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五) 滕王阁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区”在文中的意思是“天空”,“趋”的意思是“快步走过”。
【答案】 D
2.下列对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连词,反而,却;②副词,将要;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雾”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敢竭鄙怀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四美具,二难并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解析】 例句与D项,都为名词作状语;A项,使动用法;B项,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D
4.下列各句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解析】 B项,古今义相同,指命运。A项,古义:谦辞,后生,晚辈。今义:儿童。C项,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答案】 B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孟学士之词宗
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解析】 B项,“何知”应为“知何”,属宾语前置句,其他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泊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 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解析】 “多”,原意是“赞许、称赞”,这里引申为“欣赏、喜爱”。
【答案】 A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这是断句的前提。然后借助关键词语和一些断句技巧进行合理断句。由语句“于江淮”可知,在文言文中,状语从句一般后置,不宜独立且放句首,可排除A、C两项。由“时人谓常公能识真”的句意可知,“常公能识真”作“谓”的宾语,不宜断开,可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解析】 根据“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可以推翻B项中“乡人都不喜欢他”的观点。第一段中“里中无爱者”的意思是“乡中没有他喜欢的人”。
【答案】 B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译文: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译文:
【解析】 (1)句要注意“若”“奈何”“过”等词的解释。(2)句要注意“诱进”“寒素”“不及”等词的解释。
【答案】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行周出生在福建的乡村。他年幼时,就不和一般的儿童亲近戏耍,行为举止多为独处。他十多岁时,乡里面没有他喜爱的人。每当他看见河边、山边有可以撷取的美景时,就一个人享受,他经常手中拿着一本书,在那一带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朗之时,有时他直到傍晚还留在那里,茫然无法释怀,自己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概那是他的性情中所喜欢的景致吧。他不怎么认识文字,跟着他人询问文章字句,偶然有一句话和他内心契合,过了几天仍然自得其乐,长久高声地吟啸,不知道何时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懂得他的志向,常常对乡里人说:“不知道这个男孩子在想些什么,希望他不会沦落为荒年的饥民。不知道这些到底是吉是凶?”有一些阅历丰富并且对一些见闻较为熟悉的乡里人,都恭贺他的家人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通达君臣父子的礼节,追求忠孝,唯恐自己达不到。他拿起笔来写文章,言辞优美,思想丰富,但凡人们所不曾写过的,他写起来都轻松易懂,由此他的名声显扬于乡里。建中、贞元年间,欧阳行周的文词修养因在社会上受重视而崛起振兴,于是欧阳行周有了更大的显扬光耀的机会,瓯闽一带的乡村在文学造诣上都只知道他的名声而不知道其他的人。
恰逢前任宰相常衮来担任福州的观察使,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名声,又加上(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衮)到任之日,把欧阳行周看作灵芝般德行高尚的人。欧阳行周每次有了新的作品后,常衮都对他加以赏赐和鼓励。常衮游玩娱乐、宴会饮酒时,一定会召见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又表现出谦逊的美德,行为上不超越礼节的限制,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地变得深刻了。欧阳行周的声名渐渐传到江淮并且一直传到了京城里。人们都说常公能识别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久以后,宰相陆贽掌管贡举考试,搜罗天下的文章,获得名士的盛况,与前世相比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欧阳行周的姓名也得以列入榜单中。平常和欧阳行周志同道合而且水平不相上下的人,有恃郎韩愈、校书李观,到欧阳行周为止,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杰出的人物,人们直到现在还是很佩服他们。欧阳行周的文章新颖而没有抄袭的内容,他的才学从来没有陷入困境过。他精于文理,所以言辞多显得详细周到;情感表达深切,所以叙事反复渲染;他职掌当代的评定文章的权威是理所当然的,那可以使社会成就文雅之风。然而他就这样死了,上天难道想断绝这文风吗!
欧阳行周对我提起作为旧交的职分,在外祖父母这一边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他编的文集里的文章大多是我的伯舅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年幼的时候,就在外祖父母家门之中拜慕欧阳行周了。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的那天,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达福州,进献给我欧阳行周以前写的文章一共十编,首尾加起来总共有若干篇诗文,他哭泣跪拜着请求我写篇序。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我的文字最后没有写成。欧阳价也是有一些文才的,却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派人探访他们家的后裔,于是找到了欧阳行周的孙子欧阳澥。我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失去流传后世的机会,就为他写了这篇序,也当是用来完成他子孙后代的志愿吧!
10.下面是关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新闻,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近日,有江西“滕学”专家公布,根据日藏唐本研究成果,《滕王阁序》中传唱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要改写。根据日藏唐本《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日本文武天皇庆云四年即公元707年抄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唯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日藏唐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解析】 既可赞成,也可反对,但要联系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来加以分析,指出写作手法,说出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1)赞成。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动物“孤鹜”一词来,不那么对仗,从意境上来说也不是十分协调。
(示例2)反对。静态的秋水、长天加上相对动态的落霞、孤鹜,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比略显呆板的“孤雾”,更加生动形象。
11.一群香港学生来南昌游学观光,参观滕王阁时,在一副前人题写的楹联前驻足观赏。假如你是带队的导游,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这副楹联呢?请写一段解说的话,不超过150字。
滕王阁楹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解析】 表达方式可以多样,但必须包括对楹联的解释。解释要正确,得体,有文采。
【答案】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滕王不在了,可怜画栋珠帘化作了空潭云影,唯有滕王阁还留在这里;阎公能够传名,全靠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让我捎句话给东南的宾主,千万不要轻看了过路的才人!事业兴衰,用人是关键,作者能从这个角度立意,又说得那么恳切,这是有关滕王阁的诸多对联所不能比拟的。
12.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描述画面要抓住画面特征,准确描写图上的地球、清水、鱼、手和污水,揭示出它们的相互关系。配文要简洁,表达要鲜明、生动。
【答案】 (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中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15 滕王阁序
本课话题 ——志向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虽感慨自己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却没有放弃对自己志向的坚守。他没有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虽然失意,但济世的志向并未泯灭,正因为对志向的坚守,他才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宁泽涛:我代表中国人证明了自己
8月6日晚,2015年俄罗斯喀山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选手宁泽涛以47秒84的成绩夺冠,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该项目冠军的亚洲人。赛后,宁泽涛激动地说:“太疯狂了,像做梦一样。我是黄种人,我是中国人,我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在短距离自由泳,我有一席之地。”正是这种伟大的志向引领他走向成功。
在体育方面,这次夺冠又使宁泽涛成为史上第一位100米自由泳突破48秒大关的黄种人,第一个闯入世锦赛决赛的黄种人,而现在他又是第一个夺得该项目冠军的黄种人。在含金量最高的游泳项目里,宁泽涛捍卫了“中国水军”的尊严。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3.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德国谚语
4.人无志向,和迷途的象一样。
——朝鲜谚语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翼轸( ) 瓯越( ) 台隍( )
棨戟( )( ) 襜帷( ) 雕甍( )
闾阎( )( ) 舸舰( ) 孤鹜( )
彭蠡( ) 遄飞( ) 睢园( )
睇眄( )( ) 多舛( ) 涸辙( )
宗悫( ) 簪笏( )( ) 捧袂( )
【答案】 zhěn ōu huánɡ qǐ jǐ chān ménɡ lǘ yán ɡě wù lǐ chuán suī dì miǎn chuǎn hé què zān hù mè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云销雨霁( )
【答案】 “销”通“消”,消失、消散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尽
(2)胜
(3)穷
(4)舍
(5)临
(6)怀
(7)序
【答案】 (1)副词,全、都 形容词,完了、没有 动词,死、死亡 动词,全部用出 (2)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形容词,盛大的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动词,能承受、禁得住 动词,超过 形容词,尽、完 (3)副词,尽 动词,极尽、穷尽 名词,困厄、处境艰难 形容词,走到头的 形容词,穷困,不得志 (4)动词,舍弃 名词,客舍、住所 (5)副词,将要 动词,面对 (6)动词,想念 名词,心思 动词,揣着 (7)名词,时序 名词,序言,赠序 动词,按次序排列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襟三江而带五湖 ( )________________
(2)徐孺下陈蕃之榻 ( )________________
(3)腾蛟起凤 ( )________________
(4)屈贾谊于长沙 ( )________________
(5)窜梁鸿于海曲 ( )________________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________________
(7)目吴会于云间 ( )________________
(8)梓泽丘墟 ( )________________
(9)宾主尽东南之美 (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襟:以……为襟/带:以……为衣带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放下来 (3)动词的使动用法 腾:使……腾起/起:使……起舞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委屈 (5)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逃走 (6)名词作状语 雾:像雾一样/星:像星星一样 (7)名词作状语 看,望 (8)名词作动词 成为丘墟 (9)形容词作名词 俊杰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千里逢迎
古义:
今义: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2)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3)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
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4)阮籍猖狂
古义:
今义:肆无忌惮,狂妄而放肆。贬义词。
【答案】 (1)迎接。 (2)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3)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4)狂放,不拘礼法。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
译文
(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
译文:
(3)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
译文:
(4)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
译文:
(5)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 )
译文:
(6)都督阎公之雅望。 ( )
译文:
(7)宇文新州之懿范。 ( )
译文:
(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
译文:
(9)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我王勃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书生。
(2)被动句 怀念朝廷却又看不到它,不知何年才能被皇帝召见?
(3)宾语前置句 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4)状语后置句 驾着车在高高的路上前行,到崇山峻岭去寻访美好的风景。
(5)状语后置句 向天的最高处极目远望,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娱游。
(6)定语后置句 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
(7)定语后置句 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宇文刺史。
(8)省略句 渔船上的人(在)夜晚唱起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
(9)省略句 排成行阵的雁群为寒气所惊,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常识·速览]
初唐才子——王勃
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被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后王勃在南下省亲途中溺水身亡。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公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并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同时,都督阎公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客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再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公准备了纸笔,遍请宾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驳阎公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没有推辞,而是当众挥笔而书,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身亡。本文也随之成为他的“绝唱”。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体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整体·感知]
本文先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之壮美,进而因景生情,表达自己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着态度,抒发了自己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文脉·梳理]
①绘壮景__言气象 ②叹命运__谢美意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能体现滕王阁秋天美景的一组是 ( )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③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说明观览的地点,③赞美居民的豪富。这两句写的不是“秋天”特有的景致。
【答案】 B
2.对第2~3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虽然没有脱离传统悲秋的习惯,但却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B.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D.本部分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解析】 A项,作者是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答案】 A
二、阅读课文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由对登高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从全文看属于文章过渡部分。
B.本部分以议论抒情为主。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全文最具有思想意义的警句,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
D.本部分运用了大量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含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解析】 A项,本部分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
【答案】 A
三、阅读课文6~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对本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作者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B.本部分含蓄地叙述了作者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喜悦的事。
C.作者追昔抚今,抒发心事,表达了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苦闷,也暗示了自己不甘心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D.第7自然段提到潘岳、陆机的目的是自比,自己的才华与他们相当,流露出作者恃才放旷的个性。
【解析】 写潘岳、陆机的目的是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答案】 D
[话题·互动]
话题: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学生甲:不矛盾。作者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而是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了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我的观点:
【答案】 矛盾。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自己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人的怀才不遇暗托自己的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eq \f( 俨 骖 于 上路,访 风 ,驾着整齐的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到崇山峻岭)
eq \b\lc\[(\a\vs4\al\co1(俨:整齐的样子。骖(cān fēi):,驾车两旁的马。上:高。崇阿:))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偶——整齐美观,朗朗上口
本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语言丰赡华美,犹如十里花街,步步绮丽。文章那种如诗的形式之美,如画的景色之美,如歌的情感之美,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读来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2.写作指导
运用对偶的“三法”“一注意”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有音乐美,便于记诵;表意凝练,抒情酣畅。那么怎样运用对偶,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1)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要更多的背诵一些唐诗宋词等。
(2)善于联想,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同类或者不同类的事物,如从桃花到杨柳,从春杏到秋菊。
(3)上下句的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4)注意格式韵律,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
3.迁移应用
现在,出境旅游的国人越来越多,部分人在境外的不文明举止也引起舆论关注。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排队加塞、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行为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民形象,海外一些媒体把这看作是中国游客的“通病”。为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请为出境口岸拟写一条横幅,要求用对偶修辞,主题鲜明,语言得体,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1)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2)人人都有中国形象,处处皆是文明考场;(3)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风范一瞬间;(4)礼貌体现人格魅力,文明展示中华风采;(5)带回国外美好印象,留下国人文明形象。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王勃才华早露,仕途坎坷。年轻时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后擅杀官奴当诛,遇赦免死,其父也受累被贬。高阁胜宴,美景良辰,触景生情,引发了盛宴难再之悲、身世之悲。处天地苍茫、宇宙广漠无穷中,充满对人生短暂、生命转瞬即逝的叹惋和无奈。“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在低徊反复中抒发了他对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心怀明君却不逢时的壮志难酬的悲叹。王勃虽感慨自己仕途坎坷、报国无门、有志难伸,却没有停止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他懂得“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的道理。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王勃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宣言,他知道不能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自己虽然失意,但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内心不平,但绝不学放纵不羁的阮籍为“穷途”而哭。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明天依旧会升起,要相信:希望永远就在自己心里。
【应用角度】 “自信”“志向”“怀才不遇”“英雄出少年”“命运”等。
2.精彩应用
爱其才,更慕其狂。印象中的子安,笑容永远轻狂而不羁。游戏文字,擅杀官奴,陵籍同僚,他的路向来与世俗格格不入。为此,他失去的太多,更让无数人用“轻薄浅陋”将他形容,最终“才高命短,终无大贵”。
可是,我却偏颇地相信,即使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也不会选择做一个练达人情的谦谦君子。或许他也曾有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也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但他更应该是那个滕王阁上旷世的才子、绝代的狂生,他看不到主人愠怒,宾客诧异,始终不可一世,只成就属于他的传奇。
所以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倔强而骄傲的。上天不给他时间,但却给他机会,让他不需消减锋芒去适应人世的复杂,不必湮灭锐气去改变命途的多舛,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做他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人生至此,纵然短暂如流星,也全然无憾。对子安,我不会用眼泪去祭奠,只会吟他的诗,读他的文,回忆曾经的朝代,体悟落花脉脉之情。
[佳作·领悟]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五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1.学拟题
文章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别出心裁,把滕王阁拟人化,“流泪”形象地表现了滕王阁对王勃逝去的哀伤,也表达了作者对英才早逝的绝代才子的悼念之情。
2.悟修辞
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如“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形象地写出了游人对滕王阁的思念与爱恋。
3.学引用
文中引用了王勃的诗、李清照的词,还有昆德拉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4.悟化用
在“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一句中,作者没有简单地照搬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是艺术地进行了化用,用优美形象的散文化语言再现了那幅美丽的画面。
1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棨戟(qǐ) 舸舰(kě) 襜帷(chān)
遄飞(chuán) 叨陪(dāo) 彭蠡(lǐ)
睇眄(miǎn) 潦水(liǎo) 涸辙(hé)
【答案】 “舸”应读ɡě;“叨”应读tāo;“潦”应读lǎo。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台隍枕夷夏之交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D.俨骖于上路
【解析】 B项,“销”通“消”。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全部;没有,干涸。B项,定数,天命;技艺,方术。C项,超过;登上。D项,二句均为“阻止”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上”为名词作状语。C项,“襟”为意动用法;“目”为名词作动词。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意为“俊才”;“雾”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奏流水以何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俨骖于上路/都督阎公之雅望
C.怀帝阍而不见/穷睇眄于中天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解析】 A项,均为宾语前置;B项,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省略句。
【答案】 A
阅读课文中的第4~5自然段,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歌凝而白云遏 遏:阻止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乖违,不顺
C.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遥远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贫穷
【解析】 D项,穷,困厄,处境艰难。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并列;B项,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在;D项,介词,在……时候/连词,相当于“而”。
【答案】 D
8.对选文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解析】 B项,没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答案】 B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文: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
【答案】 (1)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2)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15 滕王阁序
一、读准字音
二、辨识通假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三、一词多义
1.故
2.胜
3.穷
4.怀
四、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浓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遥看,远望)
5.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作名词,才俊、俊杰)
6.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7.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8.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逃窜)
9.梓泽丘墟(名词作动词,成为丘墟)
五、古今异义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3.所赖君子见机(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六、文言句式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无判断标志词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响穷”与“彭蠡之滨”之间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知”之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日下”“于云间”分别置于动词“望”“目”之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王勃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书生。
2.渔船上的人(在)夜晚唱起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
3.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4.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会。
eq \f( 俨 骖 于 上路,访 风 ,驾着整齐的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到崇山峻岭)
eq \b\lc\[(\a\vs4\al\co1(俨:整齐的样子。骖(cān fēi):,驾车两旁的马。上:高。崇阿:))
[资料链接]
王勃(650—675),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出了贡献。
王勃26岁那年秋天,即其发生意外身亡前两个多月,前往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公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并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同时都督阎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借此机会在众宾客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再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公准备纸笔,遍请宾客,别人当然不敢接受,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他神情自若,欣然命笔,于是就有了流传后世的《滕王阁序》。
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送,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骈 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体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文章由洪州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遭际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主”“明时”的不满。文中虽然也流露出封建文人的悲观宿命的情绪,但人生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楼阁壮丽 ②自叙遭际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洪州地理风貌的不同凡响,突出了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地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雄。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文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点明了时令,字面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了下文对秋景的描写。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句紧扣“秋水”与“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山写水,动静结合,展现了特定时节的特定景色。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试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全文的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晴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两句一动一静,有声有色,天地相连,意境深远,成为千古名句。
四、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在第5自然段,作者连用几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典故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作者的用典可以看出,他是在抒发感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都生在圣主明时,不也一样受尽委屈?表明作者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哪怕在困境中也要矢志不渝。
6.王勃关于“老当益壮”的评论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全文中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王勃在此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此时的王勃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启发我们,即使处境艰难也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五、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作者引用了几个人物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追昔抚今,抒发心声:先以终军自比,表达没有终军幸运的感叹,再以班超、宗悫自许,但随即就表达只能羡慕他们的遗憾之情,有报国之志,但无报国之门。
六、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颇具绘画美,请赏析文章是如何体现绘画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具有色彩变化美。文章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色彩运用极为丰富。如“紫电青霜”“青雀黄龙之舳”“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睢园绿竹”“邺水朱华”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本文绘画美还体现在构图布局美。本文写景以滕王阁为中心,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渺的远景。
另外,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通过想象摄取各种景物,虚实相衬,“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
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尤其是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深度,“故郡”与“新府”相联系,前代名人与在座高朋相衔接,有时还恰当运用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如“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把现实与虚无的天界、幻境融为一体。
9.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文章交织着作者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偏是满腹才华且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在文中流露出自伤自怜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示例二)二者具有一致性。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自伤自怜中,而是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正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所以才会对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无法改变的现状感到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理想抱负,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偶——整齐美观,朗朗上口
本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语言丰赡华美,犹如十里花街步步绮丽。文章那种如诗的形式之美,如画的景色之美,如歌的情感之美,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读来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2.写法指导
运用对偶手法“2注意”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有音乐美,便于记诵;表意凝练,抒情酣畅。那么怎样运用对偶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1)注意上下句的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2)注意格式韵律,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
3.迁移运用
现在出境旅游的国人越来越多,部分人在境外的不文明举止也引起舆论关注。大声喧哗、乱扔杂物、乱刻乱画等,这些行为已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民形象。为提升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明素质,请为出境口岸拟写一条横幅,要求用对偶修辞,主题鲜明,语言得体,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①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②人人都有中国形象,处处皆是文明考场;③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风范一瞬间;④礼貌体现人格魅力,文明展示中华风采;⑤带回国外美好印象,留下国人文明形象。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王勃从小聪明多才,七岁就能写很好的文章,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也受累贬为交趾令。可以说王勃短暂的一生,挫折不断,他渴盼施展才华,渴盼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但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于是王勃那种孤独无依、愤懑悲凉的心情,在《滕王阁序》中流露了出来。
【应用角度】 “自信”“逆境”“坚守”“怀才不遇”等。
2.素材应用
只要心中有风景,我们就有可能正视平凡,绽放生命的美丽。一滴坚忍顽强的泉水,只要心中有风景,就能逐浪到大海尽头;一株平凡的沙漠玫瑰,只要心中有风景,就能扎根荒野却芬芳依然。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便横空出世。“最美乡村医生”安福久坚守沙漠“死亡之海”,将拯救牧民的生命当作自己的毕生使命,这让他站在精神的巅峰,一览众山小。古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平凡不一定平庸,只要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就有可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群文阅读]
导读: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王勃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宣言,他知道不能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自己虽然失意,但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内心不平,但绝不学放纵不羁的阮籍为“穷途”而哭。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会升起,要相信:希望永远就在自己心里。
杏如人生
⊙张维迎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你们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你们有的拿到了博士学位,有的拿到了硕士学位,最差的也拿到了学士学位。并且,这个学位是北大的,这个学历是光华的。在中国,谁还能获得比这更“牛”的学位吗?
你们来到北大,选择光华,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人生价值的追求。我相信,北大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光华没有让你们失望!对你们的一生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北大能给你们知识,但没有办法给你们智慧,因为知识可以来自书本,智慧只能来自生活;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智慧是自己经验的积累。这话是印度哲学家奥修说的,也是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我愿意与你们分享。
小时候,到农历三月,杏树开花了,春天也就到了。每天放学之后,我就会跑到杏树下,有时会睡在杏树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会迫不及待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的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我家的杏尽管个头较大,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当然,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与我们家杏树朝夕相处。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们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子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作为北大的学子,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到了新的岗位,你们会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涨工资,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你们应该记住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堆砌而成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耐心不是压抑,而是修行,成熟是自觉自悟。唯有成熟的心态,方能品尝到成熟的味道!
同学们!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雪山的长夜
⊙迟子建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鸣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闭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果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天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面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天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推荐作品:
《围城》 钱钟书
《购买一个希望》 毕淑敏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积文化常识]
1.棨戟遥临。
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2.钟鸣鼎食之家。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3.酌贪泉而觉爽。
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廉官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4.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束带下垂的长度。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5.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6.舍簪笏于百龄。
簪笏:指冠簪和手板。常用来代指官员或官职,这里代指官职。
[诵国学经典]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为政》)
[古文今译]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知行启迪]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PAGE
- 1 -(共102张PPT)
5 滕王阁序
预
习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探
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
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点击右图进入…
课
时
分
层
作
业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翼轸(zhěn)
瓯越(ōu)
棨戟(q)
檐唯(chan)
骖啡(fei)
凫渚(zh心)
雕甍(meng)
彭蠡(心)
睇眄(miǎn)
帝阍(hdn)
睢园(Su)
宗悫(que)
簪笏(hù)
遄飞(chuan)命途多舛(chuǎn)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