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学情检测
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1.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氧气
2.下面是对“植物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B.该实验的步骤:遮光→照光→脱色→漂洗→染色→漂洗→观察
C.该实验的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照光部分变蓝色
D.该实验的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如图为人体呼吸示意图,a代表氧气,b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空气中氧气进人血液至少要穿过3层细胞膜
B.过程②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C.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缓慢进行的反应
D.组织细胞获得a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小松用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尝试直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你认为小松( )
A.选择A、B装置,导管a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B.选择B、C装置,导管d接导管b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装置,导管d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D.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5.在锥形瓶甲中放人10 g纯净的块状碳酸钙,在锥形瓶乙中放人10 g纯净的粉末状碳酸钙,分别同时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下列图中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描述合理的是( )
A.B.C.D.
6.小兵同学在参考书上发现,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将镁条用砂纸擦亮,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集气瓶变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MgO)和一种黑色粉末(C)。你认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某些金属的燃烧不能用CO2灭火
B.该反应放出热量
C.该反应的实质是Mg与CO2中混有的O2反应
D.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很快
7.关于2H2+O2 2H2O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C.常温下,每2体积的氢气与1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体积的水
D.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8.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B.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中分子个数发生改变,反应前后总质量不相等
9.如图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10.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10g NaCl溶解在90 g水中,形成100 gNaCl溶液
C.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100 mL酒精与100 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 mL
11.如图是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含量越多硫燃烧越剧烈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瓶底的水可以吸收生成的有害气体
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不同
12.某校科学小组同学在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原装置相比,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装置简洁,减小了图甲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图乙装置,开始加热后,胶塞即向左移动
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3.在航天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含量为氮气约占70%、氧气占20%以上,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氮气对人体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不需要氮气
B.飞船内应充满纯净的氧气,这样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
14.(2021八上·鄞州月考)遇到着火时,正确处理火情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
C.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D.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大量水冲灭
15.(2021八下·仙居期末)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向试管中加入大量药品,以产生更多氧气
B.应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后集中药品部位加热
C.导管冒出气泡时应立即收集,以免氧气浪费
D.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16.(2021八下·柯桥期末)如图为小科所在小组研究某植物在夏季一昼夜中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表示凌晨温度低,呼吸作用弱,CO2释放量少
B.ac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C.d点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D.e点植物在一天中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17.(2021八下·丽水期末)小科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按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该实验( )
A.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实验现象更明显
D.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目的是消耗原有的有机物
18.(2021八下·吴兴期末)我国现在家庭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三效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在这个过程中一共出现了四种化合物
B.此过程中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4:3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19.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原因,近些年我国北方经常受雾霾天气的侵扰,下列有关雾霾中的污染颗粒进入人体的途径正确的是( )
A.外界→咽喉→食管→肺
B.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外界→鼻腔→气管→肺
D.外界→鼻腔→咽喉→食管→气管→肺
20.(2021八下·临海期末)科学研究有许多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
A.研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B.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
C.探究原子内部结构
D.研究人的呼吸实验
二、填空题(共6题;共32分)
21.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 。
22.1909 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用 分别表示N2、H2、NH3。观察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 (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图中序号排列)。
(2)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
23.汽车尾气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为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人们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使尾气中的CO和NOx转化为N2和CO2。
(1)写出CO和NOx在“催化转化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x=1,CO和N2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3)若x=2.5时,则NOx的化学式为 。
24.每年的4月24日是我国的航天日,2021年的主题是“扬帆起航,逐梦九天”。
(1)2021年5月21日,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登上火星并成功传回照片。乐乐查阅有关火星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大量的镁和二氧化碳资源,它们或能作为航天器的燃料。因为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热,生成氧化镁和碳。写出该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研究表明,太空中的某些带电粒子会对探测器的计算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程序出错。下列粒子不会影响探测器的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核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25.图甲为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③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乙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
请据图分析作答:
(1)若图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③代表的物质是 。从叶片的结构分析,①代表的物质是通过 (填结构名称)进入叶片的。
(2)由图乙可以看出A、B两曲线中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曲线是 。
26.(2021八下·长兴期末)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略去)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240℃,P2O5能与水反应。)
①通入N2,将W管右侧部分放入热水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
②通入O2,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①中,a、b处白磷均不燃烧是因为可燃物燃烧需要 。
(2)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A.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P2O5污染空气
B.其他条件和过程都不变,用红磷代替白磷,也能得到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C.②中a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三、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38分)
27.小金设计实验来探究小球藻新陈代谢的情况:选取两份等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球藻于密闭的锥形瓶内,编号为A和B,如图甲。将O2和CO2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A、B瓶内,采集瓶内O2和CO2浓度的数据。(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1)写出小球藻叶肉细胞合成有机物的文字表达式 。
(2)若测定A.B瓶内氧气的浓度变化,24h后,A瓶氧气浓度上升,B瓶氧气浓度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A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瓶中氧气增加量。
(3)在寒冷的冬季,将上述A瓶放在室外一昼夜。测得瓶内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小金认为小球藻在一天中无法积累有机物,其依据是 。
28.(2021八下·萧山月考)如图所示为验证动物需要呼吸的实验装置
(1)试管乙的作用
(2)实验10分钟后记录数据如下表,甲装置中,红色液滴向橡皮塞方向有明显移动.为什么? 。
红色夜滴与橡皮塞之间的距离
开始时 10分钟后
甲装置 9.0cm 4.6cm
乙装置 9.2cm 9..1cm
(3)表格数据显示:乙装置红墨水有细小移动,请对此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
29.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CO2的性质。操作步骤如下:用3个250 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一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水、澄清石灰水、40%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全部注入三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二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 。
(2)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根据图二可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40%氢氧化钠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30.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处,若观察到 ,说明已有氧气产生。
(2)B中现象是迅速涌出柱状的泡沫,可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其原理主要是H2O2在某些催化剂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1.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甲、乙两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图所示。
(1)甲组实验中,将试管中的水倒入烧杯后,蔗糖“消失”,天平指针仍然指在分度盘中央。他们认为此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乙组同学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 。
(2)乙组同学在一定条件下将M物质放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乙所示。根据数据分析,M物质由 (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组成。
(3)经过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
32.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图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填“V1-V2"“V1-V3”或“V2-V3")。
四、解答题(共5题;共30分)
33.(2021八下·仙居期末)石头纸是一种介于纸张和塑料之间的环保新型材料,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烧杯① 烧杯② 烧杯③ 烧杯④ 烧杯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g 0.88 1.76 2.64 3.08 3.08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烧杯④样品中的碳酸钙全部参加了反应,则10克样品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克。
(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需写出计算过程)
34.(2021八下·柯桥期末)小科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准确称取16g石灰石样品,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1)将石灰石样品研碎的目的是 ;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随着盐酸的加入,在图乙中画出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变化示意图。
35.(2021八下·长兴期末)温室效应加剧是导致自然灾害持续肆虐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I、Ⅱ、III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安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完全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6.(2021八下·临海期末)石决明是某些鲍科动物的贝壳,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步骤如下: (除碳酸钙外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瓶内气体成分改变带来的质量变化忽略不计)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10克石决明粉末;.
②取100克稀盐酸平均分成5等份,每份20克;
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在分液漏斗中加入20克稀盐酸,记录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药品混合充分反应后,记录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
⑤依次重复③④步骤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反应前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克) 208.00 226.90 245.80 264.70
反应后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克) 206.90 225.80 244.70 264.04
反应前后质量差(克) 1.10 1.10 1.10 0.66
(1)第1次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2)分析表中数据,计算石决明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3)该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第5次实验,请写出他的判断理由: .
37.(2021八下·临海期末)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15克,加热并进行测量记录,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1)t4-t5时段氧气质量不变的原因
(2)4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所占质量分数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其部分变化曲线已在图乙中画出,请完善t0-t1阶段的图像,并在纵坐标上标出t3时刻的数据。
答案
1.B2.B3.A4.C5.C6.C
7.C8.A9.D10.A11.D12.C
13.D14.C15.B16.B17.B18.A
19.B20.D
21.溶液变红色;Ca(OH)2 +CO2=CaCO3↓+H2O;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2.(1)⑤④①②③(2)N2 +3H2 2NH3;化合
23.(1)2xCO+ 2NOx N2 +2xCO2(2)2: 1(3)N2O5
24.(1)镁+二氧化碳 氧化镁+碳(2)D
25.(1)水;气孔(2)A
26.(1)氧气(助燃剂)(2)A;C
27.(1)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2)减小;大于
(3)G点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高(或一天中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比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多)
28.(1)形成对照
(2)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装置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液柱向左移
(3)乙装置中空气中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装置温度降低/外界气压变大
29.(1)振荡烧瓶(2)Ca(OH)2+CO2=CaCO3↓+ H2O(3)B;C
30.(1)2KMnO4 K2MnO4+ MnO2 +O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2H2O2 2H2O+O2↑
31.(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解释化学变化,而蔗糖溶解属于物理变化(2)C、H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总质量都不变
32.(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3)V1- V3
33.(1)3.08
(2)解:设10克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3.08克
得:x=7克
CaCO3%=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0%。
34.(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解:设参加反应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5.28g
x=12g
CaCO3%=75%
(3)解:
35.(1)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低于
(3)2C6H14+19O2 12CO2+14H2O
36.(1)氯化钙(或CaCl2)
(2)解: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m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m 3.96g
m=9g
碳酸钙的质量分数=9g÷10g×100%=90%
答: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
(3)第3次实验加入2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减少总质量1.1g,第4次加入2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只减少0.66克,说明石决明中的碳酸钙在第4次就已经反应完全,不需进行第5次实验。
37.(1)氯酸钾已经分解完全, 不再产生O2
(2)解:设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为m
2KClO3 2KCl+ 3O2↑
245 96
m 4.8克
m =12.25克
m二氧化锰=15克-12.25克=2.75克
答: t4时 刻的二氧化锰质量为2.75克
(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