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文档属性

名称 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1-17 20: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生态瓶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
为什么呢?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
会发生什么变化?3、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
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
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
物的数量?为什么?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  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之
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
衡。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思 考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呢?
植物增加兔食物增加兔数量增加兔吃大量植物植物减少兔因饥饿死亡兔数量下降兔吃少量植物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调整本身各成分的数量,克服了系统内部的变化及外界的干扰,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什么?讨 论
哪个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强?
森林 & 农田讨论:这个水域在环境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
不能,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
洪水、台风海啸等。
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维持地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总结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
2.生态系统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植物部分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
动物部分结束植物部分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 毒麦 互花米草 飞机草 凤眼莲 假高梁 返回动物部分蔗扁蛾 红脂大小蠹非洲大蜗牛 湿地松粉蚧福寿螺牛蛙美国白蛾返回紫茎泽兰返回简介紫茎泽兰(解放草、破坏草)
(Eupatorium adenophorum)
原产中美州,现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台湾,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 返回上一页微甘菊返回简介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6-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和风景林。 返回上一页空心莲子草返回简介空心莲子草 (水花生、喜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原产南美洲,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危害为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排挤其他植物;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返回上一页豚草返回简介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其危害性表现在: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返回上一页毒麦返回简介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原产欧美洲 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是我国限制检疫对象。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麦种受真菌侵染产生毒麦碱,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返回上一页互花米草返回简介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引入我国,分布于我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危害为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 返回上一页飞机草返回简介飞机草(香泽兰)
(Eupatorium odoratum)
原产中美洲1934年在云南发现,现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叶有毒,含香豆素。用叶擦皮肤会引起红肿、起泡,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还能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并是叶斑病原的中间寄主。 返回上一页凤眼莲返回简介凤眼莲(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
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河道、破坏水生态系统等。返回上一页假高梁返回简介假高梁(石茅、阿拉伯高粱)
(Sorghum halepense)
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分布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生态位竞争使作物减产,还可能成为多种致病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此外,该种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 返回上一页蔗扁蛾(香蕉蛾)
(Opogona sacchari)
原产非洲,1987年随巴西木进入广州,现传入我国10余个省、直辖市、威胁农作物、果树、名贵花卉等。返回强大小蠧(红脂大小蠧)
(Dendroctonus valens)
原产非洲,现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严重危害松树。返回非洲大蜗牛(褐云玛瑙螺)
(Achatina fulica)
原产非洲东西部,20世纪20年代末在福建厦门发现,现已扩散到我国香港、台湾、海南、广西等地,已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返回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
原产美国,1988年随湿地松无性系穗进入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报道,严重危害松林。返回福寿螺(大瓶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原产来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 、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返回牛蛙(美国青蛙)
(Rana catesbeiana)
原分布于北美洲,1959年引入我国,现几乎遍及我国北京以南地区,由于其适应性强,易于入侵扩散,使本地两栖类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 返回美国白蛾
(秋幕毛虫、秋幕蛾)
(Hyphantria cunea)
原产北美洲,现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