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 9 《说木叶》课件+教案+测试(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 9 《说木叶》课件+教案+测试(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4 21:28:10

文档简介

《说“木叶”》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说shuō 说服 学说 游说 著书立说
  B.省xǐng 省亲 省悟 反省 不省人事
  C.行xíng 行书 行家 品行 各行各业
  D.角jué  角色 角力 角逐 角弓反张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中流砥柱 开诚布公 责无旁贷 风驰电掣
  B.刚正不阿 殒身不恤 虎据龙盘 哗众取宠
  C.滔天罪行 惩前毙后 精益求精 趋之若鹜
  D.身体力行 融汇贯通 语无伦次 如法泡制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
  (2)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______。
  (3)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A.启发 缘故 显然 洗练 B.启示 原因 显然 洗练
  C.启发 原因 明显 简练 D.启示 缘故 明显 简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中说“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易。主体的感受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既未直接说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
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
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富于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说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
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
⑥当然不能。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人把这些原上的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
(选自王朝闻《月与指月》)
  9.以下不能作为“它(艺术客体)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观赏主体是有个性的、有社会经验的,且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
  B.观赏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感受个性常常是千差万别的。
  C.观赏主体掌握艺术客体的内在意义时,会有哪怕是短暂的思考。
  D.观赏主体在接触艺术客体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特殊的感受。
  10.第⑤、⑥段中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例子想要说明的一项是( )
  A.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老妪对诗歌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B.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决定了审美个性的差别。
  C.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内容贴近生活,就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
  D.对同一艺术客体的理解可能是完成对立的,而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文是讲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理解的模糊性及消除模糊性的方法。
  B.“扯倒叶叶藤藤动”这类艺术语言生动,富有概括性,能够普遍流行。
  C. 造成艺术语言的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直接说出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
  D.有所思索才能引起审美的敏感,“不假思索”的说法有片面性。
  1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说的“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我之色彩”,正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
  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
  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悟。
  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
参考答案
  1.B 点拨:A 项中“游说”的“说”应读“shuì”;C 项中“行家”、“各行各业”中“行”都读“hánɡ”;D 项中“角弓反张”的“角”读“jiǎo”。
  2.A 点拨:B 项中据→踞;C 项中毙→毖;D 项中汇→会、泡→炮。
  3.A 点拨:“缘故”多用于书面语,“原因”多用于口语;“显然”一般作副词,“明显”一般作形容词;“洗练”指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简练”一般只用于文字,范围较窄。“启示”一般指在“启发”的基础上,有所领悟。两者词义大体相同。
  4.A 点拨:B 项“美轮美奂”只能用于建筑物;C 项“炙手可热”用来形容权势大,气焰盛;D 项“一劳永逸”形容辛苦一次,可以免去以后许多麻烦。
  5.(1)“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2)从屈原创造出“木叶”,“木叶”广泛应用,到杜甫等创造“落木”等文学现象。
  6.古代诗歌中虽少见“树叶”,但“树”倒是常见的。
  7.因为一遇到“木叶”,诗人们就想写出意境深远的名句。
  8.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9.C  10.B  11.A  12.D
PAGE
5学业分层测评(九) 说“木叶”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察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解析】 “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①句中有“互不相让”,应填“各执一词”。②句提及“有一点得到公认”,而“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只有“各抒己见”一词才符合语境。故选B。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农民工小秦从寒风中钱款吹散一地的无助,到钱款纷至沓来,让我们看到警方的用心、人们的良心、社会的爱心,这一切汇聚成可贵的正能量。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如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侃”是特有的北方人的休闲方式,也是他们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和体育场馆,不但没有出现资金亏空,而且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解析】 A项,偷换主语,应在“让我们”前加“这件事”。C项,语序不当,“特有的北方人的”应改为“北方人特有的”。D项,重复赘余,删去“和体育场馆”。
【答案】 B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个“二律背反”式的难于破解的悖论。
②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
③可是,封建社会却没有先天地为他们提供应有的地位和实际政治权力。
④而这种获得,必须以丧失思想独立性、消除心灵自由度为其惨重的代价。
⑤若要获取一定的权势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必须解褐入仕,并取得君王的信任和倚重。
⑥作为民族的灵魂,道义的承担者,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肩负着阐释世界、指导人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庄严使命。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③①⑥⑤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②⑥③⑤④①
【解析】 文段围绕“士”这一阶层展开,故②应为第一句。⑥③构成转折关系,紧接在②之后。⑤④紧密连接,是对⑥③的进一步阐说,同时也是①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答案】 D
4.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先找出核心句,从四个句子来看,第④句能够包含其他三个句子,可以定为中心句;然后将前三个语句进行调整,作为附加成分融入中心句中。
【答案】 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5.汉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往往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如“笑”便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仿照下面周汝昌先生所写语句,再写两句,谈谈你对“笑”的看法。
笑,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周汝昌)
①笑:                                    
                                    
②笑:                                    
                                    
【解析】 题目提供了周汝昌先生对笑的看法,仿写时,要注意对“笑”这种普遍现象的独特看法,句式上要仿照示例。
【答案】 (示例)①笑,是牵及全身的一种夸张表现。“笑不可抑”,“笑弯了腰”,“笑得肚肠痛”,说明了笑和身体的关系。②笑,是因人而异的一种神情意态。“莞尔”,“拊掌大笑”,“回眸一笑”,说明了笑和身份的关系。③笑,是内涵丰富的一种交际手段。“谄笑”,“苦笑”,“冷笑”,说明了笑和场合对象的关系。(任选两句即可)
6.(2016·全国乙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①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__②__,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__③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①                                    
②                                    
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介绍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决定作用。第一空是对前面一句原因的揭示,也是对其后花青素在不同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的总括;第二空是对其后三种情况的总括;第三空和前后内容形成顺承关系,可以判断第三空应填花青素的变化。
【答案】 (示例)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实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先生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先生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先生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解析】 A项,原文是“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项,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关系。E项,说法有误,原文是“我们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答案】 CE
8.林庚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找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①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②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③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
9.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 既然题干问的是“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中的“魅力”体现在何处,那就要抓住“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答案】 ①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对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实纯真的灵气。
10.林庚先生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下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答案】 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①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③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①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②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③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学生,教学出色;④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有诗意。
69 说“木叶”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袅袅(niǎo)   照浦(pǔ)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阳(cén)
万能锭(dìng) 言筌(quán) 王褒(bāo)
窸窣(xī sū) 迢远(tiáo) 柳恽(yù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似  落
泊 尽
2.语境辨析法
(1)在历史老师的启发(fā)诱导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些令人发(fà)指的事情。
(2)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chuàng)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chuāng)伤的隐患。”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钟爱·喜爱
两者都有“喜爱”之意。“钟爱”指特别爱,爱的程度较深,它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
(2)流传·留传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2.明确词义
(1)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熟能生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言难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两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无几,没有多少。
(2)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3)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4)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梳朗与棉密的交织,一个迢(zhāo)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天渊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梳—疏 棉—绵 zhāo—tiáo 相去天渊—相去无几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__①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__②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 [第①个横线前语境中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据此排除C、D两项;第②个“不知不觉”应做“影响”的状语,据此排除A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主语放在关联词前,所以应改为“‘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资料链接]
“盛唐气象”的提出者——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本鉴赏]
《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答案] ①古诗很少用“树叶” ②第二个特征:颜色性
一、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士》中的诗句,且在全文中作者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用这些句子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是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
2.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
二、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5自然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结合文章第6自然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① ② ③
落叶 ④ ⑤ ⑥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超远而美丽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微黄 ②干燥、不湿润 ③疏朗、飘零之意  ④繁密绿色 ⑤饱含水分 ⑥春夏之交
5.这三个语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4自然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自然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第6自然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7.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①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8.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给我们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木叶”形象,旁征博引而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方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本文是鉴赏法的一种,有它的长处。对于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应该重视“咬文嚼字”。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如抽丝剥茧一般,带领读者寻幽探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示例二)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古诗词,文章炫风采
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2.写法指导
运用古诗词“5技巧”
(1)巧借古诗文拟题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福建考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中的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二是化用诗句,如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语句,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
(2)妙引古诗文名句开篇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下面文章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
(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下面文章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般消逝,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均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4)巧借古诗文点题、过渡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
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既总结,又引出下文。
(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
引用古诗文名句时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如: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三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3.迁移运用
请你以“经典”为主题,使用引用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要求语言富有文化底蕴,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人说。
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他的这种文学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应用角度】 “细心与发现”“严谨治学”“深阅读”等。
2.素材应用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学会深层阅读。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就能“一目了然”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林庚在《说“木叶”》中,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从而告诉我们读诗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应该是有见识地深入阅读、欣赏,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林老先生的阅读方式对当下不少人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阅读”不是很有启发吗?
[群文阅读]
导读:科学巨人伽利略曾说:“一切推理都是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确实,科学发现离不开细心的观察,生活亦然。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未曾发现的东西,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山一泉……都值得我们停住脚步静静地欣赏。
细心淘洗的世界
⊙吕 进
诗人方敬心气很高,不太轻易佩服别人。在他的书桌上却搁着一个玻璃相框,是诗人卞之琳的照片,这也是方敬书房里唯一的照片。方敬和我谈起卞之琳,总是非常敬重。在方敬去世后,卞之琳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题目是:《脱帽志变·追忆方敬》。文章题目是从方敬早年诗歌而来。年轻的方敬非常忧郁,他在《阴天》里有这样的瘦弱的诗句:“忧郁的宽帽檐/使我的日子都是阴天。”在参加革命以后,在抗战的时代洪流里,方敬才变得强壮而乐观,脱掉了忧郁的帽子。
对于卞之琳,圈外的人好像不是像对臧克家、艾青那样熟悉。所以卞之琳几次生气地对我说:“我不是卞之琳,是‘卡之琳’”,他是指的有些书刊老把“卞”错排成“卡”。人们提到他的作品,往往就是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2000年卞之琳去世的时候,北京一家报纸的新闻标题就是《写“断章”的人去世了》。这首诗是卞之琳1935年在日本客居近半年回国后,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执教时写的。其实,卞之琳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融古化欧的新诗大家,他出身北京大学外文系,又是我国著名的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国外对他的研究一直不断,美国学者汉乐逸的专著《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就很有影响力,1983年出版英文本,2000年出版中文本。
新诗研究所成立的时候,我们想聘请两位顾问教授,一个是臧克家,一个是卞之琳。当时的考虑是臧克家代表现实主义道路,卞之琳代表现代主义道路,这样,可以为新诗所的建设从不同角度做出指导,让新诗所全面地丰富地健康发展。而且我知道,这两位前辈虽然诗观有距离,关系却非常亲密。卞之琳出门散步的时候往往要顺路到臧家坐坐,聊聊,臧克家也常常提到卞之琳。
卞之琳做事严谨,喜欢淘洗,喜欢提炼。所以他编自己的文集,入编的标准很严,弃作多,散佚多。对于聘任顾问教授之事,我也怕他顾虑太多,所以给他专门写了一封长信。他考虑有半个月吧,给我回信:“我原不想成为你的包袱,可是又想到‘人和’问题。你们上下都重视新诗研究,成立新诗研究所也是全国首创,左右有新知(例如邹绛和你),旧好(方敬),终于还是决定答应下来。”
新诗研究所的开门弟子叫柳扬,是浙江考来的,后来在英国伦敦大学拿了博士学位。柳扬从新诗研究所毕业后,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我就给他一个任务:每个星期天都去看看卞之琳,帮忙做做家务。柳扬后来在出国前一直坚持这样做,也从卞之琳那里学得不少东西。卞之琳对人对己都很严格,从不马虎。
细心,我们的“传家宝”
⊙叶永烈
父亲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有几件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一是我的一周岁照片,他用毛笔在照片背面写着:“永烈周岁纪念,三、农七、二六。”这三是指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而后面的日期特地注明是农历。我的农历生日是七月二十七,而他带着我在七月二十六去照相馆拍摄周岁纪念照片,真是365天一天也不差!
二是他保存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成绩单,总共39张。他还保存了我11岁向报社投稿时,报社写给“叶永烈小朋友”的信、信封以及当时发表我的诗的报纸。在我成人之后,才全部“移交”给我,得以保存至今。
三是我考上北京大学之后,他给我写信,信封上写“北京市 北京大学 第十一斋 第一百十一室 叶永烈君亲启”,下方写着家里的地址以及他的全名,还写着“19××年×月×日发”。他见到我的信封上只写“北京大学叶寄”,便在信中强调:“你今后写信封必须将收信人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详详细细写出。”从那以后,我写信也像他那样“详详细细”。
父亲言传身教,使家中的孩子也成了细心的人。对于我这个做文字工作的人来说,细心使我受益无穷。比如,永久保存采访照片是一件重要的事。早年的照片是用胶片拍摄的,我买了十几本集邮册,专门用来插放底片,并在册页上写明底片内容、拍摄日期,便于寻找。
如今改用数码相机,则把数码照片分门别类存入电脑中不同的文件夹,文件夹上写明拍摄内容、地点以及日期,重要的照片则逐张在文件名上也如此标明。每次出差回来,要花很多时间细心地做好照片的这些“标明”工作,有的合影要写上左为谁,右为某人。虽说很费事,需要足够的耐心,但是形成了庞大的十几万张的照片库之后,出书时要配什么照片只要搜索一下,如同探囊取物,那时候就深感细心带来的方便。
我的藏书日渐增多到数万册。我的书信、作品的手稿、档案以及电脑文件也堆积如山。所幸养成了有条有理的习惯,我的书分类保存于四十多个书柜,书信、手稿、档案分存于三十多个铁皮档案箱,至于电脑文件则分存于三个大容量移动硬盘,还刻在上百张光盘上。有一回我出差广州,珠江电影厂需要我几年前发表的小说,我打电话到上海,妻很快就按照我的提示在书柜第几格找到并用快递寄往广州。
其实,对于任何人、任何工作,细心是永远需要的。细心、耐心、精心,三“心”高照,一丝不苟,心细如发,以工匠精神做事,是成功的秘诀。
推荐作品:
《探索与发现》 杂志
《无言之美》 朱光潜
[积文化常识]
1.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捣衣: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
寒砧: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离故乡的惆怅情绪。
2.例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杨柳:诗经里面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杨柳最早就是杨树与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杨树与柳树都会飞絮,是为“杨花柳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伤感。后来隋炀帝游江南时,最喜欢江南岸的柳树,因此封赐它姓杨,故江南人都称柳树为“杨柳”。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
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忧愁程度。
[诵国学经典]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选自《论语·雍也》)
[古文今译]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的(行事)方式,来(为百姓)处理政务,不是可以的吗?而以轻慢草率的态度(或以只求简单、少找麻烦的态度)来简单随便的处理政务,不是太简单(太不负责任)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知行启迪] 孔子主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PAGE
- 1 -(共75张PPT)
9 说“木叶”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www.
【-你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