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教版科学八下复习阶梯训练: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
1.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Cl-的质量分数为2.19%,如果其中的Cl-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所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18% B.5.85% C.3.61% D.4.19%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先用氯元素的质量除以它在氯化钠中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再用氯化钠的质量与海水质量做比计算出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设氯元素的质量为m,
则氯化钠的质量为:
;
海水的质量:
;
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故选C。
2.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问世。如图是某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根据该模型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该原子是氦原子 B.原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D.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对图片进行分析,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该原子的外面有3个电子,则它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那么它应该是锂原子,故A错误;
B.这只是一个原子的结构图,无法得到相邻原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故B错误;
C.该图只能说明电子在不停运动,不能说明原子在不停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原子核中间有3个质子,正电荷数和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对外不显电性,故D正确。
故选D。
3.在FeO、Fe2O3、Fe3O4三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6:9:8 B.12:8:9 C.2:3:6 D.1:3:4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铁元素的质量相同时,铁原子的个数也相同,据此将三个化学式进行变形,然后计算出变形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即可。
【解答】将化学式 FeO、Fe2O3、Fe3O4 变形为: Fe6O6、Fe6O9、Fe6O8;
则其中对应原子的个数之比为:6:9:8;
则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6:9:8。
故选A。
4.借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奥秘。下列对如图所示模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粒子不显电性
B.②表示的物质是化合物
C.③表示的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④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比较正负电荷数是否相同;
(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判断。
【解答】A.根据图①可知,原子核带3个正电荷,而外面只有两个电子,即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二者不相等,对外显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图②可知,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③可知,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原子都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④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生成新物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如图甲是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B.a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只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核内部绝大部分都是空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粒子带正电荷,则它可能是某种物质的原子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推理法和模型法,没有使用控制变量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一组是( )
A.NH3、NO、HNO3 B.N2O5、N2O4、NO2
C.HNO3、NO2、NH3 D.NO、NO2、N2O3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计算出各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解答】A.NH3、NO、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3、+2、+5,故A不合题意;
B.N2O5、N2O4、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5、+4、+4,故B不合题意;
C.HNO3、NO2、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5、+4、-3,故C符合题意;
D.NO、NO2、N2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4、+3,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对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 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
D.Cu2+中“2”表示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Cu2+中“2”表示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用“∞”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B.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C.参加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判断;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产物;
(3)根据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判断;
(4)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之比。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反应前后都共有一个
,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
A.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该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
,故B错误;
C.反应前,两种元素都以单质的形态存在,化合价都是0,而反应后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化合价肯定不是零,故C正确;
D. 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硼为金属元素 B.碳的原子序数是12.01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大的是铝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元素名称含有金字旁,则为金属元素;
(2)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
(3)根据地壳的元素分布判断;
(4)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解答】A.硼中不含金字旁,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为6,则碳的原子序数是6,故B错误;
C.氧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故C错误;
D.三种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铝,则实际质量最大的还是铝,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C.A,B,C同周期 D.D,E同族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
(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
(4)同一纵行属于同一族。
【解答】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C>B,故A错误;
B.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A<D,则核内质子数A<D,故B错误;
C.A、B、C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故C正确;
D.D、E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而不是同族,故D错误。
故选C。
11.铷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铷原子核外有37个电子
C.该原子的中子数为85 D.元素符号为Rb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则为金属元素;
(2)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质子数,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4)左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
【解答】A.铷中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左上角的数字为37,则它的质子数为37。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核外有37个电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则中子数为:85-37=38,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右上角的字母为Rb,则元素符号为Rb,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判断;
(2)根据化合价的规律计算并比较;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根据结构图判断。
【解答】A.根据模型图可知,这两种物质的分子都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即它们都由两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AB2得到,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CO2和SO2,其中O的化合价都是-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二者的化合价都是+4,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两种分子的组成不同,因此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2:3 B.1 :1 C.5:6 D.7:12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元素的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质量相等,设为m,
则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
;
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
;
那么二者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故选C。
14.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硫化丙烯”(C3H6S),具有一定的杀菌食疗作用。下列有关硫化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化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
B.硫化丙烯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硫化丙烯中碳、氢、 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 6: 1
D.硫化丙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越大,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3)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4)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答】A.根据化学式C3H6S可知,硫化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32×1)=74,故A正确;
BC.硫化丙烯中碳、氢、 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32×1)=18:3:16,则碳元素的质量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3H6S可知,一个硫化丙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A。
15.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与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与氯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
A.2(m-n)/55 B.2(n- m)/55 C.(2m-n)/55 D.(2n- m)/55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O的化合价为-2,Cl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推算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列出两个方程,从而计算出R的化学式。
【解答】设R的化合价为x,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y。
当R的化合价为奇数时,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R2Ox、RClx;
那么得到:2y+16x=m;
y+35.5x=n
解得:
。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乐清月考)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右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 ;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答案】(1)原子核
(2)乙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电子几乎没有质量,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根据粒子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正确的运动轨迹。
(3)α粒子受力后运动轨迹肯定会发生改变,不受力时会沿原来的运动轨迹运动,根据运动轨迹不改变的粒子数量可以确定原子内部的空间结构。
【解答】(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由于原子核的排斥力,因此粒子的运动轨迹会向外偏折。极少数正面撞击原子核的粒子受到的作用力最大,因此发生大角度偏转,故选乙。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17.N(NO2)3是科学家已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计算:
(1)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字母)。
A.N(NO2)3 B.N2O3 C.N2O5
【答案】(1)2 : 3
(2)152
(3)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
(3)元素质量分数=
,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1)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3):(2×3)=2:3;
(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16×6=152;
(3)A.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B.N2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C.N2O5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故选C。
18.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则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是 ;丁的离子符号为 。
【答案】Al2O3;H+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分布知识确定四种元素的名称,再据此写出对应化合物的名称和离子符号即可。
【解答】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即甲为N;
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即乙为Al;
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即丙为O;
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则丁为H。
那么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三氧化二铝,即Al2O3;
丁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则离子为H+。
19.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得科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如图列出的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请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1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推测该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 ,其最低负化合价的粒子与氢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写一条即可)。
【答案】(1)金属;Mg2+
(2)16;+6;H2S
(3)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合理即可)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建设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化合价等于离子中所带的电荷数,据此写出12号元素的离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失去电子带正价,得到电子带负价,据此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可分析每行或每列中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2号元素为镁,因为含有金字旁,所以为金属元素。它的化合价为+2价,因此在反应中形成的离子为Mg2+。
(2)16号元素为S,它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6。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如果全部失去,那么可以带6个正电荷,即它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如果得到电子带负价,那么最多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即化合价为-2,氢的化合价为+1,则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为H2S。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
②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从上到下逐渐递增。
20.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 表示的物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尾气处理后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为 。
(3)该模型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答案】(1)NO
(2)7 : 22
(3)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 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模型图确定分子的原子组成,并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2)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解答。
【解答】(1)根据可知,该物质的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则该物质为NO;
(2)根据图片可知,尾气处理后生成一个氮分子和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则它们的质量比为:(14×2):(12+16×2)×2=7:22。
(3)该模型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 成新的分子。
21.“中国铜都”江西德兴金矿、铜矿资源丰富。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
(1)黄金中含有金元素: 。
(2)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铜(Cu2S),硫化亚铜中阴离子的符号: 。
(3)从黄铜矿(主要成分CuFeS2)中提取铜,标出其中一种生成物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Au
(2)S2-
(3)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金元素的符号解答;
(2)根据硫化亚铜的分子构成解答;
(3)在元素符号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1)金元素的符号为Au;
(2)硫化亚铜中,Cu的化合价为+1价,S的化合价为-2价,因此其中阴离子为S2-;
(3)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写作:
。
2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主要是由甲烷(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可燃烧,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1)CH4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
(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1米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均相同,已知CO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CH4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 : 2。据此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米3CO和CH4,消耗氧气的体积比是 。
【答案】(1)3:1
(2)1: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根据两种物质与氧气的体积比,推算出燃烧1m3时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CH4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3:1;
(2)已知CO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则1m3:x=2:1;
解得:x=0.5m3;
CH4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2,
则1m3:y=1:2;
解得:y=2m3;
那么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m3CO和CH4,消耗氧气的体积比是:0.5m3:2m3=1:4。
23.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下表。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试回答:
(1)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2)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 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 kg。
(3)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表示的粒子是 。
【答案】(1)+1
(2)4
(3)中子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首先用海水质量×重水的比重计算出100t海水中重水的质量,再乘以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即可;
(3)根据三种粒子结构上的不同解答。
【解答】(1)在化学式 T2O 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0,解得:x=+1。
(2)海水中重水的质量:100×103kg×0.02%=20kg;
则其中氘的质量为:20kg×
=4kg。
(3)三种粒子同属于氢元素,它们的质子数都是1,则图中●为质子,那么 肯定为中子。
24.MgBr2和MgO组成的某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则混合物中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40%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在任何化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同样可推知,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即:镁原子个数×镁元素化合价=溴原子个数×溴元素的化合价+氧原子个数×氧元素化合价,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某种MgBr2和MgO组成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
设混合物质量为100,则镁元素的质量为38.4,
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x,则有:
;
解得:x=40。
混合物中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5.如图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角度,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 和 ,分裂出来的 又重新组合成 ,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 构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
别是 。
【答案】(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
(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利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复分析解答;
(2)根据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的不同特点解答。
【解答】(1)从微观粒子角度,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
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三、实验探究题
26.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答案】(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实验中碘分子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1)(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根据前面的现象分析分子和原子的不同点。
【解答】(1)在碘蒸气中,碘仍然以分子的状态存在,而使馒头变蓝就是碘分子的特性,因此将馒头放在碘蒸汽中会变蓝。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碘不再以分子状态存在,此时用馒头蘸取碘酒不会变蓝。
(3)根据前面的现象可知: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实验中碘分子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27.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1)53
(2)A
(3)25mg;2kg;不能;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计算出含碘的最大质量。含碘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实验的质量。
【结论】将一次性食用食盐的质量与每天的食用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31I的质子数为53,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131I与127I的质子数都是53,只是中子数不同,则二者为同种元素,故选A。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可知,
500g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为:
。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
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28.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境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 a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
②金属箔——作为靶子,厚度 1 μm,重叠了3 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180°,像是被金属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 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
A. 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答案】(1)不会;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会表现出排斥力。如果正电荷分布均匀,则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大小几乎相等,那么偏转角度几乎相同,肯定不会出现大角度散射的情形。在原子内部,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
(2)根据描述的现象,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即可。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可知,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中间为体积很小的原子核,但质量却很大,故选C。
29.(2021八下·吴兴期末)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解释与结论】
(1)要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且该结构带有与α粒子电性相同的电荷,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选填序号)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答案】(1)原子核
(2)①
(3)A;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体积很小,且带正电荷,因此对靠近它的α粒子产生排斥力,从而改变了它们的运动轨迹;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没有改变,说明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核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小,也就是原子核本身很小,而原子内部绝大部分为空心的。
(3)根据卢瑟福实验的现象推测原子的结构和特点即可。
【解答】(1)要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且该结构带有与α粒子电性相同的电荷,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①;
(3)根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
根据“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可知,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很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故B正确;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
卢瑟福实验不能证明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故D错误。
故选ABC。
30.(2021·永嘉模拟)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O2中的O元素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中的O元素全部来自于H2O;
猜想三:O2中的O元素来源于CO2和H2O。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范尼尔通过实验得出紫硫细菌合成有机物的反应式,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
反应式进行比较研究后,建立了猜想。
紫硫细菌:CO2+2H2S (CH2O)(糖类)+2S+H2O
高等植物:CO2+2H2O (CH2O)(糖类)+O2+H2O
资料二: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0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可作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资料三:
Ⅰ.16O表示中子数为 8的氧原子,18O是表示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所以1个18O的质量是一个16O的质量9/8倍;自然界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43千克/米3,其中16O占99.76% (可视为100%) ;
Ⅱ.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Ⅲ.鲁宾和卡门通过测生成氧气的密度来确定氧气中18O含量。
(1)资料一的实验结论支持猜想 (选填 “一”、“二”或“三”)的观点:
(2)根据资料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及相应的依据分别是 。
(3)若有一瓶氧气,里面的氧原子全部由18O。结合资料,计算在标准状况下该瓶氧气的密度为 千克/米3。
【答案】(1)二
(2)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里的18O的比例无关
(3)1.6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资料信息分析,由题中所给信息确定猜想的正确性。
【解答】(1)由资料一中所给反应对比可知,资料一的实验结论支持猜想二的观点;
(2)由资料二数据可知, 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里的18O的比例无关 ;
(3)自然界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43千克/米3,其中16O占99.76% (可视为100%) ; 1个18O的质量是一个16O的质量9/8倍 ,则一瓶氧气,里面的氧原子全部是18O,在标准状况下该瓶氧气的密度为 1.43千克/米3×9/8=1.6千克/米3;
故答案为:(1)二;(2) 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里的18O的比例无关 ;(3)1.6.
四、解答题
31.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种名为瑞德西韦(分子式为C27H35N6O8P)的新药曾被寄予厚望。请回答:
(1)瑞德西韦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整数比)。
(2)该药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301 mg瑞德西韦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mg。
【答案】(1)5;81:32
(2)21.3%;17.5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元素的质量分数=
。氢元素的质量=物质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7H35N6O8P 可知,瑞德西韦由C、H、N、O、P共5种元素组成。
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27):(16×8)=81:32。
(2)该药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01mg的瑞德西韦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
32.(2022八下·乐清月考)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分析计算下列问题:(以下数据可以帮助你呦,C--12,H--1,O--16,N--14,S--32)
(1)蛋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蛋氨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C∶O = ;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合格奶粉每100克含蛋白质约18克,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现测定某奶粉每100克中含有氮元素1.5克,通过计算判断这种奶粉是否合格.
【答案】(1)149
(2)15:8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4%
(4)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2.88g;不合格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的质量分数= ;
(4)氮元素的质量=蛋白质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将其与氮元素的标准含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5H11O2NS 可知,
蛋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11+16×2+14×1+32×1=149。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4)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18g×16%=2.88g;
因为1.5g<2.88g;
所以这种奶粉不合格。
33.为了验证骨头汤能否有效补钙,某科研小组将猪排骨500 g、蒸馏水1 500 mL、食用醋70 mL,加热煮沸后维持70分钟,得到骨头汤1 243 mL,用仪器检测结果:每100 mL骨头汤含有2 mg钙(而每100 mL牛奶约含有105 mg钙)。
查阅资料:人体骨骼中的钙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该物质难溶于水。人体平均每天需要补钙800 mg。
(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 (填字母)。
A.钙离子 B.钙元素 C.单质钙 D.羟基磷酸钙
(2)羟基磷酸钙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假设某人只能从骨头汤中获取钙,则此人每天需要喝 L骨头汤。
(4)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人体补钙剂的是 (填字母)。
A.牛奶 B.某品牌钙片
C.氧化钙(即生石灰) D.葡萄糖酸钙
(5)某品牌钙片每片的规格是维生素D3100IU(相当于2.5μg),碳酸钙1000 mg,若某人只从钙片中获取钙,则每天需要服用此品牌钙片多少片?
【答案】(1)B
(2)+5
(3)40
(4)C
(5)一个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 ;
则每天需要服用钙片: 。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骨头汤中的含钙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据此计算人体每天需要喝汤的体积;
(4)根据钙的存在状态,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分析判断;
(5)首先用碳酸钙的质量×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一片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再用一天需要的钙的质量除以一片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即可。
【解答】(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为钙元素,故选B。
(2)在化学式 Ca10(PO4)6(OH)2 中,Ca的化合价为+2,O的化合价为-2,H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10+【x+(-2)×4】×6+【-2+1】×2=0,解得:x=+5.
(3)假设某人只能从骨头汤中获取钙,
则此人每天需要喝汤:
;
(4)分析四种物质可知,氧化钙进入人体后,溶于水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会使人体造成烧伤,不能作为补钙剂,故选C。
34.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氮肥,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NH4NO3)进行计算: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g; 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14 g。
(4)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 g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答案】(1)80
(2)7 : 1 : 12
(3)175;40
(4)设硝酸铵的质量为x,
;
解得:x=160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
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1×4+16×3=80;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4×2):(1×4):(16×3)=7:1:12;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500g×
=175g;
含氮元素14g的硝酸铵的质量为:
。
35.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驱避蚊虫的作用。碰碰香的香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柠檬烯,其化学式为C10H16。计算:
(1)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15: 2
(2)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元素的质量分数=
。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10H16 可知,
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6)=15:2;
(2)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 / 12022年浙教版科学八下复习阶梯训练: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
1.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Cl-的质量分数为2.19%,如果其中的Cl-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所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2.18% B.5.85% C.3.61% D.4.19%
2.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问世。如图是某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根据该模型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该原子是氦原子 B.原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D.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在FeO、Fe2O3、Fe3O4三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6:9:8 B.12:8:9 C.2:3:6 D.1:3:4
4.借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奥秘。下列对如图所示模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粒子不显电性
B.②表示的物质是化合物
C.③表示的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D.④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
5.如图甲是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B.a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6.下列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的一组是( )
A.NH3、NO、HNO3 B.N2O5、N2O4、NO2
C.HNO3、NO2、NH3 D.NO、NO2、N2O3
7.对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 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
D.Cu2+中“2”表示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
8.用“∞”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B.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C.参加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
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硼为金属元素 B.碳的原子序数是12.01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大的是铝
10.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CC.A,B,C同周期 D.D,E同族
11.铷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铷原子核外有37个电子
C.该原子的中子数为85 D.元素符号为Rb
1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13.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A.2:3 B.1 :1 C.5:6 D.7:12
14.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硫化丙烯”(C3H6S),具有一定的杀菌食疗作用。下列有关硫化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化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
B.硫化丙烯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硫化丙烯中碳、氢、 硫元素的质量比为3: 6: 1
D.硫化丙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
15.某元素R的化合价是奇数(不变化合价),已知其与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其与氯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R的化合价为( )
A.2(m-n)/55 B.2(n- m)/55 C.(2m-n)/55 D.(2n- m)/55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乐清月考)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右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 ;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17.N(NO2)3是科学家已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计算:
(1)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字母)。
A.N(NO2)3 B.N2O3 C.N2O5
18.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则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是 ;丁的离子符号为 。
19.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得科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如图列出的是1~18号元素的部分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请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在化学反应中形成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1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推测该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 ,其最低负化合价的粒子与氢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写一条即可)。
20.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请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 表示的物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尾气处理后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为 。
(3)该模型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21.“中国铜都”江西德兴金矿、铜矿资源丰富。请用恰当的化学用语表示下列带点部分:
(1)黄金中含有金元素: 。
(2)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铜(Cu2S),硫化亚铜中阴离子的符号: 。
(3)从黄铜矿(主要成分CuFeS2)中提取铜,标出其中一种生成物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2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主要是由甲烷(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可燃烧,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1)CH4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
(2)已知在相同条件下,1米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均相同,已知CO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CH4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 : 2。据此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米3CO和CH4,消耗氧气的体积比是 。
23.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下表。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试回答:
(1)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2)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 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 kg。
(3)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表示的粒子是 。
24.MgBr2和MgO组成的某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则混合物中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5.如图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角度,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 和 ,分裂出来的 又重新组合成 ,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 构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
别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27.核事故中往往泄漏出污染物131I(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 mg 127I(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2)131I与127I的关系是 (填字母)。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碘元素)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 g,
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 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 。
(4)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可以治疗”131I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2)却会引起碘中毒。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8.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境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 a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
②金属箔——作为靶子,厚度 1 μm,重叠了3 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180°,像是被金属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 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填字母)。
A. 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29.(2021八下·吴兴期末)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解释与结论】
(1)要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且该结构带有与α粒子电性相同的电荷,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选填序号)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30.(2021·永嘉模拟)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O2中的O元素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中的O元素全部来自于H2O;
猜想三:O2中的O元素来源于CO2和H2O。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范尼尔通过实验得出紫硫细菌合成有机物的反应式,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
反应式进行比较研究后,建立了猜想。
紫硫细菌:CO2+2H2S (CH2O)(糖类)+2S+H2O
高等植物:CO2+2H2O (CH2O)(糖类)+O2+H2O
资料二: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0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可作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资料三:
Ⅰ.16O表示中子数为 8的氧原子,18O是表示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所以1个18O的质量是一个16O的质量9/8倍;自然界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43千克/米3,其中16O占99.76% (可视为100%) ;
Ⅱ.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Ⅲ.鲁宾和卡门通过测生成氧气的密度来确定氧气中18O含量。
(1)资料一的实验结论支持猜想 (选填 “一”、“二”或“三”)的观点:
(2)根据资料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及相应的依据分别是 。
(3)若有一瓶氧气,里面的氧原子全部由18O。结合资料,计算在标准状况下该瓶氧气的密度为 千克/米3。
四、解答题
31.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种名为瑞德西韦(分子式为C27H35N6O8P)的新药曾被寄予厚望。请回答:
(1)瑞德西韦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整数比)。
(2)该药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301 mg瑞德西韦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mg。
32.(2022八下·乐清月考)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分析计算下列问题:(以下数据可以帮助你呦,C--12,H--1,O--16,N--14,S--32)
(1)蛋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蛋氨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C∶O = ;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合格奶粉每100克含蛋白质约18克,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则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现测定某奶粉每100克中含有氮元素1.5克,通过计算判断这种奶粉是否合格.
33.为了验证骨头汤能否有效补钙,某科研小组将猪排骨500 g、蒸馏水1 500 mL、食用醋70 mL,加热煮沸后维持70分钟,得到骨头汤1 243 mL,用仪器检测结果:每100 mL骨头汤含有2 mg钙(而每100 mL牛奶约含有105 mg钙)。
查阅资料:人体骨骼中的钙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该物质难溶于水。人体平均每天需要补钙800 mg。
(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 (填字母)。
A.钙离子 B.钙元素 C.单质钙 D.羟基磷酸钙
(2)羟基磷酸钙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 。
(3)假设某人只能从骨头汤中获取钙,则此人每天需要喝 L骨头汤。
(4)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人体补钙剂的是 (填字母)。
A.牛奶 B.某品牌钙片
C.氧化钙(即生石灰) D.葡萄糖酸钙
(5)某品牌钙片每片的规格是维生素D3100IU(相当于2.5μg),碳酸钙1000 mg,若某人只从钙片中获取钙,则每天需要服用此品牌钙片多少片?
34.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氮肥,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NH4NO3)进行计算: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 g; 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14 g。
(4)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 g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35.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驱避蚊虫的作用。碰碰香的香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柠檬烯,其化学式为C10H16。计算:
(1)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先用氯元素的质量除以它在氯化钠中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氯化钠的质量,再用氯化钠的质量与海水质量做比计算出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设氯元素的质量为m,
则氯化钠的质量为:
;
海水的质量:
;
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对图片进行分析,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该原子的外面有3个电子,则它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那么它应该是锂原子,故A错误;
B.这只是一个原子的结构图,无法得到相邻原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故B错误;
C.该图只能说明电子在不停运动,不能说明原子在不停运动,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原子核中间有3个质子,正电荷数和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对外不显电性,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铁元素的质量相同时,铁原子的个数也相同,据此将三个化学式进行变形,然后计算出变形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即可。
【解答】将化学式 FeO、Fe2O3、Fe3O4 变形为: Fe6O6、Fe6O9、Fe6O8;
则其中对应原子的个数之比为:6:9:8;
则与等质量铁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6:9:8。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比较正负电荷数是否相同;
(2)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判断。
【解答】A.根据图①可知,原子核带3个正电荷,而外面只有两个电子,即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二者不相等,对外显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图②可知,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应该为化合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③可知,这两种物质的组成原子都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图④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生成新物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只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核内部绝大部分都是空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粒子带正电荷,则它可能是某种物质的原子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推理法和模型法,没有使用控制变量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计算出各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解答】A.NH3、NO、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3、+2、+5,故A不合题意;
B.N2O5、N2O4、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5、+4、+4,故B不合题意;
C.HNO3、NO2、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5、+4、-3,故C符合题意;
D.NO、NO2、N2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4、+3,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分析判断。
【解答】A.2K+中“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故A正确不合题意;
B.H2SO4中“2”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Ca(OH)2 中“2”表示一个氢氧化钙粒子中有2个氢氧根离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Cu2+中“2”表示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判断;
(2)根据图片确定反应产物;
(3)根据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判断;
(4)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之比。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反应前后都共有一个
,将其去掉如下图所示:
A.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该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
,故B错误;
C.反应前,两种元素都以单质的形态存在,化合价都是0,而反应后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化合价肯定不是零,故C正确;
D. 参加反应的“∞”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元素名称含有金字旁,则为金属元素;
(2)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
(3)根据地壳的元素分布判断;
(4)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解答】A.硼中不含金字旁,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左上角的数字为6,则碳的原子序数是6,故B错误;
C.氧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故C错误;
D.三种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铝,则实际质量最大的还是铝,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
(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
(4)同一纵行属于同一族。
【解答】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C>B,故A错误;
B.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A<D,则核内质子数A<D,故B错误;
C.A、B、C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故C正确;
D.D、E位于同一横行,位于同周期,而不是同族,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则为金属元素;
(2)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质子数,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4)左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
【解答】A.铷中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左上角的数字为37,则它的质子数为37。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核外有37个电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则中子数为:85-37=38,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右上角的字母为Rb,则元素符号为Rb,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判断;
(2)根据化合价的规律计算并比较;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根据结构图判断。
【解答】A.根据模型图可知,这两种物质的分子都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即它们都由两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AB2得到,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CO2和SO2,其中O的化合价都是-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二者的化合价都是+4,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两种分子的组成不同,因此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元素的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质量相等,设为m,
则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
;
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
;
那么二者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故选C。
14.【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越大,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3)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4)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答】A.根据化学式C3H6S可知,硫化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32×1)=74,故A正确;
BC.硫化丙烯中碳、氢、 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32×1)=18:3:16,则碳元素的质量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C错误;
D.根据化学式C3H6S可知,一个硫化丙烯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O的化合价为-2,Cl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推算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列出两个方程,从而计算出R的化学式。
【解答】设R的化合价为x,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y。
当R的化合价为奇数时,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R2Ox、RClx;
那么得到:2y+16x=m;
y+35.5x=n
解得:
。
故选D。
16.【答案】(1)原子核
(2)乙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电子几乎没有质量,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根据粒子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正确的运动轨迹。
(3)α粒子受力后运动轨迹肯定会发生改变,不受力时会沿原来的运动轨迹运动,根据运动轨迹不改变的粒子数量可以确定原子内部的空间结构。
【解答】(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由于原子核的排斥力,因此粒子的运动轨迹会向外偏折。极少数正面撞击原子核的粒子受到的作用力最大,因此发生大角度偏转,故选乙。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17.【答案】(1)2 : 3
(2)152
(3)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
(3)元素质量分数=
,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1)N(NO2)3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3):(2×3)=2:3;
(2)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16×6=152;
(3)A.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B.N2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C.N2O5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故选C。
18.【答案】Al2O3;H+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分布知识确定四种元素的名称,再据此写出对应化合物的名称和离子符号即可。
【解答】甲的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即甲为N;
乙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即乙为Al;
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即丙为O;
丁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则丁为H。
那么乙和丙形成的化合物三氧化二铝,即Al2O3;
丁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则离子为H+。
19.【答案】(1)金属;Mg2+
(2)16;+6;H2S
(3)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合理即可)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为建设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化合价等于离子中所带的电荷数,据此写出12号元素的离子。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失去电子带正价,得到电子带负价,据此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可分析每行或每列中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12号元素为镁,因为含有金字旁,所以为金属元素。它的化合价为+2价,因此在反应中形成的离子为Mg2+。
(2)16号元素为S,它的原子序数为16,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6。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如果全部失去,那么可以带6个正电荷,即它的最高正化合价为+6。如果得到电子带负价,那么最多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即化合价为-2,氢的化合价为+1,则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为H2S。
(3)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递增;
②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从上到下逐渐递增。
20.【答案】(1)NO
(2)7 : 22
(3)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 成新的分子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模型图确定分子的原子组成,并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2)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解答。
【解答】(1)根据可知,该物质的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则该物质为NO;
(2)根据图片可知,尾气处理后生成一个氮分子和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则它们的质量比为:(14×2):(12+16×2)×2=7:22。
(3)该模型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 成新的分子。
21.【答案】(1)Au
(2)S2-
(3)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金元素的符号解答;
(2)根据硫化亚铜的分子构成解答;
(3)在元素符号上方写正负号和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1)金元素的符号为Au;
(2)硫化亚铜中,Cu的化合价为+1价,S的化合价为-2价,因此其中阴离子为S2-;
(3)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写作:
。
22.【答案】(1)3:1
(2)1: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根据两种物质与氧气的体积比,推算出燃烧1m3时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CH4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3:1;
(2)已知CO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则1m3:x=2:1;
解得:x=0.5m3;
CH4完全燃烧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2,
则1m3:y=1:2;
解得:y=2m3;
那么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m3CO和CH4,消耗氧气的体积比是:0.5m3:2m3=1:4。
23.【答案】(1)+1
(2)4
(3)中子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首先用海水质量×重水的比重计算出100t海水中重水的质量,再乘以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即可;
(3)根据三种粒子结构上的不同解答。
【解答】(1)在化学式 T2O 中,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0,解得:x=+1。
(2)海水中重水的质量:100×103kg×0.02%=20kg;
则其中氘的质量为:20kg×
=4kg。
(3)三种粒子同属于氢元素,它们的质子数都是1,则图中●为质子,那么 肯定为中子。
24.【答案】40%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在任何化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同样可推知,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即:镁原子个数×镁元素化合价=溴原子个数×溴元素的化合价+氧原子个数×氧元素化合价,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某种MgBr2和MgO组成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
设混合物质量为100,则镁元素的质量为38.4,
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x,则有:
;
解得:x=40。
混合物中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5.【答案】(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
(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利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复分析解答;
(2)根据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的不同特点解答。
【解答】(1)从微观粒子角度,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
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26.【答案】(1)会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实验中碘分子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1)(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根据前面的现象分析分子和原子的不同点。
【解答】(1)在碘蒸气中,碘仍然以分子的状态存在,而使馒头变蓝就是碘分子的特性,因此将馒头放在碘蒸汽中会变蓝。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碘不再以分子状态存在,此时用馒头蘸取碘酒不会变蓝。
(3)根据前面的现象可知: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实验中碘分子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27.【答案】(1)53
(2)A
(3)25mg;2kg;不能;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计算出含碘的最大质量。含碘的质量与食盐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实验的质量。
【结论】将一次性食用食盐的质量与每天的食用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131I的质子数为53,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131I与127I的质子数都是53,只是中子数不同,则二者为同种元素,故选A。
(3)【问题分析】根据“20~50mg/kg”可知,
500g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为:
。
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
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一次性食用2kg食盐。
(4)碘酒中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KI中的碘是碘离子,KI和I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28.【答案】(1)不会;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会表现出排斥力。如果正电荷分布均匀,则α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大小几乎相等,那么偏转角度几乎相同,肯定不会出现大角度散射的情形。在原子内部,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
(2)根据描述的现象,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即可。
【解答】(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可知,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中间为体积很小的原子核,但质量却很大,故选C。
29.【答案】(1)原子核
(2)①
(3)A;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体积很小,且带正电荷,因此对靠近它的α粒子产生排斥力,从而改变了它们的运动轨迹;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没有改变,说明它们没有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原子核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小,也就是原子核本身很小,而原子内部绝大部分为空心的。
(3)根据卢瑟福实验的现象推测原子的结构和特点即可。
【解答】(1)要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且该结构带有与α粒子电性相同的电荷,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①;
(3)根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可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
根据“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可知,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很大,即原子核的质量很大,故B正确;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
卢瑟福实验不能证明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故D错误。
故选ABC。
30.【答案】(1)二
(2)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里的18O的比例无关
(3)1.6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资料信息分析,由题中所给信息确定猜想的正确性。
【解答】(1)由资料一中所给反应对比可知,资料一的实验结论支持猜想二的观点;
(2)由资料二数据可知, 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里的18O的比例无关 ;
(3)自然界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43千克/米3,其中16O占99.76% (可视为100%) ; 1个18O的质量是一个16O的质量9/8倍 ,则一瓶氧气,里面的氧原子全部是18O,在标准状况下该瓶氧气的密度为 1.43千克/米3×9/8=1.6千克/米3;
故答案为:(1)二;(2) 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释放出来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里的18O的比例无关 ;(3)1.6.
31.【答案】(1)5;81:32
(2)21.3%;17.5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一种符号代表一种元素。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元素的质量分数=
。氢元素的质量=物质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27H35N6O8P 可知,瑞德西韦由C、H、N、O、P共5种元素组成。
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27):(16×8)=81:32。
(2)该药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01mg的瑞德西韦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
32.【答案】(1)149
(2)15:8
(3)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4%
(4)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为2.88g;不合格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的质量分数= ;
(4)氮元素的质量=蛋白质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将其与氮元素的标准含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5H11O2NS 可知,
蛋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1×11+16×2+14×1+32×1=149。
(2)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4)每100克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18g×16%=2.88g;
因为1.5g<2.88g;
所以这种奶粉不合格。
33.【答案】(1)B
(2)+5
(3)40
(4)C
(5)一个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 ;
则每天需要服用钙片: 。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骨头汤中的含钙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据此计算人体每天需要喝汤的体积;
(4)根据钙的存在状态,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分析判断;
(5)首先用碳酸钙的质量×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一片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再用一天需要的钙的质量除以一片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即可。
【解答】(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即为钙元素,故选B。
(2)在化学式 Ca10(PO4)6(OH)2 中,Ca的化合价为+2,O的化合价为-2,H的化合价为+1,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10+【x+(-2)×4】×6+【-2+1】×2=0,解得:x=+5.
(3)假设某人只能从骨头汤中获取钙,
则此人每天需要喝汤:
;
(4)分析四种物质可知,氧化钙进入人体后,溶于水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从而会使人体造成烧伤,不能作为补钙剂,故选C。
34.【答案】(1)80
(2)7 : 1 : 12
(3)175;40
(4)设硝酸铵的质量为x,
;
解得:x=160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的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4)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氮元素质量相等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
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1×4+16×3=80;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4×2):(1×4):(16×3)=7:1:12;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500g×
=175g;
含氮元素14g的硝酸铵的质量为:
。
35.【答案】(1)15: 2
(2)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2)元素的质量分数=
。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10H16 可知,
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6)=15:2;
(2)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