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课前预练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 和 能够通过一定的 而保持相对稳定。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 ,生物种类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3.生态系统的 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界变化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课内演练
【例1】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
点拨 (1)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数量自动调节的特点。解答本题还须掌握坐标图象的认读技巧。
(2)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物种的数量在生态系统中不能无限增加,也不会一直减少,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认读坐标图象必须首先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量,然后分析变化趋势。
【跟踪练习1】 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生物。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为了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开始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但几年后黑尾鹿;娌锐减。其原因是( )
A.草原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B.草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破坏
C.气候变化,使牧草生长不良
D.鹿的数量太多,相互残杀
【例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值
生态系骁
物
种
1
物
种
2
物
种
3
物
种
4
物
种
5
物
种
6
物
种
7
物
种
8
物
种
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O
50
50
点拨 (1)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问题。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2)根据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多少可以判断成分复杂程度,进而判断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
【跟踪练习2】据报道,某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飞机播种造林工作,用马尾松种子飞播后,采用阔叶树种(木荷、枫香、台湾相思树等)人工点播或补植,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是( )
A.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B.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C.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绝对的平衡
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
C.动态的、发展的平衡
D.永久的平衡
2.千岛湖是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有时也接纳环湖农田的农药和化肥,但其生态系统仍能维持平衡,这主要是由于( )
A.该生态系统范围大
B.该生态系统中有抗农药化肥的生物
C.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
3.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
A.分解者大量减少 B.生产者大量减少
C.动物大量减少 D.食物网复杂
4.如果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强,那么(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生态平衡越容易被破坏 ⑥生态平衡越不易被破坏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②④⑤
5.研究者对某池塘中部分生物摄取的食物成分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请回答问题:
生物种类
体内食物成分
小鱼
蜻蜓的幼虫
小球藻
—
蜻蜓的幼虫
水蚤
水蚤
小球藻
(1)表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2)根据表中的信息,请写出一条食物链: 。
(3)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都是由生产者通过 制造的。
(4)该系统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 。
6.如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数量直方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则可以表示为 。
(2)从三种生物的数量看,生产者是 。
(3)甲、乙、丙数量会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
的。
拓展提高
7.在以植物一美洲兔一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这个生态系统所表现的状态是( )
A.永不平衡
B.永远平衡
C.短暂的动态平衡
D.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
(2)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数量变化情况是( )
A.先上升后下降 B.不断上升
C.不断下降 D.不受影响
(3)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估计
(4)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 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那么受影响的将
。
8.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蝗虫、鱼类、蛙、野化的家猫等动物和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
(2)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野化的)家猫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动物类群
消化道内容物
植物
蝗虫
鱼类
蛙
鸟类
蝗虫
√
鱼类
√
蛙
√
√
鸟类
√
√
√
野化的家猫
√
√
√
(3)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提高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 (填“有利”或“不利”)的。
参考答案
课前预练
结构 功能 调节作用
复杂 越多 强
自动调节能力
课内演练
【例1】C[解析:题目所速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蝗虫→青蛙,当青蛙被杀光后,蝗虫由于缺少天敌将大量繁殖,但蝗虫数量大增将使水稻减少,食物的缺乏反过来使蝗虫数量下降,因此蝗虫数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
【跟踪练习1】B
【例2】C[解析:题目呈现了4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类型及数量,从表中可以看出C生态系统物种最多,个体数量也最多,因此C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
【跟踪练习2】C
课后训练
1.C 2.C 3.B 4.C
5.(1)小球藻
(2)小球藻→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
(3)光合作用
(4)自动调节能力
6.(1)乙→甲→丙 (2)乙 (3)相对稳定
7.(1)D (2)A (3)B
(4)自动调节整个生态系统[解: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其数量在图象上呈现波浪状的变化。美洲兔的天敌是猞猁,猞猁被捕杀后,美洲兔没有天敌,数量将在短时间内增多,但由此带来食物的缺乏又使其数量下降。根据自然选择理论,猞猁存在的环境条件下,奔跑速度慢的美洲兔将被淘汰,从而促使美洲兔向快速奔跑这一性状方向进化,猞猁被捕杀将改变这一进化方向,从而使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下降。]
8.(1)分解者
(2)植物→鱼类→家猫
(3)不利[解: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属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家猫要得到能量最多,其食物链应最短。圆明园公园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种植面积,使圆明园生态系统成分变简单,自动调节能力下降,稳定性降低。]
2.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
课前预练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 因素和 因素,但两者往往是共同作用的, 因素可以导致 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2.人类的生产活动可打破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建立更 、更 、 更 的生态系统。
3. ,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课内演练
【例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应该禁止捕鱼
B.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应不断增加捕鱼量
C.应提倡适量捕鱼
D.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可以任其自然变化
点拨 (1)本题考查对于生态系统的干预问题。对于生态系统,人类可以根据科学规律施加影响。
(2)人类可以打破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但必须建立更合理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应有利于人类发展。
【跟踪练习】下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都属于人为因素的是( )
A.地震、火山爆发
B.台风、水灾
C.泥石流、草原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捞海洋鱼类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因素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的是( )
A.植树造林 B.火山爆发 C.环境污染 D.滥垦草原
2.为保护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治虫 B.退田还湖 C.禁止乱捕滥杀 D.围湖造田
3.泥石流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山洪,可以摧毁厂矿、房屋,淹没农田,破坏环境等。下列人类活动中,易引起泥石流的是( )
A.大量施用化肥 B.大量毁林开荒 C.大量排放工业废气 D.植树造林
4.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 )
A.禁捕三年 B.捕捞彻底 C.适量捕捞 D.饲养单一品种
5.在6000年前,黄土高原上森林的覆盖率高达69%,绿色曾是这里的主色调,但如今,自然植被遭受破坏,森林的覆盖率下降到6%,黄土高原变成了危害黄河流域的黄土地,黄土高原发生这种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台风袭击 B.过度开发 C.常年干旱 D.暴雨冲刷
6.我国长自山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 )
A.珍稀的野生生物资源 B.旅游资源
C.冰川遗迹和褶皱断层 D.自然风景和特殊建筑
7.我国有广阔的草原,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确定载畜量,适当地超载放牧
B.根据草场生产力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
C.根据现有载畜量每年按比例递增
D.根据现有载畜量每年按比例扩大草场
8.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主要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9.影响或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 和 。如2004年12月发生在东南亚的空前大海啸,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属于 因素的作用;而伊拉克战争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则属于 因素的作用。
拓展提高
10.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11.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12.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科学家调查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常见原因,结果如下表所示:
类群
每一种原因所占比例/%
生境
消失
过度
开发
物种
引进
捕食
控制
其他
还不
清楚
哺乳类
19
23
20
1
1
36
鸟类
20
1l
22
O
2
45
爬行类
5
32
42
O
O
21
鱼类
35
4
30
O
4
27
(注: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大面积减少)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表中的“生境消失”是指在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从上表数据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先通过食物链的缩短或减少,降低生态系统的 能力,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如果要比较上表中的“生境消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引进”三大原因分别对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的影响程度,那么应对上述数据先进行
处理,再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你的分析,上述三大原因中的 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参考答案
课前预练
1.自然 人为 人为 自然
2.新 合理 生产力 高
3.设立自然保护区
课内演练
【例题】C[解析:如果禁止捕鱼,则不利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如果滥捕海洋鱼类,将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甚至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的灭绝,人们应该适当干预海洋生态系统,适量捕鱼,使生态系统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跟踪练习】D
课后训练
1.A 2.D 3.B 4.C 5.B 6.A 7.B 8.D
9.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自然 人为
10.C[解:已知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物种。据图观察,25年前该生态系统物种只有3种,比现在少,因此稳定性弱。25年来该生态系统物种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生物量的增多说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其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11.C[解:食肉蚁也叫食人蚁,学名叫行军蚁。食肉蚁集体行动,一个群体一般有一百万只。它们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是消费者。]
12.(1)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3)对各列数据计算总和(或取平均值) 物种引进[解:该题所述的生境应指生物生存的环境,因此生境概念应是在生态系统这一层次。生物多样性减少使生态系统成分简单,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各种原因所占比例进行计算总和或取平均值,就可确定物种引进是最大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