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上·桂林期中)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 C.碳酸盐 D.碳水化合物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经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返回无机环境。因此,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2017高二上·中山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资源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如碳、氮、氧、磷、硫等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3.(2017高二上·雅安期末)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不符合题意;
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必须在生物圈中进行,B不符合题意;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但能量是不断递减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
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2016高二上·肇庆期末)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腐生性的细菌、真菌能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属于分解者,但由于寒带地区森林中分解者的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某些国家却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利于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
故选:C.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分解者可以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转化成无机物,据此答题.
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微生物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
A.单向的
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C.逐级递减的
D.快速运动的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2019高二下·赤峰期末)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A正确;
B、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B正确;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来自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和丙均为消费者。
8.(2019高二下·南昌月考)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 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据分析可知,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A正确;
①②③表示甲、丙、乙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回归到大气中,B正确;
④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C正确;
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D错误。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9.(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
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从图示箭头方向可以判断: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①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③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为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但细胞内不一定有色素,如硝化细菌,故A不符合题意;①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与松土没有关系,B不符合题意;②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②过程的加剧会导致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量过多,打破碳循环平衡,引起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应是总光合作用=总呼吸作用,即④>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如:
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10.(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c、d和f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a不可能大于e,g不可能大于a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D.稳定的生态系统中b=c+d+f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c、d和f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a可以大于e,g一般不大于a,B符合题意;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C不符合题意;稳定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等,即b=c+d+f,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如:
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二、综合题
11.(2019高二上·大庆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 ,图中所示①~⑦的过程中,以CO2形式完成的过程有 。大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2)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乙的主要作用是 ,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甲和丙分别表示 。
(3)假设去掉①所示的过程后,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丙处于第 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去向为 ;丙粪便中的能量 (填“属于”或“不属于”)丙的同化量。
(4)某些植物的开花常常受到日照时间的控制,这反映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答案】(1)CO2;①②⑤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2)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产者和分解者
(3)二、三;呼吸作用散失;不属于
(4)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①是光合作用过程,②⑤⑥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而呼吸作用是将有机物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故图中所示①~⑦的过程中,以CO2形式完成的过程有①②⑤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2)乙是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甲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属于生产者,丙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为分解者。(3)假设去掉①所示的过程后,该图可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通过丙的食物链有两条,即:甲→丙→丁,甲→乙→丙→丁,丙分别处于第二、三营养级。依据能量的流动分析,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故丙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散失。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能量,不属于丙的同化量。(4)某些植物的开花常常受到日照时间的控制,这反映出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分析】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
12.(2020高二上·长沙开学考)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的②和⑤过程中,碳循环的形式分别是 。
(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 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 。
(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外,另一个来源是 。
(4)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 。
(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CO2、有机物
(2)125kg
(3)煤和石油等的燃烧
(4)A
(5)生物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图1的②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而⑤过程为乙捕食丙的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乙的体内。(2)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已知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求需要的生产者的最少量,应按传递效率20%计算。所以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的量为1÷20%÷20%÷20%=125kg 。(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生物的呼吸可以产生外,还可以通过煤和石油等的燃烧产生CO2。(4)鼠的同化量=鼠呼吸散失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A,B表示鼠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分析图1,根据图中的双向箭头可知,丙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甲为分解者,①②③表示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④主要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分析图2,鼠的摄入量=鼠的同化量A+鼠的粪便量B,鼠的同化量=鼠呼吸散失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上·桂林期中)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 C.碳酸盐 D.碳水化合物
2.(2017高二上·中山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3.(2017高二上·雅安期末)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4.(2016高二上·肇庆期末)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6.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
A.单向的
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C.逐级递减的
D.快速运动的
7.(2019高二下·赤峰期末)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8.(2019高二下·南昌月考)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 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过程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9.(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
B.适度松土可以促进①过程,加快物质循环
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10.(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c、d和f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a不可能大于e,g不可能大于a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D.稳定的生态系统中b=c+d+f
二、综合题
11.(2019高二上·大庆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 ,图中所示①~⑦的过程中,以CO2形式完成的过程有 。大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2)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乙的主要作用是 ,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甲和丙分别表示 。
(3)假设去掉①所示的过程后,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丙处于第 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去向为 ;丙粪便中的能量 (填“属于”或“不属于”)丙的同化量。
(4)某些植物的开花常常受到日照时间的控制,这反映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12.(2020高二上·长沙开学考)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鼠摄食后的能量流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的②和⑤过程中,碳循环的形式分别是 。
(2)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 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 。
(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来源外,另一个来源是 。
(4)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 。
(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经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返回无机环境。因此,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资源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如碳、氮、氧、磷、硫等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3.【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不符合题意;
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必须在生物圈中进行,B不符合题意;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但能量是不断递减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
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腐生性的细菌、真菌能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属于分解者,但由于寒带地区森林中分解者的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某些国家却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利于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
故选:C.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分解者可以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转化成无机物,据此答题.
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该菌种是需氧型微生物,“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又说明它不是自养型微生物。该反应器没有生产者,不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微生物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A正确;
B、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B正确;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来自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丁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和丙均为消费者。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据分析可知,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A正确;
①②③表示甲、丙、乙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回归到大气中,B正确;
④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C正确;
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D错误。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因此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从图示箭头方向可以判断: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①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③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为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但细胞内不一定有色素,如硝化细菌,故A不符合题意;①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与松土没有关系,B不符合题意;②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②过程的加剧会导致释放到大气中的CO2量过多,打破碳循环平衡,引起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应是总光合作用=总呼吸作用,即④>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如:
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10.【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c、d和f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a可以大于e,g一般不大于a,B符合题意;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C不符合题意;稳定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等,即b=c+d+f,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如:
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11.【答案】(1)CO2;①②⑤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2)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产者和分解者
(3)二、三;呼吸作用散失;不属于
(4)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解:(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①是光合作用过程,②⑤⑥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而呼吸作用是将有机物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成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故图中所示①~⑦的过程中,以CO2形式完成的过程有①②⑤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2)乙是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甲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属于生产者,丙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为分解者。(3)假设去掉①所示的过程后,该图可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通过丙的食物链有两条,即:甲→丙→丁,甲→乙→丙→丁,丙分别处于第二、三营养级。依据能量的流动分析,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故丙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散失。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能量,不属于丙的同化量。(4)某些植物的开花常常受到日照时间的控制,这反映出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分析】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
12.【答案】(1)CO2、有机物
(2)125kg
(3)煤和石油等的燃烧
(4)A
(5)生物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图1的②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中,而⑤过程为乙捕食丙的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入乙的体内。(2)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已知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求需要的生产者的最少量,应按传递效率20%计算。所以若图1中丙→乙表示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要让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体重增加1kg,那么至少要消耗生产者的量为1÷20%÷20%÷20%=125kg 。(3)大气中二氧化碳除图1所示生物的呼吸可以产生外,还可以通过煤和石油等的燃烧产生CO2。(4)鼠的同化量=鼠呼吸散失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图2中表示鼠同化量的字母是A,B表示鼠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5)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种现象体现出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分析图1,根据图中的双向箭头可知,丙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甲为分解者,①②③表示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④主要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分析图2,鼠的摄入量=鼠的同化量A+鼠的粪便量B,鼠的同化量=鼠呼吸散失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