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长江之旅—河流地貌的发育2011.10.22长江源头江泽民题词--长江源发源地:唐古拉山脉沱沱河学习目标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的主要形式,河谷演变的过程2、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长江上游河流出山口:考点1:上游沉积水流出山口时,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搬运物质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顺江而下虎跳峡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在这种外力作用下,虎跳峡的河床应该会呈现什么形态?请你从投影中的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如何? 考点2:上游侵蚀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
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下蚀。
下蚀的结果是使河床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剖面为“V”字形的河谷 思考:有人说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现在的位置,可能吗?
如果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 知识点:在流水的不断侵蚀下,下端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我们就把这种侵蚀叫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的结果会使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延伸,使河谷不断延长 顺江而下瞿塘峡顺江而下巫峡顺江而下西陵峡顺江而下——三峡两岸乳岩半空起
绝壁相对一线天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因而形成了今天雄伟壮观的三峡景观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伸长加深展宽溯源侵蚀下 蚀侧 蚀侵蚀
类型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形中期: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槽形河流侵
蚀地貌河谷
演变顺江而下长江中游:
荆江:
弯曲的巨龙
江面开阔
两岸浅谈卫片:长江湖北河段1.读图,回答(1)~(3)题。(1)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
作用有关。左图中 ( )
A.乙为凸岸堆积,丙为凹岸侵蚀
B.乙为凹岸侵蚀,丙为凸岸堆积
C.乙为凹岸堆积,丙为凸岸侵蚀
D.乙为凸岸侵蚀,丙为凹岸堆积(2)左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参照右图)、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丙—a—侵蚀—开采砂金矿
B.丙—c—沉积—兴建仓库
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3)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 )
A.a线 B.b线
C.c线 D.a线或c线答案:(1)A (2)C (3)A如何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断堆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不宜建码头。
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这里流水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
受其作用,总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使河道变得更弯曲。 河漫滩平原—— 河流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没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几倍到几十倍。山区河流受谷底岩岸约束,河漫滩不十分发育,宽度较小,河漫滩常限于河流凸岸。顺江而下——下游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面开阔,水流缓慢 (2009·广东高考)“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答案] (1)B (2)A思考:哪一幅图最能代表长江下游的河床剖面?
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缓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积,从而河谷显得平坦,下游的河床显得宽广,主要是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侧蚀的缘故 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长江三角洲顺江而下——入海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河流堆
积地貌考点:河流沉积作用河流进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思考:下面素描哪一幅是在青藏高原某些河流的河谷画的?哪一幅是在长江三峡画的?哪一幅是在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画的?哪一幅是在上海接近入海口画的?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 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高原地区:聚落呈狭长的带状山区:聚落形成明显条带状冲积平原:形成沿河聚落带
和沿海岸聚落带河流地貌
影响聚落
分布对高原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山区聚落分布的影响对平原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
地貌河流侵
蚀地貌河流堆
积地貌 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
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
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
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说明了河流对城市的城址选址具
有深远影响。(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1)~(2)题。(1)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2)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D B [解析] 第(1)题,首先会读图,图形左侧深颜色部分为陆地,右侧浅色部分为海域。河流流向在1989年呈现为流向东南,2009年改道流向东北;由于河道改道,故道南部海岸已不再有河流携带泥沙淤积,反而受海浪侵蚀导致陆地面积减小;河流含沙量增加与否,在图示影像不能看出;由此可见,三角洲的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第(2)题,该河口海岸属于泥沙淤积形成的泥质海岸,水深较浅,不利于港口建设。泥质海滩也不能成为海水浴场,海水浴场一般为石质海岸形成的沙滩才可以;若开垦为耕地,虽然增加了粮食生产,但同时也破坏了海岸生态环境,因此,该河口海岸带最合理的开发方式应为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答案:(1)盆地或刚果(河)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或四周高),中间低(或河流从四周向中间流);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多对流雨,流域大部分为盆地(必须答出);支流多(多支流);集(汇)水区面积广或流域面积广。(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或因洋流影响,泥沙不易沉积或因为地形高差大或海岸较陡或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或流速大(快)。②入海泥沙量较少或河流含沙量少,因为G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或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的判断,要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及水系特征来判断。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水系呈向心状分布,说明该地区四周高中心低,再由500米等高线的分布,即能确定出该河流(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第(2)题,由图中可知该地区为非洲赤道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再加上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因此,G河水量丰富(G河——刚果河的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第(3)题,三角洲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水流缓慢,河流的含沙量大,因此,在分析时,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G河在入海口附近等高线稠密,河流流经峡谷地区,因此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然后再分析河流含沙量小的原因: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有地形和植被等,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流经的盆地地势平坦,因此,泥沙多沉积于盆地中;又由于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水土流失轻,河流含沙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