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四章 第1节 土壤的成分(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2.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故答案为:B
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解答】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
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 。
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 。
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答案D错误。
故选答案D。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的概念进行判断。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 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 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所以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解答】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故答案为A。
5.在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要是为了定量实验的考虑,干燥土壤可以称干重,然后通过各种处理分离有机物从而计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热计算质量,如果质量减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解答】 A、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A正确;
B、选择含有丰富有机物的土壤,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B正确;
C、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C正确;
D、土壤干燥时不能直接灼烧是因为会造成有机物燃烧。D错误。
故答案为:D。
6.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如图所示,据课本,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验证和测量方法步骤如下。
1. 长、宽、厚分别相同的红土和黑土各一块,另取一 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大烧 杯中。
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 3只烧杯内注 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 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3.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红土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盛有黑土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
4.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这是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加入 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 土壤中含有空气。
5.根据你的实验结果,计算土壤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解答】
题中所给的三幅图,1与2对比可探究红土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1与3对比可探究黑土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对照后可知上述实验,是为探究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7.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解答】土壤中存在生物和非生物,其中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分析】土壤中存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信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故答案为:C
二、实验探究题
8.(2019八下·嘉兴期末)同学们准备测定校园某区域内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在该区域内选择相对干燥的地方,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壤,体积记作V0,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②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③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1;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2,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V0/厘米3 V1/毫升 V2/毫升
1 … 225 200
2 … … …
3 … … …
(1)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
(2)根据第1次实验可知,该土壤样品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是 。
(3)为使实验更可靠,同学们准备开展多次实验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实验需要重新取土壤样品。就如何选取土壤样品,同学们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区域内)取样;
观点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区域外)取样。
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
(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较大,含有的空气多,吸收的水分相对较多,实验效果更明显;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土壤的空气体积为225mL-200mL=25mL,;;
(3)不同地方的土壤结构不同,其成分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
故答案为:(1) 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9.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答案】(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0.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动物有蚯蚓、蜈蚣、蟋蟀等等,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解答】(1) 通过题图可知,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 未经加热的泥土中含有土壤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土壤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 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故答案为:(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11.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生物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了下列调查表格:
观察时间 2016年6月1日
观察地点 ××森林公园
环境特点 土壤温度24.1 ℃,比较疏松和湿润,光照强度一般,植物生长良好
土壤生物
蚯蚓:38条;蜗牛:21只;鼠妇:25只;小鼠:2只;蜘蛛:26只;马陆:5条;蜈蚣:2条;蝼蛄:8只
样品简要分析 蚯蚓、蜗牛、鼠妇等喜欢生活在较温暖、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同时它们的活动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合理均可)
(1)根据上述调查表格,说明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 。
A.蚯蚓 B.小鼠 C.蜈蚣 D.蝼蛄
(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 。
【答案】(1)A
(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分析调查表格,可知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最多,所以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蚯蚓。(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故答案为:(1)A;(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12.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答案】(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1)从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角度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被研究的量),否则其他量会影响实验结果。(2)评价实验方案可以从实验设计的下列原则上考虑,即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解答】(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细菌也需要生存在有适宜水分的环境中,否则就难以繁殖、生存。所以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13.现今枯枝落叶已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叶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 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1
(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
(3)失去了水分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1)根据实验结果,1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2)鸽粪、豆渣在实验中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水分。
故答案为:(1)1;(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失去了水分
1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 、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 (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 和 。
【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是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也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条件之一。
【解答】(1)在“锄禾”既将杂草除去,同时还会将农田中的土壤进行松土,所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通过个作用积累了有机物,来年春天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土壤中的分解者就会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目的。
(3)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莫化等一系列问题。
(4)植物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可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5)土壤中存在许多动物,常见的有蚯蚓、蚂蚁、变形虫、轮虫、线虫、蜘蛛、千足虫等等。
故答案为:(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15.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进入土壤空隙中水的体积就是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在此基础上解答。
(4)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进入土壤空隙中水的体积=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750毫升—650毫升=100毫升=100立方厘米,土壤的体积=长×宽×高=10厘米×10厘米×5厘米=500立方厘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土壤的体积=。
(4)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 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答案】(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
(2)②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C6H12)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n=84n,m(C)∶m(H)=(12×6)∶(1×12)=6∶1。(2)经方法①和方法③处理后的土壤中仍有有机物,在铁丝网上加热后都会燃烧。
故答案为:(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2)②
三、综合说理题
17.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答: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巨石存在缝隙,随着时间的过去巨石的缝隙会越来越大,巨石破碎成更小的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会最终形成土壤;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第四章 第1节 土壤的成分(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2.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5.在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6.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7.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
二、实验探究题
8.(2019八下·嘉兴期末)同学们准备测定校园某区域内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在该区域内选择相对干燥的地方,取长、宽、厚分别是5厘米的一块土壤,体积记作V0,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
②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2只烧杯内注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③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1;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水的体积记作V2,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V0/厘米3 V1/毫升 V2/毫升
1 … 225 200
2 … … …
3 … … …
(1)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这是因为 ,实验效果明显。
(2)根据第1次实验可知,该土壤样品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是 。
(3)为使实验更可靠,同学们准备开展多次实验以求得平均值,但每次实验需要重新取土壤样品。就如何选取土壤样品,同学们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要在同一地方(上述区域内)取样;
观点二:要在不同地方(上述区域外)取样。
你认为哪种观点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9.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10.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11.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生物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了下列调查表格:
观察时间 2016年6月1日
观察地点 ××森林公园
环境特点 土壤温度24.1 ℃,比较疏松和湿润,光照强度一般,植物生长良好
土壤生物
蚯蚓:38条;蜗牛:21只;鼠妇:25只;小鼠:2只;蜘蛛:26只;马陆:5条;蜈蚣:2条;蝼蛄:8只
样品简要分析 蚯蚓、蜗牛、鼠妇等喜欢生活在较温暖、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同时它们的活动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疏松程度(合理均可)
(1)根据上述调查表格,说明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 。
A.蚯蚓 B.小鼠 C.蜈蚣 D.蝼蛄
(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 。
12.为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何影响,某活动组的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问题,再评价实验方案:
(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 。
(2)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 。
(3)请评价以上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出理由:
13.现今枯枝落叶已成为城市的常见垃圾。小科同学设计了一个关于落叶分解的实验。他选用悬铃木落叶为实验样本,将落叶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匀分装在四个编号为1、2、3、4的2.5升无盖的可乐瓶中。实验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园绿化用土,实验过程中保持10~15 ℃的温度,每隔10天往1~3号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个月后将瓶中样本倒出,拣出所有直径大于0.5厘米的枯叶,洗净阴干后称重,结果如表:
编号 样本内容物称重/克 2个月后落叶 落叶外观
1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鸽粪 21.5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2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叶片薄,易碎
3 1500克土壤+80克落叶 41.2 大部分枯黄色,有一定韧性
4 80克落叶 63.8 枯黄色,坚韧
(1)根据实验结果, 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
(2)你认为鸽粪、豆渣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解释。 。
(3)请你简单分析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14.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 。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 、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 ; (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 和 。
15.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1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三、综合说理题
17.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没有土壤,土壤的形成从岩石风化开始的,然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A、C、D均错误,B正确。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解答】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
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 。
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 。
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答案D错误。
故选答案D。
4.【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的概念进行判断。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 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 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所以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解答】土壤的肥力取决于土壤中有机物。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要是为了定量实验的考虑,干燥土壤可以称干重,然后通过各种处理分离有机物从而计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热计算质量,如果质量减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解答】 A、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A正确;
B、选择含有丰富有机物的土壤,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B正确;
C、孔径大土壤颗粒可能从缝隙漏出,影响实验效果。C正确;
D、土壤干燥时不能直接灼烧是因为会造成有机物燃烧。D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如图所示,据课本,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测量,验证和测量方法步骤如下。
1. 长、宽、厚分别相同的红土和黑土各一块,另取一 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大烧 杯中。
2.分别沿烧杯壁缓慢地向 3只烧杯内注 水,开始时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注入,当 快要浸没土壤或铁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块刚好浸没为止。
3.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红土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盛有黑土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的水有多少毫升。
4.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这是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加入 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 土壤中含有空气。
5.根据你的实验结果,计算土壤中的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解答】
题中所给的三幅图,1与2对比可探究红土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1与3对比可探究黑土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对照后可知上述实验,是为探究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解答】土壤中存在生物和非生物,其中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分析】土壤中存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由于微生物个体微信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故答案为:C
8.【答案】(1)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
(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实验时要选取相对干燥的土壤,土壤的空隙部分较大,含有的空气多,吸收的水分相对较多,实验效果更明显;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土壤的空气体积为225mL-200mL=25mL,;;
(3)不同地方的土壤结构不同,其成分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使用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
故答案为:(1) 干燥的土壤中空气含量相对较多 ;(2)20%;(3)观点一,因为本实验要测定某区域土壤中的空气含量,而不同区域内土壤中空气含量可能差别较大。
9.【答案】(1)A与D;B与C
(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①对照原则、②单一变量原则;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唯一的变量为:在相同养分的环境下,观察两中植物的长势;其他量都必须相同;因此可以用于本实验的为:AD或BC;
(2)通过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可知,A、B、C、D四组中,除了光照条件有差异、其他条件均相同;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故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家中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10.【答案】(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初步得出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动物有蚯蚓、蜈蚣、蟋蟀等等,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解答】(1) 通过题图可知,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 未经加热的泥土中含有土壤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土壤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 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故答案为:(1)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CO2
11.【答案】(1)A
(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分析调查表格,可知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最多,所以被调查土壤中的优势物种是蚯蚓。(2)对表中的记录分析可知:适宜蚯蚓生长的环境特点是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故答案为:(1)A;(2)光照较弱、湿润、有机物丰富的土壤
12.【答案】(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
(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1)从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角度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被研究的量),否则其他量会影响实验结果。(2)评价实验方案可以从实验设计的下列原则上考虑,即科学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解答】(1)甲、乙两组要用相同树叶的原因是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细菌也需要生存在有适宜水分的环境中,否则就难以繁殖、生存。所以树叶要保持潮湿的原因是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避免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干扰;(2)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3)方案三。因方案三中甲、乙两组除需探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更有说服力
13.【答案】(1)1
(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
(3)失去了水分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1)根据实验结果,1号瓶分解落叶的速度最快。(2)鸽粪、豆渣在实验中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4号瓶落叶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水分。
故答案为:(1)1;(2)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加快落叶的分解;(3)失去了水分
14.【答案】(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壤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是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也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条件之一。
【解答】(1)在“锄禾”既将杂草除去,同时还会将农田中的土壤进行松土,所以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通过个作用积累了有机物,来年春天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土壤中的分解者就会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目的。
(3)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莫化等一系列问题。
(4)植物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可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
(5)土壤中存在许多动物,常见的有蚯蚓、蚂蚁、变形虫、轮虫、线虫、蜘蛛、千足虫等等。
故答案为:(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
(5)蚯蚓;蚂蚁
15.【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进入土壤空隙中水的体积就是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在此基础上解答。
(4)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进入土壤空隙中水的体积=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750毫升—650毫升=100毫升=100立方厘米,土壤的体积=长×宽×高=10厘米×10厘米×5厘米=500立方厘米,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土壤的体积=。
(4)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 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6.【答案】(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
(2)②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C6H12)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n=84n,m(C)∶m(H)=(12×6)∶(1×12)=6∶1。(2)经方法①和方法③处理后的土壤中仍有有机物,在铁丝网上加热后都会燃烧。
故答案为:(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2)②
17.【答案】答: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巨石存在缝隙,随着时间的过去巨石的缝隙会越来越大,巨石破碎成更小的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会最终形成土壤;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