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6分)
1.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2.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等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到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这是近视还是远视,如何矫正( )
A.近视眼、戴凸透镜
B.远视眼、戴凹透镜
C.近视眼、戴凹透镜
D.远视眼、戴凸透镜
3.下列感受器中,不能称为感觉器官的是( )
A.眼 B.感觉神经末梢 C.耳 D.鼻
4.如图为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下列关于近视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后方 B.可能是眼球前后径过长
C.可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D.可能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5.遇到巨大声响时,小芳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闭上眼睛 B.原地卧倒 C.堵耳张嘴 D.张口或闭嘴堵耳
6.如图所示是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示意图.外界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所成的物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7.眼球内分布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
A.脉络膜 B.视网膜 C.虹膜 D.巩膜
8.正常人能够看清楚较近或较远的物体,主要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前后调节 B.晶状体的凸度可以调节
C.玻璃体的大小可以调节 D.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9.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10.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看得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C.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11.人的听觉产生于( )
A.鼓膜 B.听小骨
C.听觉中枢 D.耳蜗
12.视觉的形成过程中,图像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神经
13.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A.声波→鼓室→三块听小骨→听神经→听觉中枢
B.声波→鼓膜→三块听小骨→听觉中枢
C.声波→鼓室→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14.如图是耳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①是 ( )
A.耳郭 B.外耳道 C.鼓膜 D.耳蜗
(2)位于中耳,能接收声波,产生振动的结构是( )
A.耳郭 B.外耳道 C.鼓膜 D.耳蜗
(3)耳中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 )
A.③ B.④ C.⑤ D.⑥
(4)图中属于内耳的结构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15.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A. 声波→鼓室→三块听小骨→听神经→听觉中枢
B. 声波→鼓膜→三块听小骨→听觉中枢
C. 声波→鼓室→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
D. 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二、填空题(共2题;共4分)
16.眼球的外层透明的部分是________,有聚光作用;能调节瞳孔大小的结构是________;具有感光作用的结构是________。
17.小明患了近视,他应该佩戴________镜。
三、综合题(共3题;共45分)
18.如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眼球内能成像的部位是[ ]________,成像过程中对光线起主要折射作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 ]________变大了。
(3)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成像就有可能如图3所示,这种情况下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需选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种透镜加以纠正。
(4)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 ]________,该结构上的一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________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19.下面为眼的结构图,请回答。
(1)外界的光线依次经过[ ]________、瞳孔、[ ]________、[ ]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并经过 [ ]________等的折射,最后在[ ]________ 形成一个物像, [ ]________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它们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2)放映电影中,当走进电影院后什么也看不见,稍等片刻,可看到周围的人。这个过程中,瞳孔在变________。
(3)“白眼球”指[ ]________,“黑眼球”指[ ]________。
(4)某人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视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
(5)眼球成像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_。
20.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________和[ ]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
(2)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________。(填数码)
(3)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________或________.使[ ]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________,以免震破[ ]________而失去听觉。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分析】耳的结构图如下:
2.【答案】C
【解析】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清。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3.【答案】B
【解析】感觉器官是感受器的附属结构。口中的舌能够感受味觉,鼻有嗅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眼有视觉作用。眼有心灵的窗户之称,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数是依靠眼的视觉作用,感觉神经末梢属于神经。
【分析】口、鼻、眼、耳等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装置,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内.凡是感受接触、压力、地心引力、张力、运动、姿势以及光、声、热等的感觉器都是物理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4.【答案】B
【解析】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
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因此选项B正确。
【分析】(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⑵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
(3)图中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用凹透镜表示近视眼的矫正。
5.【答案】D
【解析】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可见D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视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不是眼球的视网膜。
7.【答案】B
【解析】脉络膜有遮光和形成暗室的作用,A错误;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C错误;巩膜白色坚韧,能保护眼球,D错误。
8.【答案】B
【解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分析】熟记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据此答题。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晶状体:双凸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虹膜收缩可调节瞳孔的大小。
9.【答案】B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分析】耳的结构图如下:
10.【答案】C
【解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视觉是否清晰与视网膜上能否形成清晰的物像有关,而要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需要不断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分析】该题要从视觉的形成过程和晶状体的调节方面考虑解答。
11.【答案】C
【解析】听觉的形成路线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接受刺激,产生震动)→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所以人的听觉产生于听觉中枢。
【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2.【答案】C
【解析】视觉的形成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分析】本题考查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
13.【答案】D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听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耳的结构进行解答。
14.【答案】(1)A (2)C (3)D (4)D
【解析】(1)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鼓室、⑤咽鼓管,⑥耳蜗。
(2)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C符合题意。
(3)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4)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分析】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感觉声音信息)→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答案】D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二、填空题
16.【答案】角膜 虹膜 视网膜
【解析】如图所示:
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17.【答案】凹透
【解析】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进行矫正。如图: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三、综合题
18.【答案】(1)3 视网膜 8
(2)9 瞳孔
(3)A
(4)3 视网膜 大脑皮层
【解析】(1)眼球内能成像的部位是[3]视网膜.成像过程中对光线起主要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即8(填序号)。(2)光线由亮变暗,瞳孔扩大,光线由暗变亮,瞳孔缩小,因此“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可看见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9]瞳孔变大了。(3)图3中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因此是近视眼,近视眼戴A凹透镜矫正,因此“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成像就有可能如图3所示,这种情况下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需选图2中的A(填字母)种透镜加以纠正。(4)“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3]视网膜,该结构上的一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分析】(1)眼球的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视觉。(3)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4)图1中,1巩膜、2脉络膜、3视网膜、4视神经、5眼肌、6睫状体、7虹膜、8晶状体、9瞳孔、10角膜、11玻璃体,图2中,A凹透镜、B双凸透镜、C单凸透镜、D平面镜,图3中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
19.【答案】(1)7 角膜 6 晶状体 5 玻璃体 6 晶状体 3 视网膜 3 视网膜
(2)大
(3)1 巩膜 9 虹膜
(4)视觉神经或视觉中枢 视觉中枢
(5)6 晶状体
【解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7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6晶状体和5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虹膜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大的;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小的,当人走进电影院时,由于外界光线强,瞳孔缩小,因此当你走进光线较暗的电影院后什么也看不见,而稍等片刻,可看到周围的人,这是由于瞳孔由小变大的缘故。
(3)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9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1巩膜。
(4)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如果眼球结构完整,视神经或者视觉中枢发生病变,仍然可以导致失明的,视神经发生病变使物像的刺激传递不到大脑,视觉中枢发生病变不能形成视觉。
【分析】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20.【答案】(1)5 半规管 7 前庭 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2)2或3 6 9
(3)张开口 闭嘴、堵耳 3 鼓膜 平衡 3 鼓膜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⑩小脑,(1)5半规管和7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这个过程只会在外耳道,外耳道与中耳的交界处是鼓膜,不小心戳穿鼓膜,导致声音不能引起鼓膜的震动或震动减弱,致使听力下降导致耳聋,6是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经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9大脑皮层的听觉中中枢形成听觉。
(3)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