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2-02 14:46:30

文档简介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某些细菌会导致人体产生疾病,他们会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或产生能破坏细胞的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细菌是一种只有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原核生物。因为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动物、植物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故合称为真核生物。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有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破伤风、霍乱、淋病等。
2.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抗生素来治疗。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性疾病具有极好的疗效。
二、重要提示
1.细菌并非都是对人类有害的,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如乳酸菌,人们利用它制酸奶、泡菜等。
2.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三种途径分别是饮食传播、接触伤口传播、空气和飞沫传播。
3.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感染途径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肺结核
结核杆菌
飞沫传播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播。
霍乱
霍乱弧菌
水、食物、苍蝇传播
淋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科学广场
超级细菌
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消息: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一1。其实,这种细菌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进入大多数细菌的DNA线粒体中存活,从而使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其实耐药型的细菌并非新事物,它们一直存在并且随着人类滥用抗生素而进化出强大耐药性。
由于一般抗生素很难杀死它,所以很难诊治,一旦感染这种病菌后,常常会引起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对产妇、老人、儿童来说都相当危险。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如果滥用抗生素的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新的超级细菌还会陆续出现。在10~20年内,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人类很可能重返前抗生素时代。
解题指导
【例l】下列结构中不是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是 (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壁 D.细胞核
【解析】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中央的遗传物质集中的核区构成,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答案】D
【例2】青霉素是20世纪医学上的重大发现,小明列出了以下几项有关青霉素的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青霉素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抗生素
B.青霉素能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C.青霉素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一些对细菌是致命的
D.青霉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特效药,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还在使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青霉素的特点及应用,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使细菌破裂而导致其死亡,目前青霉素类的抗生素还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
【答案】C
同步训练A组
1.卫生部于2007年2月24日发出紧急通知,“封杀”两种美国进口的花生酱,原因是这两种花生酱受到一种病原微生物污染,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有可能属于 ( )
A.昆虫 B.真菌 C.病毒 D.细菌
2.在学习了“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节后,班上的4位同学对细菌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甲同学:细菌是一类没有细胞核的生物。
乙同学:细菌既能使人致病,又能被人类利用。
丙同学: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
丁同学:所有的细菌都能侵入人体的细胞内,并产生毒素。其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3.下列疾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是 ( )
A.伤口感染发炎 B.痢疾 C.流感 D.破伤风
4.下列有关疾病和传播途径的连线正确的是( )
A.细菌性痢疾——飞沫传播
B.破伤风——接触(伤口)传播
C.霍乱——粪一口传播
D.淋病——水、食物、苍蝇传播
5.恐怖分子通过邮件的方式把炭疽杆菌的邮包送到美国政府部门,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恐慌,人人谈“邮”色变。拆开有毒的邮件可能会传染上炭疽病,说明炭疽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 ( )
A.消化道 B.呼吸道 C.直接接触 D.伤口接触
6.将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所示)。某科学实验小组想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 ( )
7.肺结核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近年来又死灰复燃。小明因经常使用受污染的网吧电脑而染
上严重的肺结核病,小明妈妈送他到医院治疗。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肺结核是由 引起的传染病,这种微生物属于 生物,主要通过 传播。
(2)你认为医生会给小明注射 。
8.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来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假设:略。
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然后观察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结论:略。
弗来明先生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这一物质,分析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
说明:(1)在实验中培养细菌、真菌常用琼脂配制凝胶,平铺在培养皿里作为培养基。(2)某些菌类需要添加特殊的培养液才能生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 ( )
A.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益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为了证明阻止细菌生长的物质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中的其他物质,则应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 。然后观察 。
(3)若实验结果为 ,则充分证明青霉菌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物质。
同步训练B组
9.1928年,英国医学和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做了如图所示关于肺炎球菌的实验。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由实验可知,S型肺炎球菌能使老鼠致病而死亡,但R型肺炎球菌不能使老鼠致病而死亡
B.第三个实验中的老鼠不死亡的原因是高温加热能使S型肺炎球菌失去致病能力
C.分析第三个和第四个实验可知,老鼠死亡的原因是加进来的S型肺炎球菌具有致病能力
D.本实验可以说明S型肺炎死球菌与R型肺炎活球菌之间发生作用,从而使球菌具有致病能力
10.青霉素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抗生素,它能有效地杀灭多种细菌。几十年来,由于人们滥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致使这些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越来越差。请回答:
(1)青霉菌属于真菌,和细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青霉菌属于 生物。
(2)由于细菌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存在 现象,因此使用青霉素前细菌群体中不同个体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差异。初次使用青霉素时,人体细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细菌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 过程中,大量没有抗药性的细菌因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死亡,少数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因能适应环境而存活并繁殖。
(3)青霉素的长期反复使用对细菌起到了定向的 作用,最终在人体内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群体,从而降低了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
1.D 2.C 3.C 4.B 5.B 6.C 7.(1)结核杆菌单细胞(原核) 飞沫 (2)抗生素8.(1)D (2)另设一个只有细菌和培养基的对照组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3)细菌正常生长 9.C[解析:在第三个实验中,S型肺炎球菌已经被加热杀死,且在实验中证明是没有致病能力的。周而第四个实验中老鼠死亡不可能是因为S型肺炎球菌具有致病能力所致。] 10.(1)青霉菌有细胞核,而细菌只有核区真核 (2)变异生存斗争 (3)选择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病毒也属于微生物,比细菌还小,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和核酸,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有流感、甲型肝炎、乙型肺炎、艾滋病等。
2.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通常指寄生类微生物。
3.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4.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5.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二、重要提示
1.感染和传染并非等同的概念。感染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现象;传染是指传染源使易感者发生感染。
2.流行性感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多发于冬春季节,可通过飞沫传播,在人口密集场所容易造成流行。
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
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北美洲)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解题指导
【例l】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比细菌小,但能独立生活
B.该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
C.该病毒很难繁殖
D.该病毒有细胞结构
【解析】无论是哪种病毒,其都有共同的特点:病毒个体微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没有细胞结构,进入生物体后,它的繁殖能力很强。
【答案】B
【例2】下列叙述中,属于传染源的是 ( )
A.患甲型肝炎初期的病人 B.吸了乙肝病人血的蚊子
C.SARS冠状病毒 D.病人的用具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三个概念的考查。所谓“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具体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和寄生虫等;“传染源”是指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一般指患病的人或动物,以及携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他们是患者,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有些开始处于潜伏期,没有症状,但最终还是会表现出来);“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包括生物媒介(带有病原体,但自身不得病)及病人的飞沫、物品等。
题中C选项是一种使人致病的病毒,为“病原体”。B选项中的蚊子,虽然带有乙肝病毒,但自身不会感染,属于传播途径。显然,D选项也是属于传播途径。而选项A中的病人,属于患者,为“传染源”。
【答案】A
同步训练A组
1.下列有关SARS冠状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比细菌还小
B.能独立生活,也能寄生在人体活细胞中生活
C.可通过飞沫传播
D.寄生在人体细胞中,能迅速繁殖,使人体细胞破裂,并释放出新的病毒
2.易感人群是指 ( )
A.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B.身体瘦弱、体质差的人
C.接触传染病的人群
D.正在患病的人群
3.可以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 ( )
①病毒;②细菌;③真菌;④单细胞动物;⑤寄生虫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因此必须对幼儿园等场所加强管理,若发现患者,应当采取消毒和回家休养等措施。患病的婴幼儿属于 (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健康者
5.每年的l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 ( )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动物
6.请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问题:
人们起初对流感一无所知,以至误以为这种病是上帝的惩罚,并把它命名为“Influenza”,意即“被魔鬼侵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材料,目前得到确证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是在1918年的欧洲大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战争夺去了很多士兵的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园,但是流感带给世界的威胁甚至超过了战争。全世界在这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的人数高达2000万。1997年8月,美国病理学家约翰·哈里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的冷冻尸体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流感病毒。经过实验,证实这种病毒正是那次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典型病毒。
(1)流感是一种传染病,它是 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一旦感染,危害性很大。
(2)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所以当发生流感疫情时,可以戴上口罩。
(3)现在用来预防流感的办法可以是注射 ,但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未感冒的人属于 。
同步训练B组
7.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属于传播途径的是 。(填序号)
①吃带有肝炎病毒的毛蚶;②吸了疟疾病人血的雌按蚊;③传播黑热病的白蛉;④肺结核患者;⑤被疯狗咬伤的小孩;⑥带有病菌的水
8.小明这几天身体不舒服,经检查他得了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其中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属于(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9.2010年5月,杭州某中学九(1)班的学生开展了一项调查,他们随机调查了本校九年级l0个班共100名学生在去年不同季节流感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患病时间
调查人数
患病人数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男生
52
16
8
1
2
5
女生
48
14
5
2
1
6
总人数
100
30
13
3
3
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2)上述调查是通过 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的。
(3)去年春季,该校九年级男生中流感的发病率为 。
(4)分析表中数据,你认为去年该校九年级学生流感发病有何规律?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2)
1.B 2.A 3.D 4.A 5.A 6.(1)流感病毒 (2)空气、飞沫传播(3)流感疫苗易感人群 7.④⑤①②③⑥ 8.B[解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是指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所以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而不是传染源。] 9.(1)研究中学生流感发病率与季节(和性别)的关系 (2)随机抽样 (3)15.4% (4)春、冬季发病率较高(或男女生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
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3)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寄生虫和微生物是两大类病原体。
2.传染病的三个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切断其中任一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5.传染病区别于非传染病的特点:
(1)传染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原体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机体能产生特异性反应;
(4)得过传染病后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6.传染病的主要类型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二、重要提示
1.流行性和传染性是传染病的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很容易混淆。一般来说,流行性往往是指“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有较多人得了同一传染病”的状况;传染性更多的是体现一个过程,即某人(或动物)得了传染病的过程。另外,并不是人体得过任何传染病之后都会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免疫能力,即使有的病人身体痊愈后会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能力,免疫力能够维持的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2.要注意传染源、病原体、传播途径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前两者。如狂犬病毒、狂犬分别属于病原体和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水和食物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特点;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这是血液传染病的特点;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体表传染病的特点;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
3.预防传染病流行要注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相应的预防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科学广场
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传染病
我们今天已经进人了21世纪,虽然能够治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例如,世界各地一度似乎销声匿迹的结核病,近年来却卷土重来,导致患病率节节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五千二百万人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的微生物传染病
疾病名称
每年死亡
人数(万)
病原微生物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370
细菌、病毒、
原生动物、真菌
结核病
290
细菌
痢疾
250
细菌、病毒
艾滋病
230
病毒
疟疾
150~270
原生动物
肝炎
100~200
病毒
麻疹
22
病毒
细菌性脑膜炎
20
细菌
百日咳
10
细菌
阿米巴痢疾
4~10
原生动物
狂犬病
3.5
病毒
黄热病
3
病毒
非洲睡眠病
>2
原生动物
解题指导
【例l】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考虑,下列预防措施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
A.饭前便后、外出公共场合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B.经常打开窗户,使空气充分地流通
C.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卫生的食物
D.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解析】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称为传播途径。其主要包括四种传播方式:(1)水与食物传播;(2)空气与飞沫传播;(3)虫媒传播;(4)接触传播。而D主要是从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预防传染病。
【答案】D
【例2】在学校的集体宿舍中,有同学患了疟疾,经医生诊断后,采取了相关措施:①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②对宿舍进行消毒灭蚊;③每人挂蚊帐;④不让健康人与患者接触。根据以上措施,用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预防传染的角度考虑,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序号)。
(2)疟疾属于 传染病(填传染病类型)。
(3)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该病人在病前和病中分别属于 和 。
【解析】(1)①为控制传染源,②③为切断传播途径,④为保护易感人群。(2)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是血液传染病,从控制蚊子上也可看出。(3)健康人是易感人群,而患者则是传染源。
【答案】(1)②③ (2)血液(3)易感人群传染源
同步训练A组
1.传染病与一般疾病的最大区别是 ( )
A.有遗传性,难医治
B.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C.无特效药,对人体危害较大
D.是一种绝症,无法医治
2.下列生物不属于传染病病原体的是 ( )
A.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
B.引起炭疽病的炭疽杆菌
C.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
D.引起流感的流感病毒
3.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出现许多人患有同一种传染病的现象,这说明传染病具有 ( )
A.免疫性 B.流行性 C.选择性 D.化学性
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在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紧急措施,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 )
A.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等用于应急设施
B.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C.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
D.停止一切活动 ‘
5.乙型肝炎和艾滋病都是血液传染病,下列不属于其传播途径的是 ( )
A.饮食传播
B.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
C.母婴传播
D.性接触传播
6.我国规定速冻食品必须真空包装,不得销售散装汤圆等速冻食品。从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这种措施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病原体
7.某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疾病,患病人数尚不多,却都有互相接触的病史。此病的病因和具体传播方式还不是很清楚,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多。对此,下列哪些措施是必要的 ( )
①注意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②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③迅速将患者隔离,控制传染源;④禁止患者生育,以免出生病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近期欧洲一些国家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一种细菌)感染疫情,导致部分感染者中毒甚至死亡。该疾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疾病是一种遗传病
B.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传染源
C.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对被污染的食物进行有效处理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9.下列措施与保护易感人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B.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C.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有针对性地服用预防药
D.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并开窗通风
10.《人民日报》介绍了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图A告诉我们,一旦确诊疫情,应马上按规定采取隔离、 等措施,这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属于 。
(2)依图B可知,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
(3)由图C可知:疫情一旦发生,对发生疫情 的要采取强制 措施,提高疾病免疫率。
11.2009年发生在我国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甲型HINl流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是科学家对甲型HlNl流感病毒脱离宿主后,在不同环境内存活时间的研究所得的数据。请回答:
空气中
环境
-80℃~4℃
37℃
56℃
存活时间
4~21天
不到4天
不到30分钟
粪便中
环境
婴儿pH为6~7
正常人pH=8
患者pH=9
存活时间
3小时
6小时
4小时
(1)甲型HINl流感病毒不易存活的环境是 。
(2)在甲型HINl流感流行时期,为了有效防控,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来看,对病人实施隔离抢救属于 ;对地面、墙壁和门窗等的消毒属于 ;注意休息、合理营养和加强锻炼以提高免疫力属于 。
同步训练B组
12.在对某班同学体检时,发现有同学患有流感、色盲、近视眼、口腔溃疡等疾病。某同学认为患流感的同学应该回家隔离治疗,下列不能作为支持该措施的理由的是 ( )
A.流感的病原体会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B.大部分同学缺乏针对流感的免疫力
C.流感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D.流感没有特效药,是一种高危病症
1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故称为“红眼病”,它是由许多种病毒引起的,属于接触传染病。病人眼睛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所以被分泌物污染的手帕、毛巾、洗脸盆等都是传播这种疾病的媒介。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 。
(2)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者,主要预防措施是 。
(3)教室里发现了患病的同学,应当让其 ,从预防的角度看,此做法是为了 。
(4)虽然家庭成员中可能有接触病毒的机会,但不一定会染上,是因为具有一定的 。
14.甲型肝炎是一种急性的消化道传染病。有一次小王全家吃毛蚶,这些毛蚶曾被甲肝病人
的粪便污染过,结果小王患了甲肝,而其妹妹未患病,父亲就将小王送进隔离病房治疗,
并给小王的妹妹服用了甲肝疫苗预防药,并与小王隔离分食,以防传染。请根据所学知
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肝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
(2)小王因食用不洁毛蚶而患病,说明甲肝这种病具有 的特点,若人们食用这种毛蚶,出现大量的病人,则说明甲肝这种病具有的 特点。小王痊愈后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患甲肝,说明这种病具有 的特点。
(3)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看,小王在患病前是 ,病中又是 。
(4)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小王父亲给小王的妹妹吃预防药属于 ,让小王住进隔离病房属于 。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3)
1.B 2.C 3.B 4.D 5.A 6.B 7.B 8.D 9.D l0.(1)深埋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3)受威胁区 免疫(或接种) 11.(1)高温 (2)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2.D l3.(1)眼睑内的黏膜及眼睛的分泌物 (2)将病人的手帕、毛巾、洗脸盆等与健康人分开 (3)回家休养 控制传染源 (4)抵抗能力(免疫能力)[解析:结膜炎的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眼睑内的黏膜及眼睛的分泌物。其分泌物会污染手帕等生活用品,所以应与健康人分开。患者是传染源,劝其休养是为了控制传染源。接触而不会感染说明传染病具有免疫性的特点。] 14.(1)甲肝病毒 (2)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3)易感人群传染源 (4)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