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逍遥游》课件及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4 18:27:00

文档简介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
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课件57张PPT。逍遥游庄子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的主体,文章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北冥( )
鲲鹏( )
抟( )
迁徙( )
坳堂( )
草芥( )
夭阏( )
蓬蒿( )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蜩蝉( )
舂粮( )
蟪蛄( )
大椿( )
斥鴳( )
泠然( )
万仞( )
tiáo chōng huì gūchūnchì yànlíng rèn hāo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
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
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 顺合; 满意
未数数然:
追求 翻译下列语句(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翻译下列语句(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翻译下面文段(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翻译下面文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需要还凭借呢? 疏通课文意思(1-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1-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1-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1-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1-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1-4):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归纳第一段段意: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疏通课文意思(2-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疏通课文意思(2-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四-2、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四-2、归纳第二段段意:大小之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四-3、疏通课文意思(3-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归纳第三段段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全文鉴赏要点: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
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堂小练习:下列句中的红色字我们以前在文言课文中学过,请举出例句。
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参考答案举例: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气王纳谏》)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庄子*逍遥游》中的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