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2021-2022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1-2022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02 16:05:24

文档简介

浙教版2021-2022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是公交车上常见的警示图,属于提醒乘客防止因惯性造成后果的是(  )
A. B.
C. D.
2.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
3.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的原子不同的本质是(  )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
②人体中只含有非金属元素,没有金属元素
③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
④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5.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下列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A H 只表示氢元素
B 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C N 只表示一个氮原子
D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表示氧气这种物质
A.A B.B C.C D.D
6.(2021八下·下城期末)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硫酸钠Na2SO4 B.氯化钙CaCl
C.氦气He2 D.氧化铁FeO
7.山林里空气中的自由电子附着在氧分子,上形成负氧离子( ),被称为“空气维生素”,那么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32克 D.33
8.关于下列四种分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都由三个原子构成
B.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
C.原子都比分子体积小
D.比较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9.借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奥秘。下列对如图所示模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粒子不显电性
B.②表示的物质是化合物
C.③表示的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④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
10.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CaCl2 B.SiO2 C.H2O D.Fe2O3
11.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C.A,B,C同周期 D.D,E同族
12.对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 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
D.Cu2+中“2”表示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13.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Cl-的质量分数为2.19%,如果其中的Cl-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所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18% B.5.85% C.3.61% D.4.19%
14.用“∞”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B.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C.参加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
15.(2020八下·台州月考)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锶、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C.锶的氧化物化学式为SrO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16.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与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与氯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
A.2(m-n)/55 B.2(n- m)/55 C.(2m-n)/55 D.(2n- m)/55
17.有三种元素X、Y、Z,已知X和Y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Y和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又知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总数之和为14,而质子数之和为28,则三种元素有可能是(  )
A.C、N、P B.N、O、S C.N、P、F D.Na、O、S
18.(2019八下·长兴期中)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9a B.1-8a C.12a D.8a
19.(2021八下·杭州期中)X元素1个原子的质量是m克,Y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W克XY2中含有Y的原子数是(  )
A. B. C. D.
20.(2021八下·绍兴期中)由 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 S 元素的质量分数W(S)=a%,则 O元素的质量分数W(O)为(  )
A.1-1.75a% B.1.75a% C.1.25a% D.无法计算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锂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2.元素的中文名称造字有规律,一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元素的分类。
(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其中   (填元素符号)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该金属蒸气有毒性,这属于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S可表示:①   , ②   ,③   。三个硫原子的符号为   。
23.数字在化学式中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意义:①表示微粒的数目;②表示元素的化合价;③表示离子的电荷数;④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请你判断下列化学式中的“2”分别表示的含义。(填序号)
Ca2+:   ;2N:   ;SO2:   ; :   。
24.请你认真观察、分析对比下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水分解是   变化,水汽化是   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   。
25.(2022八下·舟山月考)元素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元素的阴离子比多8个电子,与形成的化合物为,与形成的化含物的化分式为,请回答:   ,   
26.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得科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如图列出的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请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1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推测该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   ,其最低负化合价的粒子与氢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写一条即可)。
27.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RO2n+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R元素的化合价为    ,原子团RO2n+1的化合价为   。当R的化合价不变时,其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8.(2017八下·嘉兴期中)卢瑟福用a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但通过该实验的下述三种现象(如图),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现象1的原因:    
②现象2的原因: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9.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四、解答题
30.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氮肥,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NH4NO3)进行计算: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g;   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14 g。
(4)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 g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31.大多数厨师炒菜时,既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下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化学式 C2H4O2 C3H6O2 C3H6O2 X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含3.2g氧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惯性:(1)惯性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牛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注意
有时候会考我们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
【解答】A.公交车与其他车辆交错时,乘客的头部如果伸出窗外是相当危险的,发生碰撞,提醒乘客请勿将头,伸出窗外与惯性无关,不合题意;
B.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由于惯性站立不稳,身体会向前摔倒发生碰撞,因此提醒乘客请拉好扶手防止刹车与惯性有关,符合题意;
C.危险品带上公交车,会对乘客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坚决不;允许乘客将危险品带上汽车,此项警示与惯性无关,不合题意;
D.公共环境卫生需要每个人来维护,提醒乘客不要乱扔瓜皮果壳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干净的乘车环境,与惯性也无关,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氚原子的组成分析,结合图示中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解答。
【解答】 氚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核外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由图示可知,A正确;
故选A。
3.【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不同的元素,核电荷数不同。而质子数=核电荷数,因此质子数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关键,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地壳、人体中元素的含量分析。
【解答】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指的是铝元素,错误;②人体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③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正确;④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正确;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对元素符号意义的理解判断。
【解答】A.H的意义: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故A错误;
B.Fe的意义:①铁元素;②一个铁原子;③铁这种物质,故B正确;
C.N的意义:①氮元素;②1个氮原子,故C错误;
D.O的意义:①氧元素;②1个氧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判断。
【解答】A.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故A正确;
B. 氯化钙的化学式为CaCl2,故B错误;
C. 氦气的化学式为He,故C错误;
D. 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分析。
【解答】 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6×=32。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判断。
【解答】A.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比氢分子体积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比较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比较正负电荷数是否相同;
(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判断。
【解答】A.根据图①可知,原子核带3个正电荷,而外面只有两个电子,即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二者不相等,对外显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图②可知,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③可知,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原子都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④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生成新物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所给元素种类及所给物质的元素种类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该矿石中含有氧、硅、硫、钙元素,A中氯元素不含,C中氢元素不含,D中铁元素不含;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
(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
(4)同一纵行属于同一族。
【解答】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C>B,故A错误;
B.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A<D,则核内质子数A<D,故B错误;
C.A、B、C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故C正确;
D.D、E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而不是同族,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Cu2+中“2”表示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先用氯元素的质量除以它在氯化钠中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再用氯化钠的质量与海水质量做比计算出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设氯元素的质量为m,
则氯化钠的质量为:

海水的质量:

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判断;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产物;
(3)根据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判断;
(4)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之比。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反应前后都共有一个
,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
A.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该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
,故B错误;
C.反应前,两种元素都以单质的形态存在,化合价都是0,而反应后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化合价肯定不是零,故C正确;
D. 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2)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3)根据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确定它的化合价,然后确定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解答】A.根据原子结构图可知,两种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近,故A错误;
B.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88,质子数=原子序数=38,因此它的中子数为:88-38=50,故B错误;
C.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有2个,因此很容易失去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它的化合价为+2价,而氧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rO,故C正确;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O的化合价为-2,Cl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推算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列出两个方程,从而计算出R的化学式。
【解答】设R的化合价为x,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y。
当R的化合价为奇数时,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R2Ox、RClx;
那么得到:2y+16x=m;
y+35.5x=n
解得:

故选D。
17.【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元素的质子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
【解答】A、碳质子数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4,氮质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为5,磷质子数为15,最外层电子数为5,符合题意;
B、氮质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为5,氧质子数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6,硫质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三种元素原子质子数总和不是28,不符合题意;
C、氮质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为5,磷质子数为15,最外层电子数为5,氟质子数为9,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Y和Z最外层是孱数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D、钠质子数为11,最外层电子数为1,氧质子数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6,硫质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X和Y电子层数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乙酸、葡萄糖、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乙酸和葡萄糖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也为2:1,所以形成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氢元素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8a,所以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9a;
故答案为:A。
19.【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和,据此 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设一个C-12原子的实际质量× 为P,一个XY2分子的实际质量为Q。
X的相对原子质量=M-2A;
由相对原子质量公式可得:①,
则 ;
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②;
①②式联立解得: ;
W克XY2中含有的XY2分子个数为: ;
因为一个XY2分子中含有2个Y,
所以Y的原子个数=。
故选A。
20.【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将化学式变形,利用S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Mg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三者的质量分子之和等于1”计算O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N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H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而M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则NaH=S,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转换为:MgS、MgSO4、MgSO3 。
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则MgS的质量分数应该为:。
则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75a%。
故选A。
21.【答案】(1)3
(2)3;3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结构图解答;
(3)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判断。
【解答】(1)(2)根据图片可知,锂原子的外面共有3个电子,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且原子序数为3。
(3)A.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整体不显电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2.【答案】(1)Hg;化学
(2)硫元素;一个硫原子;硫这种物质;3S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金属的状态分析解答。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分析解答。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解答】(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其中Hg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该金属蒸气有毒性,这属于它的化学性质。
(2)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S可表示:① 硫元素; ② 一个硫原子;③ 硫这种物质。三个硫原子的符号为3S。
23.【答案】③;①;④;②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该原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正负号;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正上方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符号或分子符号左边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的个数。
【解答】①Ca2+ 中“2”表示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③;
②2N 中“2”表示2个氮原子,故选①;
③SO2 中“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④;
④ 中“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②。
24.【答案】(1)化学;物理
(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二者的微观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分析。
【解答】(1)水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故答案为:(1)化学;物理;(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5.【答案】11;1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在化学物中,正负离子所带电荷数的代数和为零,然后根据“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推算出x、n的数值。
【解答】(1)化合物NaB所带的电荷数为零。根据“
与形成的化合物为
”可知,N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
肯定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即B-。根据“
与形成的化含物的化分式为 ”可知,二者所带的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则

,即n=1;
(2)A+是A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根据图片可知,A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8+1=11。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质子数x=11。
26.【答案】(1)金属;Mg2+
(2)16;+6;H2S
(3)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合理即可)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建设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化合价等于离子中所带的电荷数,据此写出12号元素的离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失去电子带正价,得到电子带负价,据此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可分析每行或每列中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2号元素为镁,因为含有金字旁,所以为金属元素。它的化合价为+2价,因此在反应中形成的离子为Mg2+。
(2)16号元素为S,它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6。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如果全部失去,那么可以带6个正电荷,即它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如果得到电子带负价,那么最多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即化合价为-2,氢的化合价为+1,则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为H2S。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
②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从上到下逐渐递增。
27.【答案】A-33n-16;+(3n+2);-n;R2On+2;2A-18n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某化合物的化学式HnRO2n+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1×n+x+16×(2n+1)=A,
解得:x=A-33n-16;
即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33n-16;
(2)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R元素的化合价是y,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1)×n+y+(-2)×(2n+1)=0,
解得:y=+(3n+2)价.
(3)氢元素显+1价,设原子团RO2n+1的化合价为z,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1)×n+z=0,
解得:z=-n价。
(4)设与氧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aOb,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3n+2)a+(-2)b=0,
解得:a:b=2:(3n+2);
则化学式为:R2O3n+2;
(5)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A-33n-16)+16×(3n+2)=2A-18n。
28.【答案】(1)原子核很小, 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α粒子离带正电的原子核较近,受到斥力
(2)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物质的构成问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考虑:大部分a粒子直接穿透过去,少部分a粒子发生了偏转,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可以从实验现象出发,根据原子可能的构成形式方面进行分析、解答;(2)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解答】(1)现象1: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2)1919年,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1个质子和1个电子,最终发现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在核外运动的电子组成,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
故答案为:(1)原子核很小, 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α粒子离带正电的原子核较近,受到斥力;(2)质子。
29.【答案】(1)53
(2)A
(3)25mg;2kg;不能;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计算出含碘的最大质量。含碘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实验的质量。
【结论】将一次性食用食盐的质量与每天的食用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31I的质子数为53,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131I与127I的质子数都是53,只是中子数不同,则二者为同种元素,故选A。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可知,
500g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为: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
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30.【答案】(1)80
(2)7 : 1 : 12
(3)175;40
(4)设硝酸铵的质量为x,

解得:x=160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
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1×4+16×3=80;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4×2):(1×4):(16×3)=7:1:12;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500g×
=175g;
含氮元素14g的硝酸铵的质量为:

31.【答案】(1)6:1 : 8
(2)48.6%
(3)含3.2g氧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 ;
(4)C4H8O2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元素的质量分数=

(3)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表格,分析甲酸和乙酸,甲脂和乙酯的区别,然后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H4O2 可知,
甲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4):(16×2)=6:1:8;
(2)甲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3)含3.2g氧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

(4)比较甲酸甲酯和甲酸乙酯的化学式可知,乙酯比甲酯多CH2,那么乙酸乙酯比乙酸甲酯也多CH2,则它的化学式为: C4H8O2 。
1 / 1浙教版2021-2022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是公交车上常见的警示图,属于提醒乘客防止因惯性造成后果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惯性:(1)惯性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牛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注意
有时候会考我们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
【解答】A.公交车与其他车辆交错时,乘客的头部如果伸出窗外是相当危险的,发生碰撞,提醒乘客请勿将头,伸出窗外与惯性无关,不合题意;
B.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由于惯性站立不稳,身体会向前摔倒发生碰撞,因此提醒乘客请拉好扶手防止刹车与惯性有关,符合题意;
C.危险品带上公交车,会对乘客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坚决不;允许乘客将危险品带上汽车,此项警示与惯性无关,不合题意;
D.公共环境卫生需要每个人来维护,提醒乘客不要乱扔瓜皮果壳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干净的乘车环境,与惯性也无关,不合题意.
故选B。
2.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氚原子的组成分析,结合图示中各粒子的带电情况解答。
【解答】 氚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核外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由图示可知,A正确;
故选A。
3.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的原子不同的本质是(  )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不同的元素,核电荷数不同。而质子数=核电荷数,因此质子数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关键,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
②人体中只含有非金属元素,没有金属元素
③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
④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地壳、人体中元素的含量分析。
【解答】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指的是铝元素,错误;②人体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③人体中氢、氧元素含量很高,这与水占人体质量的70%以上有关,正确;④地壳中非金属元素的总含量大于金属元素,种类少于金属元素,正确;
故选C。
5.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下列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A H 只表示氢元素
B 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C N 只表示一个氮原子
D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表示氧气这种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对元素符号意义的理解判断。
【解答】A.H的意义:①氢元素;②1个氢原子,故A错误;
B.Fe的意义:①铁元素;②一个铁原子;③铁这种物质,故B正确;
C.N的意义:①氮元素;②1个氮原子,故C错误;
D.O的意义:①氧元素;②1个氧原子,故D错误。
故选B。
6.(2021八下·下城期末)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硫酸钠Na2SO4 B.氯化钙CaCl
C.氦气He2 D.氧化铁FeO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判断。
【解答】A.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故A正确;
B. 氯化钙的化学式为CaCl2,故B错误;
C. 氦气的化学式为He,故C错误;
D. 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D错误。
故选A。
7.山林里空气中的自由电子附着在氧分子,上形成负氧离子( ),被称为“空气维生素”,那么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B.32 C.32克 D.33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分析。
【解答】 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6×=32。
故选B。
8.关于下列四种分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都由三个原子构成
B.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
C.原子都比分子体积小
D.比较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判断。
【解答】A.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比较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说明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比氢分子体积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比较氮气分子和氢气分子,说明一个分子可以由种类相同的原子构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借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奥秘。下列对如图所示模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粒子不显电性
B.②表示的物质是化合物
C.③表示的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④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比较正负电荷数是否相同;
(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判断。
【解答】A.根据图①可知,原子核带3个正电荷,而外面只有两个电子,即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二者不相等,对外显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图②可知,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③可知,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原子都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④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生成新物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CaCl2 B.SiO2 C.H2O D.Fe2O3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所给元素种类及所给物质的元素种类分析。
【解答】由图示可知,该矿石中含有氧、硅、硫、钙元素,A中氯元素不含,C中氢元素不含,D中铁元素不含;
故答案为:B。
11.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C.A,B,C同周期 D.D,E同族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
(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
(4)同一纵行属于同一族。
【解答】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C>B,故A错误;
B.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A<D,则核内质子数A<D,故B错误;
C.A、B、C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故C正确;
D.D、E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而不是同族,故D错误。
故选C。
12.对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 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
D.Cu2+中“2”表示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Cu2+中“2”表示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Cl-的质量分数为2.19%,如果其中的Cl-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所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18% B.5.85% C.3.61% D.4.19%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先用氯元素的质量除以它在氯化钠中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再用氯化钠的质量与海水质量做比计算出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设氯元素的质量为m,
则氯化钠的质量为:

海水的质量:

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故选C。
14.用“∞”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B.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C.参加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判断;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产物;
(3)根据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判断;
(4)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之比。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反应前后都共有一个
,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
A.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该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
,故B错误;
C.反应前,两种元素都以单质的形态存在,化合价都是0,而反应后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化合价肯定不是零,故C正确;
D. 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故D错误。
故选C。
15.(2020八下·台州月考)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锶、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C.锶的氧化物化学式为SrO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2)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3)根据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确定它的化合价,然后确定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解答】A.根据原子结构图可知,两种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近,故A错误;
B.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88,质子数=原子序数=38,因此它的中子数为:88-38=50,故B错误;
C.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有2个,因此很容易失去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它的化合价为+2价,而氧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SrO,故C正确;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D错误。
故选C。
16.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与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与氯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
A.2(m-n)/55 B.2(n- m)/55 C.(2m-n)/55 D.(2n- m)/55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O的化合价为-2,Cl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推算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列出两个方程,从而计算出R的化学式。
【解答】设R的化合价为x,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y。
当R的化合价为奇数时,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R2Ox、RClx;
那么得到:2y+16x=m;
y+35.5x=n
解得:

故选D。
17.有三种元素X、Y、Z,已知X和Y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Y和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又知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总数之和为14,而质子数之和为28,则三种元素有可能是(  )
A.C、N、P B.N、O、S C.N、P、F D.Na、O、S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元素的质子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
【解答】A、碳质子数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4,氮质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为5,磷质子数为15,最外层电子数为5,符合题意;
B、氮质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为5,氧质子数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6,硫质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三种元素原子质子数总和不是28,不符合题意;
C、氮质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为5,磷质子数为15,最外层电子数为5,氟质子数为9,最外层电子数为7,则Y和Z最外层是孱数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D、钠质子数为11,最外层电子数为1,氧质子数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6,硫质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X和Y电子层数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2019八下·长兴期中)将乙酸(CH3COOH)和葡萄糖(C6H12O6)溶于水得到混合溶液,测得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9a B.1-8a C.12a D.8a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乙酸、葡萄糖、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1,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乙酸和葡萄糖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也为2:1,所以形成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氢元素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8a,所以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9a;
故答案为:A。
19.(2021八下·杭州期中)X元素1个原子的质量是m克,Y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W克XY2中含有Y的原子数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和,据此 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设一个C-12原子的实际质量× 为P,一个XY2分子的实际质量为Q。
X的相对原子质量=M-2A;
由相对原子质量公式可得:①,
则 ;
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表示为:②;
①②式联立解得: ;
W克XY2中含有的XY2分子个数为: ;
因为一个XY2分子中含有2个Y,
所以Y的原子个数=。
故选A。
20.(2021八下·绍兴期中)由 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 S 元素的质量分数W(S)=a%,则 O元素的质量分数W(O)为(  )
A.1-1.75a% B.1.75a% C.1.25a% D.无法计算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将化学式变形,利用S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Mg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三者的质量分子之和等于1”计算O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N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H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而M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则NaH=S,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转换为:MgS、MgSO4、MgSO3 。
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则MgS的质量分数应该为:。
则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75a%。
故选A。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锂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个电子。
(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B.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
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答案】(1)3
(2)3;3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根据结构图解答;
(3)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判断。
【解答】(1)(2)根据图片可知,锂原子的外面共有3个电子,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且原子序数为3。
(3)A.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整体不显电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2.元素的中文名称造字有规律,一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元素的分类。
(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其中   (填元素符号)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该金属蒸气有毒性,这属于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S可表示:①   , ②   ,③   。三个硫原子的符号为   。
【答案】(1)Hg;化学
(2)硫元素;一个硫原子;硫这种物质;3S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金属的状态分析解答。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分析解答。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解答】(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其中Hg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该金属蒸气有毒性,这属于它的化学性质。
(2)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S可表示:① 硫元素; ② 一个硫原子;③ 硫这种物质。三个硫原子的符号为3S。
23.数字在化学式中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意义:①表示微粒的数目;②表示元素的化合价;③表示离子的电荷数;④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请你判断下列化学式中的“2”分别表示的含义。(填序号)
Ca2+:   ;2N:   ;SO2:   ; :   。
【答案】③;①;④;②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该原子所带的电荷数和正负号;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正上方的数字和正负号,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符号或分子符号左边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的个数。
【解答】①Ca2+ 中“2”表示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③;
②2N 中“2”表示2个氮原子,故选①;
③SO2 中“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④;
④ 中“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②。
24.请你认真观察、分析对比下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水分解是   变化,水汽化是   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   。
【答案】(1)化学;物理
(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二者的微观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分析。
【解答】(1)水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故答案为:(1)化学;物理;(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5.(2022八下·舟山月考)元素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为,元素的阴离子比多8个电子,与形成的化合物为,与形成的化含物的化分式为,请回答:   ,   
【答案】11;1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在化学物中,正负离子所带电荷数的代数和为零,然后根据“失去电子带正电荷,而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推算出x、n的数值。
【解答】(1)化合物NaB所带的电荷数为零。根据“
与形成的化合物为
”可知,N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
肯定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即B-。根据“
与形成的化含物的化分式为 ”可知,二者所带的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则

,即n=1;
(2)A+是A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根据图片可知,A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8+1=11。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质子数x=11。
26.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得科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如图列出的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请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1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推测该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   ,其最低负化合价的粒子与氢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写一条即可)。
【答案】(1)金属;Mg2+
(2)16;+6;H2S
(3)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合理即可)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建设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化合价等于离子中所带的电荷数,据此写出12号元素的离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失去电子带正价,得到电子带负价,据此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可分析每行或每列中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2号元素为镁,因为含有金字旁,所以为金属元素。它的化合价为+2价,因此在反应中形成的离子为Mg2+。
(2)16号元素为S,它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6。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如果全部失去,那么可以带6个正电荷,即它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如果得到电子带负价,那么最多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即化合价为-2,氢的化合价为+1,则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为H2S。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
②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从上到下逐渐递增。
27.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nRO2n+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R元素的化合价为    ,原子团RO2n+1的化合价为   。当R的化合价不变时,其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是   。
【答案】A-33n-16;+(3n+2);-n;R2On+2;2A-18n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某化合物的化学式HnRO2n+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1×n+x+16×(2n+1)=A,
解得:x=A-33n-16;
即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33n-16;
(2)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R元素的化合价是y,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1)×n+y+(-2)×(2n+1)=0,
解得:y=+(3n+2)价.
(3)氢元素显+1价,设原子团RO2n+1的化合价为z,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可得:(+1)×n+z=0,
解得:z=-n价。
(4)设与氧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aOb,
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3n+2)a+(-2)b=0,
解得:a:b=2:(3n+2);
则化学式为:R2O3n+2;
(5)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A-33n-16)+16×(3n+2)=2A-18n。
三、实验探究题
28.(2017八下·嘉兴期中)卢瑟福用a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但通过该实验的下述三种现象(如图),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现象1的原因:    
②现象2的原因:   
(2)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答案】(1)原子核很小, 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α粒子离带正电的原子核较近,受到斥力
(2)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物质的构成问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考虑:大部分a粒子直接穿透过去,少部分a粒子发生了偏转,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可以从实验现象出发,根据原子可能的构成形式方面进行分析、解答;(2)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解答】(1)现象1: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2)1919年,卢瑟福从氮原子中打出了1个质子和1个电子,最终发现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在核外运动的电子组成,所以打出了一个质子;
故答案为:(1)原子核很小, 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α粒子离带正电的原子核较近,受到斥力;(2)质子。
29.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1)53
(2)A
(3)25mg;2kg;不能;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计算出含碘的最大质量。含碘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实验的质量。
【结论】将一次性食用食盐的质量与每天的食用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31I的质子数为53,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131I与127I的质子数都是53,只是中子数不同,则二者为同种元素,故选A。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可知,
500g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为: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
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四、解答题
30.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氮肥,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NH4NO3)进行计算: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g;   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14 g。
(4)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 g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答案】(1)80
(2)7 : 1 : 12
(3)175;40
(4)设硝酸铵的质量为x,

解得:x=160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
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1×4+16×3=80;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4×2):(1×4):(16×3)=7:1:12;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500g×
=175g;
含氮元素14g的硝酸铵的质量为:

31.大多数厨师炒菜时,既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下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化学式 C2H4O2 C3H6O2 C3H6O2 X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甲酸乙酯(C3H6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含3.2g氧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6:1 : 8
(2)48.6%
(3)含3.2g氧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 ;
(4)C4H8O2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元素的质量分数=

(3)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表格,分析甲酸和乙酸,甲脂和乙酯的区别,然后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H4O2 可知,
甲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4):(16×2)=6:1:8;
(2)甲酸乙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3)含3.2g氧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

(4)比较甲酸甲酯和甲酸乙酯的化学式可知,乙酯比甲酯多CH2,那么乙酸乙酯比乙酸甲酯也多CH2,则它的化学式为: C4H8O2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