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3.8空气污染与保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2.(2021七下·余姚期中)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使用氟里昂作致冷剂
3.(2021八下·诸暨期中)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速率
B.a 模型所代表的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C.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未改变
D.b 的化学式为 C2H4O2
4.(2021·鹿城模拟)“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
5.(2021七下·鄞州期中)近年来,江北区治水部门对慈城古城护城河(如图所示)进行综合整治,还原护城河风貌,努力把护城河打造成为一条“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6.(2021七下·北仑期中)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关于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只有氧气和氮气
B.氟利昂的使用会造成臭氧的减少
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响人体健康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7.(2021七下·浙江期末)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
8.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哪种气体含量增加所致( )
A.NO2 B.CO2 C.SO2 D.氟利昂
9.大气层中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D.生产生物需要的氧气
10.造成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 )
A.硫酸厂排放的废气 B.大量燃烧含硫的燃料
C.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 D.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
11.汽车尾气含有的下列气体,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雨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碳氢化合物
12.下列各项中,因果关系配对正确的是( )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
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13.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某市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6~76,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该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为 ( )
污染指数 50以下 51~100 101~200 201~300 300以上
质量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A.Ⅰ级,优 B.Ⅱ级,良
C.Ⅲ级,轻度污染 D.V级,重度污染
14.空气的清洁程度可以用每立方米空气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其测定方法是:用空气抽气机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中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将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上,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mg)。如图是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下列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A.5~6时 B.6~7时 C.7~8时 D.8~9时
15.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有下列气体:①二氧化硫、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氮、④甲烷、⑤氟氯烃,其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17.温室效应
(1)概念:大气中 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就是 。
(2)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②海平面上升; 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18.汽车尾气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因为汽车尾气中通常有含铅化合物以及CO、NO、SO2等有毒气体,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里面用铂(Pt)、铅(Pb)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两种无毒气体,使汽油充分燃烧并使SO2转化为SO3。已知SO3更易与水化合生成+6价硫的另一化合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O与CO通过催化转化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一种生成物是N2): 。
(2)写出SO3与水化合的化学方程式: 。
(3)“催化转化器”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可能会造成 效应的加剧。
(4)请你谈谈如何控制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19.(2021八下·乐清期末)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 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20.(2021·南湖模拟)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在206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等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总量。
(1)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各国还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原因是 。
(2)在常压、300℃条件下,CO2和H2在一种新型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H4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完成的一份报告草案宣称,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很有可能是近50年来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 漫画“啊!地球出汗了!”
(1)材料一、二告诉我们,气候受 的影响。
(2)“地球出汗了”是指全球 现象,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 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产生的。
22.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 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23.表中列出了五种行星上“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行星名称 行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
木星 氨气、氦气、氢气、甲烷
水星 没有气体
冥王星 甲烷
火星 二氧化碳
金星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 。
(2)试推测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金星表面 (选填“有”或“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 。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 。
24.
(1)如图是大气中的CO2含量按目前速度上升的直线图。根据该图估计:到2050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是 ,这比2000年CO2的体积分数0.035%增加了 。
(2)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根据CO2产生和消耗的途径,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25.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下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大气中产生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 (填编号),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 (填名称)。
(2)在图所示的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3)大气中的氧气除了供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 反应而消耗。
(4)臭氧和氧气从物质组成上看,相同点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 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温室效应指数水蒸气10.1二氧化碳0.031甲烷2×10-430
⑴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图甲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气体。
⑵图乙装置,控制温度计初温度,得到 现象,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⑶图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指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 。
⑷该小组用图丙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有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⑸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请针对“低碳”生活,提出你的建议: 。
27.(2018八上·杭州期中)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目前,产生温室效应主要同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大火等等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①
②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装置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 ,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
(2)该小组用图③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 (填气体名称)。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地球只有一个,为了明天有一个美好的家园,人类应该倍加爱护她。请提出二点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 。
28.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 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 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 。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29.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如图是某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与综合利用的部分工艺流程.
资料1: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SO2、HCl等有害气体.
资料2:+2价的铁元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 能转变为电能来发电.
(2)为了不污染环境,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必须通入 性溶液来吸收.(填“酸”或“碱”)
(3)请你谈谈对“H2”的认识 .(任写一点)
(4)SO2是形成 的主要物质(填“白色污染”或“酸雨”);写出酸雨的一点危害 .
(5)将所得硫酸亚铁溶液在氮气 环境中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填“过滤”或“蒸馏”),得到硫酸亚铁晶体.其中氮气的作用是 .
(6)请你对身边的生活垃圾处理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30.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 应”。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CO2 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时 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 刻 9:53 9:58 10:03 10:08 10: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 (写出一点即可)。
四、解答题
31.(2021九上·义乌期中)“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源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能。
(2)氢气是氢燃料电池的原料,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多余电能电解水来制取。已知1.2kg氢气大约可供某款氢能源汽车行驶100km,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质量的水。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是: 。
(4)世界能源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 。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32.(2021·嘉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 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 并说明理由。
33.(2021·嵊州模拟)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如右图所示。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的观点有 。
A.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候
B.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
C.二氧化碳是造成气温上升的唯一原因
D.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必定造成灾难性后果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
①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
②把地球及其大气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元素的总质量 。
(3)标准状况下,地球表面的大气体积约为4.4×1018米3。若人类通过一段时间的低碳生活方式,地球表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0.5PPM(1PPM=1克/米3),则地球表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约减少多少千克?这些二氧化碳全部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可以合成有机物(以C6H12O6计)的质量为多少?
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
(4)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类食物。(选填“动物”或“植物”)
34.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积极使用新能源,某品牌汽车是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车。请填空:
(1)该电动车所使用的电池为高铁电池,其原理为高铁酸钾(K2FeO4)和单质锌作用,在释放出电能的同时生成K2ZnOx、氧化铁及氧化锌,则K2ZnOx中x的值为 ,反应前后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2)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你还有什么建议?
35.(2020九上·慈溪期末)某地规定工业排放的废气中SO2的含量不得超过0.4mg/L。某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反应:SO2+I2+2H2O=H2SO4+2HI,
测定某工业废气中SO2的含量,测试装置如图所示。
测试步骤:
①碘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1.27g碘单质,加入少量碘化钾,先溶解在100mL 水中,继续加水配制成1000mL 溶液。
②取5mL上述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入2~3滴淀粉试液。
③把100mL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后,插入试管的橡皮塞中,如图所示。
然后缓缓向外拉,使吸入试管内的废气与淀粉碘溶液充分接触。每次抽取的气体为100mL,重复抽取n次,直到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废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淀粉碘溶液反应)。
(1)排放到空气中的SO2气体主要来自于 燃烧。
(2)步骤②中,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 mg,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变为 色。
(3)按步骤测试某工业废气,抽取次数为80次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试计算该废气中SO2含量,并判断是否符合排放标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水蒸气(H2O)、臭氧(O3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氢氟氯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 55%。
【解答】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符合题意;
B秸秆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C草原放牧量数量减少,草的光合作用会增加,可以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D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分析四个选项中的现象是否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即可。
【解答】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加剧,而氟利昂泄露后会将臭氧分解为氧气,造成臭氧层破坏,故A、B、D不合题意;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会节约能源,减小排放,大大降低空气污染,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判断;
(2)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因素;
(3)根据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判断;
(4)根据b的结构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解答】A.使用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速率,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 模型所代表的物质为CO2,在大气中含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不变,但是分子的数目减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结构图可知,b 的化学式为 C2H4O2,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水土流失、臭氧空洞和白色污染,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判断。
【解答】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B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水体污染,故C不合题意;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小对水体、土壤的污染,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污染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空气的成分有氧气和氮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故A错误;
B.氟利昂会使臭氧分解,它的使用会造成臭氧层破坏,故B正确;
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增大,会增加人类患呼吸疾病的概率,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它是空气的一部分,不是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大气圈中的对流层里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暖湿润,生机盎然。但是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明显变暖。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解答】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大于其呼吸作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反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从臭氧层对人类的作用分析。
【解答】臭氧层在大气中能吸收99%高强度的紫外线,使动植物免受紫外线的毒害,如果没有臭氧层地球气温会马上升高,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燃烧是二氧化硫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解答】 造成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大量燃烧含硫的燃料;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硫与氮的氧化物形成酸雨分析。
【解答】酸雨是硫与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现象的成因分析解答。
【解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故①-b;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与水结合会生成亚硫酸和稀硝酸,从而形成酸雨,故②-a;
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会使人缺氧中毒,故③-d;
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中,会破坏臭氧层,加大紫外线的强度,故④-c。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即空气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会伤害到人类、植物及动物的生命,损害财物、或干扰舒适的生活环境,如臭味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是某一种物质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足够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物产生影响者,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空气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之现象,就是空气污染。换言之,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正常的增量就产生空气污染的情形。
【解答】由题干可知,某市空气污染指数为56~76,根据参照表格给出的信息,查阅本指数是在51-100之间,因此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属于Ⅱ级良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图表的斜率越大,代表悬浮物越多。
【解答】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下列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7~8时,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从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切入解题。
【解答】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左;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积极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的快,那么它的体积膨胀的更厉害,因此右边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左边,而水柱总是向压强小的那端移动;
(2)如果要减小温室效应,那么就要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加大已有二氧化碳的吸收,据此确定控制方法。
【解答】(1)一段时间后,右边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强大于左边空气的压强,因此水柱向左移动;
(2)控制“温室效应”的建议为: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17.【答案】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碳的循环是平衡的,但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解答】(1)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2)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温室效应;(2) 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②海平面上升; 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18.【答案】(1)2NO+2CO N2+2CO2
(2)SO3+H2O= H2SO4
(3)温室
(4)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无铅汽油;推广天然气和电动汽车;开发可行的太阳能汽车等。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和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解答】(1)由题意可知NO与CO通过催化转化器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NO+2CO N2+2CO2 ;
(2)三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硫酸,方程式为SO3+H2O= H2SO4 ;
(3) “催化转化器”有二氧化碳生成,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4) 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无铅汽油、推广天然气和电动汽车、开发可行的太阳能汽车等可 控制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2NO+2CO N2+2CO2;(2)SO3+H2O= H2SO4 ;(3)温室;(4) 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无铅汽油;推广天然气和电动汽车;开发可行的太阳能汽车等。
19.【答案】(1)温室效应
(2)光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解答】(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2)光合
20.【答案】(1)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2)CO2+4H2CH4+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解答;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解答】(1)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各国还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2)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物为甲烷和水,反应条件为300℃和催化剂,那么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4H2CH4+H2O 。
21.【答案】(1)人类活动
(2)气候变暖;二氧化碳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温室效应”引起地球大气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
【解答】(1)材料一、二告诉我们,气候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球出汗了”是指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产生的。
故答案为:(1)人类活动(2)气候变暖;二氧化碳
22.【答案】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很多,比如将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有一些临海城市或将消失;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等等。
【解答】 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23.【答案】(1)木星
(2)高;没有
(3)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
(2)金星上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从而导致金星表面气温很高。即使金星表面有水,也会迅速汽化变成水蒸气;
(3)甲烷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的过程,由于冥王星上没有适量的氧气参与反应,因此它上面的甲烷很难点燃;
(4)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分析解答。
【解答】(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木星。
(2)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高,金星表面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24.【答案】(1)0.043%;0.008%
(2)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剧增会导致温室效应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依然严重。
【解答】(1)由题知200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5%,203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0%,30年增长了0.005%,可算出50年增长0.008%,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3%。
(2)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温室效应加剧。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故答案为:(1)0.043%;0.008%(2)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5.【答案】(1)①⑤⑥;氮气
(2)O2、O3
(3)氧化
(4)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1)据图示信息分析;
(2)据单质的概念分析;
(3)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 氧化反应而消耗.
【解答】(1)据图示信息可知:大气中产生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臭氧变为氧气、水分解生成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故氧气和臭氧为单质;
(3)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消耗.
(4)氧气和臭氧相同点,都是单质,都是由相同元素组成
故答案为:(1) ①⑤⑥、氮气; (2) O2、O3 ;(3) 氧化 ;(4) 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26.【答案】盛有甲烷气体的锥形瓶内温度高;小;低于;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合理即可)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工厂、汽车排放的气体等都加剧温室效应。
【解答】(2)对比两个装置的温度情况,甲烷瓶的温度计明显更高,因此说明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小。
(4)该小组用图丙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有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低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5)针对“低碳”生活,比如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答案为:(2)盛有甲烷气体的锥形瓶内温度高(3)小(4)低于(5)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合理即可)
27.【答案】(1)CH4;温度
(2)空气;低于
(3)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少开车;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阅读表格中间关于“温室效应”的材料,确定图②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灯泡照射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二者的温度即可;
(2)要研究温室效应,应将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对比;左侧二氧化碳温度升高的大,气体压强大,那么左侧的液面就低于右侧的液面。
(3)可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能力、节约化石能源等角度思考。【解答】(1)根据表格中资料可知,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甲烷,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温度;
(2)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低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少开车;控制人口增长。
28.【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是中考中比较喜欢考的题型,综合了光合作用考查了实验题的内容;
【解答】(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3)氧气;甲;(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9.【答案】(1)内
(2)碱
(3)是一种清洁能源
(4)酸雨;使土壤酸化
(5)过滤;防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6)分类回收重新利用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垃圾焚烧会放出热量,实际上是内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内;
(2)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SO2、HCl等有害气体,所以应该用碱性溶液来吸收;故填:碱;
(3)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故填:是一种清洁能源;
(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因为酸性物质能和很多物质反应,所以酸雨的危害是很多方面的,如: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使水体显酸性等.故填:酸雨、使土壤酸化;
(5)分离硫酸亚铁晶体与液体可用过滤的方法,因为:+2价的铁元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利用化学性质稳定的氮气来做保护气;故填:过滤;防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6)对生活垃圾要分离回收,合理利用,既减轻了环境的污染,又能节约资源,故填:分类回收重新利用.
【分析】(1)垃圾焚烧会放出热量;
(2)根据烟气的成分来分析;
(3)氢气具有可燃性,热值高,生成物只有水;
(4)从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角度来分析;
(5)根据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以及亚铁易被氧化来分析;
(6)根据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来分析.
30.【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
(3)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回答。
(4)结合表一给的信息分析回答。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若火焰熄灭,则说明已集满。
(3)由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由表一可知,二氧化碳与空气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和密度都不相同,比热不同,相同质量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不同。所以该实验中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所以得出温度的变化不科学。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31.【答案】(1)电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2kg;
(3)B到A
(4)A;B;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燃料电池是化学能变电能分析;
(2)根据水中氢元素质量为氢气质量分析;
(3)根据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分析;
(4)根据所给制氢原理是否有碳排放分析。
【解答】(1) 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2kg;
(3) 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是从B到A;
(4) 水力发电制氢 、 太阳能发电制氢 、 核能发电制氢 都不会造成碳排放,可得到绿氯,ABD正确,火力发电制氢会有碳排放,C不正确;
故答案为:(1)电;(2)10.8kg;(3)B到A;(4)ABD。
32.【答案】(1)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2KOH+CO2=K2CO3+H2O
(3)示例:不认同:2020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板端低天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属
于个例,事实上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空间与时间上的
极端天气作为个例不能否定全球气温整体上升这一事实。
示例:不认同:2020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低端天气只是个别时间或地区的偶然性气
温下降特例;或2020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低端天气不能作为否定地球整体气
温上升的依据。
端天气是个例;认为个例能够否定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
示例:不认同:2020年是例外,可能是气温测量有误。
示例:全球气温是呈下降趋势,或地球气温是反复多变的。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既然化石能源是造成碳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要尽可能的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并且寻找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结构。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要得到某个结论,不能只依靠一个数据,而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明问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
(3)我不认同这样的质疑,因为:2020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板端低天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属于个例,事实上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空间与时间上的极端天气作为个例不能否定全球气温整体上升这一事实。
33.【答案】(1)A;B
(2)微生物(细菌或真菌);不变或守恒
(3)解:m=4.4×1018米3×0.5克/米3= 2.2×1015 千克
设生成有机物的质量为x
6CO2---------- C6H12O6
264 180
2.2×1015千克 x
x=1.5×1015千克
(4)植物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2)(4)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3)由信息可知,二氧化碳的减少量等于其体积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乘积;已知二氧化碳的质量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直接列式计算即可得出有机物的合成量;
【解答】(1)A、由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可知,今天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历史大多时候都要低的;故A正确;
B、图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与气温情况不是同高同低的;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与气温变化成正比,因此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故C错误;
D、图中只显示了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情况,没有显示二氧化碳浓度与灾难发生的关系;故D错误;
(2)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其中的碳会重新进入大气中;由碳循环可知,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碳元素总质量是不会变的;
(3) 解:m=4.4×1018米3×0.5克/米3= 2.2×1015 千克
设生成有机物的质量为x
6CO2---------- C6H12O6
264 180
2.2×1015千克 x
x=1.5×1015千克
(4)从低碳角度出发,应多吃植物类食物;
34.【答案】(1)2;+6价变化为+3价
(2)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2)根据空气污染的原因确定治理方案分析。
【解答】(1) K2ZnOx中钾元素为+1价,锌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由(+1)×2+(+2)+(-2)×x=0,则x=2, K2FeO4 中铁元素化合价为+6价, 氧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
(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等都可减少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2;+6价变化为+3价 ;(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
35.【答案】(1)化石燃料
(2)6.35;蓝
(3)抽取80次,则气体总体积为8000mL,设二氧化硫的质量为y
SO2+I2+2H2O=H2SO4+2HI
64 254
y 6.35mg
y=1.6mg,
则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 ,所以符合排放标准。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分析;
(2)根据配制溶液时的溶质和溶液质量关系及淀粉遇碘变蓝分析;
(3)根据碘的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出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析。
【解答】(1) 排放到空气中的SO2气体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2) 1.27g 配制成1000mL溶液,则 步骤②中,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g=6.35mg,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变为蓝色;
(3)抽取80次,则气体总体积为8000mL,设二氧化硫的质量为y
SO2+I2+2H2O=H2SO4+2HI
64 254
y 6.35mg
y=1.6mg,则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 ,所以符合排放标准。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2)6.35;蓝;(3)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 ;符合排放标准。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3.8空气污染与保护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 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水蒸气(H2O)、臭氧(O3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氢氟氯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 55%。
【解答】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符合题意;
B秸秆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C草原放牧量数量减少,草的光合作用会增加,可以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D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2.(2021七下·余姚期中)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汽车尾气的排放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使用氟里昂作致冷剂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分析四个选项中的现象是否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即可。
【解答】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加剧,而氟利昂泄露后会将臭氧分解为氧气,造成臭氧层破坏,故A、B、D不合题意;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会节约能源,减小排放,大大降低空气污染,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1八下·诸暨期中)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速率
B.a 模型所代表的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C.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未改变
D.b 的化学式为 C2H4O2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判断;
(2)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因素;
(3)根据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判断;
(4)根据b的结构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解答】A.使用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速率,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 模型所代表的物质为CO2,在大气中含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不变,但是分子的数目减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结构图可知,b 的化学式为 C2H4O2,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2021·鹿城模拟)“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水土流失、臭氧空洞和白色污染,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二氧化碳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1七下·鄞州期中)近年来,江北区治水部门对慈城古城护城河(如图所示)进行综合整治,还原护城河风貌,努力把护城河打造成为一条“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答案】B
【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判断。
【解答】A.工厂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
B.大量含磷洗涤剂任意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B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可以减小水体污染,故C不合题意;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小对水体、土壤的污染,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2021七下·北仑期中)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关于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只有氧气和氮气
B.氟利昂的使用会造成臭氧的减少
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响人体健康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污染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空气的成分有氧气和氮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故A错误;
B.氟利昂会使臭氧分解,它的使用会造成臭氧层破坏,故B正确;
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增大,会增加人类患呼吸疾病的概率,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它是空气的一部分,不是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B。
7.(2021七下·浙江期末)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
【答案】A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大气圈中的对流层里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暖湿润,生机盎然。但是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明显变暖。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解答】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大于其呼吸作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反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哪种气体含量增加所致( )
A.NO2 B.CO2 C.SO2 D.氟利昂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选B。
9.大气层中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
A.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D.生产生物需要的氧气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从臭氧层对人类的作用分析。
【解答】臭氧层在大气中能吸收99%高强度的紫外线,使动植物免受紫外线的毒害,如果没有臭氧层地球气温会马上升高,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造成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 )
A.硫酸厂排放的废气 B.大量燃烧含硫的燃料
C.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 D.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燃烧是二氧化硫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解答】 造成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大量燃烧含硫的燃料;
故选B。
11.汽车尾气含有的下列气体,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雨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碳氢化合物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硫与氮的氧化物形成酸雨分析。
【解答】酸雨是硫与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
故选C。
12.下列各项中,因果关系配对正确的是( )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
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现象的成因分析解答。
【解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故①-b;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与水结合会生成亚硫酸和稀硝酸,从而形成酸雨,故②-a;
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会使人缺氧中毒,故③-d;
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中,会破坏臭氧层,加大紫外线的强度,故④-c。
故选B。
13.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某市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6~76,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该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为 ( )
污染指数 50以下 51~100 101~200 201~300 300以上
质量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A.Ⅰ级,优 B.Ⅱ级,良
C.Ⅲ级,轻度污染 D.V级,重度污染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即空气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会伤害到人类、植物及动物的生命,损害财物、或干扰舒适的生活环境,如臭味的存在。换言之,只要是某一种物质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足够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物产生影响者,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空气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之现象,就是空气污染。换言之,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正常的增量就产生空气污染的情形。
【解答】由题干可知,某市空气污染指数为56~76,根据参照表格给出的信息,查阅本指数是在51-100之间,因此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属于Ⅱ级良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空气的清洁程度可以用每立方米空气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其测定方法是:用空气抽气机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中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将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上,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mg)。如图是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下列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A.5~6时 B.6~7时 C.7~8时 D.8~9时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图表的斜率越大,代表悬浮物越多。
【解答】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下列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7~8时,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有下列气体:①二氧化硫、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氮、④甲烷、⑤氟氯烃,其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从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切入解题。
【解答】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答案】左;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积极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的快,那么它的体积膨胀的更厉害,因此右边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左边,而水柱总是向压强小的那端移动;
(2)如果要减小温室效应,那么就要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加大已有二氧化碳的吸收,据此确定控制方法。
【解答】(1)一段时间后,右边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强大于左边空气的压强,因此水柱向左移动;
(2)控制“温室效应”的建议为: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17.温室效应
(1)概念:大气中 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就是 。
(2)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②海平面上升; 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答案】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碳的循环是平衡的,但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已经脱离碳循环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了出来。这就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进而导致气温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解答】(1)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2)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但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温室效应;(2) 温室效应的危害: ①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②海平面上升; ③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18.汽车尾气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因为汽车尾气中通常有含铅化合物以及CO、NO、SO2等有毒气体,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里面用铂(Pt)、铅(Pb)合金作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两种无毒气体,使汽油充分燃烧并使SO2转化为SO3。已知SO3更易与水化合生成+6价硫的另一化合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O与CO通过催化转化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一种生成物是N2): 。
(2)写出SO3与水化合的化学方程式: 。
(3)“催化转化器”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可能会造成 效应的加剧。
(4)请你谈谈如何控制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答案】(1)2NO+2CO N2+2CO2
(2)SO3+H2O= H2SO4
(3)温室
(4)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无铅汽油;推广天然气和电动汽车;开发可行的太阳能汽车等。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和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解答】(1)由题意可知NO与CO通过催化转化器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NO+2CO N2+2CO2 ;
(2)三氧化硫与水化合生成硫酸,方程式为SO3+H2O= H2SO4 ;
(3) “催化转化器”有二氧化碳生成,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4) 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无铅汽油、推广天然气和电动汽车、开发可行的太阳能汽车等可 控制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2NO+2CO N2+2CO2;(2)SO3+H2O= H2SO4 ;(3)温室;(4) 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无铅汽油;推广天然气和电动汽车;开发可行的太阳能汽车等。
19.(2021八下·乐清期末)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1)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燃料,加上森林面积因乱砍滥伐而急剧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 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 作用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答案】(1)温室效应
(2)光合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解答】(1)人类大量使用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蒸腾作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若是大面积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的增多,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
(2)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能够促进实现“碳中和”。
故答案为:(1)温室效应(2)光合
20.(2021·南湖模拟)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在206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等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总量。
(1)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各国还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原因是 。
(2)在常压、300℃条件下,CO2和H2在一种新型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H4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2)CO2+4H2CH4+H2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解答;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解答】(1)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各国还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过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2)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物为甲烷和水,反应条件为300℃和催化剂,那么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4H2CH4+H2O 。
21.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完成的一份报告草案宣称,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很有可能是近50年来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 漫画“啊!地球出汗了!”
(1)材料一、二告诉我们,气候受 的影响。
(2)“地球出汗了”是指全球 现象,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 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产生的。
【答案】(1)人类活动
(2)气候变暖;二氧化碳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温室效应”引起地球大气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碳。
【解答】(1)材料一、二告诉我们,气候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球出汗了”是指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产生的。
故答案为:(1)人类活动(2)气候变暖;二氧化碳
22.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 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答案】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有很多,比如将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有一些临海城市或将消失;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等等。
【解答】 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23.表中列出了五种行星上“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行星名称 行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
木星 氨气、氦气、氢气、甲烷
水星 没有气体
冥王星 甲烷
火星 二氧化碳
金星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 。
(2)试推测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金星表面 (选填“有”或“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 。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1)木星
(2)高;没有
(3)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气体;
(2)金星上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从而导致金星表面气温很高。即使金星表面有水,也会迅速汽化变成水蒸气;
(3)甲烷燃烧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氧气反应的过程,由于冥王星上没有适量的氧气参与反应,因此它上面的甲烷很难点燃;
(4)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分析解答。
【解答】(1)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木星。
(2)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高,金星表面没有液态水。
(3)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冥王星的大气中没有能助燃的氧气。
(4)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24.
(1)如图是大气中的CO2含量按目前速度上升的直线图。根据该图估计:到2050年,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是 ,这比2000年CO2的体积分数0.035%增加了 。
(2)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根据CO2产生和消耗的途径,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
【答案】(1)0.043%;0.008%
(2)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剧增会导致温室效应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依然严重。
【解答】(1)由题知200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5%,2030年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0%,30年增长了0.005%,可算出50年增长0.008%,20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0.043%。
(2)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温室效应加剧。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从加快吸收和减少排放两方面考虑,如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故答案为:(1)0.043%;0.008%(2)温室效应加剧;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5.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下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大气中产生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 (填编号),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 (填名称)。
(2)在图所示的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3)大气中的氧气除了供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外,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 反应而消耗。
(4)臭氧和氧气从物质组成上看,相同点是 。
【答案】(1)①⑤⑥;氮气
(2)O2、O3
(3)氧化
(4)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
(1)据图示信息分析;
(2)据单质的概念分析;
(3)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 氧化反应而消耗.
【解答】(1)据图示信息可知:大气中产生氧气的三种主要来源是:臭氧变为氧气、水分解生成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故氧气和臭氧为单质;
(3)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消耗.
(4)氧气和臭氧相同点,都是单质,都是由相同元素组成
故答案为:(1) ①⑤⑥、氮气; (2) O2、O3 ;(3) 氧化 ;(4) 都是由氧元素组成
三、实验探究题
26.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 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温室效应指数水蒸气10.1二氧化碳0.031甲烷2×10-430
⑴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图甲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气体。
⑵图乙装置,控制温度计初温度,得到 现象,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⑶图表中的“温室效应指数”指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 。
⑷该小组用图丙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有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⑸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请针对“低碳”生活,提出你的建议: 。
【答案】盛有甲烷气体的锥形瓶内温度高;小;低于;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合理即可)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工厂、汽车排放的气体等都加剧温室效应。
【解答】(2)对比两个装置的温度情况,甲烷瓶的温度计明显更高,因此说明甲烷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表中展示了部分气体的数据,据此可得出,水蒸气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要比甲烷气体小。
(4)该小组用图丙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有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低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5)针对“低碳”生活,比如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答案为:(2)盛有甲烷气体的锥形瓶内温度高(3)小(4)低于(5)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合理即可)
27.(2018八上·杭州期中)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目前,产生温室效应主要同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大火等等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①
②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装置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 ,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
(2)该小组用图③装置来进行二氧化碳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 (填气体名称)。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地球只有一个,为了明天有一个美好的家园,人类应该倍加爱护她。请提出二点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 。
【答案】(1)CH4;温度
(2)空气;低于
(3)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少开车;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阅读表格中间关于“温室效应”的材料,确定图②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灯泡照射一段时间后,通过比较二者的温度即可;
(2)要研究温室效应,应将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对比;左侧二氧化碳温度升高的大,气体压强大,那么左侧的液面就低于右侧的液面。
(3)可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能力、节约化石能源等角度思考。【解答】(1)根据表格中资料可知,研究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是甲烷,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温度;
(2)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右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设计意图:希望实验时,能观察到食用油a侧液面高度低于b侧液面高度,以此证明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少开车;控制人口增长。
28.近些年来,我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为探究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有影响,小琳作出“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无影响”的假设,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大烧杯中装入清水,向内连续吹气3分钟,再分装等体积清水至3个玻璃瓶中。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叶上打出直径1厘米的圆形叶片30片,各取10片浸没在3个玻璃瓶的清水中,并密封。
③将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台灯的甲、乙、丙3个密闭玻璃罩中。
④甲装置不放卫生香,乙装置内点燃1支卫生香,丙装置内点燃2支卫生香,如图所示。
⑤打开台灯30分钟,观察到甲、乙、丙装置内圆形叶浮起的数量依次为10片、4片和2片。
(1)步骤①,小琳往清水中吹气是为了让清水富含 (填气体名称)。
(2)步骤④,用点燃的卫生香在密闭环境中造成烟雾,是为了模拟 天气,设置甲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3)步骤⑤,圆形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填气体名称),使叶片浮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装置 中的菠菜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4)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小琳的假设? 。为使实验更科学准确,小琳多次重复实验,这样做是为了 。
【答案】(1)二氧化碳
(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氧气;甲
(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该题是中考中比较喜欢考的题型,综合了光合作用考查了实验题的内容;
【解答】(1)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小琳向清水内吹气3分钟,是为了让清水富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小琳探究“昏暗天气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无影响”,利用点燃卫生香释放烟雾来模拟雾霾造成的昏暗天气,其中甲装置是为了作对照而设置的;故答案为: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
(3)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叶片上浮,从甲中浮起来的圆形叶片数量最多来分析,甲装置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故答案为:氧气;甲;
(4)从实验结果看雾霾天气对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所以不能支持小琳的假设;为了避免单次实验可能造成的偶然性差错,可以多重复几次实验;故答案为: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雾霾造成的昏暗;对照;(3)氧气;甲;(4)不能;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9.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如图是某垃圾处理厂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与综合利用的部分工艺流程.
资料1: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SO2、HCl等有害气体.
资料2:+2价的铁元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 能转变为电能来发电.
(2)为了不污染环境,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必须通入 性溶液来吸收.(填“酸”或“碱”)
(3)请你谈谈对“H2”的认识 .(任写一点)
(4)SO2是形成 的主要物质(填“白色污染”或“酸雨”);写出酸雨的一点危害 .
(5)将所得硫酸亚铁溶液在氮气 环境中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填“过滤”或“蒸馏”),得到硫酸亚铁晶体.其中氮气的作用是 .
(6)请你对身边的生活垃圾处理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答案】(1)内
(2)碱
(3)是一种清洁能源
(4)酸雨;使土壤酸化
(5)过滤;防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6)分类回收重新利用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垃圾焚烧会放出热量,实际上是内能转化为电能;故填:内;
(2)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SO2、HCl等有害气体,所以应该用碱性溶液来吸收;故填:碱;
(3)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故填:是一种清洁能源;
(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因为酸性物质能和很多物质反应,所以酸雨的危害是很多方面的,如: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使水体显酸性等.故填:酸雨、使土壤酸化;
(5)分离硫酸亚铁晶体与液体可用过滤的方法,因为:+2价的铁元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利用化学性质稳定的氮气来做保护气;故填:过滤;防止硫酸亚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6)对生活垃圾要分离回收,合理利用,既减轻了环境的污染,又能节约资源,故填:分类回收重新利用.
【分析】(1)垃圾焚烧会放出热量;
(2)根据烟气的成分来分析;
(3)氢气具有可燃性,热值高,生成物只有水;
(4)从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角度来分析;
(5)根据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以及亚铁易被氧化来分析;
(6)根据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来分析.
30.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研究CO2浓度增加是否增大地球“温室效 应”。他们查阅的有关数据如表一:
CO2 空气
25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比热 0.684千焦/(千克·℃) 0.72千焦/(千克·℃)
0 ℃,1个标准大气压下气体的密度 1.96克/升 1.29克/升
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和操作步骤:
Ⅰ.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并编号为甲、乙,塞紧带有相同温度计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再把两只玻璃瓶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甲、乙瓶中的温度变化。
Ⅱ.阳光持续照射,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两支玻璃瓶中的温度,并记录如表二:
时 刻 9:23 9:28 9:33 9:38 9:43 9:48
甲瓶温度(℃) 13.0 19.8 23.5 26.0 26.4 27.0
乙瓶温度(℃) 13.0 19.0 22.8 25.0 26.0 26.5
时 刻 9:53 9:58 10:03 10:08 10:13
甲瓶温度(℃) 27.0 27.8 28.0 28.0 28.1
乙瓶温度(℃) 26.5 27.4 27.9 28.0 28.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
(2)往瓶中充CO2时,验证瓶中已充满了CO2的方法是 。
(3)该实验中,照射相同时间,根据表二中的数据,比较甲、乙瓶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4)该实验中,在阳光照射下,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5)有同学认为根据该模拟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存在问题,你认为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
(3)根据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回答。
(4)结合表一给的信息分析回答。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解答】(1)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方法检查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若火焰熄灭,则说明已集满。
(3)由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由表一可知,二氧化碳与空气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和密度都不相同,比热不同,相同质量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密度不同,相同体积气体的质量不同。所以该实验中影响甲、乙瓶温度不同的原因,除了CO2的温室效应以外, 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该实验使用的纯净的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所以得出温度的变化不科学。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集满
(3)开始一段时间内,甲瓶比乙瓶升温快,最后两瓶温度趋于一致
(4)两种气体的比热不同(或瓶中气体的质量不同)
(5)实验使用了纯净的CO2(或该实验没有模拟地球的大气的情况)
四、解答题
31.(2021九上·义乌期中)“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源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能。
(2)氢气是氢燃料电池的原料,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多余电能电解水来制取。已知1.2kg氢气大约可供某款氢能源汽车行驶100km,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质量的水。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是: 。
(4)世界能源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 。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答案】(1)电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2kg;
(3)B到A
(4)A;B;D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燃料电池是化学能变电能分析;
(2)根据水中氢元素质量为氢气质量分析;
(3)根据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分析;
(4)根据所给制氢原理是否有碳排放分析。
【解答】(1) 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2kg;
(3) 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是从B到A;
(4) 水力发电制氢 、 太阳能发电制氢 、 核能发电制氢 都不会造成碳排放,可得到绿氯,ABD正确,火力发电制氢会有碳排放,C不正确;
故答案为:(1)电;(2)10.8kg;(3)B到A;(4)ABD。
32.(2021·嘉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 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 并说明理由。
【答案】(1)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2KOH+CO2=K2CO3+H2O
(3)示例:不认同:2020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板端低天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属
于个例,事实上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空间与时间上的
极端天气作为个例不能否定全球气温整体上升这一事实。
示例:不认同:2020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低端天气只是个别时间或地区的偶然性气
温下降特例;或2020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低端天气不能作为否定地球整体气
温上升的依据。
端天气是个例;认为个例能够否定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
示例:不认同:2020年是例外,可能是气温测量有误。
示例:全球气温是呈下降趋势,或地球气温是反复多变的。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既然化石能源是造成碳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要尽可能的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并且寻找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结构。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要得到某个结论,不能只依靠一个数据,而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明问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
(3)我不认同这样的质疑,因为:2020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板端低天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属于个例,事实上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空间与时间上的极端天气作为个例不能否定全球气温整体上升这一事实。
33.(2021·嵊州模拟)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如右图所示。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的观点有 。
A.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候
B.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
C.二氧化碳是造成气温上升的唯一原因
D.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必定造成灾难性后果
(2)人们或许会问:这些碳来自何方?
①如果以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为对象来考量碳循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圈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碳释放到大气圈中,伴随着动植物的死亡,体内的碳一部分被 (填某类生物)分解,返回大气圈。
②把地球及其大气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碳元素的总质量 。
(3)标准状况下,地球表面的大气体积约为4.4×1018米3。若人类通过一段时间的低碳生活方式,地球表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0.5PPM(1PPM=1克/米3),则地球表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约减少多少千克?这些二氧化碳全部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可以合成有机物(以C6H12O6计)的质量为多少?
已知植物光合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
(4)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多吃 类食物。(选填“动物”或“植物”)
【答案】(1)A;B
(2)微生物(细菌或真菌);不变或守恒
(3)解:m=4.4×1018米3×0.5克/米3= 2.2×1015 千克
设生成有机物的质量为x
6CO2---------- C6H12O6
264 180
2.2×1015千克 x
x=1.5×1015千克
(4)植物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2)(4)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3)由信息可知,二氧化碳的减少量等于其体积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乘积;已知二氧化碳的质量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直接列式计算即可得出有机物的合成量;
【解答】(1)A、由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可知,今天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历史大多时候都要低的;故A正确;
B、图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与气温情况不是同高同低的;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与气温变化成正比,因此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故C错误;
D、图中只显示了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情况,没有显示二氧化碳浓度与灾难发生的关系;故D错误;
(2)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其中的碳会重新进入大气中;由碳循环可知,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碳元素总质量是不会变的;
(3) 解:m=4.4×1018米3×0.5克/米3= 2.2×1015 千克
设生成有机物的质量为x
6CO2---------- C6H12O6
264 180
2.2×1015千克 x
x=1.5×1015千克
(4)从低碳角度出发,应多吃植物类食物;
34.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积极使用新能源,某品牌汽车是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车。请填空:
(1)该电动车所使用的电池为高铁电池,其原理为高铁酸钾(K2FeO4)和单质锌作用,在释放出电能的同时生成K2ZnOx、氧化铁及氧化锌,则K2ZnOx中x的值为 ,反应前后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2)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你还有什么建议?
【答案】(1)2;+6价变化为+3价
(2)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2)根据空气污染的原因确定治理方案分析。
【解答】(1) K2ZnOx中钾元素为+1价,锌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由(+1)×2+(+2)+(-2)×x=0,则x=2, K2FeO4 中铁元素化合价为+6价, 氧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
(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等都可减少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2;+6价变化为+3价 ;(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
35.(2020九上·慈溪期末)某地规定工业排放的废气中SO2的含量不得超过0.4mg/L。某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反应:SO2+I2+2H2O=H2SO4+2HI,
测定某工业废气中SO2的含量,测试装置如图所示。
测试步骤:
①碘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1.27g碘单质,加入少量碘化钾,先溶解在100mL 水中,继续加水配制成1000mL 溶液。
②取5mL上述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入2~3滴淀粉试液。
③把100mL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后,插入试管的橡皮塞中,如图所示。
然后缓缓向外拉,使吸入试管内的废气与淀粉碘溶液充分接触。每次抽取的气体为100mL,重复抽取n次,直到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废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淀粉碘溶液反应)。
(1)排放到空气中的SO2气体主要来自于 燃烧。
(2)步骤②中,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 mg,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变为 色。
(3)按步骤测试某工业废气,抽取次数为80次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试计算该废气中SO2含量,并判断是否符合排放标准。
【答案】(1)化石燃料
(2)6.35;蓝
(3)抽取80次,则气体总体积为8000mL,设二氧化硫的质量为y
SO2+I2+2H2O=H2SO4+2HI
64 254
y 6.35mg
y=1.6mg,
则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 ,所以符合排放标准。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分析;
(2)根据配制溶液时的溶质和溶液质量关系及淀粉遇碘变蓝分析;
(3)根据碘的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出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析。
【解答】(1) 排放到空气中的SO2气体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2) 1.27g 配制成1000mL溶液,则 步骤②中,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g=6.35mg,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变为蓝色;
(3)抽取80次,则气体总体积为8000mL,设二氧化硫的质量为y
SO2+I2+2H2O=H2SO4+2HI
64 254
y 6.35mg
y=1.6mg,则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 ,所以符合排放标准。
故答案为:(1)化石燃料;(2)6.35;蓝;(3)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 ;符合排放标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