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二节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理解产业转型的含义、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通过资料,认识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理解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结合典例,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型的因素。(综合思维)
4.结合资料,说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1.传统产业的积极作用与不足
(1)积极作用:传统产业能够促进①_@1@__________、解决②_@2@__________、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
(2)不足:传统产业存在③_@3@__________不高、创新能力不强、④_@4@____________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1#经济增长
#2#社会就业
#3#技术层次
#4#产品附加值
2.产业转型的含义:
基于新一轮发展和市场竞争,传统产业只有进行⑤_@5@__________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
3.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1)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⑥_@6@__________,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⑦_@7@__________,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2)产业更新:利用原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把原先的产业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把传统加工提升为⑧_@8@__________。
#5#技术改造
#6#下游产业
#7#生产成本
#8#智能制造
(3)综合发展:在转型初期,采取⑨_@9@__________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⑩_@10@________方向演化。
4.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_@11@__________、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 _@12@__________、科技创新等。其中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直接影响到产业 _@13@__________的选择。
◆特别提醒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可以表达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9#产业延伸
#10#综合性
#11#资源禀赋
#12#经济政策
#13#转型路径
二、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1.休斯敦发展概况
时间 发展概况 优势条件
早期—19世纪末 经济支柱是 _@14@________,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木材与棉花集散地 位于得克萨斯州 _@15@________,临近墨西哥湾;位于 _@16@__________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石油、石化工业进入全盛期,获得“ _@17@______________”的称号;交通运输、钢铁、机械、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 休斯敦石油资源丰富、开采量大;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政府扶持力度大;运河、港口和输油管道等交通条件的改善
#14#农牧业
#15#东南部
#16#墨西哥湾
#17#世界能源之都
2.休斯敦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
(1)特点:产业结构 _@18@______,严重依赖 _@19@__________。
(2)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休斯敦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
#18#单一
#19#石油经济
3.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改变单一的石油工业模式,大力发展 _@20@________产业,促进城市经济 _@21@________;
立足于发达的石油工业,积极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高科技研发、新能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培训, _@22@__________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成果:休斯敦由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大都市,实现了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
#22#金融服务
#20#高科技
#21#多元化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样具有可持续性。( @23@ )
#23#×
#24#[解析] 传统产业存在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2) 深圳的产业升级与国家的开放密切相关。( @25@ )
#25#√
(3) 休斯敦大力发展航天、医疗、钢铁产业,促进了经济多元化。( @26@ )
#26#×
#27#[解析] 钢铁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休斯敦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促进了经济多元化。
美国休斯敦产业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成功的典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关于休斯敦的区位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28@ )
A. 地处高原,气候干旱 B. 深居内陆,草地广阔
C. 石油资源丰富 D. 距太平洋近
#28#C
#29#[解析] 休斯敦石油资源丰富,这也是其石油、石化工业发达的主要原因。
3. 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为( @30@ )
A. 提高对石油工业的投入
B. 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
C.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医疗产业及服务业
D. 抛弃传统产业
#30#C
#31#[解析]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医疗产业及服务业是休斯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休斯敦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产业。
探究主题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探究活动一 产业转型的含义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郊区的刘家堡村拥有农田2 000多亩,村民们世代靠耕田为生,以玉米、高粱为主要作物,费工费力,收入还不高。渐渐地,村民们没了干劲儿,不少人进城打工,分到各家的耕地,渐渐荒芜。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两委决定将村里土地全部流转回来,由村两委统一规划、集中管理。2019年,刘家堡村流转回的土地达到了2 000多亩,经村两委商讨,决定将一千余亩地承包给某农业科技公司,打造刘家堡村的农业科技园区。
乡村振兴,盘活了土地,改善了环境,让刘家堡村的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刘家堡村像涅槃的凤凰,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中。
刘家堡科技产业园推动了刘家堡城郊农业的发展壮大,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收入可达2 600余万元。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可解决1 0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培训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让产业园成为一个集西红柿培育种植销售、果蔬采摘、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点,成为太原市城郊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1) 刘家堡所在区域发展农业不利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32#[答案] 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相对较少,春季旱情较为严重,并且春季多大风,受寒潮影响严重。
(2) 原来刘家堡的产业结构特征是什么?
#33#[答案] 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3) 原来的刘家堡村村民们收入不高,不少人跑到城里去打工,反映出什么信息?
#34#[答案] 首先反映出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效益较低;其次反映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 刘家堡西红柿科技产业园推动了刘家堡城郊农业的发展壮大,对该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何影响?
#35#[答案] 促进该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其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
(5) 在现阶段,刘家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36#[答案] 相对于城市来说,刘家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
探究活动二 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01年休斯敦市附近发现丰富石油,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至该市,休斯敦市成为“石油之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量下滑,该市在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的基础上,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并获联邦国防开支,同时,航天相关的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石化、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配套产业,如电力、交通、医疗、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综合性城市。
图2 1981—2010年休斯敦产业结构演化示意
图1 休斯敦位置示意图
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的位置,图2为1981—2010年休斯敦产业结构演化示意图。
#37#[答案] 特点:①1981—2010年油气上游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1986年以前占比大于50%,1986年以后占比小于50%);②其他多元化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稳步上升,在1986年之后占比近50%;③油气下游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变化,先升后降。
影响:①油气产业向下游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油气加工产业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③其他多元化产业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⑤由以单一产业为主向多元化、多产业集群的良性方向发展。
(1) 据图2阐述1981—2010年休斯敦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 分析休斯敦市由“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主要原因。
#38#[答案] ①重化工业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②航天工业区位优势:休斯敦市是美国南部重要海港,交通运输便利;纬度较低,便于火箭发射;航天工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工业基础好;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3) 简述休斯敦市的转型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39#[答案] 政府正确引导,政策有力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发展条件的产业。
一、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影响因素 举例
地理区位 休斯敦地处沿海、纬度较低,适于发展航天工业,使其发展成为航天中心
自然资源 资源枯竭地区的产业转型,如德国鲁尔区
劳动力 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特征,带动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
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部门的涌现
区域协同与竞争 伴随着上海汽车装配产业的增长,上海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转为以汽车配件生产为主
影响因素 举例
产业基础 某些地区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钢铁物流产业
政府政策 政府采取专门措施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鼓励或限制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美国目前的制造业回流
生态环境 为落实环境保护目标,北京三环以内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占绝对重要地位
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续表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几个表现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产业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变。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曾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20世纪80年代,江阴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乡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多年来,江阴一直坚持产业强市、实业兴市,从供不应求的特钢产品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 片,从智慧化“风电王国”到高大上的石墨烯产业,江阴制造企业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佼佼者。在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三份榜单中,江阴分别有10家、17家、5家企业入围,领跑全国同类城市,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强大实力。
下图为江阴地理位置示意图。
(1) 指出江阴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0#[答案]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达,可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毗邻长江,且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毗邻上海、南京等发达工业城市,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府政策支持。
#41#[解析] 江阴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试题难度不大,注意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分析。
(2) 说明江阴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42#[答案] 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打造品牌优势;引进科技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产品销量;治理城市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
#43#[解析]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在于科技和创新。科技的发展,要不断地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吸纳科技人才;同时配备硬件设施,比如优美的环境,可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要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销量。
(3) 简述江阴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意义。
#44#[答案] 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45#[解析] 产业由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是产业转型的过程,由低素质、低科技转向高素质、高科技,有利于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同时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有利于吸纳高端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思维导引
20世纪20年代,休斯敦吸引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入而成为石油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量下滑,该市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并在联邦政府支持下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著名航天中心,休斯敦由“石油城”转变为“航天城”。读休斯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 下图中能分别代表休斯敦早期“石油城”和现在“航天城”的主导产业的是( @46@ )
#46#A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甲
#47#[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石油城”主要是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属于原料指向型产业;“航天城”内的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产业。据图所知,甲产业原料占投入构成比重最大,为原料指向型;乙产业科技占投入构成比重最大,为技术指向型;丙产业工资占投入构成比重最大,为劳动力指向型。
2. 休斯敦从“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原因不包括( @48@ )
A. 科技进步和创新 B. 政府政策支持
C. 石油能源地位下降 D. 石油产业污染严重
#48#C
#49#[解析] 由材料可知,“航天城”内的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其转型的原因;“航天城”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石油化工产业污染严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导致其产业转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仍然以石油为主,并没有出现石油能源地位下降的情况。
3. 面对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50@ )
A. 加大对原有主导工业的投资力度 B. 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
C.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 对传统工业实施政策保护
#50#B
#51#[解析] 传统工业区的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竞争力下降等造成的,因此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是振兴传统工业区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大对原有主导工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传统工业实施政策保护都不利于传统工业区的顺利转型。
大庆油田被誉为“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有着辉煌的过去以及背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资源枯竭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大庆市地图”,回答下面两题。
4. 大庆市成为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52@ )
A. 石油储量丰富
B. 国内市场庞大
C. 铁路交通便利
D. 科技力量雄厚
#52#A
#53#[解析] 读图可知,大庆市有一处面积较大的采油区,由此可推知,大庆市成为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石油储量丰富。
5.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 @54@ )
①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4#A
#55#[解析] 大庆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发展旅游,同时可以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①②正确。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曼彻斯特经历了漫长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下图所示),期间产业发展经历了许多严峻挑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包括房地产业、银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均遭遇了“重创”。20世纪70年代后,经过30多年的转型升级,曼彻斯特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过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1) 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曼彻斯特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严重衰退与房地产业、银行业遭遇“重创”之间的因果关系。
#56#[答案] 传统的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陷入严重衰退,使城市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大量外迁,住房需求减少,住宅大量积压;企业经济效益恶化,居民收入减少,银行房贷陷入严重的违约、断供风险。
(2) 说明曼彻斯特经验对我国传统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
#57#[答案] 注重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发展新型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读西藏产业结构变化表,完成下题。
时间 三次产业的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6年
2011年
1. 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当地政府提出了“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发展模式,符合该发展模式的做法是( @58@ )
A. 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B. 加快特色矿业的开发,限制加工业的发展
C. 大力扶持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
D. 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牧
#58#C
#59#[解析] 西藏海拔高,热量不足、生态脆弱,耕地资源有限,发展经济不宜依赖第一产业;加快特色矿业的开发,不利于环境保护,并且限制加工业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西藏主要是河谷农业,河谷地区耕地有限,盲目退耕不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当地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合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投资小、效益高,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下图示意江苏省2000年和2012年各县市产业结构分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 江苏省内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60@ )
A. 苏中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B. 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C. 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稳定 D. 全省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60#B
#61#[解析] 根据图例判断,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均衡发展型产业增加,说明产业结构升级。
3. 年江苏省内的产业分布和经济特点是( @62@)
A. 农业集中在苏北,苏南、苏中以均衡发展型为主
B. 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苏南地区落后于苏北和苏中地区
C. 苏南以工业为主导,苏北、苏中以均衡发展型为主
D. 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
#62#D
#63#[解析] 读图可知,2012年,江苏省农业集中在苏北,苏中以均衡发展型为主,苏南以第三产业主导型为主;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
(2021河南高二开学考试)英国某大学提出产业升级的四种模式,即下图中①②③④。众多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一般遵循先从④升级到③再到②最后到①这一规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 新的产业加入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是( @64@ )
A. 产业升级放缓 B. 产品附加值降低
C. 优化了产业结构 D. 调整了工业布局
#64#C
#65#[解析] 根据图中曲线判断,新的产业加入使产业升级时间缩短,速度加快,但产品附加值并未降低。新的产业加入促进了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新加入的产业不一定是工业,因此不一定会调整工业布局。
5. 下列改进和创新措施符合由④到③产业升级方向的是( @66@ )
A. 普通汽车更新为电动汽车 B. 严格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C. 引入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 D. 专注研发,生产环节外包
#66#A
#67#[解析] 读图可知,由④到③产业升级的方向是技术升级、产品改造,增加新功能、新款式,普通汽车更新为电动汽车符合条件。严格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没有改进技术和创新。引入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以及专注研发,生产环节外包,均没有进行产品改造。
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其中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为此国家决定实施“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受影响最大的工业部门是( @68@ )
A. 智能装备制造 B. 钢铁和船舶制造
C. 生物医药制造 D. 核电和新材料制造
#68#B
#69#[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结合工业部门特点分析,受影响最大的工业部门是钢铁和船舶制造。
7. 关于湖南省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叙述正确的是( @70@ )
A. 淘汰全部传统制造业 B. 购买国外设备转型升级
C. 兼并优化产能过剩企业 D. 关停全部高污染企业
#70#C
#71#[解析] 湖南省制造业为实现转型和升级,需要淘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制造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兼并优化产能过剩企业。
8. 下面是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表及该地区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978年 2007年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1) 比较该地区1978年与2007年的产业结构变化表,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73#[解析] 通过该地区1978年与2007年的产业结构数据变化分析,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下降到,出现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下降到,下降明显,但仍然在三大产业中处于主导位置;第三产业由上升到,上升幅度大。
(2) 图中字母、分别代表_@74@______工业和_@75@______工业。
#74#钢铁
#75#森林
#76#[解析] 图中字母代表的工业为机械工业提供原料,所以是依托煤炭工业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字母代表的工业可以提供木材,并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表示林业。
(3) 该城市依托优势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合在该城市布局的工厂是( @77@ )
A. 冶炼厂 B. 电镀厂 C. 建筑材料厂 D. 轮胎厂
#77#C
#78#[解析] 该城市依托优势煤炭资源,发展电力、钢铁工业,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要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发展水泥厂、砖瓦厂等建材工业。
(4) 简要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79#[答案] 改变单一以煤炭为主的经济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80#[解析] 通过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分析,产业结构由单一以煤炭为主的经济模式,向煤与非煤并举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等。
下图示意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结合图示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81@ )
A. 第一产业产值大幅提高
B. 第二产业产值小幅下降
C. 目前服务业占绝对主体地位
D. 40年内产业结构大势未变
#81#A
#82#[解析] 读图可知,1978—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目前是第二、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均大幅提高。
2. 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工业化转型重点的有( @83@ )
①制造业创新建设、智能制造
②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
③绿色发展
④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83#A
#84#[解析] 属于我国工业化转型重点的是制造业创新建设、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以及绿色发展,等。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三题。
3.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85@ )
A. 环境、科技 B. 科技、市场
C. 市场、环境 D. 成本、人才
#85#A
#86#[解析] 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
4.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87@ )
A. 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 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 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 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87#D
#88#[解析] 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
5.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89@ )
A. 农业经济消失
B. 整个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多
C. 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D. 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简单
#89#B
#90#[解析] 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大,农业经济仍然会继续存在,整个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越来越多。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斯比约(如下图所示)位于欧洲丹麦日德兰半岛西海岸,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渔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捕鱼业开始采取配额限制、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勘探开发,埃斯比约从渔村、渔港发展为石油重镇。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2001年埃斯比约开始涉足海上风电业务。目前,港内有250多家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进驻,新生产的海上风机从这个港口运往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实的风电母港。100多年来,埃斯比约经历了从渔村渔港、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的革命性转变,紧紧把握住全球经济发展脉搏,抓住产业转型契机,成功实现了能源革新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1) 分析埃斯比约从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的转型原因。
#91#[答案] 全球变暖和环保要求;世界能源开发从石油、天然气转向可再生、清洁能源;该地地处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从石油转向风电。
#92#[解析] 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2001年埃斯比约开始涉足海上风电业务。说明该地产业转型与全球变暖、全球能源转型等有关,并且该地地处西风带,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宜发展风电产业。
(2) 解释埃斯比约吸引世界风电企业进驻的原因。
#93#[答案] 优良港口,提供大型设备运输条件;政策支持;接近欧洲风能开发市场;集聚生产,降低成本。
#94#[解析] 该地产业基础好,为优良港口,方便运输大型的风力发电设备;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风力发电得到政策支持;该地地处西风带,风能开发市场广阔;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该地风力发电产业迅速发展,吸引大量企业集聚生产,以降低成本。
(3) 简述埃斯比约从渔村渔港、石油重镇到风电母港成功转型的经验。
#95#[答案]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能源);利用港口优势条件;把握政策导向。
#96#[解析] 产业转型成功往往需要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并积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该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能源与港口优势条件,发展装备制造业,把握政策导向,发展风电产业,从而转型成功。
归纳总结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1)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区域管理者实施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为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管理者通过因地制宜地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3)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第二节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理解产业转型的含义、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2.通过资料,认识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理解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结合典例,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型的因素。(综合思维) 4.结合资料,说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1.传统产业的积极作用与不足
(1)积极作用:传统产业能够促进① 经济增长 、解决② 社会就业 、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
(2)不足:传统产业存在③ 技术层次 不高、创新能力不强、④ 产品附加值 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2.产业转型的含义:
基于新一轮发展和市场竞争,传统产业只有进行⑤ 技术改造 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
3.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1)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⑥ 下游产业 ,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⑦ 生产成本 ,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2)产业更新:利用原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把原先的产业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把传统加工提升为⑧ 智能制造 。
(3)综合发展:在转型初期,采取⑨ 产业延伸 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⑩ 综合性 方向演化。
4.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 经济政策 、科技创新等。其中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直接影响到产业 转型路径 的选择。
◆特别提醒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可以表达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二、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1.休斯敦发展概况
时间 发展概况 优势条件
早期—19世纪末 经济支柱是 农牧业 ,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木材与棉花集散地 位于得克萨斯州 东南部 ,临近墨西哥湾;位于 墨西哥湾 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石油、石化工业进入全盛期,获得“ 世界能源之都 ”的称号;交通运输、钢铁、机械、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 休斯敦石油资源丰富、开采量大;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政府扶持力度大;运河、港口和输油管道等交通条件的改善
2.休斯敦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
(1)特点:产业结构 单一 ,严重依赖 石油经济 。
(2)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休斯敦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
3.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改变单一的石油工业模式,大力发展 高科技 产业,促进城市经济 多元化 ;
立足于发达的石油工业,积极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高科技研发、新能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培训, 金融服务 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成果:休斯敦由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大都市,实现了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样具有可持续性。( × )
解析:(1)传统产业存在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2)深圳的产业升级与国家的开放密切相关。( √ )
(3)休斯敦大力发展航天、医疗、钢铁产业,促进了经济多元化。( × )
解析:(3)钢铁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休斯敦大力发展航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促进了经济多元化。美国休斯敦产业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成功的典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关于休斯敦的区位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高原,气候干旱
B.深居内陆,草地广阔
C.石油资源丰富
D.距太平洋近
答案:
解析:休斯敦石油资源丰富,这也是其石油、石化工业发达的主要原因。
3.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为( )
A.提高对石油工业的投入
B.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
C.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医疗产业及服务业
D.抛弃传统产业
答案:
解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医疗产业及服务业是休斯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休斯敦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产业。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探究活动一 产业转型的含义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郊区的刘家堡村拥有农田2 000多亩,村民们世代靠耕田为生,以玉米、高粱为主要作物,费工费力,收入还不高。渐渐地,村民们没了干劲儿,不少人进城打工,分到各家的耕地,渐渐荒芜。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两委决定将村里土地全部流转回来,由村两委统一规划、集中管理。2019年,刘家堡村流转回的土地达到了2 000多亩,经村两委商讨,决定将一千余亩地承包给某农业科技公司,打造刘家堡村的农业科技园区。
乡村振兴,盘活了土地,改善了环境,让刘家堡村的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刘家堡村像涅槃的凤凰,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中。
刘家堡科技产业园推动了刘家堡城郊农业的发展壮大,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收入可达2 600余万元。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可解决1 0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培训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让产业园成为一个集西红柿培育种植销售、果蔬采摘、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点,成为太原市城郊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1)刘家堡所在区域发展农业不利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2)原来刘家堡的产业结构特征是什么?
(3)原来的刘家堡村村民们收入不高,不少人跑到城里去打工,反映出什么信息?
(4)刘家堡西红柿科技产业园推动了刘家堡城郊农业的发展壮大,对该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何影响?
(5)在现阶段,刘家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答案:(1)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相对较少,春季旱情较为严重,并且春季多大风,受寒潮影响严重。
(2)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3)首先反映出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效益较低;其次反映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4)促进该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其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
(5)相对于城市来说,刘家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
探究活动二 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01年休斯敦市附近发现丰富石油,20世纪20年代,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至该市,休斯敦市成为“石油之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量下滑,该市在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的基础上,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并获联邦国防开支,同时,航天相关的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石化、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配套产业,如电力、交通、医疗、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综合性城市。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的位置,图2为1981—2010年休斯敦产业结构演化示意图。
图1 休斯敦位置示意图
图2 1981—2010年休斯敦产业结构演化示意
(1)据图2阐述1981—2010年休斯敦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分析休斯敦市由“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主要原因。
(3)简述休斯敦市的转型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答案:(1)特点:①1981—2010年油气上游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1986年以前占比大于50%,1986年以后占比小于50%);②其他多元化产业就业比重增幅较大,稳步上升,在1986年之后占比近50%;③油气下游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变化,先升后降。
影响:①油气产业向下游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油气加工产业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③其他多元化产业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⑤由以单一产业为主向多元化、多产业集群的良性方向发展。
(2)①重化工业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②航天工业区位优势:休斯敦市是美国南部重要海港,交通运输便利;纬度较低,便于火箭发射;航天工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工业基础好;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3)政府正确引导,政策有力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发展条件的产业。
知能整合
一、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影响因素 举例
地理区位 休斯敦地处沿海、纬度较低,适于发展航天工业,使其发展成为航天中心
自然资源 资源枯竭地区的产业转型,如德国鲁尔区
劳动力 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特征,带动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
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部门的涌现
区域协同与竞争 伴随着上海汽车装配产业的增长,上海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转为以汽车配件生产为主
产业基础 某些地区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钢铁物流产业
政府政策 政府采取专门措施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鼓励或限制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美国目前的制造业回流
生态环境 为落实环境保护目标,北京三环以内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占绝对重要地位
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几个表现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产业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变。
素养培育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曾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20世纪80年代,江阴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乡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多年来,江阴一直坚持产业强市、实业兴市,从供不应求的特钢产品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从智慧化“风电王国”到高大上的石墨烯产业,江阴制造企业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佼佼者。在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三份榜单中,江阴分别有10家、17家、5家企业入围,领跑全国同类城市,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强大实力。下图为江阴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江阴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说明江阴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3)简述江阴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意义。
答案:(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达,可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毗邻长江,且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毗邻上海、南京等发达工业城市,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府政策支持。
(2)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打造品牌优势;引进科技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产品销量;治理城市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
(3)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思维导引
解析:第(1)题,江阴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试题难度不大,注意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分析。第(2)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在于科技和创新。科技的发展,要不断地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吸纳科技人才;同时配备硬件设施,比如优美的环境,可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入驻;要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销量。第(3)题,产业由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是产业转型的过程,由低素质、低科技转向高素质、高科技,有利于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同时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有利于吸纳高端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20世纪20年代,休斯敦吸引美国各大石油公司总部迁入而成为石油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量下滑,该市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并在联邦政府支持下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著名航天中心,休斯敦由“石油城”转变为“航天城”。读休斯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下图中能分别代表休斯敦早期“石油城”和现在“航天城”的主导产业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甲
答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石油城”主要是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属于原料指向型产业;“航天城”内的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产业。据图所知,甲产业原料占投入构成比重最大,为原料指向型;乙产业科技占投入构成比重最大,为技术指向型;丙产业工资占投入构成比重最大,为劳动力指向型。
2.休斯敦从“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原因不包括( )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政府政策支持
C.石油能源地位下降
D.石油产业污染严重
答案:
解析:由材料可知,“航天城”内的航天工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其转型的原因;“航天城”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石油化工产业污染严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导致其产业转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仍然以石油为主,并没有出现石油能源地位下降的情况。
3.面对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对原有主导工业的投资力度
B.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
C.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对传统工业实施政策保护
答案:
解析:传统工业区的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竞争力下降等造成的,因此优化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是振兴传统工业区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大对原有主导工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传统工业实施政策保护都不利于传统工业区的顺利转型。
大庆油田被誉为“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有着辉煌的过去以及背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资源枯竭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大庆市地图”,回答下面两题。
4.大庆市成为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
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答案:
解析:读图可知,大庆市有一处面积较大的采油区,由此可推知,大庆市成为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石油储量丰富。
5.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 )
①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大庆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发展旅游,同时可以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①②正确。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曼彻斯特经历了漫长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下图所示),期间产业发展经历了许多严峻挑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包括房地产业、银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均遭遇了“重创”。20世纪70年代后,经过30多年的转型升级,曼彻斯特基本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过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实践探知
(1)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曼彻斯特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严重衰退与房地产业、银行业遭遇“重创”之间的因果关系。
(2)说明曼彻斯特经验对我国传统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
答案:(1)传统的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陷入严重衰退,使城市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大量外迁,住房需求减少,住宅大量积压;企业经济效益恶化,居民收入减少,银行房贷陷入严重的违约、断供风险。
(2)注重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发展新型服务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12(共71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通过阅读鲁尔区的区位图,描述鲁尔区经济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区域认知)
2.联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衰落现象,从内因、外因角度归纳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归纳鲁尔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①_@1@__________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
#1#自然资源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的繁荣
(1)主要城市:②_@2@______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中心;③_@3@__________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2)发展条件:鲁尔区的④_@4@______资源非常丰富,⑤_@5@______好,⑥_@6@______全,品位高。通过⑦_@7@________与欧洲最大港口⑧_@8@________保持紧密联系。依托便利的水陆运输,⑨_@9@______可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
(3)工业结构:在煤炭、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基础上,形成内部联系密切、布局高度集中的工业地域综合体。
#2#埃森
#3#杜伊斯堡
#4#煤炭
#5#煤质
#6#煤种
#7#莱茵河
#8#鹿特丹
#9#铁矿
◆特别提醒 评价一个区域的开发条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及工业基础等。
2.鲁尔区的衰落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外⑩_@10@__________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鲁尔区开始出现“煤炭危机”。
(2)相对单一的 _@11@__________结构。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4)随着其他国家钢铁业的不断发展,德国钢铁业在成本上逐步丧失优势,钢铁市场需求萎缩,导致鲁尔区遭遇了“ _@12@__________”。
(5)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 _@13@________的出现。
#10#廉价石油
#11#重化工业
#12#钢铁危机
#13#新材料
◆温馨提示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全面转型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 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 _@14@__________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 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 _@15@__________
第三 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引进和发展 _@16@________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 _@17@________
#14#传统产业
#15#新兴产业
#16#高科技
#17#多元化
2.转型效果
今日的鲁尔区已成长为以 _@18@__________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环境优美;将濒临倒闭的工业企业景观改造成博物馆和秀美的娱乐休闲地。
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一方面加快老企业的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18#高新技术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之上。( @19@ )
#19#×
#20#[解析] 鲁尔区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主要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
(2)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内部因素。( @21@ )
#21#×
#22#[解析]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外部因素。
(3) 关停传统产业是治理鲁尔区环境问题的关键。( @23@ )
#23#×
(4) 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衰退。( @24@ )
#24#×
#25#[解析] 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当资源面临枯竭时,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26@ )
A. 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莱茵河左岸
B. 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 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26#C
#27#[解析]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右岸,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其工业发展的基础。鲁尔区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
3. 下列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28@ )
A. 发展了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 煤炭、钢铁两大主要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C. 新建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
D. 新建的企业涉及电子、汽车、钢铁等多个工业部门
#28#A
#29#[解析] 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大幅度减少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但扩大其规模;新建电子、汽车等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探究主题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活动一 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条件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而工业产值曾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图为德国鲁尔区示意图。
(1) 结合鲁尔区示意图,描述鲁尔区交通的区位优势,并分析莱茵河航运发达的自然原因。
#30#[答案] 交通区位优势: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集,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自然原因:莱茵河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网密布,径流量大且稳定;流速平稳;冬季无结冰期;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落差较小,通航里程长。
(2) 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1#[答案] 鲁尔区处在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有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和内河航运,莱茵河及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靠近铁矿产地,铁矿主要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西欧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3) 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这些工业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32#[答案] 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这些工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特点。
探究活动二 区域传统工业的衰落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的最后一周,宝钢主动压缩新增产能规模,宣布湛江钢铁基地规模压缩125万吨,规划钢产量由1 000万吨下调为875万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图1是2013—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图2是2010—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图3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
(1) 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我国2014年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均下降。结合材料分析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3#[答案] 钢铁等高耗煤产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国外低价优质煤的冲击;煤炭产能长期过剩。
(2) 2014年煤炭市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全球整个行业运行形势严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煤炭企业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34#[答案] 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把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控制煤炭的进口量;增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3) 根据材料二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35#[答案] 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探究活动三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 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36#[答案] 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 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7#[答案] 产业基础好;临长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 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38#[答案] 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 黄石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9#[答案]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具体体现 影响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离铁矿区较近 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国,鲁尔区离它们都较近 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钢铁工业成为鲁尔区的主导产业
区位条件 具体体现 影响
充沛的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水资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便捷的水陆交通 内河交织成网,并且与海洋相通,水运便利;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广阔的 市场 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
续表
2.繁荣期鲁尔区的传统工业
3.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促进该传统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如下图所示: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下面两图分别示意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和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
(1) 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40#[答案] 铜矿资源丰富;煤炭和水资源丰富;铁路和长江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铜制产品市场广阔。
#41#[解析] 由材料可知,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矿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铜陵市靠近长江,水资源丰富,并且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运输。煤炭开采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便于冶炼。铜冶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 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答案] 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43#[解析] 由材料可知,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主要为动力指向型工业城市,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3) 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结合材料说明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44#[答案] 围绕铜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矿区再利用。
#45#[解析] 铜陵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由材料可以看出,如今铜陵市的有色金属冶炼不仅仅是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还发展制酸、发电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减轻了大气污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仅发展重工业,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矿山进行井下填充,治理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矿区再利用。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工厂林立,城市内建筑栉比,人口稠密,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 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46@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④充沛的水源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6#A
#47#[解析] 鲁尔区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和充沛的水源,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2. 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悲观地对鲁尔区做出预言:“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此预言反映的问题是( @48@ )
A. 失业率下降 B. 环境污染 C. 治安混乱 D. 金融危机
#48#B
#49#[解析] 煤炭是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能源,但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
3.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50@ )
A. 世界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原煤价格大幅下降
B. 世界运输方式迅速改变,海运代替铁路运输
C. 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D.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新兴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50#C
#51#[解析]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导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最后导致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90年和2016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 与1990年相比,该地区2016年( @52@ )
A. 矿产资源储量减小 B. 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 已无环境污染 D. 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52#A
#53#[解析] 据图可知,该地区1990年、2016年的工业结构均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大量消耗矿石资源导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小;化学工业和建筑业不属于新兴工业;环境污染依然存在;从图中看不出失业人口增减情况。
5. 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 @54@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54#B
#55#[解析] 结合2016年该地区工业结构简图可知,“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与“禁止煤炭开采”既不符合该地区资源条件,又过于一刀切,排除②④。
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区,河流纵横交错,森林覆盖率极高,拥有矿泉、火山遗迹、冰雪、第二次世界大战遗迹、避暑环境、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独具特色。2009年,阿尔山市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下面两图分别为阿尔山市区域简图及阿尔山市气候资料图。
(1) 依据材料分析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
#56#[答案] 人为原因: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自然原因:由于纬度、海拔较高,气温低,林木生长缓慢,导致森林恢复慢,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2) 结合阿尔山地区的资源优势,列举阿尔山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57#[答案] 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林业、牧业)。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木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林业食品加工业。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阿尔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冰雪娱乐、森林生态、避暑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58@ )
A. 煤炭资源耗尽
B. 军事订单减少
C.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 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58#C
#59#[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为德国,其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2. 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60@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④经济发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0#A
#61#[解析] 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弃物。
读辽中南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 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62@ )
A. 劳动力资源短缺
B. 煤铁资源日趋枯竭
C. 土地资源减少
D. 森林资源锐减
#62#B
#63#[解析] 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过快发展导致煤铁资源大量减少。
4. 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64@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4#A
#65#[解析] 对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改进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 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66@ )
A.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 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 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66#B
#67#[解析]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刀切。
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世纪至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2000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工业旅游。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 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68@ )
A. 人口锐减 B. 产业升级 C. 资源耗竭 D. 生态恶化
#68#C
#69#[解析] 结合材料“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 “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可知,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是矿产资源枯竭最终导致工业用地与设施废弃或半废弃。
7. 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 @70@ )
A. 优化交通布局 B. 改善生态环境
C. 发展旅游产业 D. 促进商业发展
#70#B
#71#[解析] 结合材料“2000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可知,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
8. 下列城市中,最适合推广卢萨蒂亚棕地整治模式的是( @72@ )
A. 安徽合肥 B. 辽宁鞍山 C. 四川成都 D. 湖北武汉
#72#B
#73#[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卢萨蒂亚棕地整治的措施主要是回填矿坑。辽宁鞍山多铁矿资源,开采之后有废弃矿坑,最适合推广该整治模式。
9. 读世界某著名工业区图和该工业区工业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4#鲁尔
(1) 图甲所示工业区是世界著名的_@74@______工业区。
(2)A、B、C为该工业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中A为 ,B为 。
(3)本区内河航运发达,D、E为莱茵河的两大支流,其中D 河,E为 河。除内河航运外,本地区其他主要运输方式还有哪些?
#75#杜伊斯堡
#76#埃森
#77#利珀
#78#鲁尔
(4) 目前,在以下四种货物中,经莱茵河运入该区且运量最大的是( @79@ )
A. 煤炭 B. 铁矿石 C. 钢材 D. 机械
#79#B
公路、铁路、管道等。
(5)写出图乙中字母代表的正确内容。
F ;G ;
H ;I 。
由此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和主导工业部门分别是什么?
便捷的水陆交通(F、G可互换)
机械工业(H、I可互换)
丰富的煤炭资源
钢铁工业
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沛的水源。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
黑龙江省伊春市是我国最大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素有“祖国林都”之称,但目前伊春面临森林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下列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84@ )
①幼年期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是充裕的资金
②中年期城市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③老年期城市的发展杜绝资源开发
④经济转型时的新生动力源于科学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4#D
#85#[解析] 读图并结合材料分析,幼年期城市的发展动力主要是开发资源,不是充裕的资金,①错;中年期城市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②对;老年期城市的发展虽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但不能杜绝资源开发,这与发展实际不符,③错;经济转型时的新生动力源于科学技术,④对。
2. 不符合伊春市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86@ )
A. 植树造林,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B. 大力开发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木材粗加工工业
C.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D. 培育和引进人才,发展交通、美化环境
#86#B
#87#[解析] “植树造林,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和引进人才,发展交通、美化环境”均符合伊春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木材粗加工工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玉门隶属酒泉市,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玉门风能资源丰富,有“陆上三峡”之称。1997年玉门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型风电场,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现已建成投产风电场20余个。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3. 2003年4月始,玉门市实施了政府驻地迁址工程。玉门市政府驻地搬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88@ )
A. 石油资源面临枯竭 B. 新城区风能资源丰富
C. 新城区靠近铁路干线 D. 新城区位于绿洲边缘
#88#A
#89#[解析] 由材料可知玉门市石油资源枯竭,原有的资源优势降低,因此玉门市实施了政府驻地迁址工程。
4. 风电产业成为玉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希望,然而已建成的风电机组运行率不足70%。玉门风电场“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90@ )
A. 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 B. 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率高
C. 本地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 D. 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90#C
#91#[解析] 本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是“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该市已发现和探明的矿床273处,铜矿石储量达550万吨,是全国铜矿石重要生产基地,小型采矿企业众多。大冶因矿而兴,因矿而立,但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矿产企业停产,大量工人失业,被列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08—2017年,大冶市走出一条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下图示意大冶市地理位置。
(1) 指出大冶市发展采矿业的有利条件。
#92#[答案] 有色金属矿床多,储量大;靠近三峡水电站,电力供应充足;国家原料工业基地,消费市场广阔;靠近长江,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利于矿产品外运。
#93#[解析] 大冶市发展采矿业的有利条件应从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说明大冶市小型采矿企业众多的原因。
#94#[答案] 邻近矿产地,运输费用较低;矿床分布分散,监管难度大;小型采矿企业资金投入少、见效快,从业者多。
#95#[解析] 大冶市小型采矿企业众多的原因应从资源分布特征、监管、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
(3) 简述大冶市应对资源枯竭而进行产业转型可能采取的对策。
#96#[答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控制高耗能产业规模,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修复生态环境。
#97#[解析] 大冶市应对资源枯竭而进行产业转型可能采取的对策应从基础设施、科技、产业结构、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分析大冶市在资源枯竭后转型面临的困境。
#98#[答案]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治理难度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升级耗时长;矿产企业停产,人才流失严重。
#99#[解析] 大冶市在资源枯竭后转型面临的困境应从环境、产业结构、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难度的具体表现
(1)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
(2)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从而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通过阅读鲁尔区的区位图,描述鲁尔区经济辉煌的优越区位条件。(区域认知) 2.联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衰落现象,从内因、外因角度归纳鲁尔区衰退的原因,并说明鲁尔区衰退的表现。(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归纳鲁尔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① 自然资源 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的繁荣
(1)主要城市:② 埃森 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子工业中心;③ 杜伊斯堡 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2)发展条件:鲁尔区的④ 煤炭 资源非常丰富,⑤ 煤质 好,⑥ 煤种 全,品位高。通过⑦ 莱茵河 与欧洲最大港口⑧ 鹿特丹 保持紧密联系。依托便利的水陆运输,⑨ 铁矿 可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
(3)工业结构:在煤炭、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基础上,形成内部联系密切、布局高度集中的工业地域综合体。
◆特别提醒 评价一个区域的开发条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及工业基础等。
2.鲁尔区的衰落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外⑩ 廉价石油 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鲁尔区开始出现“煤炭危机”。
(2)相对单一的 重化工业 结构。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4)随着其他国家钢铁业的不断发展,德国钢铁业在成本上逐步丧失优势,钢铁市场需求萎缩,导致鲁尔区遭遇了“ 钢铁危机 ”。
(5)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 新材料 的出现。
◆温馨提示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全面转型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 传统产业 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 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引进和发展 高科技 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 多元化
2.转型效果
今日的鲁尔区已成长为以 高新技术 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环境优美;将濒临倒闭的工业企业景观改造成博物馆和秀美的娱乐休闲地。
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一方面加快老企业的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尔区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之上。( × )
解析:鲁尔区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主要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
(2)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内部因素。( × )
解析: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外部因素。
(3)关停传统产业是治理鲁尔区环境问题的关键。( × )
(4)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衰退。( × )
解析: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当资源面临枯竭时,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鲁尔区位于德国东部、莱茵河左岸
B.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答案:
解析: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右岸,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是其工业发展的基础。鲁尔区内河航运发达,可直通海洋。
3.下列关于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了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煤炭、钢铁两大主要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C.新建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
D.新建的企业涉及电子、汽车、钢铁等多个工业部门
答案:
解析:鲁尔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大幅度减少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的企业数量,但扩大其规模;新建电子、汽车等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活动一 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条件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而工业产值曾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图为德国鲁尔区示意图。
(1)结合鲁尔区示意图,描述鲁尔区交通的区位优势,并分析莱茵河航运发达的自然原因。
(2)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鲁尔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这些工业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1)交通区位优势: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集,水陆交通便利,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自然原因:莱茵河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河网密布,径流量大且稳定;流速平稳;冬季无结冰期;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流域内落差较小,通航里程长。
(2)鲁尔区处在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有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和内河航运,莱茵河及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靠近铁矿产地,铁矿主要从法国、瑞典、荷兰、俄罗斯等国获得;西欧地区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3)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这些工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特点。
探究活动二 区域传统工业的衰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的最后一周,宝钢主动压缩新增产能规模,宣布湛江钢铁基地规模压缩125万吨,规划钢产量由1 000万吨下调为875万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图1是2013—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图2是2010—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图3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
(1)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我国2014年煤炭产量和需求量均下降。结合材料分析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2014年煤炭市场价格下滑、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全球整个行业运行形势严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煤炭企业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3)根据材料二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钢铁等高耗煤产业生产规模的缩减;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国外低价优质煤的冲击;煤炭产能长期过剩。
(2)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把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控制煤炭的进口量;增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3)变化特点:快速增长。主要原因:矿物能源逐渐枯竭,能源需求增大,供需矛盾加剧;技术进步使发电成本下降;开发风能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探究活动三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一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二为2008—2017年黄石市 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三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黄石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长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知能整合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具体体现 影响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离铁矿区较近 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国,鲁尔区离它们都较近 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钢铁工业成为鲁尔区的主导产业
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水资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便捷的水陆交通 内河交织成网,并且与海洋相通,水运便利;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广阔的市场 德国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
2.繁荣期鲁尔区的传统工业
3.鲁尔区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促进该传统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如下图所示:
素养培育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下面两图分别示意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和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
(1)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结合材料说明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铜矿资源丰富;煤炭和水资源丰富;铁路和长江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铜制产品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3)围绕铜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矿区再利用。
解析:(1)由材料可知,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矿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铜陵市靠近长江,水资源丰富,并且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运输。煤炭开采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便于冶炼。铜冶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由材料可知,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主要为动力指向型工业城市,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3)铜陵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由材料可以看出,如今铜陵市的有色金属冶炼不仅仅是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还发展制酸、发电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减轻了大气污染,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仅发展重工业,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矿山进行井下填充,治理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矿区再利用。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工厂林立,城市内建筑栉比,人口稠密,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鲁尔区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和充沛的水源,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2.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悲观地对鲁尔区做出预言:“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此预言反映的问题是( )
A.失业率下降 B.环境污染
C.治安混乱 D.金融危机
答案:
解析:煤炭是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能源,但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
3.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
A.世界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原煤价格大幅下降
B.世界运输方式迅速改变,海运代替铁路运输
C.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新兴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答案:
解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石油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导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最后导致鲁尔区的煤炭工业趋于衰落。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90年和2016年工业结构简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与1990年相比,该地区2016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小 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 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答案: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区1990年、2016年的工业结构均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大量消耗矿石资源导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小;化学工业和建筑业不属于新兴工业;环境污染依然存在;从图中看不出失业人口增减情况。
5.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此,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
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
⑤加强环境管理,增大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解析:结合2016年该地区工业结构简图可知,“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与“禁止煤炭开采”既不符合该地区资源条件,又过于一刀切,排除②④。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区,河流纵横交错,森林覆盖率极高,拥有矿泉、火山遗迹、冰雪、第二次世界大战遗迹、避暑环境、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独具特色。2009年,阿尔山市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下面两图分别为阿尔山市区域简图及阿尔山市气候资料图。
实践探知
(1)依据材料分析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
(2)结合阿尔山地区的资源优势,列举阿尔山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为原因: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锐减。
自然原因:由于纬度、海拔较高,气温低,林木生长缓慢,导致森林恢复慢,森林资源面临枯竭。
(2)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林业、牧业)。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木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林业食品加工业。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阿尔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冰雪娱乐、森林生态、避暑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3(共67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简述其危害,并说明区域防治荒漠化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生态脆弱区也称①_@1@____________,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②_@2@__________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③_@3@__________能力低、④_@4@__________差的地区。我国荒漠化地区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各种环境问题,是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1#生态交错区
#2#交接过渡
#3#自我修复
#4#系统稳定性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概念
(1)荒漠化:指由于⑤_@5@__________和⑥_@6@__________等因素造成的⑦_@7@__________。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⑧_@8@__________下降。
2.荒漠化的类型
(1)风蚀、水蚀和冻融等⑨_@9@__________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⑩_@10@__________导致的 _@11@__________和土壤盐渍化等。
#5#气候变化
#6#人类活动
#7#土地退化
#8#生产能力
#9#外力作用
#10#滥垦滥牧
#11#水土流失
概念辨析 沙漠化不同于荒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气候,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存在。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危害范围大
荒漠化是 _@12@________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 _@13@______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 _@14@______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12#全球性
#13#风沙
#14#植被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1)方针: _@15@______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措施:封沙禁牧、 _@16@__________、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 我国西北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改善耕作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修建坎儿井等用水工程、蓄水工程。
#15#预防
#16#禁樵禁采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我国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17@ )
#17#√
#18#[解析]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进而产生荒漠化。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19@ )
#19#×
#20#[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地形、土质、降水和植被等,但主要是毁林开荒、开矿、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
(3) 我国西北地区的治沙手段主要是建防护林。( @21@ )
#21#×
#22#[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的治沙手段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地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地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23@ )
A. 气候干旱
B. 过度农垦
C. 开采矿产
D.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3#B
#24#[解析] 由内蒙古某地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可知,该地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据此可以判定荒漠化不断发展与过度农垦有关。
3.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25@ )
A. 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 实施人工降雨
C.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 发展立体农业
#25#A
#26#[解析] “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是我国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探究主题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探究活动一 荒漠化的成因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和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 材料一反映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7#[答案] 过度樵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
(2) 根据材料二中的甲图,分析当代城镇的位置与古城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8#[答案] 当代城镇的位置与古城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3)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29#[答案] 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探究活动二 荒漠化的治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我国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如图示意1980—2008年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1) 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30#[答案] 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 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1#[答案] 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超载放牧,引起草地退化。
(3) 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32#[答案] 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荒漠化的防治
遵守一个方针,避免一种现象,采取四项措施。具体图示如下: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具体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危害
项目 危害
对耕地 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黄河 使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下游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生态环境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形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②人为原因: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如下: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
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
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黄等矿
产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
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1) 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气候原因。
#33#[答案]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缺水,干裂严重;(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严重;(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强烈。
#34#[解析] 荒漠化的气候原因从降水、蒸发、昼夜温差、大风日数等方面分析。
(2) 请从农业生产活动角度,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35#[答案] 农业生产活动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棉花种植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地表水源严重短缺。
#36#[解析] 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考虑农牧业生产对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3) 针对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问题,指出该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7#[答案] 合理控制草地载畜量,禁止超载放牧;规划轮牧、休牧区,保障现有草地正常更新;积极开展种草活动,扩大人工草地面积(建设人工草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退牧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政府出台退耕退牧政策,并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严格矿区开采审批管理,合理规划矿区用地和矿区覆土工作;等。
#38#[解析]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从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政府管理等方面分析。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1. 按干湿地区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 @39@ )
A. 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B. 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C. 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D. 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
#39#B
#40#[解析]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多属于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2. 下列因素不属于西北地区沙漠化成因的是( @41@ )
A. 大风频繁 B. 人口的迅速增加
C. 大水漫灌 D. 深居大陆腹地
#41#C
#42#[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干燥;大风频繁,风沙活动频繁。加之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
3.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43@ )
A. 地势较高,降水较少 B.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
C. 环境污染加剧 D. 农业集约化经营
#43#B
#44#[解析]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主要与人为原因有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而农业集约化经营属于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该地区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剧主要与传统的不合理的农业活动有关。
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45@ )
①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②下风向形成黄土层
③荒漠化导致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
④影响海上航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5#C
#46#[解析] 土地荒漠化造成地表裸露,提供了沙源,容易出现沙尘暴等灾害天气。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导致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 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47@ )
A. 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 ①②种草、③种树
C. ①种树、②③种草
D. 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47#C
#48#[解析] 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①处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②③处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该地治理沙漠化的可行措施是种草;④处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属于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 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49@ )
A. 干旱的气候条件 B. 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 人口激增 D. 过度放牧
#49#A
#50#[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人口激增、过度放牧属于社会经济特征。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2.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51@ )
A. 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 人类活动
C. 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 气候变异
#51#B
#52#[解析]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多少和农田规模大小。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53@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沙化 C. 裸岩 D. 土壤盐渍化
#53#D
#54#[解析] 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导致表层地下水大量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而形成土壤盐渍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回答下面两题。
#56#[解析] 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
4.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55@ )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湿地萎缩
#55#B
5. 图中乙地的生态问题严重,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最合理措施是( @57@ )
A. 退耕还草 B. 合理利用水资源
C. 种植薪炭林 D. 开发利用风能
#57#A
#58#[解析] 乙地的年降水量为300~400毫米,处于农牧区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最合理的治理措施是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面三题。
6.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59@ )
A. 石质荒漠化 B. 酸雨 C. 水土流失 D. 气候变暖
#59#C
#60#[解析] 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和人为原因(植被破坏等),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7.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问题在于( @61@ )
A. 植被破坏 B. 人口过度增长
C. 贫困 D. 环境恶化
#61#B
#62#[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加上特殊的高原地貌,千沟万壑,自然环境比较差,山地环境多,平原少,可耕地比较少,出现了过度农垦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因此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
8. 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63@ )
A. 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区
B. 它处于从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过渡地区
C. 它处于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地区
D. 它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地区
#63#D
#64#[解析]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地区向干旱地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9.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及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完成下列各题。
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
#65#干旱
(1)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65@______。随与海洋距离的增加,该地区自东向西降水_@66@______。
#66#递减
#67#[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距离海洋较远,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水汽来自海洋,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所以我国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2)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68@__________、_@69@__________、_@70@__________。
#68#过度樵采
#69#过度放牧
#70#过度农垦
#71#[解析] 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主要是异常的气候条件,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水蚀作用。
(3) 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_@72@____________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_@73@______的退化。
#72#土地生产力
#73#土地
#74#[解析] 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4) 导致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75#[答案] 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76#[解析]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决定了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年份 石羊河年径流量 流入民勤县年径流量
1957
2000
1. 导致近几十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77@ )
A. 全球变暖使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 流域内上游用水量增加
C. 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 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77#B
#78#[解析] 民勤绿洲主要是在河流下游地区有水的地方形成的,绿洲退化,说明水资源不足;图示河流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流域内上游用水量增加,使下游水量减少,导致绿洲退化。
2. 图示地区防治荒漠化问题的措施可行的有( @79@ )
①植被自然恢复
②工程固沙,如设置草方格沙障
③化学固沙,如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胶结物质
④旱地节水,如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79#D
#80#[解析] 防治荒漠化需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固沙,如设置草方格沙障,可有效防治荒漠化;旱地节水,如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田间节水等均可防治荒漠化。
思维导引
方法指导 “由因索果法”分析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具体图解如下:
在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沟,可以拦截坡地上游降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水平沟的设计和修筑需依据坡面坡度、土层厚度、土质和雨量而定。下图为某地水平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 最适宜大规模修筑水平沟的地形区是( @81@ )
A. 东南丘陵 B. 云贵高原 C. 东北平原 D. 黄土高原
#81#D
#82#[解析] 由材料可知,修筑水平沟的地区为“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坡地”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区土层较薄;而黄土高原地区土层较厚,坡度较大,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 在陡坡、雨量大的坡地修筑水平沟时,应使( @83@ )
A. 沟距大、沟深而窄 B. 沟距小、沟深而窄
C. 沟距大、沟宽而浅 D. 沟距小、沟宽而浅
#83#B
#84#[解析] 由材料可知,修建水平沟的作用是削减地表径流,通过多个水平沟分散地表径流,从而降低流速和减少流量,增加下渗,进而减小流水侵蚀作用,保护水土。坡度越陡、雨量越大的地区降水后地表径流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水平沟用以削减地表径流,即缩小沟距;水平沟越深蓄水能力越强,坡度越陡、雨量越大,水平沟应修建得越深;水平沟越宽越不利于降低流速、削减径流。
5. 在每一条水平沟内,每隔5~10米,会留一道高度为沟深1/3~1/2的土挡,其主要目的是( @85@ )
A. 减少沟内水的流动 B. 增加沟埂的稳定性
C. 减少修筑的工程量 D. 方便沟谷上下通行
#85#A
#86#[解析] 水平沟内修建土挡进一步减弱了水流的速度,增加水的下渗,从而减小流水侵蚀作用;土挡在沟内且低于沟深,对于沟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在埂上植树种草提高稳定性;修建土挡增加了工程量;沿等高线修建,主要用于减少沟内水流的上下通行。
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的风沙灾害已成为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防治沿线风沙灾害,铁路管护部门在其两侧布设了风沙防护措施,主要有砾石方格、导沙墙、阻沙水泥栅栏等。下图示意北麓河路段的风沙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1) 简述图示地区风沙灾害严重的原因。
#87#[答案] 降水少,干旱范围大,沙源广;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
#88#[解析] 从地理位置可知,此地处于大陆内部,降水少,沙源广;从风频图可知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同时本区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
(2) 描述图中北麓河南侧路段风沙防护体系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89#[答案] 特点:设置了多种防护措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原因: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措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轻危害程度。
#90#[解析] 读图可知,设置了多种防护措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因为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措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轻危害程度。
(3) 分别说明水泥栅栏阻沙与砾石方格阻沙的基本原理。
#91#[答案] 水泥栅栏阻沙原理:水泥栅栏能大大降低近地面的风速,风力减弱,风挟带的沙粒便沉积下来。
砾石方格阻沙原理:砾石铺盖在沙地表层,阻隔了风对颗粒较小沙粒的搬运,砾石重,风难以吹动,达到固沙效果。
#92#[解析] 水泥栅栏和砾石方格都起到了降低风速、阻隔风对颗粒较小沙粒的搬运的作用。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生态脆弱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简述其危害,并说明区域防治荒漠化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生态脆弱区也称① 生态交错区 ,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② 交接过渡 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③ 自我修复 能力低、④ 系统稳定性 差的地区。我国荒漠化地区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出现各种环境问题,是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概念
(1)荒漠化:指由于⑤ 气候变化 和⑥ 人类活动 等因素造成的⑦ 土地退化 。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⑧ 生产能力 下降。
2.荒漠化的类型
(1)风蚀、水蚀和冻融等⑨ 外力作用 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⑩ 滥垦滥牧 导致的 水土流失 和土壤盐渍化等。
概念辨析 沙漠化不同于荒漠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气候,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存在。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危害范围大
荒漠化是 全球性 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 风沙 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导致了 植被 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社会: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1)方针: 预防 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措施: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 、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 我国西北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改善耕作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修建坎儿井等用水工程、蓄水工程。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
解析:(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进而产生荒漠化。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 )
解析:(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地形、土质、降水和植被等,但主要是毁林开荒、开矿、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
(3)我国西北地区的治沙手段主要是建防护林。( × )
解析:(3)我国西北地区的治沙手段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地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地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农垦
C.开采矿产
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答案:
解析:由内蒙古某地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可知,该地人口增长较快,耕地增长也快,据此可以判定荒漠化不断发展与过度农垦有关。
3.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解析:“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是我国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探究活动一 荒漠化的成因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和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材料一反映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中的甲图,分析当代城镇的位置与古城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答案:(1)过度樵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
(2)当代城镇的位置与古城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3)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探究活动二 荒漠化的治理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及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如图示意1980—2008年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超载放牧,引起草地退化。
(3)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知能整合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荒漠化的防治
遵守一个方针,避免一种现象,采取四项措施。具体图示如下: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具体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危害
项目 危害
对耕地 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黄河 使黄河含沙量增加,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下游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生态环境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形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②人为原因: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如下:
素养培育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黄等矿产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
(1)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气候原因。
(2)请从农业生产活动角度,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3)针对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问题,指出该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缺水,干裂严重;(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严重;(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强烈。
(2)农业生产活动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棉花种植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地表水源严重短缺。
(3)合理控制草地载畜量,禁止超载放牧;规划轮牧、休牧区,保障现有草地正常更新;积极开展种草活动,扩大人工草地面积(建设人工草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退牧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政府出台退耕退牧政策,并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严格矿区开采审批管理,合理规划矿区用地和矿区覆土工作;等。
解析:(1)荒漠化的气候原因从降水、蒸发、昼夜温差、大风日数等方面分析。
(2)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考虑农牧业生产对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利用。
(3)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从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政府管理等方面分析。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1.按干湿地区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B.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C.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D.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
答案:
解析: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多属于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2.下列因素不属于西北地区沙漠化成因的是( )
A.大风频繁 B.人口的迅速增加
C.大水漫灌 D.深居大陆腹地
答案: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干燥;大风频繁,风沙活动频繁。加之受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
3.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降水较少
B.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答案:
解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主要与人为原因有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而农业集约化经营属于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该地区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剧主要与传统的不合理的农业活动有关。
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
①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②下风向形成黄土层
③荒漠化导致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
④影响海上航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土地荒漠化造成地表裸露,提供了沙源,容易出现沙尘暴等灾害天气。土地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导致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答案: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①处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②③处年降水量为200\sim4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该地治理沙漠化的可行措施是种草;④处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属于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12(共78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的产生过程。(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掌握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及其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综合思维)
4.结合典例,分析促进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概念: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①_@1@__________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②_@2@______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发展历程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③_@3@______,然后才是④_@4@__________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⑤_@5@______、相互⑥_@6@______的良性互动关系。
#1#辐射带动
#2#高级
#3#集聚
#4#辐射带动
#5#影响
#6#依存
3.集聚作用
阶段 表现
集聚增强 ⑦_@7@__________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集聚受限 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单位产品的⑧_@8@__________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
集聚衰退 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难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
集聚衰退显著 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⑨_@9@__________、环境污染、⑩_@10@__________、生活质量下降等
#7#产业基础
#8#生产成本
#9#交通阻塞
#10#地价上升
4.辐射带动作用
(1)概念:经济发展水平 _@11@______的地区与经济发展 _@12@______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表现:大都市以高水平的 _@13@__________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 _@14@______________、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3)联系模式:通过 _@15@________、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11#较高
#12#滞后
#13#现代服务
#14#梯度分工合理
#15#交通网
概念辨析 城市的服务功能与城市的辐射功能
有些城市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功能较小,但这种单一的城市功能的服务范围却有可能非常广,如安徽省黄山市的旅游服务功能突出,可影响到国外,因此城市的服务功能并不等同于城市的辐射功能。
◆特别提醒 距离衰减规律与空间近邻效应
距离衰减规律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减小。由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节约成本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前提下,一般倾向于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相关资源和要素,即空间近邻效应促使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散。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地位: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是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4.辐射功能
功能类型 表现
产业带动功能 上海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以上海为核心形成庞大产业集群,生产规模 _@16@______,市场竞争力 _@17@______
都市核心功能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 _@18@__________和 _@19@__________的重要引擎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拥有高效率的 _@20@__________________,中心区已建成 _@21@______________
_@22@_______功能 金融机构数量多、级别高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16#庞大
#17#强劲
#18#区域发展
#19#对外开放
#20#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1#立体交通网络
#22#金融服务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形成“ _@23@______________ ”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一核”:上海。
(2)“五圈”: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拉动了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合肥城市圈、苏锡常城市圈、宁波城市圈的发展壮大。
(3)“四带”:上海强化了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
2.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沪宁产业带、沪杭产业带、长江下游产业带。
3.世界级超大城市群:上海对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23#一核五圈四带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城市辐射是指资金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24@ )
#24#×
#25#[解析] 城市辐射不仅指资金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还包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2)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是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6@ )
#26#×
#27#[解析] 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向外分为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地处长江入海口,对长江经济带也有明显的影响。
(3)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 ( @28@ )
#28#×
#29#[解析]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往往有显著的辐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关于大都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30@ )
A. 大都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发展
B. 周边中小城市不会对大都市产生影响
C. 大都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相互依存
D. 地价上升不会阻碍集聚
#30#C
#31#[解析] 大都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3. 受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周边地区( @32@ )
A. 自然资源会增加 B. 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
C. 会发生气候变化 D. 交通运输条件不会发生变化
#32#B
#33#[解析] 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影响不大,对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有改善作用。
探究主题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探究活动一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是“世界三大体育盛事”之一)上海站赛车场位于嘉定区,该赛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是嘉定的支柱产业,当地集聚了多家汽车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材料二 上海市的各个卫星城和新区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如宝山的钢铁工业、金山的石化工业,而位于浦东新区的外高桥则汇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产业。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局部简图。
材料四 保税物流中心是在海关监管下设立,由物流企业经营保税货物仓储、转运、简单加工、配送、检测维修和报关,并为出口企业和加工贸易型进口企业提供退税、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等辐射国内外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的保税场所。
(1) 据图分析上海建设洋山深水港的有利条件。
#34#[答案] 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交通便捷;经济发达,腹地广阔;以上海为依托。
(2) 简述嘉定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
#35#[答案] 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捷;F1赛事对汽车产业的带动作用;劳动力丰富而且素质较高。
(3) 请指出图中哪三处最有可能成为上海市保税物流中心,并说明理由。
#36#[答案] 外高桥、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港。原因:外高桥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产业,国际贸易发达;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港交通便捷,对外联系密切。
探究活动二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和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对周边城市在科技、就业、投资、产业迁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下图为1998—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GDP变化图,上海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材料二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1) 说明上海对苏州、无锡等城市GDP增长的作用。
#37#[答案] 上海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苏州、无锡等城市,带动苏州、无锡等城市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市GDP增长。
(2) 与南京城市圈相比,苏锡常城市圈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38#[答案] 距离上海更近,与上海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联系更密切,受上海辐射作用更大。
(3) 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9#[答案] 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4) 为顺利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0#[答案] ①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②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③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④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拓展延伸
1.结合城市化发展特点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
(1)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
(2)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从而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伴随一批超级城市、巨型城市的相继出现,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了加强,成为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2.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特点
(1)城市辐射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区域的对外开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2)辐射功能的强弱同城市自身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功能大小有关。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城市的综合功能越突出,则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3)城市因其辐射功能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4)城市的辐射功能会因城市腹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强、扩展。
(5)城市的辐射功能主要通过产业、资本、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实现的媒介主要有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
3.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因素 影响 表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续表
因素 影响 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续表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读1990年和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 下列关于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特征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41@ )
A. 辐射强度只受距离影响
B. 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减小
C. 辐射强度只受城市等级影响
D. 距上海越近受影响越大
#41#B
#42#[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递减,但并非均匀递减,因此距离是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
2. 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原因是( @43@ )
①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②快捷交通的发展
③通信网络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3#A
#44#[解析] 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增大,主要原因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快捷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G60科创走廊是G60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即“产城融合”)的科技走廊。G60科创走廊的发源地为上海松江区,该区域有多个高科技产业园区,被称为G60科创走廊的“桥头堡”。G60科创走廊依托交通廊道,打造跨区域高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自扬长避短。未来开通沪苏湖合高铁后,沿线将联结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千米,成为长江三角洲高质量一体化的“引擎”。
图1为G60科创走廊交通区位图,图2为上海市松江区产业布局示意图。
(1) 分析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发展的主要优势。
#45#[答案] 距松江大学城较近,人才集聚;距高速公路、虹桥机场近,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周边多风景区,环境优美。
#46#[解析] 临港松江科技城发展的主要优势从科技、交通、环境、政策等方面分析。由材料可知,临港松江科技城位于上海市松江地区,其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距松江大学城较近,人才集聚;距高速公路和虹桥国际机场近,交通便捷;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政策支持;周边多风景区,环境优美。
(2) 简述芜湖、宣城、金华等城市从G60科创走廊中获得的利益。
#47#[答案] 提高区域开放程度,提高科技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外联系;增加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48#[解析] 芜湖、宣城、金华等城市从G60科创走廊中获得的利益可以从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3) G60科创走廊的9个城市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_@49@____个,请推测上海至合肥的高铁开通后,对安徽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49# 4
#50#一影响:更多的产业向安徽转移;人口迁出数量逐渐减少。
#50#[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G60科创走廊的9个城市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4个(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由于安徽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并且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近,故上海至合肥的高铁开通后,会使更多的产业向安徽转移,安徽人口迁出数量逐渐减少。
思维导引
(2021河南高二期末)关中平原城市群(如下图),地处我国内陆中心,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二大城市群,总面积万平方千米,2016年末常住人口3 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核心城市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宝鸡、铜川、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适度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关中平原城市群( @51@ )
A. 具有一定的形状、范围
B. 各城市功能完全相同
C. 各市的边界过渡性明显
D. 内部经济联系规模小
#51#A
#52#[解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和范围。
2.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的城市是( @53@ )
A. 宝鸡市 B. 西安市 C. 渭南市 D. 天水市
#53#B
#54#[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西安市,因此其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我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邻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下图为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 张家口、承德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55@ )
A. 交通联系不便 B. 信息交流较少
C. 产业部门类似 D. 产业联系较弱
#55#D
#56#[解析] 所谓“大都市阴影区”就是接受大城市辐射带动较少的大城市周边区域。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交通联系比较方便;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北京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张家口、承德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部门大不相
同;由于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产业部门差别较大,故产业联系较弱,形成“大都市阴影区”。
4. 京津冀城市群缺少较发达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57@ )
A. 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
B. 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
C. 除发达城市外其余城市人口规模较小
D.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57#A
#58#[解析] 京津冀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人口、资金等高度集中于发达城市,因此该地区缺少较发达型城市,该区域中等城市间并不存在竞争严重的状况。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规模较大。该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内外联系方便。
5. 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59@ )
A. 服务范围拓展 B. 服务功能转移
C. 服务职能增加 D. 服务对象转变
#59#B
#60#[解析] 由于中心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故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中心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进行转移(建设卫星城等),来减轻本区域的压力。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 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61@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交通拥堵加重
#61#A
#62#[解析] 通过材料“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导致外来人口减少。
7.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63@ )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3#C
#64#[解析]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
8. 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65@ )
A. 资源密集型产业 B. 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65#D
#66#[解析] 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成果研究
浦东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的成立,与1980年建立的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一起,形成了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基础。2020年,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1)本活动以研究小组形式开展。
(2)活动内容
① 查阅有关资料,填写下表内容。
地理位置
发展条件
主要产业部门
经济产值及占比
长江入海口处,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黄浦江以东
地形平坦、河渠纵横、气候暖湿,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土地面积大,开发成本低;与上海繁华闹市只一江之隔,易于和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海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强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支持
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新能源、抗体药物、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
2020年浦东新区GDP为1.3万亿元,约占上海市的三分之一
续表
未来发展措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创新转型;增加高质量就业,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形成“一轴四带”城市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以“主城区—新城—新市镇—村庄”为架构的四级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
② 最后整理资料,制作PPT,为同学们介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成果。
#68#[答案] 略。
下图为浙江省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与浙中城市群相比,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有( @69@ )
①地理位置优越,上海辐射带动强
②海陆交通便利,协作条件良好
③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发达
④水系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9#A
#70#[解析] 与浙中城市群相比,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有地理位置优越,距大都市上海近,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位于沿海平原,临海,海陆交通便利,协作条件良好,①②对。图示区域内矿产资源贫乏;水系河网密布,落差小,水能资源缺乏,③④错。
2. 为缩小浙江省内部区域发展的差异,2021年应重点加快发展的城市群是( @71@ )
A. 环杭州湾城市群 B. 浙中城市群
C. 温台沿海城市群 D. 同步发展
#71#B
#72#[解析] 缩小浙江省内部区域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缩小沿海城市与非沿海城市发展的差异,故2021年应重点加快发展的城市群是浙中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晶体结构,是指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群形成的节点网络结构类似于晶体结构,存在着分等级、分层级的有机组合规律,形成立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和平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图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73@ )
A. 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 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 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 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73#D
#74#[解析] 读图可知,从图示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到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再到多中心组合城市群,核心城市逐渐增多,核心城市的腹地范围相互重叠,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单一辐射程度逐渐降低。
4. 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75@ )
A. 京津冀城市群 B. 山东半岛城市群
C. 辽中南城市群 D. 长江中游城市群
#75#A
#76#[解析]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城市;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北京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等级最高。
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 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有利于( @77@ )
①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问题
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
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
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77#D
#78#[解析] 该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周边中小城市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得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
6.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 @79@ )
A.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B. 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C. 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显著 D. 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79#C
#80#[解析] 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时会导致医疗、教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同时还会从周边劣势地区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
如果要成立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你会选择把它建在哪里?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搬回市区”,即向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据此完成下题。
7. 借鉴国际上流行的“搬回市区”的做法,上海对我国创新型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 @81@ )
A. 基础设施良好 B. 租金、税收优惠
C. 水陆交通便利 D. 劳动力丰富廉价
#81#B
#82#[解析] 高新技术企业得以用较低成本回流大城市,是在政府的适当干预下完成的,所以是政府采取了租金、税收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创新型企业入驻。
8. 上海在“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地区竞争力。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上海重点淘汰的行业包括纺织印染、家具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非金属和金属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
材料二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材料三 目前,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占据首要地位。
(1) 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上海“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
#83#[答案]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但价格也高,土地资源有限且地价高昂;对环保的要求高;市场需求大,消费能力强,追求产品高质量。因此上海产业调整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要求,可以实现高利润、无污染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上海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因此是合理的。
#84#[解析] ,上海“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可从地理位置、劳动力素质、环保要求、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为什么上海市具有较高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
#85#[答案] 上海市有众多大学和研究所,人才充足;与发达国家科技交流频繁;信息通达;基础设施好;国家政策支持;重视基础教育;经济水平高;等。
#86#[解析] 从大学众多、政策、开放交流、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分析。
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 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87@ )
A. 地形 B. 资源 C. 交通 D. 政治
#87#D
#88#[解析] 巴黎一直是法国的政治中心,因此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政治。
2. 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 @89@ )
A. 服务门槛 B. 服务种类 C. 服务等级 D. 服务范围
#89#D
#90#[解析] “平衡城市”的建立,能够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人口和产业,进而维持其服务范围,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共9个,即北京、天津、上海、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和广州。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依据有( @91@ )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④人口数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91#A
#92#[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中心城市属于省级行政中心,位于区域交通中心、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
4. 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93@ )
A. 优化产业结构 B. 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C. 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D. 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93#B
#94#[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能够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归纳总结 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从区域经济和城市体系角度看,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城市发挥主导作用;与一般城市相比,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更强,城市功能更完善,科技更为先进,集聚程度更高,辐射范围更广。
(2)区域中心城市通过自身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与区域进行互动,实现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同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也会不断增强。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2019年,广东、海南、广西三省(自治区)在多方面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地区的交流协作。
材料二 下图为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三 下表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产业比较表。
地区 重点发展产业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海洋产业(含油气)、旅游产业、热带特色农业、金融服务业、文体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 金融服务业、人工智能、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加工、教育培训与文创
(1) 简述北部湾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95#[答案] 主要位于20°N附近热带地区;地处华南,近傍港澳,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位居北部湾经济圈东岸。
#96#[解析] 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该城市群所在的纬度多为23.5°N以南地区,为低纬热带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南海沿海地区),邻近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隔东海与台湾相望,容易受港澳台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西部、南部邻近东南亚,位居北部湾经济圈东岸,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2) 与北部湾城市群相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特点。
#97#[答案] 具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交通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城市间产业分工明确,协作关系密切,出现企业集群现象;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性更强,集聚和辐射功能也较强。
#98#[解析] 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澳门等国际大都市,广州、深圳等全国一线城市及一般的地市级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公路、铁路、城际公交等交通设施完善,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发达,信息技术合作广泛;各城市间产业分工明确,协作关系密切,形成企业集群现象,规模效益好;粤港澳地区中心城市的开放性强,集聚和辐射功能也较强。
(3)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不同,试分析原因。
#99#[答案]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地处低纬,热量充足,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且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开放时间早,电子互联网产业基础雄厚;城市密集,大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100#[解析]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为热带特色农业、海洋产业、旅游业等,而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原因是:海南地处低纬热带地区,全年高温,热量充足,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温带地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农业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海南为岛屿,四面环海,海岸线绵长且环境优美,应充分开发其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多,科技发达,人才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条件好;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时间早,电子互联网产业起步早,已有了较好的产业升级基础;粤港澳地区经济发达,大城市众多,对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需求大。
(4) 简述加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101#[答案] 加强两地间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水陆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两地产业协作,促进粤港澳地区部分产业向海南地区转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两地区交流平台;鼓励两地资金、人员及技术等交流。
#102#[解析] 要加强双方的合作,首先应改善两地间的交通条件,加快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两地的产业构成差异较大,海南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粤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同时两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推动两地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促进两地的资金、技术、人员交流,如海南地区应加快开发步伐,加快吸引粤港澳地区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的产生过程。(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掌握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及其分析方法。(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综合思维) 4.结合典例,分析促进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概念: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① 辐射带动 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② 高级 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发展历程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③ 集聚 ,然后才是④ 辐射带动 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⑤ 影响 、相互⑥ 依存 的良性互动关系。
3.集聚作用
阶段 表现
集聚增强 ⑦ 产业基础 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集聚受限 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单位产品的⑧ 生产成本 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
集聚衰退 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难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
集聚衰退显著 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⑨ 交通阻塞 、环境污染、⑩ 地价上升 、生活质量下降等
4.辐射带动作用
(1)概念:经济发展水平 较高 的地区与经济发展 滞后 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表现:大都市以高水平的 现代服务 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 梯度分工合理 、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3)联系模式:通过 交通网 、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概念辨析 城市的服务功能与城市的辐射功能
有些城市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功能较小,但这种单一的城市功能的服务范围却有可能非常广,如安徽省黄山市的旅游服务功能突出,可影响到国外,因此城市的服务功能并不等同于城市的辐射功能。
◆特别提醒 距离衰减规律与空间近邻效应
距离衰减规律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减小。由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节约成本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前提下,一般倾向于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相关资源和要素,即空间近邻效应促使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散。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地位: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是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优越的区位条件:
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4.辐射功能
功能类型 表现
产业带动功能 上海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以上海为核心形成庞大产业集群,生产规模 庞大 ,市场竞争力 强劲
都市核心功能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 区域发展 和 对外开放 的重要引擎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拥有高效率的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中心区已建成 立体交通网络
金融服务 功能 金融机构数量多、级别高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形成“ 一核五圈四带 ”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一核”:上海。
(2)“五圈”: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拉动了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合肥城市圈、苏锡常城市圈、宁波城市圈的发展壮大。
(3)“四带”:上海强化了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
2.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沪宁产业带、沪杭产业带、长江下游产业带。
3.世界级超大城市群:上海对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城市辐射是指资金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 )
解析:(1)城市辐射不仅指资金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还包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是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
解析:(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范围以上海大都市为核心,向外分为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地处长江入海口,对长江经济带也有明显的影响。
(3)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 × )
解析:(3)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往往有显著的辐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关于大都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都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发展
B.周边中小城市不会对大都市产生影响
C.大都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相互依存
D.地价上升不会阻碍集聚
答案:C
解析:大都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3.受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周边地区( )
A.自然资源会增加
B.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
C.会发生气候变化
D.交通运输条件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大都市对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影响不大,对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有改善作用。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探究活动一 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是“世界三大体育盛事”之一)上海站赛车场位于嘉定区,该赛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是嘉定的支柱产业,当地集聚了多家汽车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材料二 上海市的各个卫星城和新区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如宝山的钢铁工业、金山的石化工业,而位于浦东新区的外高桥则汇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产业。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局部简图。
材料四 保税物流中心是在海关监管下设立,由物流企业经营保税货物仓储、转运、简单加工、配送、检测维修和报关,并为出口企业和加工贸易型进口企业提供退税、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等辐射国内外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的保税场所。
(1)据图分析上海建设洋山深水港的有利条件。
(2)简述嘉定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
(3)请指出图中哪三处最有可能成为上海市保税物流中心,并说明理由。
答案:(1)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交通便捷;经济发达,腹地广阔;以上海为依托。
(2)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捷;F1赛事对汽车产业的带动作用;劳动力丰富而且素质较高。
(3)外高桥、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港。原因:外高桥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产业,国际贸易发达;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港交通便捷,对外联系密切。
探究活动二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和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对周边城市在科技、就业、投资、产业迁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下图为1998—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GDP变化图,上海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材料二 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1)说明上海对苏州、无锡等城市GDP增长的作用。
(2)与南京城市圈相比,苏锡常城市圈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3)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为顺利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上海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苏州、无锡等城市,带动苏州、无锡等城市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市GDP增长。
(2)距离上海更近,与上海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联系更密切,受上海辐射作用更大。
(3)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4)①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②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③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④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知能整合
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拓展延伸
1.结合城市化发展特点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
(1)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
(2)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从而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伴随一批超级城市、巨型城市的相继出现,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了加强,成为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2.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特点
(1)城市辐射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区域的对外开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2)辐射功能的强弱同城市自身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功能大小有关。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城市的综合功能越突出,则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3)城市因其辐射功能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4)城市的辐射功能会因城市腹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强、扩展。
(5)城市的辐射功能主要通过产业、资本、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实现的媒介主要有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
3.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素养培育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读1990年和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特征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辐射强度只受距离影响
B.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减小
C.辐射强度只受城市等级影响
D.距上海越近受影响越大
答案:B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大致随距离增加而递减,但并非均匀递减,因此距离是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
2.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原因是( )
①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②快捷交通的发展
③通信网络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对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辐射强度增大,主要原因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快捷交通和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G60科创走廊是G60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即“产城融合”)的科技走廊。G60科创走廊的发源地为上海松江区,该区域有多个高科技产业园区,被称为G60科创走廊的“桥头堡”。G60科创走廊依托交通廊道,打造跨区域高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自扬长避短。未来开通沪苏湖合高铁后,沿线将联结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千米,成为长江三角洲高质量一体化的“引擎”。图1为G60科创走廊交通区位图,图2为上海市松江区产业布局示意图。
(1)分析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发展的主要优势。
(2)简述芜湖、宣城、金华等城市从G60科创走廊中获得的利益。
(3)G60科创走廊的9个城市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 个,请推测上海至合肥的高铁开通后,对安徽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案:(1)距松江大学城较近,人才集聚;距高速公路、虹桥机场近,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周边多风景区,环境优美。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提高科技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外联系;增加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3)4 更多的产业向安徽转移;人口迁出数量逐渐减少。
思维导引
解析:第(1)题,临港松江科技城发展的主要优势从科技、交通、环境、政策等方面分析。由材料可知,临港松江科技城位于上海市松江地区,其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距松江大学城较近,人才集聚;距高速公路和虹桥国际机场近,交通便捷;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政策支持;周边多风景区,环境优美。第(2)题,芜湖、宣城、金华等城市从G60科创走廊中获得的利益可以从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对外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G60科创走廊的9个城市涉及的省级行政区有4个(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由于安徽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并且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近,故上海至合肥的高铁开通后,会使更多的产业向安徽转移,安徽人口迁出数量逐渐减少。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2021河南高二期末)关中平原城市群(如下图),地处我国内陆中心,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二大城市群,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2016年末常住人口3 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万亿元。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核心城市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宝鸡、铜川、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适度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关中平原城市群( )
A.具有一定的形状、范围
B.各城市功能完全相同
C.各市的边界过渡性明显
D.内部经济联系规模小
答案:A
解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和范围。
2.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的城市是( )
A.宝鸡市B.西安市
C.渭南市D.天水市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西安市,因此其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我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邻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下图为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张家口、承德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
A.交通联系不便B.信息交流较少
C.产业部门类似D.产业联系较弱
答案:D
解析:所谓“大都市阴影区”就是接受大城市辐射带动较少的大城市周边区域。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交通联系比较方便;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北京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张家口、承德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部门大不相同;由于张家口、承德与北京产业部门差别较大,故产业联系较弱,形成“大都市阴影区”。
4.京津冀城市群缺少较发达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
B.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
C.除发达城市外其余城市人口规模较小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答案:A
解析:京津冀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人口、资金等高度集中于发达城市,因此该地区缺少较发达型城市,该区域中等城市间并不存在竞争严重的状况。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规模较大。该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内外联系方便。
5.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
A.服务范围拓展B.服务功能转移
C.服务职能增加D.服务对象转变
答案:B
解析:由于中心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城市问题。故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中心城市的一些服务功能进行转移(建设卫星城等),来减轻本区域的压力。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导致外来人口减少。
7.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适宜就业机会多。
8.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D
解析: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成果研究
浦东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的成立,与1980年建立的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一起,形成了
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基础。2020年,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实践探知
1.
(1)本活动以研究小组形式开展。
(2)活动内容
①查阅有关资料,填写下表内容。
地理位置
发展条件
主要产业部门
经济产值及占比
未来发展措施
②最后整理资料,制作PPT,为同学们介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成果。
答案:①示例如下:
地理位置 长江入海口处,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黄浦江以东
发展条件 地形平坦、河渠纵横、气候暖湿,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土地面积大,开发成本低;与上海繁华闹市只一江之隔,易于和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海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强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支持
主要产业部门 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新能源、抗体药物、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
经济产值及占比 2020年浦东新区GDP为1.3万亿元,约占上海市的三分之一
未来发展措施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创新转型;增加高质量就业,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形成“一轴四带”城市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以“主城区—新城—新市镇—村庄”为架构的四级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
答案:②略。
15(共27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章末总结
综合思维——产业结构的优化
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1.产业结构合理化
(1)概念: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的过程。
(2)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下图示意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
(1)概念: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的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2)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②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③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3)以“微笑曲线”寻求企业的升级路径:“微笑曲线”中间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3.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休斯敦距墨西哥湾80千米,1901年石油钻探成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能源之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受世界油价暴跌等因素影响,休斯敦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为提振经济,休斯敦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改变单一的石油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多元化,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今成为美国的“航天中心”和“医疗保健中心”。位于休斯敦东南的加尔维斯顿早期建有区域重要的海运港口,但受海洋灾害等影响逐渐衰落。
20世纪初休斯敦开通连接墨西哥湾的深水运河,并在休斯敦东南郊区建成人工港。随着休斯敦人工港建成,大量石油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在港口附近集聚。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市位置,图2为休斯敦当前产业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 与加尔维斯顿相比,简述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1#[答案] 地处内陆,受风浪影响小,受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形平坦开阔,仓储建设用地广。
#2#[解析] 读图可知,与加尔维斯顿相比,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休斯敦人工港地处内陆,离海较远,受墨西哥湾的风浪影响小,受来自海洋的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处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建设仓储用地。
(2) 说明石油加工及配套企业在休斯敦港口附近集聚的原因。
#3#[答案] 靠近港口,交通运输便捷;降低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共用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4#[解析] 休斯敦距墨西哥湾80千米,墨西哥湾石油资源非常丰富,通过逐步发展,休斯敦成为“世界能源之都”,所以石油加工及配套企业在休斯敦港口附近集聚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即:共同利用港口的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企业靠近港口集聚,交通运输便捷;降低企业生产流通环节中,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还可以共享信息,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创新产品,扩大市场。
(3) 结合休斯敦产业结构示意图,推断休斯敦在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措施。
#5#[答案]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融等服务产业;发展航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延长石油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6#[解析] 休斯敦石油工业地位不断下降,石油收入不断下跌,环境不断恶化,受新兴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才可以重新走向繁荣。根据图2并结合德国鲁尔区的经验,推断休斯敦在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融、证券、保险等服务产业;发展航天、制药、电子设备、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油气运输设备、发动机等高附加值制造业,达到延长石油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目的;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治理老工业区的环境污染,绿化、美化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4) 分析休斯敦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7#[答案] 医疗技术先进;(为传统工业城市,)早期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区域老龄人口多,医疗保健需求大;交通便捷,外来就医人口多。
#8#[解析] 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与科技、交通、市场等方面密切相关。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休斯敦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是:当地有大学和研究机构,医疗技术先进;原来是传统工业城市,石油工业污染大,环境污染严重,工人健康问题多;老工业城市人口稠密,区域老龄人口多,医疗保健需求大;当地海陆交通便捷,外来就医人口多。
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现将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列表总结如下:
生态环境问题 危害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造成经济损失;引发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地震、冻害);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火灾;虫灾及人类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计划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影响畜牧业发展,加重荒漠化、生态恶化 降水减少、大风天气增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殖
生态环境问题 危害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 耕地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诱发灾害 地形、气候及土壤特点等自然因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打坝淤地,等
荒漠化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多发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风沙侵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严禁乱砍滥伐,禁止随意开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用水源
续表
生态环境问题 危害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生物多样性破坏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用,影响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续表
◆方法技巧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流程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①自然原因
.地形因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因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因素(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因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因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②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③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沙、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②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近年来,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扎制1米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原来人工固沙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图1
图2
下面图1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图2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1) 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9#[答案] 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弱输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10#[解析]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经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2) 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11#[答案] 固沙植物根系发达,可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12#[解析] 草方格沙障中种植的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可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3) 根据图文材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13#[答案] 靠近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沙漠边缘(或居民点和农田附近荒漠半荒漠地区);交通线沿线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沙化土地。
#14#[解析] 风沙容易掩埋农田、村庄、道路,优先治理地区应为对人类活动影响大的地区,如靠近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沙漠边缘,交通线沿线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沙化土地。第二章 区域发展
章末总结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综合思维——产业结构的优化
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1.产业结构合理化
(1)概念: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的过程。
(2)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下图示意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
(1)概念: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的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2)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②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③在加工工业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3)以“微笑曲线”寻求企业的升级路径:“微笑曲线”中间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3.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素养专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休斯敦距墨西哥湾80千米,1901年石油钻探成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能源之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受世界油价暴跌等因素影响,休斯敦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为提振经济,休斯敦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改变单一的石油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多元化,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今成为美国的“航天中心”和“医疗保健中心”。位于休斯敦东南的加尔维斯顿早期建有区域重要的海运港口,但受海洋灾害等影响逐渐衰落。20世纪初休斯敦开通连接墨西哥湾的深水运河,并在休斯敦东南郊区建成人工港。随着休斯敦人工港建成,大量石油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在港口附近集聚。下面图1示意休斯敦市位置,图2为休斯敦当前产业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与加尔维斯顿相比,简述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石油加工及配套企业在休斯敦港口附近集聚的原因。
(3)结合休斯敦产业结构示意图,推断休斯敦在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措施。
(4)分析休斯敦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
答案:(1)地处内陆,受风浪影响小,受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形平坦开阔,仓储建设用地广。
(2)靠近港口,交通运输便捷;降低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共用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融等服务产业;发展航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延长石油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4)医疗技术先进;(为传统工业城市,)早期环境污染严重,健康问题多,区域老龄人口多,医疗保健需求大;交通便捷,外来就医人口多。
解析:(1)读图可知,与加尔维斯顿相比,休斯敦人工港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休斯敦人工港地处内陆,离海较远,受墨西哥湾的风浪影响小,受来自海洋的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小;地处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建设仓储用地。
(2)休斯敦距墨西哥湾80千米,墨西哥湾石油资源非常丰富,通过逐步发展,休斯敦成为“世界能源之都”,所以石油加工及配套企业在休斯敦港口附近集聚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即:共同利用港口的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企业靠近港口集聚,交通运输便捷;降低企业生产流通环节中,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还可以共享信息,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创新产品,扩大市场。
(3)休斯敦石油工业地位不断下降,石油收入不断下跌,环境不断恶化,受新兴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只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才可以重新走向繁荣。根据图2并结合德国鲁尔区的经验,推断休斯敦在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融、证券、保险等服务产业;发展航天、制药、电子设备、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油气运输设备、发动机等高附加值制造业,达到延长石油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目的;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治理老工业区的环境污染,绿化、美化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4)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与科技、交通、市场等方面密切相关。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休斯敦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是:当地有大学和研究机构,医疗技术先进;原来是传统工业城市,石油工业污染大,环境污染严重,工人健康问题多;老工业城市人口稠密,区域老龄人口多,医疗保健需求大;当地海陆交通便捷,外来就医人口多。
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现将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列表总结如下:
生态环境问题 危害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 破坏 造成经济损失;引发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地震、冻害);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火灾;虫灾及人类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计划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 退化 影响畜牧业发展,加重荒漠化、生态恶化 降水减少、大风天气增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殖
水土 流失 耕地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诱发灾害 地形、气候及土壤特点等自然因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打坝淤地,等
荒漠化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多发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风沙侵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严禁乱砍滥伐,禁止随意开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用水源
生物多样性 破坏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用,影响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方法技巧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流程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①自然原因
.地形因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因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因素(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因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因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②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②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
③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沙、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素养专练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近年来,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扎制1米 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 ,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原来人工固沙 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下面图1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图2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图1
图2
(1)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3)根据图文材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答案:(1)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弱输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2)固沙植物根系发达,可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3)靠近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沙漠边缘(或居民点和农田附近荒漠半荒漠地区);交通线沿线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沙化土地。
解析:(1)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经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可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2)草方格沙障中种植的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可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3)风沙容易掩埋农田、村庄、道路,优先治理地区应为对人类活动影响大的地区,如靠近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沙漠边缘,交通线沿线地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形成的沙化土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