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气压带
和风带
第2节
第壹课时
第二单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课程目标
①主要内容 ②三维目标 ③重点难点
课程内容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③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④季风环流
课后思考
①思维拓展 ②随堂练习
01
02
03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01
Part
主要内容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目录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理解气候成因、特点
学习大气环流
基 础
大气的受热过程
01
Part
主要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季节性移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目录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02
Part
三维目标
目录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03
Part
重点难点
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难点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目录
火山灰随西北风长驱直入欧洲地区
西欧多国持续阴天,温度降低
2010·4·14
冰岛艾雅法拉火山爆发
火山灰中含有的硫化物
横跨大西洋,促使北美地区出现酸雨
欧洲及北非各国航班停飞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为什么冰岛火山爆发
对全球环境有如此大的影响呢?
目录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热量
差异
大气不断运动
输送和交换热量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导致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大气环流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目录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01
Part
风带、气压带的形成
30°S
0°
30°N
60°N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90°N
极锋
受热膨胀上升
受地转偏向力,由南风转为西风,堆积下沉
受地转偏向力,由北风转为东北风
受地转偏向力,由南风转为西南风
终年寒冷,
空气堆积下沉
受地转偏向力,由北风转为东北风
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上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目录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30°S
0°
30°N
60°N
60°S
90°S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90°N
极锋
极锋
热力原因
动力原因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目录
少雨
大气下沉
温度升高
水汽易蒸发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01
Part
风带、气压带的形成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大气上升
温度降低
水汽易凝结成降水
多雨
极地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目录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目录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燥
温度升高
少 雨
信风带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冷
温度升高
少 雨
极地东风带
由低纬吹向高纬
暖湿
温度降低
多 雨
西风带
01
Part
风带、气压带的形成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目录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目录
23°26′N
23°26′S
02
Part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夏至日
冬至日
春/秋分日
目录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与风带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南半球反之。
某些纬度地区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所形成气候类型终年气温和降水特点相对单一,季节变化小;
某些纬度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所形成气候类型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夏至日
冬至日
春/秋分日
02
Part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目录
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
比热容较大
增温冷却速度慢
比热容较小
增温冷却速度快
海洋
高气压
低气压
03
Part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冬季
目录
03
Part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大陆形成高压中心
大洋形成低压中心
目录
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
比热容较大
增温冷却速度慢
比热容较小
增温冷却速度快
海洋
低气压
高气压
03
Part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夏季
目录
03
Part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大陆形成低压中心
大洋形成高压中心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目录
海陆相间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块状气压中心
分割 气压带
03
Part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北半球
南半球
海洋面积广
物理性质均一
带状气压带
目录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最大。
目录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04
Part
季风环流
目录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圈环流的成因:高低纬度间的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2)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① A为 :0°附近,接收太阳光热量最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② B为 :30°附近,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 ,并不断堆积下沉。
③ C为 :60°附近,
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较暖的 和
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较冷的 在
此相遇,暖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之上形成。
④ D为 :极点附近,接受
太阳光热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
高压。
(3)风带的分布:E为 ,
F为 ,G为 。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
极地高气压带
西南风
东北风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最少
目录
(1)此图为 (填“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D处盛行 风。
(4)夏季,D处盛行 风,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
还有 。
1
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北
东北
西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程
目标
课程
内容
课后思考
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 入
思维拓展
随堂练习
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目录
05
Part
课堂小结
大气环流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夏气压中心分布
北半球
7月份,大陆为低压中心,大洋为高压中心
1月份,大陆为高压中心,大洋为低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块状分布 南半球带状分布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性
7个气压带 6个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北半球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