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四)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舟遥遥以轻飏 B.临清流而赋诗
C.乃瞻衡宇 D.抚孤松而盘桓
【解析】 “衡”通“横”。
【答案】 C
2.下列短语或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载欣载奔(满载) 三径就荒(接近)
B.审容膝之易安(仔细看)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C.怀良辰以孤往(爱惜) 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D.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聊乘化以归尽(无聊)
【解析】 A项,“载……载……”,一边……一边……。B项,“审”,明白、知道。D项,“聊”,姑且。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悦亲戚之情话
【解析】 C项,“风雨”,古今都指风和雨。A项,“以前”,古义:“以”,介词,可译为“拿”;“前”是名词,前边。今义: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B项,“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D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成员。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眄庭柯以怡颜 ②审容膝之易安 ③园日涉以成趣
④吾得兄事之 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或棹孤舟 ⑦乐琴书以消忧 ⑧悦亲戚之情话
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 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 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麾:指挥
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招致,使……来
C.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造:前往,到
D.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耻:以……为耻
【解析】 A项,“麾”通“挥”,甩掉,扔掉。
【答案】 A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解析】 解答此题时,通读语句,把握主要内容是断句的前提。然后借助关键词语(语气词、代词等)和一些断句技巧进行合理断句。由句末语气词“也”可知,“也”前不宜断开,故排除A。“天下”在句子中不完整,不宜断开,故排除B。“奈何”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固定句式,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不应断开,故D项也错误。
【答案】 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文中指陶渊明做州里的掌管文书的小官。
B.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文中指陶渊明归隐。
C.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丝带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文中的“绶”代陶渊明的官职非常低。
D.葛巾:以葛布制成的头巾,形如幍而横着,尊卑共服。古代平时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成头巾,包住头发,称作葛巾。葛巾比丝绸便宜,大众化。
【解析】 C项,文中的“绶”代指官印。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生病、卧床、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送给他的粮食和肉扔掉了。
B.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解析】 B项,“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有误,应为“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译文:
(2)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译文:
(3)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译文:
【解析】 翻译句子时,先通读语句,把握大意。然后找出句子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翻译,努力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顺”。关键点:(1)“少”“高趣”“博”“属文” (2)“家累”“力”“自随”(宾语前置句) (3)“坐”“弥日”
【答案】 (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
(2)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
(3)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接受。(陶渊明)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为难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接受。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九月九日的时候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来寄托内心的情感。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葛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在后一个朝代降低身份,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作靖节先生。
11.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仿写句子,注意结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愉悦。
【解析】 仿用句式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及所用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从我国古代诗人中选取例子,并正确引用相关诗句。
【答案】 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12.语文老师上课时曾解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薪俸少,而王栋梁同学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则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陶渊明的节操。王栋梁觉得杂志上说得有道理,他想找老师交流一下。
请你为他代拟一段话,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老师听后感到尴尬。
注意:语言要得体,100字左右。
【解析】 语言的得体包括说话的对象、场合、称谓、敬谦辞的使用等。
【答案】 老师,关于“五斗米”的解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不过,与您的解释有些出入,它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陶渊明的节操。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13.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晚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0个字。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图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描述图表要抓住图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准确、简洁地表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要有遗漏。
【答案】 (示例)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1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本课话题 ——信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决心归隐。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最终放弃仕途回归田园,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小吏,诗坛上却升起了一颗光照千古的明星。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16年8月11日,里约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经过7局苦战后,丁宁击败李晓霞,首次夺得奥运女单冠军,也成为乒乓球历史上又一位大满贯选手。
对乒乓球、对大满贯,丁宁对于这些梦想,有着坚定的信念,她会分辨对她有益的建议,绝不盲从,因为她的
执着。她小时候被妈妈“连哄带吓”地打球,后来渐渐明白如何把打球当作自己的事业,练就了永远不放弃的信念,还有一颗经得住挫折的坚强的心。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2.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
3.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
4.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轻飏( ) 熹微( )
壶觞( ) 眄庭柯( )
流憩( ) 出岫( )
翳翳( ) 西畴( )
窈窕( )( ) 寻壑( )
耘耔( ) 东皋( )
【答案】 yánɡ xī shānɡ miǎn qì xiù yì chóu yǎo tiǎo hè zǐ ɡā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悟
(2)引
(3)非
(4)之
(5)而
(6)以
【答案】 (1)动词,觉悟,认识到 通“晤”,面对面 (2)动词,举起、端起 动词,疏导使流动 动词,牵、拉 动词,延请 (3)形容词,错误 动词,不是 (4)代词,代“为长吏”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去 (5)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但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6)介词,因为 动词,使、让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结果 连词,表并列 介词,把 连词,表修饰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实迷途其未远( ) 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 ) ____________
(3)乐琴书以消忧( ) ____________
(4)或棹孤舟( ) ____________
(5)生生所资( ) ____________
(6)园日涉以成趣( ) ____________
(7)时矫首而遐观( ) ____________
(8)倚南窗以寄傲( ) ____________
(9)善万物之得时( ) ____________
(10)眄庭柯以怡颜( ) 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指出来做官 (2)名词用作动词 拄着 (3)名词用作动词 弹琴,读书 (4)名词用作动词 用桨划 (5)名词用作动词 维持 (6)名词作状语 每天 (7)名词作状语 时常 (8)形容词用作名词 傲然自得的情怀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喜好、羡慕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愉快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幼稚盈室
古义: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2)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3)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常用于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成员。
(6)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
今义:指有事情。
(7)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答案】 (1)小孩。 (2)指战乱。 (3)指做官。 (4)感慨。 (5)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6)农事。 (7)深远曲折的样子。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遂见用于小邑。 ( )
译文:
(2)既自以心为形役。 ( )
译文:
(3)稚子候门。 ( )
译文:
(4)寓形宇内复几时?( )
译文:
(5)问征夫以前路。 ( )
译文:
(6)农人告余以春及。 ( )
译文:
(7)将有事于西畴。 ( )
译文:
(8)复驾言兮焉求? ( )
译文:
(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译文:
(10)乐夫天命复奚疑! ( )
译文:
【答案】 (1)被动句 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2)被动句 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 (3)省略句 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 (4)省略句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 (5)状语后置句 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 (6)状语后置句 农夫们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我。 (7)状语后置句 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8)宾语前置句 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9)宾语前置句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10)宾语前置句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常识·速览]
田园诗人——陶渊明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都有很高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后人编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并写《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整体·感知]
本文叙述了作者弃官归田的原因,描写了弃官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鄙弃,赞美了美好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作者的理想。
[文脉·梳理]
①决意归去__心情迫切 ④感悟人生__乐天安命
[文本·层析]
一、阅读序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归居田园原因的一项是( )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彭泽去家百里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④尝从人事 ⑤犹望一稔 ⑥程氏妹丧于武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 ②是说离家并不很远,是出去做官的有利条件;④是说自己曾经出仕;⑤是盼望归家,再等一年。
【答案】 A
二、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迷途其未远”“今是而昨非”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为何辞官归田。
B.本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是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C.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D.“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问”和“恨”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之情。
【解析】 D项,表达的是作者归心似箭,急于赶路,希望早日回到家中的心情。
【答案】 D
三、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从以下三方面写了归隐之“乐”:家人相迎,一乐;家室之乐,二乐;自得安适,三乐。
B.本部分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
C.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在这里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把云和鸟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想“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
【解析】 D项是借景抒情,而不是情景交融。
【答案】 D
四、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下列各项中,全都属于作者归来后交往之乐的一项是( )
①请息交以绝游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写断绝与世俗的交游;③写自然环境的优美。
【答案】 D
五、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各项中,直接表明作者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A.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B.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C.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D.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解析】 B项,感叹人生苦短;C、D两项属于作者追求的境界,表明作者的隐居之乐。
【答案】 A
[话题·互动]
话题:在封建社会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最为
宏大的抱负,有着“大济于苍生”政治理想的陶渊明归隐后就真的那么坦然吗?“乐夫天命”是否表现了作者消沉颓废的思想?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陶渊明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奉迎的人。虽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毫无快意可言,他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他的生命才能释放出无穷的活力。所以,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学生乙:陶渊明也算是名臣之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开国元勋,官居大司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他本人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所以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他出生后,父亲早亡,家道中落,迫于生计,二十九岁时出仕,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加之官场黑暗,因此内心矛盾,曾几度中辍。
学生丙:陶渊明出身贵族,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我的观点:
【答案】 陶渊明虽归隐田园,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宁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就如文中所说“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但内心深处仍然表现出一种茫然和困惑,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是在感叹岁暮年衰,“寓形宇内复几时”又在悲号人生无常,“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则反映了他难以排遣的有志难伸的痛苦和矛盾。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充沛。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一切都不靠空发议论,而是借助于景物的形象描写。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诗人的性情与家乡自然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自由,外化在清新、幽远而又富于生机的景物之中!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2.写作指导
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抒情方式。运用这种手法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同时又富有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寓情于景,写出佳作呢?
运用寓情于景,让文章美起来的“三法”:
(1)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
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让景物“活”起来,让作文“舞”起来。如朱自清笔下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便如孩子般顽皮;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便像人一样有好胜心理。再如老舍笔下的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般的娇美;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在作文中,同样不妨让景物“活”起来,让它们像人一样说话、唱歌、欢笑……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因这些景物的多情而有了灵气。
(2)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
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仅用“枯”“老”“昏”“瘦”等字,就让人悲从中来;何其芳在《秋天》中写道“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其中“游戏”一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做游戏般的轻松、自在和欢乐。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要力求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
(3)议论抒情,让作文喷射激情
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如写梅花“不畏惧严寒,你是强者;不随波逐流,你是傲者;不保留芳香,你是无私奉献者”,这段议论、抒情的句子,直抒胸臆,尽情赞美了梅花的品质。
3.迁移应用
当秋季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大自然有一些新变化。请仔细观察,把大自然的变化写下来。注意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字数在300字左右。
【答案】 当萧瑟的西风将天空洗涤得愈加邈远,当青丝般的草儿被摇曳得株株枯黄,当田塍畦间的孩子望着一群群南飞的大雁,我才惊叹于秋的到来!人啊,总在不经意间错过这如花黄叶,熠熠繁星。
窗外,一棵不知名的老树摇曳着满树的葱茏。一片树叶飘落,那飘荡的曲线,蓦然划亮了暗淡的目光。按捺不住悸动的心,踩着细碎的落叶,我步入幽深的小径。
仰头,唯有浩渺常在,洁白浮云,却不见昔日那流淌绿的瀑布。一片飘忽的树叶怀着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在长空中划出完美的曲线。飘忽,摇摆,徘徊。阵阵轻风,让它缥缈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它在我眼前飘逝,我抓不住它,就像抓不住流逝的一江春水。它终究着了地,填补了另一个间隙。
或许出于些许怜悯,我蹲下来,拾起它,放在了手心里。枯黄叶背上的了了脉络,再也无法洋溢绿的喜悦与生机。真不明白,既然赠予它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想想昔日的它们,全然隐士,不食人间烟火,俯仰之间,却是……悲秋之意涌上心头。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热爱自然、企羡隐逸的陶渊明
陶渊明厌恶官场,决心归隐。“田园将芜”,故应归家,只是心为形役,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的可悲啊!但是,归意已有,决心已下。正如他在《归园田居》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的自恕自慰之词,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陶渊明依恋山水,性情旷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他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奉迎的人,置身仕途,自觉笼中之鸟,又有何快意可言?生命的本质在于“随心所欲”,生命的活力应该于和谐的自然之中才能释放出无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因“误落尘网”所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的“本我”,正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此时选择归隐,表明陶渊明从一个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非我”,向“热爱自然、企羡隐逸”的“本我”转变,开创了田园隐逸诗之风。
【应用角度】 “志向”“信念”“理想”“个性”“追求”“人生的本真”等。
2.精彩应用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郁积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空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公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园。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啊!
[佳作·领悟]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地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钩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世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世……
他曾在硕果累累的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1.学开头
本文开门见山,扣住“淡泊”与“芬芳”直接点题,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值得借鉴。
2.悟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大量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气韵流动,如“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三段一气呵成,概括介绍了陶渊明的主要经历。多次引用陶诗,更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3.学引用
作者在围绕“淡泊”精心选取与陶渊明相关材料的同时,灵活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突出人物品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4.悟结尾
结尾要照应开头,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本文结尾抓住关键词“淡泊”“芬芳”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进一步点明主旨。
18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熹微(xī) 棹舟(nào) 耘耔(zǐ)
轻飏(yánɡ) 盘桓(huán) 出岫(yòu)
翳翳(yì) 靡途(mí) 熟稔(rěn)
【答案】 “棹”应读zhào,“岫”应读xiù,“靡”应读mǐ。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役:役使
B.恨晨光之熹微 恨:愤恨
C.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拿起
D.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解析】 B项,恨:遗憾。
【答案】 B
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解析】 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 B.乐琴书以消忧
C.园日涉以成趣 D.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解析】 C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C
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乐夫天命复奚疑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陋之有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解析】 A项,被动句;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答案】 B
阅读课文中的序言部分,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靡:无,没有
B.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C.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事物酝酿成熟
D.尝从人事 从:顺随
【解析】 C项,稔:庄稼成熟。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介词,向/动词,作为;A项,均为介词,用;B项,均为助词,相当于“的”;D项,均为介词,在。
【答案】 C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交代了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
B.作者以极其坦诚的态度说明自己之所以就任彭泽令,是为生活所迫。
C.作者之所以辞职,最根本的原因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作者在序文中还告诉我们他任官职的时间及所取得的成就。
【解析】 D项,“所取得的成就”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交代任官职的成就。
【答案】 D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译文: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译文:
【答案】 (1)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
(2)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能够收效的。挨冻受饿虽然很急迫,但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就会身心都感到痛苦。
1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一、读准字音
眷然(juàn) 西畴(chóu) 眄庭柯(miǎn)
载欣载奔(zài) 盈樽(zūn) 壶觞(shāng)
矫首(jiǎo) 出岫(xiù) 翳翳(yì)
盘桓(huán) 幽壑(hè) 流憩(qì)
二、辨识通假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三、一词多义
1.乘
2.绝
3.引
4.以
5.而
四、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
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
3.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
4.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
6.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
7.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8.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
9.实迷途其未远(名词作动词,指出来做官)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多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做官。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3.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4.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
5.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6.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
7.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六、文言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用“见……于……”这种固定格式表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在句中表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宾语“焉”置于动词“求”之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宾语“胡”置于介词“为”之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宾语“奚”置于动词“疑”之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春及”置于动词“告”之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省略句,“候门”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寓形宇内”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2.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
3.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4.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5.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6.农夫们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我。
7.僮仆们欢迎,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
8.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
[资料链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挂冠去职明心志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文本鉴赏]
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田园之乐 ②出游之乐 ③顺随自然,乐天安命
一、阅读序文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序文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请根据序文内容分条归纳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四: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2.短暂的官场生活给陶渊明带来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短暂的官场生活,带给陶渊明的只有后悔。在利益与志趣的选择上,他给世人做出了榜样,这正是他备受后世推崇的原因。
二、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是自慰之辞。“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已经成为事实,不可改变了,后悔之意溢于言表。“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让自己有了一点安慰。用今“是”而昨“非”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三、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载欣载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作者远远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与为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本文中的“松”“菊”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渊明的诗文中离不开松、菊意象,因为这是他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挺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松菊”,既是对庭院实景的描写,又具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6.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和“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因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味之,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五、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
六、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四方面写了归隐之乐:①室内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之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诗人的悠然之乐。②园中之乐。园中“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③田中之乐。农人提醒春天到了,于是“将有事于西畴”;诗人有时乘车,有时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感叹自己的人生迟暮。④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可怀疑,体现了他的心胸旷达,其间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情绪。
10.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是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是想象虚构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本文属实录之作,理由如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今是”二字明确点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作者是在享受了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后清醒地悟到这些的;第2段中写归途、家门、居室、庭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能有如此细微的情节呢?第3段中写“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正是在亲眼所见之后,方可发出如此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示例二)本文属想象之作,理由如下:“归去来兮”意为“回去吧”,如果是实录之作,如此表述实为不当;且文前小序称“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可见本文应是将归之际所作。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充沛。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一切都不靠空发议论,而是借助于景物的形象描写。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诗人的性情与家乡自然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自由,外化在清新、幽远而又富于生机的景物之中,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2.写法指导
寓情于景“3方法”
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抒情方式。运用这种手法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同时又富有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寓情于景,写出佳作呢?
(1)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
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让景物“活”起来,让作文“舞”起来。如老舍笔下的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般的娇美;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2)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
如何其芳在《秋天》中写道“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其中“游戏”一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做游戏般的轻松、自在和欢乐。写作文时,要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要力求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
(3)议论抒情,让作文喷射激情
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如写梅花“不畏惧严寒,你是强者;不随波逐流,你是傲者;不保留芳香,你是无私奉献者”,这段议论、抒情的文字,直抒胸臆,尽情赞美了梅花的品质。
3.迁移运用
每当秋季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大自然有一些新变化。请仔细观察,把大自然的变化写下来。注意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当萧瑟的西风将天空洗涤得愈加邈远,当青丝般的草儿被摇曳得株株枯黄,当田塍畦间的孩子望着一群群南飞的大雁,我才惊叹于秋的到来!窗外,一棵不知名的老树摇曳着满树的枯黄。一片树叶飘落,那飘荡的曲线,蓦然划亮了暗淡的目光。按捺不住悸动的心,踩着细碎的落叶,我步入幽深的小径。仰头,唯有浩渺常在,浮云洁白,却不见了昔日那流淌的绿的瀑布。一片飘忽的树叶怀着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在长空中划出完美的曲线。飘忽,摇摆,徘徊。阵阵轻风,让它缥缈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枯黄叶背上的了了脉络,再也无法洋溢绿的喜悦与生机。真不明白,既然赠予它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想想昔日的它们……悲秋之意涌上心头。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守卫心灵净土的陶渊明
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陶渊明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名利、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尘脱俗,他的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诗人,但我们的心中却可以保留一份生活的诗意。
【应用角度】 “淡泊明志”“信念”“追求自然”“超脱世俗”“保持人格独立”等。
2.素材应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淡泊名利,隐居田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守住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坚守了对名利的鄙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聆听着李白这略带醉意的长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这是他对信念的坚守,他坚守了做人的原则,坚守了高尚的情操,坚守了凛然的气概。陶渊明和李白都坚守住了他们的信念和高洁。陶渊明的南山黄菊与李白的两袖清风为他们信念的坚守作了见证。他们坚守个人信念的执着使他们成为后人的榜样。这是坚守信念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美丽高洁。
[群文阅读]
导读:“菊,花之隐逸者也”,故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百花之中独爱菊。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丽、韵致高雅的菊花,岂不正是隐者陶公的化身?而他那种对社会清明的憧憬并不能成为现实,他只能归隐田园,借以保持他清高的志节,寻求他社会清明的理想。
陶公祠的菊花
⊙陈所巨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是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花”。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的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留传后世的清高之气。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塑像,高丈许,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雕塑者的匠心:他并不仅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雕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 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污浊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我不是苏东坡,我闻着的是另一种味儿,一个生气老人的味儿。这种味儿辛弃疾也曾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陶公或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
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荐他做彭泽令。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秫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兮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服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刺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使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拿他头上的葛巾来漉酒,用完还给他,他又把葛巾戴在头上。
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里,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有删改)
推荐作品:
《品中国文人之陶渊明》 刘小川
《真实的陶渊明》 陈清华
《陶渊明集》 萧统
[积文化常识]
1.诸侯以惠爱为德。
(1)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周天子将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之分。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诸侯称国君,也可称爵名;侯爵、伯爵诸侯在封国内也可以通称“公”。如:齐桓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
(2)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如:宋襄公之“公”是爵名,晋文侯之“侯”也是爵名。
(3)王: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春秋时周衰,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僭号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2.仲秋至冬。
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也称为中秋。
[诵国学经典]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选自《论语·为政》)
[古文今译]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知行启迪]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才是孝。
PAGE
- 1 -(共92张PPT)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预
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探
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
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