箱号 0天 10天 20天 30天 40天
A(放金鱼藻) 2.91 2.87 2.65 2.04 1.36
B(放水葫芦) 2.91 2.48 2.10 1.50 1.32
C(对照组) 2.91 2.90 2.90 2.89 2.90
处理数据:画出A、B两个水箱水中的氮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折线图。
图13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学习小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葫芦和金鱼藻均能吸收水中的氮元素,但 ▲ 的吸收能力更强。
(4)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污染,很多河道都出现了水葫芦疯长,给河道环境及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你认为 ▲ (选填“能”或“不能”)降低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答案】(2)如大图所示;
(3)水葫芦;(4)不能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水生植物生长繁殖速度的加快,据此答题。
【分析】如果任水葫芦自由生长,水葫芦将会阻塞河道,造成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动物无法生长。
【详解】(1)测定水中氮元素的含量,能折射出水生植物吸收氮元素的量;如果水蒸发后加入富营养化的河水,水中氮元素的含量又会增多,不能正确反映水生植物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因而,要注入蒸馏水;
(2)在直角坐标系中,按照表中的数值标出各个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即可;
(3)一段时间后,B水箱内水中氮元素的含量低于A水箱内水中氮元素的含量,说明水葫芦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多于金鱼藻;
(4)如果任水葫芦在河道里自生自灭,水葫芦的遗体在腐生微生物的作用下,又能转化成含氮的无机盐,河水富营养化的现象得不到解决;
故答案为:(2)如大图所示;
(3)水葫芦;(4)不能。
21.(6分)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14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图14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 。
【答案】(1)①和②;(2)不合理;装置①和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解析】 【分析】【详解】这道题要考虑影响植物生长的诸多因素,而现在要研究的是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那么就必须把两种植物置于同一盆土壤中,而地上部分的环境又要相对独立,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②号实验组,而①号则可作为对照组,观察甲植物在没有乙植物争夺土壤中养分的情况下的生长情况。因此我们应比较①与②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第二问中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装置①和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答案:(1)①与②(2)不合理;因为在装置①和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22.(8分)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十号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十十十 十十十
2 壤土 十十十 十十十+
3 砂土 十十十 十十十
4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做出设计 ▲ 。
(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 号花盆。
【答案】(1)光照时间长短;(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壤土;+++;+++;(4)3
【解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进行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必须注意变量的控制。
【详解】(1)分析1号2号花盆,土壤种类和浇水量相同,光照时间不同;
(2)分析1号和3号花盆,浇水量和光照时间相同,不同的是1号是壤土,3号是沙土,所以想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种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设计实验时只要浇水量不同,其他变量相同均可,所以本题答案为:壤土,+++;+++;
(4)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与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壤土的构成颗粒较小,沙土的构成颗粒较大,所以沙土漏水明显;
故答案为:(1)光照时间长短;(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壤土;+++;+++;(4)3。
23.(6分)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如图15所示方法进行处理:
图15
(1)试管中水位最低的是哪个装置?为什么? ▲ 。
(2)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 。
(3)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 。
【答案】(1)A;叶片的上、下表皮有气孔散失的水量最多;D;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2)水蒸腾作用减弱,水分散失减少,试管中水位降低少;(3)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水分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
【解析】【分析】【详解】(1)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只能经茎部极少量蒸腾,几乎水减少较慢,而D组没有叶片,切口也涂抹了凡士林,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基本没有水分的散失,所以水位最高;
(2)装置A放在暗室中,由于没有光照温度较低,蒸腾作用较弱散失的水分较少,所以试管中的水位降低少;
(3)实验证明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来完成的。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水分散失的多少与叶上的气孔数量有直接关系;
故答案为:(1)A;叶片的上、下表皮有气孔散失的水量最多;(2)水蒸腾作用减弱,水分散失减少,试管中水位降低少;(3)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水分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7分)
24.(8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在加热时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三种方法中的 ▲ 。(填序号)
【答案】(1) ①2C4H10+13O28CO2+10H2O;②6:1; 84n;(2) ③
【解析】【分析】【详解】(1)①小分子有机物C4H10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4H10+13O28CO2+10H2O;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12n)=6:1;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n+1×12n=84n;
(3)土壤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C4H10会燃烧生成CO2和H2O,而第三种方法恒温箱内烘干,不会燃烧,不会生成气体。故第三种方法恒温箱内烘干能保持质量不变,故填:③;
故答案为:(1) ①2C4H10+13O28CO2+10H2O;②6:1; 84n;(2) ③
25.(6分)以下为某地区森林植被与土壤涵养水分的关系表,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植被与土壤水分涵养性能和物理性质关系
林型 落叶层厚度(cm) 土壤自然含水量(%) 土壤涵养水量(m3/亩) 土壤容量(g/cm3) 土壤总孔隙度(%) 松紧度(kg/cm3)
A 常绿阔叶林 6(11) 38.87 225.2 0.6659 73.93 0.19
B 绿落落叶阔叶林 5(15) 62.80 366.9 0.2939 87.20 0.38
C 针阔混交林 3(6) 44.75 317.1 0.4309 84.10 0.51
D 针叶林 3(1) 29.39 179.9 0.8911 65.70 0.89
E 灌草丛 2(9) 62.38 328.9 0.2980 87.00 0.35
F 覆盖度差 / 23.54 61.7 1.1285 57.40 7.22
(1)以上林型中,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 ▲ 。
(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你可以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 ▲ 。
【答案】(1)B落叶阔叶林;(2)E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
【解析】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
【分析】此题考查了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保护植被的意义。多为综合性的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的题目。
【详解】(1)落叶阔叶林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它在水土保持上也有重要的意义。观表数据可知:以上林型中的涵养水源性能最强的是B常绿落叶阔叶林;绿落叶阔叶林;(2)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国家提出不仅要退耕还林,还要退耕还草。从表格中找到其科学依据是E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故答案为:(1)B落叶阔叶林;(2)E灌草丛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土壤涵养水量大。
26.(13分)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门技术,营养液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
图16
(1)式①和式②分别表示绿色植物进行的不同生理活动:
式①:二氧化碳十水有机物+氧气;式②:有机物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能量
一般要求无土栽培温室棚内,晚上的温度低些,目的是 ▲ (选填“减弱”或“增强”)式②表示的生理活动。式①中的a是 ▲ 。
(2)无土栽培的植物是通过 ▲ (填器官名称)吸收无机盐的。
(3)选择两株生长状况相似,叶片数量不同的同种植株,分别放入烧杯中。烧杯装有油层密封的质量和浓度相同的同种营养液,将烧杯置于已调节平衡的天平上,如图16甲所示,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同时将两烧杯置于同处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再放回原天平托盘上,天平的指针将会向 ▲ (选填“左”或“右”)偏转。
(4)若图乙温室中只有绿色植物,在不通入CO2的情况下。每天只在6:00~18:00接受日光照射。请在图丙的坐标上,用笔画出6:00~24:00该温室内CO2浓度的大致变化曲线(0:00~6:00的曲线已经绘出)。
【答案】(1)减弱;叶绿体;(2)根;(3)右;(4)如图所示
【解析】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用珍珠岩、蛭石、无毒泡沫塑料等作固定植物的基质,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的培养植物的方法;19世纪中,克诺普等发明了这种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把这种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在二十一世纪人们进一步改进技术,使得无土栽培发展起来。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了无土栽培的概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详解】(1)式①和式②分别表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呼吸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因此夜晚的温度低些,可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式①中的a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2)植物的根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二是把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同样,无土栽培的植物所需要的无机盐也是由根从培养液中吸收的;
(3)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将甲装置中的两株植物同时移到阳光下,由于左边植物的叶片比右边植物的叶片多,左边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也多,导致左边装置的总重量低于右边装置的重量,因此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再放回原天平托盘上,天平的指针将会向右偏转;
(4)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不通入二氧化碳的情况下,装置乙在光照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逐渐降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的浓度又会逐渐增加.即在6:00~24:00时间段内,二氧化碳在坐标上表现为先降低然后再升高.又因为装置内的一部分二氧化碳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因此装置内的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会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1)减弱;叶绿体;(2)根;(3)右;(4)如图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