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复习课
知识结构
课内演练
【例1】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示,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有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
/ppm
0.05
7
0.51
68
0.39
点拨 (1)本题考查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的流动特点。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一般难以通过新陈代谢排出,因此有毒物质随食物链呈现出逐级积累、浓度增大的变化特点。
(2)判断两种生物在食物链中营养级的位置,可以根据有毒物质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后一营养级有毒物质的浓度比前一营养级大一个数量级。
【跟踪练习1】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等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下列能够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浓度关系的图示是( )
【例2】一个池塘中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c+d
点拨 (1)本题考查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特点。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2)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每一营养级本身均要占有或消耗部分化学能,因此只有10%~20%的能量能传到下一营养级。
【跟踪练习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单向的
B.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C.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
D.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能量尽可能地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课后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草原某食物链的写法,正确的是( )
A.鼠→蛇→鹰 B. 草→鼠→蛇→鹰
C.鼠→蛇→鹰 D.草→鼠→蛇→鹰
2.下列能正确表示生态学概念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
A.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B.生物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
C.生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种群、生物圈
D.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南美天蛾静止时用后足将身体吊挂起来,就像着生在树枝上的地衣。受惊扰时,身体直立并弯曲,同时胸部向两侧膨胀,胸足紧贴胸部,还呈现两个黑色的眼斑和像鳞片的花斑,极像幼蛇的头颈。这种现象在生态上叫做( )
A.保护色 B. 警戒色 C.拟态 D.适应的相对性
4.紫薇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该景区内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次生白豆杉天然林。该景区内的所有白豆杉构成了( )
A. 群落 B. 环境因素 C.种群 D.无机环境
5.下列关于华南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南虎体表花纹是警戒色
B.华南虎处在森林中食物链的起始端
C.华南虎属于哺乳动物
D.华南虎及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构成生物群落
6.某小岛上树木茂盛,虫鸣鸟叫,鼠窜蛇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岛上所有的鸟是一个种群
B.小岛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昆虫
C.要使小岛维持原状,必须要有微生物
D.小岛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和空气
7.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而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红花三叶草的数量。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
A.通过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
B.通过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互助关系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D.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8.环保专家预言: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有研究者提出了“用甘蔗浆、麦秆、芦苇浆做原料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并获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也会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地膜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从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来看,这应属于 因素的作用。
(2)专家研制出的“共混膜”可以被微生物吃掉,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充当的成分是
。
(3)“共混膜”最终将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避免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9.如图所示是某地农民采用的笼养蝇蛆法而形成的生态系统成分简图。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将其初步发酵后作为添加饲料养猪,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请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构成此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分别是 (填字母,下同)。
A.猪、消费者 B.蝇(蛆)、分解者 C.人、管理者 D.农作物、生产者
(2)建立此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鸡的产蛋量
B.提高农作物对于光能的利用效率
C.充分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供给总量,并使之百分之百流向下一环节
(3)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猪粪等物质可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为农作物所利用。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为 。
A.消费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为了减少害虫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使农作物高产,人们常通过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残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 在人体中富集。
A. 水 B. 空气和土壤 C.食物链 D.皮肤接触
10.如图甲所示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① ;② ;③ 。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并绘制出图丙,由图可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使 容易受到破坏。
拓展提高
11.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a、b、c、d),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种群内的有机物总量(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是草食性动物
B.C是肉食性动物
C.d是生产者
D.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c→d→a→b
12.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浒苔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浒苔过度繁殖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C.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应该积极治污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
D.浒苔过度繁殖对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有促进作用
13.某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人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 (填字母)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4)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小鱼、螺蛳、小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发现D生态瓶内的小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
参考答案
课内演练
【例1】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生物A中有机汞浓度最低,A应为食物链的起始端,C、E有机汞浓度相近,且比A多一个数量级,因此C、E同为A的下一营养级,同理,B在食物链中应处第三营养级,D为第四营养级。]
【跟踪练习1】B
【例2】B[解析:已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均来自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自身要消耗和占有能量,因此其他生物的能量之和不可能超过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跟踪练习2】C
课后训练
1.B 2.D 3.C 4.C 5.C 6.C 7.D
8.(1)人为 (2)分解者 (3)自动调节
9.(1)D (2)C (3)B (4)C
10.(1)细菌
(2)①藻类、大米草 ②海螺、线虫、食草虫 ③沼蟹、蜘蛛
(3)一龄幼虫
(4)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 藻类→线虫→沼蟹
(5)减弱 生态平衡
1l.D[解:从题图分析,c中有机物总量最多,应为生产者,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为第二营养级,a为第三营养级,b为最高营养级,其食物链为c→d→a→b。d为草食性动物,a、b为肉食性动物。]
12.D[解:浒苔是生产者。浒苔的过度繁殖是由水体富营养污染造成的,最后会导致水中缺氧,从而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导致当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13.(1)小鱼 (2)生产者 (3)A、B
(4)缺氧(二氧化碳过多、pH太低、小虾被小鱼捕食、小虾缺少食物等,合理均可)[解:在小鱼、螺蛳、小虾和水草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小鱼。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著。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A和B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因为A和B生态瓶能形成以小虾为实验变量的对照实验。D生态瓶内的小虾存活时间最短,可能原因有多种,如缺氧、二氧化碳过多、pH太低、小虾被小鱼捕食、小虾缺少食物、小虾的竞争能力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