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四章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2.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这些电流大多是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猜猜看,植物产生电流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哪些活动有关( )
A.吸收水分 B.吸收无机盐
C.吸收二氧化碳 D.放出氧气
3.在生长健壮的枝条上,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出现瘤状物的部位是( )
A.伤口的上方 B.伤口的下方
C.伤口的上、下方 D.木质部
4.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
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
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
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
5.昆明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分生组织 B.机械组织 C.导管 D.筛管
6.(2014·绍兴)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二、填空题
7.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 ,其功能是 。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 。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8.(2020八下·柯桥期末)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 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写出14CO2参加光合作用的场所 。
(2)14CO2主要通过图乙中 结构进入叶片中;说说14C与图丙中哪个原子是同位素原子 。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选填“导管”或“筛管”)
9.(2019八下·滨江期末)小金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 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 ;
(2)芹菜的叶柄越靠近上部颜色就越 (选填“深”或“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金同学继续进行实验发现,叶柄韧皮部也被染色,这说明: 。
三、解答题
10.(2021·嘉善模拟)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
(2)根吸收水分与土壤溶液浓度有关。干旱时土壤溶液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导致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根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叶,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 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1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基本功能是维持植物的生命。那么,根、茎、叶在维持植物的生命方面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根据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叶说:“没有我,你们都会饿死。”说的是叶的 具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叶片的正面绿色比背面颜色深是由于 。
(2)根说:“我要是不工作,你们都会渴死。”说的是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 完成的。
(3)萎蔫的叶:“快给我水!我渴死了。”说的是茎具有运输水分的功能,运输的方向是 的。
12.(2020·平湖模拟)成熟的樱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滋味沁入心田。图甲是樱桃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乙是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内樱桃树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樱桃中的食用部分是由花结构中的 发育而来。
(2)图甲中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
(3)樱桃储存的有机物主要是从叶通过叶脉中 运输来的。
(4)分析图乙可知,为提高大棚中樱桃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13.(2020·鄞州模拟)夏至前后,宁波各地杨梅成熟,杨梅山上杨梅挂满枝头,喜迎游客前来品尝采摘。
(1)有人一听说杨梅,口腔里会分泌大量唾液,这类反应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品尝杨梅时,游客感到口味鲜甜的过程为: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
(3)杨梅树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经根吸收后通过木质部中的 向上运输。
14.(2020八下·长兴月考)“毒大米”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范围广、隐蔽性强、难清理,现在科学家利用一类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叫超富集植物)对土壤进行“排毒”。
(1)双子叶的超富集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 (填“韧皮部”“木质部”或“形成层”),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一种叫做重雪球的植物,富集金属镍的能力很强。通过改良植株增强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对500千克的重雪球的干燥枝叶进行提纯处理,理论上可获得 千克的镍。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 (写出一点即可)。
15.(2020八下·吴兴期末)在南美洲的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就有这么一种能救命的植物。它有着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它足足有30米高,巨型纺锤形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人们称之为纺锤树。每年旱季,纺锤树纷纷开始落叶;而在雨季,纺锤树又会萌生出稀疏的心形叶子。
(1)根据纺锤树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可以推测当地的气候可能具有 (写出一个即可)的特点。
(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利用营养液对纺锤树进行无土栽培,他们的依据是( )
A.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有机物
C.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
D.无土栽培可以最大化节约种植空间
(3)请根据纺锤树的外貌特征猜测纺锤树的根系具有怎样的生长特点,并说明理由。
16.(2020·江干模拟)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分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 (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3)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 ;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已知每瓶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的质量是50 g,苦参碱的质量分数为0.3%。欲利用质量分数30%的苦参碱原液,配制这样的免疫激活剂50000瓶,需要原液的质量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题
17.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
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 部环割 B处韧皮 部环割 A处木 质部切 断并插 入云母 片(不影 响韧皮 部功能) B处木 质部切 断并插 入云母 片(不影 响韧皮 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第 组。
18.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 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19.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 。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 。其中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20.(2018八上·鄞州期末)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小科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平均分成5组,在月季A、B两个位置进行处理(如图丙)。实验记录如下表。(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组 在B处韧皮部割一圈
第二组 B处韧皮部环割半圈
第三组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第四组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第五组 B处木质部一半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1)小科的假设:折断的月季是否存活和月季折断的程度和 有关。
(2)一段时间后,月季预期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3)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的原因是 。
21.(2017九·台州开学考)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人们大多数用阔叶的法国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22.(2012·宁波)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图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笫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23.(2011·湖州)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24.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那部分运输的?某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
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①取一段生长良好的柳树枝条,将其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无色透明,其成分为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广口瓶中;
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该同学作出假设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 上下联通的。
(2)该实验必须用带叶的枝条,原因是要通过叶片表面的 进行蒸腾作用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的目的是排除茎的 的干扰。
(4)为了能再茎的横切面上或纵切面上观察到溶液出现的位置,需要将该同学实验方案中的 改为 来做实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5.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但不影响韧皮部的功能。)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 部环割 B处韧皮 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 断插入云母片 B处木质部切 断插入云母片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26.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 ,此实验证明了 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
(2)装置B,当图甲中试管内的气体充满二分之一左右时,迅速取出试管并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内,结果卫生香猛烈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为探究“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装置B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
27.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 。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 。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 。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 。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 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 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 运输的。
28.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
A.上面的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了
B.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C.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D.这是枝条自身的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将木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木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木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29.下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面在环割处下方。④放在阳关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30.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
(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图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处理方法方法 A处韧皮 部环割 B处韧皮 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 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31.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若将植物茎倒置,水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A、B两等份(用杆秤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两组质量相等)。将A、B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如图:其中A正立,B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约14.5小时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
均有水滴出现,取出A、B,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见表,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整条变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别 A B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 66g 66g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 80g 78g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 150g 150g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 137g 137g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 (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 (选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B组叶片浸入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选填“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B组袋内的水比A组少”或“A、B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32.(2020八下·仙居期末)如图甲是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一般用阔叶的法国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 。
(2)此实验中,U形管右边液面下降的现象,还可能受植物其他生理活动的影响。这种生理活动是 。如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33.(2020·杭州模拟)小金从一株在黑暗中放置了两天的绿色开花植物上剪取一段枝条,将它放在阳光下,探究它的生理活动。请回答:
(1)若将该枝条插入盛有已稀释的红墨水的广口瓶中,几分钟后,截取一段茎用放大镜观察其横切面,可以发现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 。
(2)如图所示,若早上将该枝条插入盛有水的广口瓶中,当天傍晚取下a叶片,用打孔器获取一个圆片,烘干称得质量为m1;次日凌晨取下b叶片,取同样大小、同样厚度的一圆片,烘干后称得质量为m2。根据已学知识判断,m1 m2(选填“<”“>”或“=”),判断的理由是 。
(3)若该枝条从黑暗中取出后,立即将c叶片使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请你参照该装置设计对照实验(写出关键步骤): 。
34.(2020八下·温州月考)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很多因素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取了一些梧桐枝叶开展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猜想一: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风速有关;
猜想二: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光照有关;
猜想三:…
【制定计划.获取证据】
针对猜想一,小组成员选取了两支完全相同的梧桐枝叶,将梧桐枝条的下端分别与灌满稀释红墨水的U形管左侧相连通,设为A、B两组,控制A组有风.B组无风,如图甲所示。
每隔2分钟测出U型管右侧液面下降的刻度并记录。重复实验,得出下表数据。
实验次数 环境 液面下降距离(mm) 实验结论
第一次实验 A 有风 15 ……
B 无风 9
第二次实验 A 有风 16
B 无风 8
(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兴趣小组选用阔叶的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35.(2020八下·天台月考)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晨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实验中小晨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些,应将植株放在 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刀切开枝条中上部后,发现AB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这说明了 ;
(3)小晨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还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帮她写出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36.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37.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38.几乎快空心的柳树,树叶依旧繁茂,为了揭开树木不怕空心的原因?
第一步:查资料:植物体内有两种运输线,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就靠这两种运输线来输送,一种是木质部里的运输线,另一种是韧皮部里面的运输线.它们分别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等。
第二步:欲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哪种运输线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剪取生命活动旺盛的一根柳树(或月季)枝条,将柳树枝条基部纵剖,如图,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左)或只有韧皮部(右),分别插入两只烧杯的溶液中,烧杯中盛有红色土壤浸出液(红色物质对柳枝无害).
(1)位于左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红色明显,生活正常.位于右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A点以下)红色不明显,且出现萎蔫现象,说明 。
(2)假如柳树主茎基部的树皮被剥去,柳树就会死亡,原因是柳树的 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树木不怕空心是因为靠近树皮的木质部仍具有输导作用.
(3)一般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可用压条的方法繁殖,压条是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下部半圈,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部露出地面.这样做使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部分切断,割皮处积累大量养料,促进细胞的 和生长加快,使埋入土壤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
五、综合说理题
39.(2018八上·宁波月考)俗话说“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请你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说出其中的原因。
40.(2020八下·天台月考)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鲜花保鲜养护说明中的科学原理。
① ② ③ 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A.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题图中可以看出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A不符合题意。
B. 题图中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所以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符合题意。
D.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但导管可以正常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水和无机盐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明确植物中引起电流流动的原因是根细胞对于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和分布不平衡所引起的。
【解答】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以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需要量最大,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无机盐的含量和种类都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无机盐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吸收的,离子带电,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选A。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4.【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D。1属于髓,由薄壁细胞构成,储存着营养物质,5属于树皮,其内侧是韧皮部,3属于形成层,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木质部,这部分不能增粗的原因是形成层受到破坏,不能由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分析】据图所示:1属于髓,储存着营养物质,2属于木质部,3属于形成层,4属于树皮的内侧部的韧皮部,5属于树皮。
5.【答案】C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C。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中。
【分析】木本植物茎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6.【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考察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物质能进出只出现在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球两处位置。C、D考察的是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水分、无机盐由导管自下而上的运输,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
【解答】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7.【答案】(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
(2)
(3)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输送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细胞壁没有完全消失,上、下相连的细胞有界线,上、下相连的细胞质部分融合。
故答案为:(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2)
(3)B
8.【答案】(1)叶绿体
(2)气孔;A
(3)筛管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同位素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灵活解题即可;(2)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韧皮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是筛管。
【解答】(1) 14CO2 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由此可以看出 14CO2参加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 14CO2 主要是通过图乙中气孔结构,进入叶片中。 14C与A图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
(3)经过光合作用之后,叶片中的14CO2 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里的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到植物体的,所以是通过茎中的韧皮部送到该植物的根部,韧皮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是筛管。
故答案为:(1)叶绿体(2)气孔;A(3)筛管
9.【答案】(1)运输水和无机盐
(2)浅;D
(3)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植物体失水或吸水与土壤溶液的浓度有关。
【解答】(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是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说明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据图可知,越靠近上部颜色就越浅,通过实验可知,同侧叶柄里的导管,向同侧的叶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而植物体失水或吸水与土壊溶液的浓度有关。
(3)无论是枝条的横切口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木质部外面(远离髓腔)壁较薄的组织是韧皮部(外韧皮部)。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具有木质部,因此韧皮部也被染色 ,可以进一步证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故答案为:(1)运输水和无机盐(2)浅;D(3) 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10.【答案】(1)根毛
(2)大于
(3)导管;光合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无机盐。导管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
【解答】(1)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区;
(2)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说明土壤溶液的浓度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
(3)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各部位;根吸收的水只有少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故答案为:(1)根毛;(2)大于;(3)导管;光合。
11.【答案】(1)叶绿体;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比靠近下表皮的多
(2)根毛区
(3)自下而上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所含的叶绿体多于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植物根尖根毛区长有根毛,可伸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到植物体其他各部分。
【解答】(1)叶片中所含的叶绿体具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从而供给植物体生命所需。叶片的正面绿色比背面颜色深是由于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比靠近下表皮的多。
(2)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根毛区完成的。
(3)植物的茎中有导管与根、叶中的导管相连,可将由根吸收来的水分自下而上运输到叶片。
故答案为:(1)叶绿体;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比靠近下表皮的多;(2)根毛区;(3)自下而上
12.【答案】(1)子房壁
(2)器官
(3)筛管
(4)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
(3)根据筛管和导管的作用区分。
(4)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解答】(1)受精后,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樱桃食用部分是果皮.因此樱桃食用部分是由花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所以C结构属于器官。
(3)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分、无机盐就是由叶脉里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里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是通过叶脉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的 。
(4)光照时间越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适当降低夜间温度,会抑制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子房壁(2)器官(3)筛管(4)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3.【答案】(1)条件反射
(2)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导管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
(2)味蕾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背和舌缘的舌乳头中。口咽部粘膜亦含有散在的味蕾。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3)木质部导管的作用解题即可。
【解答】(1) 有人一听说杨梅,口腔里会分泌大量唾液,这是因为人在生活过程中常常品尝杨梅,经过了一定的过程,是属于后天性反射,因此这类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2) 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又叫味蕾 人类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了味觉。 因此品尝杨梅时,游客感到口味鲜甜的过程为: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不需要能量。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 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导管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叶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 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导管
14.【答案】(1)木质部
(2)100
(3)简便(或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茎木质部中的导管有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茎韧皮部中的筛管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功能;
2、根据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可计算出500千克干燥枝叶中含有的镍;
3、优势一般可从方法的简易程度,效率、环保等方面进行回答。
【解答】(1)根吸收的重金属和水分一起由木质部中的导管 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因为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500千克的干燥叶中含有镍为:m=0.2×500×103克=100千克;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简便(或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合理均可) 。
故答案为:(1)木质部 (2)100 (3) 简便(或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合理均可)
15.【答案】(1)旱季时间较长,雨季较短(旱季干旱少雨)
(2)A;C
(3)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才能吸收到了大量的水,并且把水储存到了纺锤树的膨大的树干里。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系越发达,能吸收大量的水分,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解答】(1)它有着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它足足有30米高,巨型纺锤形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人们称之为纺锤树,由于雨季较短,旱季时间长,故该植物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是为了积蓄水分应对干旱的气候,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体现。
(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利用营养液对纺锤树进行无土栽培,他们的依据是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
(3)纺锤树根系发达,根的作用是能够吸收水分,根系越发达会吸收大量的水,并且把水储存到了纺锤树的膨大的树干里。
故答案为:(1)旱季时间较长,雨季较短(2)AC(3)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才能吸收到了大量的水,并且把水储存到了纺锤树的膨大的树干里
16.【答案】(1)先天性
(2)生产者
(3)木质部
(4)自动调节
(5)25kg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茎的运输作用;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答】(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此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因为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也能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 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木质部,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韧皮部里的筛管具有输导有机养料的功能。
(4)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故答案为:(1)先天性(2)生产者(3)木质部(4)自动调节(5)25kg
17.【答案】(1)根;大于
(2)二、四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1)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2)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2)韧皮部输送有机物,第一组A处韧皮部环割,AB间的叶片仍能将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根,植物仍能存活,而第二组B处韧皮部环割后,根将无法得到有机物,植物将会死亡;木质部输送水和无机盐,第三组A处木质部切断后,AB间的叶片仍能从根部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正常生长,而第四组B处木质部切断后,叶片均无法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将会死亡。
故答案为:(1)根;大于;(2)二、四
18.【答案】(1)进行对照实验
(2)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
(3)不定根生长情况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
【解答】(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不定根生长情况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故答案为:(1)进行对照实验;(2)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3)不定根生长情况
19.【答案】(1)木质部
(2)筛管;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
(3)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红墨水通过导管自下而上地运输,导管位于木质部,所以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木质部,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故答案为:(1)木质部;(2)筛管;木质部;水和无机盐;(3)C
20.【答案】(1)位置
(2)第一组、第四组
(3)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处理可以确定研究的问题;
(2)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有机物,植物中运输水分的结构在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的韧皮部的筛管;
(3)植物中水分的运输是由下而上,有机物的运输是自上而下。
【解答】(1)实验设计中第一组、第二组或第四组、第五组控制了切割的程度,第三组和第四组控制了切断的位置,所以可以确定,小科的假设:折断的月季是否存活和月季折断的程度和位置有关;
(2)由分析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有机物,以及水分和有机的运输方向可知,第一组有机物的运输受阻,植物下部得不到有机物会死亡,第四组木质部切断水分的运输受阻上部的叶得不到水分会死亡,其余几组的处理,第三组A上部的得不到水分会死亡,下部的叶片仍能光合作用,植物仍能成活,其余两组物质仍能运输不会死亡。所以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是第一组、第四组;
(3)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的原因是: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故答案为:(1)位置;(2)第一组、第四组;(3)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21.【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现现象明显
(3)髓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强,针叶植物蒸腾作用弱;(3)植物茎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送水分无机盐的结构。
【解答】(1)利用压强的特点进行气密性的检查,操作中看到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说明气密性良好;(2)阔叶植物蒸腾作用比较强,选择蒸腾作用强的植物实验能使实验现象明显,所以选择阔叶植物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3)实验结束后发现B部分呈红色说明B这个圈属植物的木质部,木质部的中心部分是髓结构。
故答案为:(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现现象明显;(3)髓
22.【答案】(1)根;大于
(2)第二组、第四组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可以从根适于吸收的特点、根吸水的原理、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2)筛管是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从A处韧皮部环割,A处下面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仍然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根部;而从B处韧皮部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完全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从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根吸收的水仍然能通过导管运输到A处下面的叶片,只是A处上面的叶片得不到水,因此只有A处上面的部分死亡,而整株月季不会死亡;但是从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运输水分的导管整个被割断,B处上方等不到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也能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故答案为:(1)根;大于;(2)第二组、第四组.
23.【答案】(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回答合理即可)
(3))环割切口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以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的实验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方面切入.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作对照.(2)作出假设:根据问题,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呢?作出假设: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3)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实验变量是树皮是否环割,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树皮环割是破坏了树皮中的韧皮部中的筛管,筛管是运送有机物(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输导组织,从上到下运输,积累在破坏部分的上方.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1)作对照;(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回答合理即可);(3)环割切口处.
24.【答案】(1)导管
(2)气孔
(3)韧皮部
(4)无色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有色土壤浸出液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解答】解:(1)该同学探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导管,而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2)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保留枝叶是要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进行蒸腾作用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实验中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是有效地排除韧皮部中筛管可能带来的干扰.
(4)要想更好地观察木质部中导管自下而上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作用,可将无色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改为有色的土壤浸出液如红色.
25.【答案】(1)根;大于
(2)第二组、第四组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可以从根适于吸收的特点、根吸水的原理、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解答】解:(1)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2)筛管是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从A处韧皮部环割,A处下面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仍然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根部;而从B处韧皮部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完全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从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根吸收的水仍然能通过导管运输到A处下面的叶片,只是A处上面的叶片得不到水,因此只有A处上面的部分死亡,而整株月季不会死亡;但是从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运输水分的导管整个被割断,B处上方等不到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也能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故答案为:(1)根;大于;(2)第二组、第四组.
26.【答案】(1)变浑浊;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蒸腾作用
(2)氧气; 将乙装置套上黑色塑料袋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图A实验装置是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过程中也能进行微弱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出来,遇塑料袋壁凝结成水滴.本实验选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遮光,以避免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掉二氧化碳而影响实验效果.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甲中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剧烈燃烧,这是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探究“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的唯一变量应是光照.装置B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实验,所以应将乙装置套上黑色塑料袋.
故答案为:(1)变浑浊;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蒸腾作用;
(2)氧气;将乙装置套上黑色塑料袋.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把储存的有机物里面的能量释放出来.
27.【答案】(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远输
(2)促进水分的运输
(3)木质部
(4)导管
(5)相同
(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
【解答】由题干“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与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木质部被染成红色。
故答案为:(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
28.【答案】(1)木质部
(2)B
(3)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故被染红的应该是木质部。
(2)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是从下往上运输的,所以越往上就越浅。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可见A错误。
故答案为:(1)木质部(2)B(3)A
29.【答案】(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
(3)环割切口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1)为了增加实验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实验中一般采用对照实验。(2)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观察植株是否能正常生长,提出的假设是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的吸收功能,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30.【答案】(1)根;大于
(2)第二组、第四组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可以从根适于吸收的特点、根吸水的原理、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
【解答】(1)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
(2)筛管是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从A处韧皮部环割,A处下面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仍然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根部;而从B处韧皮部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完全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从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根吸收的水仍然能通过导管运输到A处下面的叶片,只是A处上面的叶片得不到水,因此只有A处上面的部分死亡,而整株月季不会死亡;但是从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运输水分的导管整个被割断,B处上方等不到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也能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31.【答案】(1)增加
(2)没有
(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茎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植物体外。
【解答】(1) 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增加。
(2)由表中数据可知,A、B两组青菜茎吸收水分质量相差无几,所以导管的结构中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用带叶片的青菜茎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会进行蒸腾作用,从而拉动水分在青菜茎中的运输,使得袋内的水分减少较多。B组叶片浸入水中,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袋内水分减少较少。所以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故答案为:(1)增加;(2)没有;(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32.【答案】(1)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2)光合作用
(3)木质部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
【解答】(1)松树的枝叶针化,蒸腾作用很弱,而阔叶的梧桐树叶,蒸腾作用较强,实验现象较明显;
(2)光合作用过程中会消耗水分,所以也会影响实验,为了消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即可,缺乏光照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
(3)茎中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木质部的导管,即B是木质部;
故答案为:(1)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2)光合作用;(3)木质部。
33.【答案】(1)木质部
(2)>;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3)准备另一套实验装置,用等量清水代替浓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会进入根部导管。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最后,它们就能进入到茎中央的导管。实验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光合作用只在有关的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有关或无光的环境中都要进行。
(3)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因此被染成红色的部位应该是木质部。(2)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晚上,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次日凌晨取下的叶片中有机物比前一天傍晚取下的叶片中的有机物含量少,即m1>m2;(3)由题图可知实验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c叶片环境中没有了二氧化碳。设计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要研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的唯一变量为二氧化碳。因而准备另一套装置用等量的清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其他装置均相同。
34.【答案】(1)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阔叶的梧桐叶面积大,蒸腾速率大,现象明显
(3)木质部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b是木质部。
故答案为:(1) 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 阔叶的梧桐叶面积大,蒸腾速率大,现象明显 (3)木质部
35.【答案】(1)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3)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等。蒸腾作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促进了水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
(2)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 ,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有机物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着。
【解答】(1) 将植株放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此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更加旺盛,水分运输会更快,现象就更加的明显。
(2) 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 发现AB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 这说明起运输作用的树皮中筛管而是木质部的导管,所以可以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
(3) 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 ,那就必须要观察植物的纵切面,比较纵切面上下两端的颜色深浅情况,故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故答案为:(1)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 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3) 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36.【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髓
(4)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据图可知,A是髓、B是木质部、C是树皮。
【解答】解:(1)检查装置密封性的方法是向U型管中加水,至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说明气密性良好;
(2)因为松树的叶刺状,表面蜡质,蒸腾作用弱,实验现象不明显;故常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
(3)据图可知,A是髓、B是木质部、C是树皮;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汽化,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故答案为:(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3)髓;(4)汽化(或蒸发)。
37.【答案】(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合理即可)
(3)环割切口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解题。
【解答】解:(1)根据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可知,实验中需要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的处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机物是在茎的韧皮部进行运输的;故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
(3)两周后,通过观察不定根是否萎缩或环剥切口处有无节瘤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若不定根萎缩或环剥切口处有节瘤,则假设正确;
故答案为:(1)作对照;(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合理即可);(3)环割切口处。
38.【答案】(1)水分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的
(2)根
(3)分裂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1)左边的生长正常证明能够得到水分,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的.(2)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小柳树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就会使主茎的韧皮部全部被割断,有机物无法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根部,时间长了,根就会因为无法获得有机营养而死亡,继而引起整个植株的死亡.所以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死亡,是因为切断了筛管,根缺少有机物.(3)土壤中枝条的树皮剥去半圈这样做使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部分切断,割皮处积累大量养料,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加快,使埋入土壤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
【分析】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筛管是自上而下输送有机物的管道,据此解答.
39.【答案】解:①树皮中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如果树皮被剥筛管割断,根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活动,就会导致树木死亡;②空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树木仍然能成活、生长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解题,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由下向上进行运输,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从上向下进行运输的。
【解答】解:①树皮中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如果树皮被剥筛管割断,根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活动,就会导致树木死亡;②空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树木仍然能成活、生长
故答案为:①树皮中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如果树皮被剥筛管割断,根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活动,就会导致树木死亡;②空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树木仍然能成活、生长。
40.【答案】①往水中滴1-2滴消毒液,可以减少或杀灭水中微生物,防止茎腐烂,有利于鲜花保鲜。
②去除部分叶,可以减弱蒸腾作用,有利于鲜花保鲜;保留2-3片叶子,保持一定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在茎中的运输。
③45°斜剪茎底部插入水中,增大茎底部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茎对水分的吸收。
④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的目的是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內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保鲜鲜花去除部分叶、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的目的是减弱植物蒸胯作用,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解答】①往水中滴1-2滴消毒液,可以减少或杀灭水中微生物,防止茎腐烂,有利于鲜花保鲜。
②去除部分叶,可以减弱蒸腾作用,有利于鲜花保鲜;保留2-3片叶子,保持一定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在茎中的运输。
③45°斜剪茎底部插入水中,增大茎底部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茎对水分的吸收。
④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的目的是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第四章 第4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A.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题图中可以看出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A不符合题意。
B. 题图中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所以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符合题意。
D.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但导管可以正常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这些电流大多是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猜猜看,植物产生电流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哪些活动有关( )
A.吸收水分 B.吸收无机盐
C.吸收二氧化碳 D.放出氧气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水和无机盐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明确植物中引起电流流动的原因是根细胞对于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和分布不平衡所引起的。
【解答】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以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需要量最大,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无机盐的含量和种类都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时期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无机盐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吸收的,离子带电,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故答案为:B
3.在生长健壮的枝条上,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出现瘤状物的部位是( )
A.伤口的上方 B.伤口的下方
C.伤口的上、下方 D.木质部
【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选A。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树枝环剥一圈树皮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
4.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
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
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
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
【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D。1属于髓,由薄壁细胞构成,储存着营养物质,5属于树皮,其内侧是韧皮部,3属于形成层,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木质部,这部分不能增粗的原因是形成层受到破坏,不能由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分析】据图所示:1属于髓,储存着营养物质,2属于木质部,3属于形成层,4属于树皮的内侧部的韧皮部,5属于树皮。
5.昆明市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分生组织 B.机械组织 C.导管 D.筛管
【答案】C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选C。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中。
【分析】木本植物茎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6.(2014·绍兴)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A、B考察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物质交换。物质能进出只出现在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球两处位置。C、D考察的是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水分、无机盐由导管自下而上的运输,有机物由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
【解答】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
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
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二、填空题
7.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 ,其功能是 。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 。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答案】(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
(2)
(3)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输送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细胞壁没有完全消失,上、下相连的细胞有界线,上、下相连的细胞质部分融合。
故答案为:(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2)
(3)B
8.(2020八下·柯桥期末)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 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写出14CO2参加光合作用的场所 。
(2)14CO2主要通过图乙中 结构进入叶片中;说说14C与图丙中哪个原子是同位素原子 。
(3)叶片中的14C主要是通过茎中的哪一部分结构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选填“导管”或“筛管”)
【答案】(1)叶绿体
(2)气孔;A
(3)筛管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同位素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灵活解题即可;(2)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韧皮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是筛管。
【解答】(1) 14CO2 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由此可以看出 14CO2参加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 14CO2 主要是通过图乙中气孔结构,进入叶片中。 14C与A图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
(3)经过光合作用之后,叶片中的14CO2 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里的筛管自上而下的运输到植物体的,所以是通过茎中的韧皮部送到该植物的根部,韧皮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是筛管。
故答案为:(1)叶绿体(2)气孔;A(3)筛管
9.(2019八下·滨江期末)小金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 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 ;
(2)芹菜的叶柄越靠近上部颜色就越 (选填“深”或“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金同学继续进行实验发现,叶柄韧皮部也被染色,这说明: 。
【答案】(1)运输水和无机盐
(2)浅;D
(3)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植物体失水或吸水与土壤溶液的浓度有关。
【解答】(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是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说明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2)据图可知,越靠近上部颜色就越浅,通过实验可知,同侧叶柄里的导管,向同侧的叶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而植物体失水或吸水与土壊溶液的浓度有关。
(3)无论是枝条的横切口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木质部外面(远离髓腔)壁较薄的组织是韧皮部(外韧皮部)。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具有木质部,因此韧皮部也被染色 ,可以进一步证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
故答案为:(1)运输水和无机盐(2)浅;D(3) 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三、解答题
10.(2021·嘉善模拟)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开花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区。
(2)根吸收水分与土壤溶液浓度有关。干旱时土壤溶液浓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导致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根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 运输到叶,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 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答案】(1)根毛
(2)大于
(3)导管;光合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无机盐。导管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
【解答】(1)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区;
(2)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说明土壤溶液的浓度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
(3)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各部位;根吸收的水只有少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故答案为:(1)根毛;(2)大于;(3)导管;光合。
11.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基本功能是维持植物的生命。那么,根、茎、叶在维持植物的生命方面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根据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叶说:“没有我,你们都会饿死。”说的是叶的 具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叶片的正面绿色比背面颜色深是由于 。
(2)根说:“我要是不工作,你们都会渴死。”说的是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 完成的。
(3)萎蔫的叶:“快给我水!我渴死了。”说的是茎具有运输水分的功能,运输的方向是 的。
【答案】(1)叶绿体;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比靠近下表皮的多
(2)根毛区
(3)自下而上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所含的叶绿体多于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植物根尖根毛区长有根毛,可伸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并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到植物体其他各部分。
【解答】(1)叶片中所含的叶绿体具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从而供给植物体生命所需。叶片的正面绿色比背面颜色深是由于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比靠近下表皮的多。
(2)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根毛区完成的。
(3)植物的茎中有导管与根、叶中的导管相连,可将由根吸收来的水分自下而上运输到叶片。
故答案为:(1)叶绿体;靠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比靠近下表皮的多;(2)根毛区;(3)自下而上
12.(2020·平湖模拟)成熟的樱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滋味沁入心田。图甲是樱桃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乙是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内樱桃树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樱桃中的食用部分是由花结构中的 发育而来。
(2)图甲中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
(3)樱桃储存的有机物主要是从叶通过叶脉中 运输来的。
(4)分析图乙可知,为提高大棚中樱桃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答案】(1)子房壁
(2)器官
(3)筛管
(4)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
(3)根据筛管和导管的作用区分。
(4)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
【解答】(1)受精后,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樱桃食用部分是果皮.因此樱桃食用部分是由花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所以C结构属于器官。
(3)叶脉里有导管和筛管,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分、无机盐就是由叶脉里的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里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是通过叶脉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的 。
(4)光照时间越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适当降低夜间温度,会抑制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子房壁(2)器官(3)筛管(4)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13.(2020·鄞州模拟)夏至前后,宁波各地杨梅成熟,杨梅山上杨梅挂满枝头,喜迎游客前来品尝采摘。
(1)有人一听说杨梅,口腔里会分泌大量唾液,这类反应属于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品尝杨梅时,游客感到口味鲜甜的过程为: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
(3)杨梅树生长所需的水和无机盐经根吸收后通过木质部中的 向上运输。
【答案】(1)条件反射
(2)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导管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
(2)味蕾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背和舌缘的舌乳头中。口咽部粘膜亦含有散在的味蕾。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的味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3)木质部导管的作用解题即可。
【解答】(1) 有人一听说杨梅,口腔里会分泌大量唾液,这是因为人在生活过程中常常品尝杨梅,经过了一定的过程,是属于后天性反射,因此这类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2) 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又叫味蕾 人类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了味觉。 因此品尝杨梅时,游客感到口味鲜甜的过程为:味觉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不需要能量。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 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导管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叶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2) 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或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3)导管
14.(2020八下·长兴月考)“毒大米”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范围广、隐蔽性强、难清理,现在科学家利用一类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叫超富集植物)对土壤进行“排毒”。
(1)双子叶的超富集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 (填“韧皮部”“木质部”或“形成层”),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一种叫做重雪球的植物,富集金属镍的能力很强。通过改良植株增强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对500千克的重雪球的干燥枝叶进行提纯处理,理论上可获得 千克的镍。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木质部
(2)100
(3)简便(或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茎木质部中的导管有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茎韧皮部中的筛管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功能;
2、根据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可计算出500千克干燥枝叶中含有的镍;
3、优势一般可从方法的简易程度,效率、环保等方面进行回答。
【解答】(1)根吸收的重金属和水分一起由木质部中的导管 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因为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500千克的干燥叶中含有镍为:m=0.2×500×103克=100千克;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简便(或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合理均可) 。
故答案为:(1)木质部 (2)100 (3) 简便(或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合理均可)
15.(2020八下·吴兴期末)在南美洲的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就有这么一种能救命的植物。它有着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它足足有30米高,巨型纺锤形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人们称之为纺锤树。每年旱季,纺锤树纷纷开始落叶;而在雨季,纺锤树又会萌生出稀疏的心形叶子。
(1)根据纺锤树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可以推测当地的气候可能具有 (写出一个即可)的特点。
(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利用营养液对纺锤树进行无土栽培,他们的依据是( )
A.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有机物
C.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
D.无土栽培可以最大化节约种植空间
(3)请根据纺锤树的外貌特征猜测纺锤树的根系具有怎样的生长特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旱季时间较长,雨季较短(旱季干旱少雨)
(2)A;C
(3)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才能吸收到了大量的水,并且把水储存到了纺锤树的膨大的树干里。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系越发达,能吸收大量的水分,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解答】(1)它有着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它足足有30米高,巨型纺锤形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人们称之为纺锤树,由于雨季较短,旱季时间长,故该植物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是为了积蓄水分应对干旱的气候,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体现。
(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利用营养液对纺锤树进行无土栽培,他们的依据是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
(3)纺锤树根系发达,根的作用是能够吸收水分,根系越发达会吸收大量的水,并且把水储存到了纺锤树的膨大的树干里。
故答案为:(1)旱季时间较长,雨季较短(2)AC(3)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才能吸收到了大量的水,并且把水储存到了纺锤树的膨大的树干里
16.(2020·江干模拟)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分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 (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3)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 ;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已知每瓶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的质量是50 g,苦参碱的质量分数为0.3%。欲利用质量分数30%的苦参碱原液,配制这样的免疫激活剂50000瓶,需要原液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先天性
(2)生产者
(3)木质部
(4)自动调节
(5)25kg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茎的运输作用;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答】(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此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因为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也能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 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木质部,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韧皮部里的筛管具有输导有机养料的功能。
(4)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故答案为:(1)先天性(2)生产者(3)木质部(4)自动调节(5)25kg
四、实验探究题
17.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
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如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 部环割 B处韧皮 部环割 A处木 质部切 断并插 入云母 片(不影 响韧皮 部功能) B处木 质部切 断并插 入云母 片(不影 响韧皮 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第 组。
【答案】(1)根;大于
(2)二、四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1)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2)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2)韧皮部输送有机物,第一组A处韧皮部环割,AB间的叶片仍能将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根,植物仍能存活,而第二组B处韧皮部环割后,根将无法得到有机物,植物将会死亡;木质部输送水和无机盐,第三组A处木质部切断后,AB间的叶片仍能从根部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正常生长,而第四组B处木质部切断后,叶片均无法获取水和无机盐,植物将会死亡。
故答案为:(1)根;大于;(2)二、四
18.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 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答案】(1)进行对照实验
(2)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
(3)不定根生长情况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
【解答】(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不定根生长情况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故答案为:(1)进行对照实验;(2)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3)不定根生长情况
19.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 。
(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 。其中导管位于 ,负责运输 。
(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
A.上面水太多,把红色冲淡了
B.上面的红墨水随水分蒸发
C.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D.这是枝条自身的一个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答案】(1)木质部
(2)筛管;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
(3)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红墨水通过导管自下而上地运输,导管位于木质部,所以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2)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木质部,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3)纵切枝条,发现越往上越浅,这是因为水分、无机盐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少。
故答案为:(1)木质部;(2)筛管;木质部;水和无机盐;(3)C
20.(2018八上·鄞州期末)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小科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平均分成5组,在月季A、B两个位置进行处理(如图丙)。实验记录如下表。(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组 在B处韧皮部割一圈
第二组 B处韧皮部环割半圈
第三组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第四组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第五组 B处木质部一半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1)小科的假设:折断的月季是否存活和月季折断的程度和 有关。
(2)一段时间后,月季预期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3)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的原因是 。
【答案】(1)位置
(2)第一组、第四组
(3)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处理可以确定研究的问题;
(2)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有机物,植物中运输水分的结构在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的韧皮部的筛管;
(3)植物中水分的运输是由下而上,有机物的运输是自上而下。
【解答】(1)实验设计中第一组、第二组或第四组、第五组控制了切割的程度,第三组和第四组控制了切断的位置,所以可以确定,小科的假设:折断的月季是否存活和月季折断的程度和位置有关;
(2)由分析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有机物,以及水分和有机的运输方向可知,第一组有机物的运输受阻,植物下部得不到有机物会死亡,第四组木质部切断水分的运输受阻上部的叶得不到水分会死亡,其余几组的处理,第三组A上部的得不到水分会死亡,下部的叶片仍能光合作用,植物仍能成活,其余两组物质仍能运输不会死亡。所以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是第一组、第四组;
(3)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的原因是: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故答案为:(1)位置;(2)第一组、第四组;(3)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21.(2017九·台州开学考)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人们大多数用阔叶的法国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现现象明显
(3)髓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强,针叶植物蒸腾作用弱;(3)植物茎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送水分无机盐的结构。
【解答】(1)利用压强的特点进行气密性的检查,操作中看到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说明气密性良好;(2)阔叶植物蒸腾作用比较强,选择蒸腾作用强的植物实验能使实验现象明显,所以选择阔叶植物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3)实验结束后发现B部分呈红色说明B这个圈属植物的木质部,木质部的中心部分是髓结构。
故答案为:(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现现象明显;(3)髓
22.(2012·宁波)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图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笫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部环割 B处韧皮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答案】(1)根;大于
(2)第二组、第四组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可以从根适于吸收的特点、根吸水的原理、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2)筛管是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从A处韧皮部环割,A处下面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仍然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根部;而从B处韧皮部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完全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从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根吸收的水仍然能通过导管运输到A处下面的叶片,只是A处上面的叶片得不到水,因此只有A处上面的部分死亡,而整株月季不会死亡;但是从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运输水分的导管整个被割断,B处上方等不到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也能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故答案为:(1)根;大于;(2)第二组、第四组.
23.(2011·湖州)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答案】(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回答合理即可)
(3))环割切口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以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的实验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方面切入.
【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作对照.(2)作出假设:根据问题,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呢?作出假设: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3)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实验变量是树皮是否环割,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树皮环割是破坏了树皮中的韧皮部中的筛管,筛管是运送有机物(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输导组织,从上到下运输,积累在破坏部分的上方.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1)作对照;(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回答合理即可);(3)环割切口处.
24.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那部分运输的?某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
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①取一段生长良好的柳树枝条,将其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无色透明,其成分为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广口瓶中;
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该同学作出假设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 上下联通的。
(2)该实验必须用带叶的枝条,原因是要通过叶片表面的 进行蒸腾作用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的目的是排除茎的 的干扰。
(4)为了能再茎的横切面上或纵切面上观察到溶液出现的位置,需要将该同学实验方案中的 改为 来做实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答案】(1)导管
(2)气孔
(3)韧皮部
(4)无色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有色土壤浸出液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解答】解:(1)该同学探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导管,而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2)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保留枝叶是要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进行蒸腾作用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实验中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是有效地排除韧皮部中筛管可能带来的干扰.
(4)要想更好地观察木质部中导管自下而上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作用,可将无色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改为有色的土壤浸出液如红色.
25.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但不影响韧皮部的功能。)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 方法 A处韧皮 部环割 B处韧皮 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 断插入云母片 B处木质部切 断插入云母片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答案】(1)根;大于
(2)第二组、第四组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可以从根适于吸收的特点、根吸水的原理、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解答】解:(1)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2)筛管是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从A处韧皮部环割,A处下面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仍然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根部;而从B处韧皮部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完全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从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根吸收的水仍然能通过导管运输到A处下面的叶片,只是A处上面的叶片得不到水,因此只有A处上面的部分死亡,而整株月季不会死亡;但是从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运输水分的导管整个被割断,B处上方等不到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也能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故答案为:(1)根;大于;(2)第二组、第四组.
26.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 ,此实验证明了 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
(2)装置B,当图甲中试管内的气体充满二分之一左右时,迅速取出试管并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内,结果卫生香猛烈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为探究“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装置B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
【答案】(1)变浑浊;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蒸腾作用
(2)氧气; 将乙装置套上黑色塑料袋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放出二氧化碳.图A实验装置是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过程中也能进行微弱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出来,遇塑料袋壁凝结成水滴.本实验选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遮光,以避免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掉二氧化碳而影响实验效果.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甲中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剧烈燃烧,这是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探究“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的唯一变量应是光照.装置B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实验,所以应将乙装置套上黑色塑料袋.
故答案为:(1)变浑浊;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蒸腾作用;
(2)氧气;将乙装置套上黑色塑料袋.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把储存的有机物里面的能量释放出来.
27.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 。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 。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 。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 。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 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 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 运输的。
【答案】(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远输
(2)促进水分的运输
(3)木质部
(4)导管
(5)相同
(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
【解答】由题干“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与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木质部被染成红色。
故答案为:(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
28.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
A.上面的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了
B.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C.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D.这是枝条自身的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将木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木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木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答案】(1)木质部
(2)B
(3)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故被染红的应该是木质部。
(2)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是从下往上运输的,所以越往上就越浅。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可见A错误。
故答案为:(1)木质部(2)B(3)A
29.下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面在环割处下方。④放在阳关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答案】(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
(3)环割切口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1)为了增加实验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实验中一般采用对照实验。(2)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观察植株是否能正常生长,提出的假设是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的吸收功能,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30.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水和无机盐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输送,有机物能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输送。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如下猜想: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可能与折断的位置有关。
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可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
(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图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处理方法方法 A处韧皮 部环割 B处韧皮 部环割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 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不作 处理
(1)月季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当细胞液的浓度 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2)若按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答案】(1)根;大于
(2)第二组、第四组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可以从根适于吸收的特点、根吸水的原理、导管筛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
【解答】(1)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
(2)筛管是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从A处韧皮部环割,A处下面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仍然可以通过筛管运输到根部;而从B处韧皮部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完全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从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根吸收的水仍然能通过导管运输到A处下面的叶片,只是A处上面的叶片得不到水,因此只有A处上面的部分死亡,而整株月季不会死亡;但是从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人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运输水分的导管整个被割断,B处上方等不到水,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也能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31.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若将植物茎倒置,水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A、B两等份(用杆秤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两组质量相等)。将A、B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如图:其中A正立,B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约14.5小时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
均有水滴出现,取出A、B,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见表,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整条变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别 A B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 66g 66g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 80g 78g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 150g 150g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 137g 137g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 (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 (选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B组叶片浸入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选填“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B组袋内的水比A组少”或“A、B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答案】(1)增加
(2)没有
(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茎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植物体外。
【解答】(1) 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增加。
(2)由表中数据可知,A、B两组青菜茎吸收水分质量相差无几,所以导管的结构中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用带叶片的青菜茎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会进行蒸腾作用,从而拉动水分在青菜茎中的运输,使得袋内的水分减少较多。B组叶片浸入水中,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袋内水分减少较少。所以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故答案为:(1)增加;(2)没有;(3)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
32.(2020八下·仙居期末)如图甲是研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一般用阔叶的法国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 。
(2)此实验中,U形管右边液面下降的现象,还可能受植物其他生理活动的影响。这种生理活动是 。如要排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答案】(1)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2)光合作用
(3)木质部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
【解答】(1)松树的枝叶针化,蒸腾作用很弱,而阔叶的梧桐树叶,蒸腾作用较强,实验现象较明显;
(2)光合作用过程中会消耗水分,所以也会影响实验,为了消除该因素的影响,实验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即可,缺乏光照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
(3)茎中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木质部的导管,即B是木质部;
故答案为:(1)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2)光合作用;(3)木质部。
33.(2020·杭州模拟)小金从一株在黑暗中放置了两天的绿色开花植物上剪取一段枝条,将它放在阳光下,探究它的生理活动。请回答:
(1)若将该枝条插入盛有已稀释的红墨水的广口瓶中,几分钟后,截取一段茎用放大镜观察其横切面,可以发现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 。
(2)如图所示,若早上将该枝条插入盛有水的广口瓶中,当天傍晚取下a叶片,用打孔器获取一个圆片,烘干称得质量为m1;次日凌晨取下b叶片,取同样大小、同样厚度的一圆片,烘干后称得质量为m2。根据已学知识判断,m1 m2(选填“<”“>”或“=”),判断的理由是 。
(3)若该枝条从黑暗中取出后,立即将c叶片使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请你参照该装置设计对照实验(写出关键步骤): 。
【答案】(1)木质部
(2)>;夜晚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
(3)准备另一套实验装置,用等量清水代替浓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茎的运输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会进入根部导管。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最后,它们就能进入到茎中央的导管。实验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光合作用只在有关的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有关或无光的环境中都要进行。
(3)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因此被染成红色的部位应该是木质部。(2)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晚上,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次日凌晨取下的叶片中有机物比前一天傍晚取下的叶片中的有机物含量少,即m1>m2;(3)由题图可知实验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c叶片环境中没有了二氧化碳。设计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要研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实验的唯一变量为二氧化碳。因而准备另一套装置用等量的清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其他装置均相同。
34.(2020八下·温州月考)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很多因素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取了一些梧桐枝叶开展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猜想】猜想一: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风速有关;
猜想二:梧桐的蒸腾作用强度可能与光照有关;
猜想三:…
【制定计划.获取证据】
针对猜想一,小组成员选取了两支完全相同的梧桐枝叶,将梧桐枝条的下端分别与灌满稀释红墨水的U形管左侧相连通,设为A、B两组,控制A组有风.B组无风,如图甲所示。
每隔2分钟测出U型管右侧液面下降的刻度并记录。重复实验,得出下表数据。
实验次数 环境 液面下降距离(mm) 实验结论
第一次实验 A 有风 15 ……
B 无风 9
第二次实验 A 有风 16
B 无风 8
(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兴趣小组选用阔叶的梧桐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b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答案】(1)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阔叶的梧桐叶面积大,蒸腾速率大,现象明显
(3)木质部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1)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b是木质部。
故答案为:(1) 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风吹拂的梧桐蒸腾作用快;梧桐的蒸腾作用与风速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大的梧桐蒸腾作用快 (2) 阔叶的梧桐叶面积大,蒸腾速率大,现象明显 (3)木质部
35.(2020八下·天台月考)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晨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均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1)实验中小晨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些,应将植株放在 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刀切开枝条中上部后,发现AB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这说明了 ;
(3)小晨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还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帮她写出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答案】(1)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3)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等。蒸腾作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促进了水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
(2)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 ,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有机物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着。
【解答】(1) 将植株放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此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更加旺盛,水分运输会更快,现象就更加的明显。
(2) A组枝条不做处理;B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C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 发现AB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 这说明起运输作用的树皮中筛管而是木质部的导管,所以可以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
(3) 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 ,那就必须要观察植物的纵切面,比较纵切面上下两端的颜色深浅情况,故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故答案为:(1)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 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3) 将A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36.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髓
(4)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蒸腾作用相关知识解题。据图可知,A是髓、B是木质部、C是树皮。
【解答】解:(1)检查装置密封性的方法是向U型管中加水,至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说明气密性良好;
(2)因为松树的叶刺状,表面蜡质,蒸腾作用弱,实验现象不明显;故常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
(3)据图可知,A是髓、B是木质部、C是树皮;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汽化,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故答案为:(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3)髓;(4)汽化(或蒸发)。
37.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答案】(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合理即可)
(3)环割切口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水分、无机盐与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解题。
【解答】解:(1)根据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可知,实验中需要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的处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机物是在茎的韧皮部进行运输的;故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
(3)两周后,通过观察不定根是否萎缩或环剥切口处有无节瘤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若不定根萎缩或环剥切口处有节瘤,则假设正确;
故答案为:(1)作对照;(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合理即可);(3)环割切口处。
38.几乎快空心的柳树,树叶依旧繁茂,为了揭开树木不怕空心的原因?
第一步:查资料:植物体内有两种运输线,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就靠这两种运输线来输送,一种是木质部里的运输线,另一种是韧皮部里面的运输线.它们分别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等。
第二步:欲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哪种运输线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剪取生命活动旺盛的一根柳树(或月季)枝条,将柳树枝条基部纵剖,如图,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左)或只有韧皮部(右),分别插入两只烧杯的溶液中,烧杯中盛有红色土壤浸出液(红色物质对柳枝无害).
(1)位于左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红色明显,生活正常.位于右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A点以下)红色不明显,且出现萎蔫现象,说明 。
(2)假如柳树主茎基部的树皮被剥去,柳树就会死亡,原因是柳树的 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树木不怕空心是因为靠近树皮的木质部仍具有输导作用.
(3)一般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可用压条的方法繁殖,压条是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下部半圈,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部露出地面.这样做使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部分切断,割皮处积累大量养料,促进细胞的 和生长加快,使埋入土壤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
【答案】(1)水分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的
(2)根
(3)分裂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解答】(1)左边的生长正常证明能够得到水分,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的.(2)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小柳树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就会使主茎的韧皮部全部被割断,有机物无法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根部,时间长了,根就会因为无法获得有机营养而死亡,继而引起整个植株的死亡.所以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死亡,是因为切断了筛管,根缺少有机物.(3)土壤中枝条的树皮剥去半圈这样做使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部分切断,割皮处积累大量养料,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加快,使埋入土壤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
【分析】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筛管是自上而下输送有机物的管道,据此解答.
五、综合说理题
39.(2018八上·宁波月考)俗话说“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请你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说出其中的原因。
【答案】解:①树皮中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如果树皮被剥筛管割断,根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活动,就会导致树木死亡;②空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树木仍然能成活、生长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解题,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由下向上进行运输,有机物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从上向下进行运输的。
【解答】解:①树皮中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如果树皮被剥筛管割断,根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活动,就会导致树木死亡;②空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树木仍然能成活、生长
故答案为:①树皮中有筛管,能向下运输有机物。如果树皮被剥筛管割断,根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生命活动,就会导致树木死亡;②空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树木仍然能成活、生长。
40.(2020八下·天台月考)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鲜花保鲜养护说明中的科学原理。
① ② ③ ④
【答案】①往水中滴1-2滴消毒液,可以减少或杀灭水中微生物,防止茎腐烂,有利于鲜花保鲜。
②去除部分叶,可以减弱蒸腾作用,有利于鲜花保鲜;保留2-3片叶子,保持一定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在茎中的运输。
③45°斜剪茎底部插入水中,增大茎底部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茎对水分的吸收。
④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的目的是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內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保鲜鲜花去除部分叶、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的目的是减弱植物蒸胯作用,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解答】①往水中滴1-2滴消毒液,可以减少或杀灭水中微生物,防止茎腐烂,有利于鲜花保鲜。
②去除部分叶,可以减弱蒸腾作用,有利于鲜花保鲜;保留2-3片叶子,保持一定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在茎中的运输。
③45°斜剪茎底部插入水中,增大茎底部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茎对水分的吸收。
④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的目的是减弱植物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过度散失。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