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和生命(3 .6 -3 .8 )A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9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1.
22.
23.
24.
25.
26.
27.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8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8.答:
29.答:
30.答: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23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31.答:
32.答:
33.答:
34.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空气和生命(3.6-3.8)B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绿色植物在夜晚一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缺少外界条件(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分 D.光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的公式如图: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其中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
故选:D
2.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是( )
A.土壤的沙漠化 B.使用氯氟烃制冷剂
C.大量使用发泡剂 D.喷雾剂的使用和释放
【答案】A
【解析】A、土壤沙漠化是土壤的变化,是水土流失导致,与臭氧层没有任何关系;故A正确;
B、C、D、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能与臭氧发生反应而破坏臭氧层;故B C D 错误;
故答案为:A。21cnjy.com
3.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补充大气圈中的氧气
B.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C.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维持大气圈中的碳-氧平衡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为生物圈中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循环,产生的有机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故答案选:C2-1-c-n-j-y
4.与自然界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反应 D.蒸腾作用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动植物和人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中的氧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故选:D
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称为PM2.5,它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2012 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列项目不必列入监测范围的是( )【来源:21cnj*y.co*m】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PM2.5
【答案】A
【解析】A、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污染空气,不必列入监测范围,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硫容易造成酸雨,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有毒,列入监测范围,故选项错误;
D、PM2.5属于粉尘污染,列入监测范围,故选项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故答案为:A
6.在生态系统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是( )
A.微生物 B.绿色植物 C.动物 D.非生物环境
【答案】B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故答案选:B
7.小明在光照条件下,取一个大烧杯,其中装入大半杯清水,在烧杯底部放一些新鲜水草,并通入一定量的A气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漏斗罩住水草,然后将一只盛满水的小试管倒置于漏斗上,如图所示。经过较长时间后,试管里收集到少许B气体。对此实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是O2,B是CO2 B.A是CO2,B是O2
C.A是N2,B是O2 D.A是N2,B是CO2
【答案】B
【解析】水草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时氧气,因此收集的是氧气,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电子消毒柜放电时将空气中的少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O2===2O3,再利用臭氧消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
C.O2和O3都由氧元素组成
D.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不同
【答案】A
【解析】A、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正确;
C、O2和O3都是单质,都是同种元素组成,正确;
D、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氧气分子多,臭氧分子少.正确.
故答案为:A
9.17世纪中期,科学家海尔蒙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2.3千克的柳枝栽培在装有90.8千克土壤的木桶里,并只用雨水浇灌。5年后,他发现柳树增加了76.7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0.1千克。于是,他得出结论: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但是这个当时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实验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他疏忽了植物可能( )
A. 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 B.从土壤中得到有机物
C.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从空气中得到物质
【答案】D
【解析】由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可知,海尔蒙特测量是土壤的质量变化,且整个过程中只使用了水份;但是没有他没有考虑空气中的物质问题;
故答案为:D。
10.如图是“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答案】C
【解析】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分别是清水、酒精。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滴管内是碘液。 即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清水、酒精、碘液。
故答案为:C21·cn·jy·com
11.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答案】B
【解析】①水力发电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故选;
②水力发电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故选;
③水力发电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故选;
④白色污染与塑料的使用有关,水力发电不能减轻白色污染,故不选;
故答案为:B
12.初中生物实验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碘液。下列实验中,碘液作用相同的是( )
①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③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④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⑤唾液的消化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B
【解析】①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
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检验淀粉存在
③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检验淀粉存在
④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
⑤唾液的消化作用-检验淀粉存在
②③⑤相同
故选B。
13.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的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是有机物
B.①表示的是叶绿体,②表示的是活细胞
C.1过程只在白天进行,2过程只在晚上进行
D.2过程的实质是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
【答案】C
【解析】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a表示的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是有机物,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能进行呼吸作用的一定是活细胞,所以①表示的是叶绿体,②表示的是活细胞,B正确,不符合题意;
C、1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过程,2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过程,白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晚上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符合题意;
D、2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C.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答案】B
【解析】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减轻温室效应;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也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减轻温室效应;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能减轻温室效应;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能减轻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15.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
【答案】A
【解析】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能源消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大于其呼吸作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阻档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反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在“小麦→田鼠→鹰”食物链中,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A.田鼠食小麦后在体内合成 B.鹰捕食后在体内合成的
C.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太阳制造有机物
【答案】C
【解析】【解答】鹰吃田鼠,鹰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田鼠的体内;田鼠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来自小麦的体内;小麦体内的有机物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因此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答案选:C
17.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蜡烛放在透明钟罩的底部,假如减少钟罩中的CO2,同时增加钟罩中的O2,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了一分钟后自行熄灭。三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并在熄灭前燃烧了一分钟。上述实验回答了下列问题中的( )
A.是否植物所有的部分都吸收CO2,释放出O2
B.植物是否需要阳光才吸收CO2和释放O2
C.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对空气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D.植物吸收的CO2的数量是否大于释放的CO2的数量
【答案】D
【解析】:本实验中,先减少钟罩中的CO2量,同时增加钟罩中的O2量,然后点燃蜡烛燃烧了1分钟后自行熄灭,此时表明钟罩内空气中的O2已经不足以支持蜡烛的燃烧。3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并在熄灭前燃烧了1分钟,这表明3天后钟罩内的O2又恢复到最初点燃蜡烛时的含量。那么增加的O2来自何处呢?只能是来自光照下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所以,实验的设计是关于植物在光照下的生命活动中,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大于呼吸作用中释放的CO2和消耗的O2,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D
【解析】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植物到动物、动物到微生物、植物到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生理过程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进入有机(生物)环境,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碳元素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而①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海洋中有一种能把自己“吃成植物”的神奇动物,名叫绿叶海天牛,绿叶海天牛幼体通过吃一种藻类,将藻类中的叶绿体完整地保存在身体内。这样,它就能依靠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则绿叶海天牛( )
A.体细胞一定有细胞壁 B.所需的部分有机物由自身制造
C.不需要进行呼吸作用 D.不需要吸收外界氧气
【答案】B
【解析】A.海天牛属于动物,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错误。
B.海天牛能够通过进食藻类补充营养,属于异养;而其体内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补充营养,属于自养,B正确。
C.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C错误。
D.生物呼吸作用都需要吸收氧气,D错误。
故选B。
20.对图中各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情况
B.树林里一天后CO2浓度变化的情况
C.人体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情况
D.正常人饭后胰岛素分泌情况
【答案】A
【解析]:A、通过分析知道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量的变化是: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 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所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量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
B、0﹣6时,无光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6﹣18时,有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减少,18﹣24时,无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又增加,B错误;
C、人属于哺乳动物,为恒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
D、 饭后,胰腺吸收到了营养物质,分泌的胰岛素先使逐渐增加;健康的成年人饭后一段时间,由于人体消化道的吸收作用,葡萄糖通过消化道壁的吸收慢慢进入了血液 循环系统,因而人体血糖浓度会逐渐升高。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的中的葡萄糖会逐渐被分解、利用和转化,因而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饭后 一段时间,许多营养物质被吸收,这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9分)
2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首先把绿色植物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用黑纸遮盖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 ;用酒精加热处理叶片的原因是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使叶片变成 ,经冲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现象是 ,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 ,产物是 。
【答案】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对照;叶绿素;黄白色;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光;淀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1)实验前要将天竺葵放到黑暗片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2)在实验的时候,遮盖部分与未遮盖部分就形成了对照组,惟一的变量就是光.(3)由于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要隔水加热,能有效地防止酒精燃烧,避免发生危险.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变成黄白色。(4)见光的部分由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变蓝,而遮光的部分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5)通过该实验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有淀粉.故答案为: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对照;叶绿素;黄白色;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光;淀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大小、表面状况、距离太阳的远近等都是不同的。
(1)金星表面有较厚的大气层,平均温度高达464℃,其大气的主要组成如图所示。据此推测,金星表面温度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 ,从而产生强烈的温室效应。
(2)请写出太阳系中与金星相邻的两颗行星: 。
【答案】(1)金星大气层富含二氧化碳(2)水星、地球
【解析】(1)金星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并含有少量的氮气。金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温室效应在金星上大规模地进行着。
(2)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与金星相邻的两颗行星为:水星、地球。
故答案为:(1)金星大气层富含二氧化碳;(2)水星、地球
23. 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区监测到雨水平均pH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台州 丽水 金华 杭州 嘉兴 东阳 湖州
2016年雨水年均pH 4.47 4.8 4.54 6.37 4.86 4.83 4.58
(1)上表列举的7个地区中,没有酸雨污染的地区是 ;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填序号)。
2·1·c·n·j·y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2)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的是 (填序号)。
①推广清洁能源 ②减少用煤直接作燃料 ③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④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⑤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⑥把工厂烟囱造高
【答案】(1)杭州;③④(2)⑤⑥
【解析】(1)杭州的雨水的pH是6.37,大于5.6,没有受到酸雨污染.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故答案为:杭州;③④;
(2)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用煤直接作燃料、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能减少酸雨的产生,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不能减少酸雨的产生。
故答案为: ⑤⑥21*cnjy*com
24.绿色植物通过 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所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21*cnjy*com
【答案】光合作用;食物来源;生产者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如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同时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其它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由此可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答案为:光合作用;食物来源;生产者。
25.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工业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污染.其中有害气体包括: 、 、 .
【答案】NO2;SO2;CO
【解析】:化石燃料燃烧能产生NO2、SO2、CO,其中NO2、SO2能产生酸雨,CO有毒.
故答案为:NO2;SO2;CO.
26.如图为自然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动植物的遗体在自然界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① 和 (填生物名称)把它们分解成 、 和 。这些物质在光照下又能被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而利用,进而制造 。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 参与物质循环。www.21-cn-jy.com
【答案】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光合;有机物;分解者
【解析】动植物的遗体在自然界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①细菌和真菌把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在光照下又能被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作用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 细菌;真菌;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光合;有机物;分解者
27.如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点和E点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 ;
(2)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答案】(1)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2)BF;Ewww-2-1-cnjy-com
【解析】(1) C、E两点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相同,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是相等的;
(2) AB段和FG段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保持不变,可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由于D点光合作用强度最高,E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为零,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相等,而E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有机物开始减少,所以植物累积有机物最多的点时E。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 (2)BF ;E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8分)
28.用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某项探究活动:
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昼夜.
步骤2:选择两片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如图).
步骤3:光照4小时后,去掉塑料袋,将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步骤4:叶片裙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水洗净后滴加碘液;洗去碘液,观察到盛水塑料袋内的叶片变蓝色,另一叶片不变蓝色.请回答:
(1)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 ;
(2)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 .
【答案】(1)叶绿素(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解析】:(1)酒精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图中③是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使叶片里的叶绿素溶解到这种液体里.(2)由步骤2可知:选择两片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装置内有二氧化碳,进行了光合作用.所以实验结果显示: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装置内的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由此可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故答案为:(1)叶绿素;(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9.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处理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21·世纪*教育网
(1)这个实验说明: 。(填字母代号)
A.叶上部有淀粉产生,下部无淀粉产生
B.叶下部有淀粉产生,上部无淀粉产生
(2) 这个实验说明: 。(填字母代号)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CO2 C.光合作用需要H2O
【答案】(1)B(2)C
【解析】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说明a部(上部)没有淀粉生成,b部(下部)有淀粉生成,从而说明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的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推出叶脉的作用是传递水分。
故答案为:(1)B(2)C
30.某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选一叶片如图一处理,然后开始探究水分是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你认为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②→切断主叶脉→ →⑥。
(2)若实验成功,图一叶片变蓝的部位是 (填字母)。
(3)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实验不严谨,因为主叶脉切断后,分支叶脉也可以提供水分。于是该同学利用水生植物金鱼藻(图二)设计如下实验:
取两只量筒编号甲、乙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然后加入碳酸水(用于补充二氧化碳)至满刻度,并在筒口覆盖透气不透水的保鲜膜,将甲放在光照下,乙放在黑暗中,12 小时后观察量筒水位变化(实验环境温度相同)。如出现 现象,可确定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实验现象只和金鱼藻有关,可以增加丙量筒,量筒内放置 ,其它条件一样,并放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照。
【答案】(1)③①⑦④⑤(2)b(3)甲量筒的水比乙量筒的水少(4)碳酸水至满刻度
【解析】(1)先将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选取两个大小相似的两个叶片作对照,其中叶片a于叶片基部切断主叶脉;另一叶片b不作处理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
几小时后,摘下这两个叶片,并作如下处理: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后--漂洗叶片--加碘液--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变化。故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②→切断主叶脉→③→①→⑦→④→⑤→⑥。
(2)实验现象:叶片a不变蓝;叶片b变蓝. 由图可知:叶片的主脉切断后水分无法从根部运输到伤口之上的部分,在阳光下照射数小时后,取下该叶片脱色,加碘液处理,发现叶片的a没有变蓝,b变蓝;说明a没有淀粉生成,b有淀粉生成,从而说明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的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结果,而二氧化碳在这两部分都是存在的,叶片主脉切断后水分无法从根部运输到伤口之上的部分,造成伤口上方的部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实验结论:水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必须的原料.
(3)图二中甲与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结果甲水位下降,乙水位不变,可见金鱼藻光合作用消耗了水分。
(4)对照实验除变量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为了进一步确定甲量筒水位下降只和金鱼藻有关,那么增加丙量筒与甲进行对照,量筒内仅加入碳酸水至满刻度,应该放在光照条件下。
故答案为:(1)③①⑦④⑤ (2)b(3) 甲量筒的水比乙量筒的水少 (4) 碳酸水至满刻度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23分 ,31、32、33题各6分,34题5分)
31.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15℃恒温条件下,测定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中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 ;
(3)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除了光照强度外还有 。
【答案】(1)等于
(2)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强度就越强,二氧化碳吸收量越多
(3)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
【解析】(1)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当光照强度是B时,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正好被光合作用所利用,即光合作与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2)图中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强度就越强,二氧化碳吸收量越多;
(3)到达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二氧化碳或温度成为限制因素。
故答案为:(1)等于;(2)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强度就越强,二氧化碳吸收量越多;(3)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
32.为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以银边天竺葵为材料,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h的目的是 。
(2)步骤③中的 (填“小烧杯”或“大烧杯”)里装的是酒精。
(3)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答案】(1)耗尽天竺葵叶片中原有的淀粉(2)小烧杯(3)叶绿体
【解析】(1)该实验主要是通过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证明光合作用的部位;因此要先把植物本身的淀粉消耗完,而植物在黑暗处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故答案为: 耗尽天竺葵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 步骤③中脱色过程种,是通过酒精来溶解叶绿素,从而达到脱色的目的,所以小烧杯中应该装的是酒精;故答案为:酒精;
(3)染色后可以发现,银边天竺葵叶片上周边不变蓝色,而原来绿色的部分变蓝色了,则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答案为:叶绿体;
故答案为:(1)耗尽天竺葵叶片中原有的淀粉;(2)小烧杯;(3)叶绿体。
33.2017年7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1)可燃冰通常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数百至一千多米的沉积层内,据推测可能是地层断裂导致气体逸出,上升的气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而形成。基于以上信息可知,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可能是气源、压强和 。
21教育网
(2)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如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大量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等。甲烷气体进入大气会带来严重的 ,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3)现在普遍认为可燃冰的化学式是CH4·8H2O,请列式计算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1)温度(2)温室效应(3)
【解析】(1)可燃冰是地下断层中的气体逸出过程中遇到冷水形成的,所以可燃冰的形成可能与温度、压强等有关;故答案为:温度;
(2)甲烷能够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则能够其进入大气会带来温室效应;故答案为:温室效应;
34.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叶片逃命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答案】(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20(3)0【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30℃以前,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0℃以后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曲线ab段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叶片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二者的差越大,有机物积累的就越多,蔬菜的产量就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2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8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2mg,二者的差最大是6mg,而光合作用最强的25℃时二者的差是5.2mg,因此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在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6mg,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6mg,因此二者的差是0mg,故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0m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绝密★启用前
空气和生命(3.6-3.8)B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绿色植物在夜晚一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缺少外界条件(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分 D.光
2.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是( )
A.土壤的沙漠化 B.使用氯氟烃制冷剂
C.大量使用发泡剂 D.喷雾剂的使用和释放
3.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补充大气圈中的氧气
B.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C.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维持大气圈中的碳-氧平衡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为生物圈中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
4.与自然界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反应 D.蒸腾作用
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称为PM2.5,它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2012 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列项目不必列入监测范围的是( )【来源:21cnj*y.co*m】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PM2.5
6.在生态系统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是( )
A.微生物 B.绿色植物 C.动物 D.非生物环境
7.小明在光照条件下,取一个大烧杯,其中装入大半杯清水,在烧杯底部放一些新鲜水草,并通入一定量的A气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漏斗罩住水草,然后将一只盛满水的小试管倒置于漏斗上,如图所示。经过较长时间后,试管里收集到少许B气体。对此实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是O2,B是CO2 B.A是CO2,B是O2
C.A是N2,B是O2 D.A是N2,B是CO2
8.电子消毒柜放电时将空气中的少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O2===2O3,再利用臭氧消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
C.O2和O3都由氧元素组成
D.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不同
9.17世纪中期,科学家海尔蒙特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2.3千克的柳枝栽培在装有90.8千克土壤的木桶里,并只用雨水浇灌。5年后,他发现柳树增加了76.7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0.1千克。于是,他得出结论: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养料。但是这个当时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实验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他疏忽了植物可能( )
A. 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 B.从土壤中得到有机物
C.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从空气中得到物质
10.如图是“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11.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12.初中生物实验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碘液。下列实验中,碘液作用相同的是( )
①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③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④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⑤唾液的消化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13.如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a表示的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是有机物
B.①表示的是叶绿体,②表示的是活细胞
C.1过程只在白天进行,2过程只在晚上进行
D.2过程的实质是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
14.下列做法不能减轻温室效应的是( )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B.大量使用酒精、沼气,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C.提倡乘坐公交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15.如何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究的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找到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酸(C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C.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大气中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大气圈的对流层
16.在“小麦→田鼠→鹰”食物链中,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A.田鼠食小麦后在体内合成 B.鹰捕食后在体内合成的
C.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太阳制造有机物
17.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蜡烛放在透明钟罩的底部,假如减少钟罩中的CO2,同时增加钟罩中的O2,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了一分钟后自行熄灭。三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并在熄灭前燃烧了一分钟。上述实验回答了下列问题中的( )
A.是否植物所有的部分都吸收CO2,释放出O2
B.植物是否需要阳光才吸收CO2和释放O2
C.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对空气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D.植物吸收的CO2的数量是否大于释放的CO2的数量
18.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①可以补充自然界中的氧气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9.海洋中有一种能把自己“吃成植物”的神奇动物,名叫绿叶海天牛,绿叶海天牛幼体通过吃一种藻类,将藻类中的叶绿体完整地保存在身体内。这样,它就能依靠体内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则绿叶海天牛( )
A.体细胞一定有细胞壁 B.所需的部分有机物由自身制造
C.不需要进行呼吸作用 D.不需要吸收外界氧气
20.对图中各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情况
B.树林里一天后CO2浓度变化的情况
C.人体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情况
D.正常人饭后胰岛素分泌情况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9分)
2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首先把绿色植物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用黑纸遮盖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 ;用酒精加热处理叶片的原因是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使叶片变成 ,经冲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现象是 ,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 ,产物是 。
22.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大小、表面状况、距离太阳的远近等都是不同的。
(1)金星表面有较厚的大气层,平均温度高达464℃,其大气的主要组成如图所示。据此推测,金星表面温度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 ,从而产生强烈的温室效应。
(2)请写出太阳系中与金星相邻的两颗行星: 。
23. 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区监测到雨水平均pH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台州 丽水 金华 杭州 嘉兴 东阳 湖州
2016年雨水年均pH 4.47 4.8 4.54 6.37 4.86 4.83 4.58
(1)上表列举的7个地区中,没有酸雨污染的地区是 ;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填序号)。
2·1·c·n·j·y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2)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的是 (填序号)。
①推广清洁能源 ②减少用煤直接作燃料 ③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④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⑤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⑥把工厂烟囱造高
24.绿色植物通过 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所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21*cnjy*com
25.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工业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污染.其中有害气体包括: 、 、 .
26.如图为自然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动植物的遗体在自然界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① 和 (填生物名称)把它们分解成 、 和 。这些物质在光照下又能被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而利用,进而制造 。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 参与物质循环。www.21-cn-jy.com
27.如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点和E点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 ;
(2)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共8分)
28.用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某项探究活动:
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昼夜.
步骤2:选择两片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如图).
步骤3:光照4小时后,去掉塑料袋,将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步骤4:叶片裙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水洗净后滴加碘液;洗去碘液,观察到盛水塑料袋内的叶片变蓝色,另一叶片不变蓝色.请回答:
(1)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 ;
(2)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 .
29.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处理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部(下部)叶呈蓝色,21·世纪*教育网
(1)这个实验说明: 。(填字母代号)
A.叶上部有淀粉产生,下部无淀粉产生
B.叶下部有淀粉产生,上部无淀粉产生
(2) 这个实验说明: 。(填字母代号)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CO2 C.光合作用需要H2O
30.某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选一叶片如图一处理,然后开始探究水分是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你认为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②→切断主叶脉→ →⑥。
(2)若实验成功,图一叶片变蓝的部位是 (填字母)。
(3)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实验不严谨,因为主叶脉切断后,分支叶脉也可以提供水分。于是该同学利用水生植物金鱼藻(图二)设计如下实验:
取两只量筒编号甲、乙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然后加入碳酸水(用于补充二氧化碳)至满刻度,并在筒口覆盖透气不透水的保鲜膜,将甲放在光照下,乙放在黑暗中,12 小时后观察量筒水位变化(实验环境温度相同)。如出现 现象,可确定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为了进一步确定实验现象只和金鱼藻有关,可以增加丙量筒,量筒内放置 ,其它条件一样,并放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照。
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23分 ,31、32、33题各6分,34题5分)
31.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15℃恒温条件下,测定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中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 ;
(3)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除了光照强度外还有 。
32.为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以银边天竺葵为材料,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h的目的是 。
(2)步骤③中的 (填“小烧杯”或“大烧杯”)里装的是酒精。
(3)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33.2017年7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储量丰富,热值高,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称作“未来的能源”。
(1)可燃冰通常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数百至一千多米的沉积层内,据推测可能是地层断裂导致气体逸出,上升的气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而形成。基于以上信息可知,影响可燃冰形成的因素可能是气源、压强和 。
21教育网
(2)可燃冰开采不当,会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如大规模的海底滑坡、大量甲烷逃逸到大气中等。甲烷气体进入大气会带来严重的 ,造成全球气温上升。
(3)现在普遍认为可燃冰的化学式是CH4·8H2O,请列式计算可燃冰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34.如图所示,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叶片逃命作用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光照强度为E时),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明 。
(2)菜农在光照强度为E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控制在 ℃左右。
(3)当温度在35℃时,该叶片内积累的有机物的质量是 毫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