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2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2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2 17:4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一、单选题(共23题;共46分)
1.以下是成人和儿童进行心肺复苏的部分要点,叙述错误的是(  )
A. 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胸骨下段1/3处 B. 按压手法:1﹣8岁儿童用单手掌根
C. 按压的速度:每分钟至少100次 D. 按压与吹气的比例:100:1
2.生活中难免遇到意外情况,面对突发情况,以下处理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遇到有人溺水时,先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实施人工呼吸
B. 遇到煤气中毒者,先将病人移至通风处,再实施人工呼吸
C. 受伤时若出现喷射状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进行止血
D.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随意搬动病人,帮助其服药并拨打“120”
3.某同学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三次重复实验的数据分别是1143千焦,1145千焦,1147千焦,则该花生种子中含有的能量为(  )
A. 1143千焦 B. 1145千焦 C. 1147千焦 D. 1146千焦
4.人体细胞要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下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
在这些过程中,发生气体交换的有( )
A. ①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5.如图表示人体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动脉中血液含氧丰富 B. 肺静脉中血液含氧丰富
C. 肺动脉中血液血糖较高 D. 肺静脉中血液血糖较低
6.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内的共同通道是(  )
A. 气管 B. 喉 C. 咽 D. 食道
7.医生在给骨折病人做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的结构是(  )
A. 骨髓 B. 骨松质 C. 骨密质 D. 骨膜
8.成年人平静呼气时,肋间肌、肋骨和膈肌的活动以及胸廓的容积( )
A. 舒张 下降 舒张 扩大 B. 收缩 上升 收缩 缩小
C. 舒张 下降 收缩 扩大 D. 舒张 下降 舒张 缩小
9.图中①~④表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引起有节律的呼吸运动 B. ②过程的进行依赖于胸廓容积的变化
C. 长期缺铁会影响③过程中气体的运输 D. ②④过程均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10.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有人溺水,已经拨打了“120”,坐着等
B. 有人外伤出血,已经拨打了“120”,坐着等
C. 有人溺水,发现心跳、呼吸都停止了,先做人工呼吸
D. 有人溺水,发现心跳、呼吸都停止了,同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11.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内的共同通道是( )
A. 气管 B. 喉 C. 咽 D. 食道
12.当某人在室内煤气中毒而昏迷,但尚有微弱呼吸时,你对他实施急救的首要措施是( )
A. 加盖棉被保暖 B. 将其迅速转移到通风处
C. 立即口服青霉素 D. 拨打“120”,等待医生救助
13.动物运动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于( )
A. 食物 B. 光能 C. 肌肉 D. ATP
14.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从人类健康角度分析,下列有关吸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吸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 B. 吸烟会诱发肺癌
C. 香烟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 D. 吸烟是时尚的表现
15.当你的同学在校园内踢足球时,不小心跌倒而可能发生骨折,最不可取的是( )
A. 马上把他抬起来上医院 B. 马上向有关老师报告
C. 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D. 先询问他“有没有事?”后再做决定
16.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A. 一层 B. 两层 C. 三层 D. 四层
17.下列哪种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最低( )
A. 生活在火力发电厂附近的居民 B. 交通警察
C. 园林工人 D. 生活在刚装修过的房间中的居民
18.每年夏季都会发生溺水事件,当你遇到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正确的急救措施及顺序是( )
①仰卧平躺 ②打“120”急救电话 ③口对口吹气 ④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19.在人体呼吸过程中,当膈肌收缩时( )
A. 膈顶部上升 B. 胸廓容积增大
C.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 气体排出肺
20.某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位老爷爷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且前臂流血,某同学见状后立即用手按压老爷爷的伤口近心端,血流如初;他又改为按压伤口远心端,血流立即停止,据此推测老爷爷受伤的血管是(  )
A. 动脉 B. 静脉 C. 毛细血管 D. 三种比存在可能
21.对溺水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前,首先用手指勾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目的是( )
A. 方便胸外心脏按压 B. 防止污染救护者
C. 确保病人呼吸道畅通 D. 防止病人吞吃污物
22.如图表示某人在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曲线A为平静状态 B. 曲线A的呼吸频率较高
C. 曲线B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D. 曲线B状态时,气体交换率较低
23.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因此,必要的用药知识和急救技能,对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或措施正确的是( )
A. 遇到突然溺水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吹起法人工呼吸
B. 遇到有人受伤时,若伤口出现喷射状出血,要压迫伤口的远心端止血
C. 处方药适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D. 遇到因触电而造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拨打120求救,并在确保伤病员和救护者安全的环境中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二、填空题(共5题;共34分)
24.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________组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________组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________;泌尿系统由和________、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5.如图是某人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表示_____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________。
(3)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是:AB段,肋间肌________, 膈肌________;BC段,肋间肌________,膈肌________。
26.下图表示的是人体中几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图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F表示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并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
(1)淀粉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_。
(2)物质a通过________处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血液中a的含量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
(3)下列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 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空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B. 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 正常情况下,图中d物质含有大量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
D. 正常情况下,图中d、e两种物质都不含红细胞
(4)F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7.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人体进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和________。
(2)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________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________。
(3)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其成分变化是________含量增加。
(4)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人肺泡时,图(一)中[3]________应处于________状态。
28.人体的外出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最常见的是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最严重的是________,特征是________。
三、综合题(共3题;共25分)
29.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复旦大学对江苏、浙江、上海1000多名在校儿童尿液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近6成儿童检出尿液中含有抗生素。食品药品应是主要途径之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特异体质的人还会产生过敏反应而导致休克;另外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使其抗药性增强。“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 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本大题共10分)
(1)抗生素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购买可通过看说明书的专用标识进行确定。非处方药的标识是________。
(2)特异体质的人能识别出抗生素为“非己”成分,将其当做________进行排斥和抵抗。
(3)抗生素药类不能抵抗病毒,病毒的消除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能力,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要做到________。
(4)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________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此看出,细菌耐药性增强也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5)埃博拉病毒能传播埃博拉出血热病,该病毒属于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属于________,从预防传染病措施看,对临床确诊为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________。
(6)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控制传染源、________、保护易感人群。
(7)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该病毒的疫苗,该疫苗接种到人体内能够使人体产生抵抗埃博莱病毒的________,从而使人体获得这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的类型属于________性免疫。
30.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功从黄花嵩中提取青嵩素,青嵩素对疟疾抑制率达100%,已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疟疾是由疟原虫(一种单细胞动物)引起的,通过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传染.预防疟疾的措施常有接种疫苗、防蚊驱蚊等。
资料二:今年4月13日21时55分,缅甸发生7.2级地震,西藏林芝市、日喀则市、拉萨市、山南地区等地震感强烈。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派出救援组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________。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资源一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________。
(3)接种疫苗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_,这种免疫措施属于________免疫。
(4)如图为医护人员对地震中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抢救,用到的抢救方法是进行________和人工呼吸,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以使病人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
31.分析回答有关急救常识的问题。
(1)某人因触电导致呼吸和心跳骤停,对该病人实施人工胸外挤压时,救护者应站在病人的________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用力向下按压病人________,
使其下陷________厘米,然后放松.当病人出现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则证明抢救有效。对该病人实施人工呼吸有效的表现是________。
(2)某人进行体育活动发生身体碰撞后,发生不明原因的腹痛,怀疑为腹内出血,这时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________。某人外伤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则该人是________血管出血,应在伤口的________端用止血带止血。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A、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在胸骨下段1/3处,正确.
B、救护者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带有冲击力地用力向下按,对1﹣8岁儿童用单手掌根,正确
C、胸外心脏按压每分钟至少按压100次,深度:成年人至少5厘米,正确.
D、人工呼吸时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而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因此胸外心脏挤压的次数是每分钟80﹣100次左右.故按压与呼吸是30:2,反复进行.错误.
故选:D.
【分析】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在胸骨下段1/3处;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思考解答.
2.【答案】C
【解析】A、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再进行人工呼吸,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煤气中毒是因为空气中缺氧,一氧化碳的含量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使氧气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造成人体组织缺氧,应该迅速将煤气中毒者移至空气清新的通风处,使其呼吸新鲜空气,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C错误,符合题意;
D、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帮助其服药或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3.【答案】B
【解析】、在“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实验中,每次测得的数据都不相同,表明有测量误差,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可信度,应该取各次数据的平均值.即(1143千焦+1145千焦+1147千焦)÷3═1145千焦.
故选:B.
【分析】实验中每次测得的数据都不相同,表明有测量误差,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可信度,应该取各次数据的平均值.
4.【答案】B
【解析】①是肺的通气,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互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如图所示: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在气体的运输过程中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因此人体细胞要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下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发生气体交换的有;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故选:B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肺通气、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据此分析解答.
5.【答案】B
【解析】A、肺动脉中血液(静脉血)含氧较少,而不是丰富,错误;
B、肺静脉中血液(动脉血)含氧丰富,含二氧化碳较少,正确;
C、血液流经肺部时,主要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基本不变,因此肺动脉中血液血糖正常而不是较高,错误;
D、血液流经肺部时,主要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基本不变,因此肺静脉中血液血糖正常而不是较低,错误.
故选:B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同时肺部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减少.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血液变化.
6.【答案】C
【解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通过二者对比可知:咽既是空气又是食物的通道.
故选:C.
【分析】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7.【答案】D
【解析】骨膜内层形成层具有造骨细胞的功能,对骨的生长(长长,长粗)和增生(断裂愈合)有重要作用.医生在给骨折病人做手术时,为了断骨尽快愈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的结构是对骨的生长(长长,长粗)和增生(断裂愈合)有重要作用的骨膜.
故选:D.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查的是长骨的结构和功能.长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和骨髓.其中骨膜除了有营养和感觉作用外,内层形成层具有造骨细胞的功能,对骨的生长(长长,长粗)和增生(断裂愈合)有重要作用.
8.【答案】D
【解析】呼吸运动是指胸廓的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呼吸肌的舒缩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相交替的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肌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吸肌.平和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成年人平静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下降回位,引起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减小,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故答案为:D.
【分析】呼吸运动及其原理:
类别 肋间肌
和膈肌 胸廓 膈顶 肺 肺内气压 气 体 进 出 肺 泡 气 体 变 化
吸气 收缩 扩大 下降 扩张 下降 外界气体被吸入肺泡 含氧较多
呼气 舒张 缩小 回升 缩小 上升 肺泡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 含二氧化碳较多
9.【答案】C
【解析】A、①是肺的通气,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A错误;
B、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行依赖于气体的扩散作用,B错误;
C、铁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能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能与氧分离,有运输氧的功能,缺铁会影响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C正确;
D、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使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如图:①肺的通气、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0.【答案】D
【解析】A、有人溺水,已经拨打了“120”,不能坐着等,必须采取适当的施救措施,A错误;
B、外伤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对于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一般像水珠样渗出,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能自行止血,只要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即可,B错误.
C、有人溺水,发现心跳、呼吸都停止了,应同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C错误.
D、当有人溺水,发现心跳、呼吸都停止了,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D正确.
故选:D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当你遇到某人因意外事故而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时,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
11.【答案】C
【解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通过二者对比可知:咽既是空气又是食物的通道.
故选:C.
【分析】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咽之所以能成为食物和呼吸共同的通道,是会厌软骨起了关键的作用.
12.【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急救的措施,如果某人因为煤气中毒,且有微弱呼吸,应该迅速关闭煤气阀门,打开窗户,将其迅速转移到通风处,呼吸新鲜的空气。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动物细胞再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供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的需要,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远离腺嘌呤的高能磷酸键断裂,ATP水解成ADP和游离磷酸团,并释放出能量,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因此动物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于ATP。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呼吸作用的实质。
14.【答案】D
【解析】A、长期吸烟易患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所以吸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A正确;
B、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含苯并芘、二恶英等致癌物的焦油,所以吸烟会诱发肺癌,B正确;
C、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含苯并芘、二恶英等致癌物的焦油,一氧化碳有毒,C正确;
D、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陋习,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行为,D错误.
故选:D.
【分析】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香烟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
15.【答案】A
【解析】在校园内踢足球时,被绊倒在地,发生腿部骨折,应该马上把他送医院或立即向老师报告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千万不能帮他活动活动摔伤的腿部,防止骨骼发生移位,不好医治。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急救常识,要求学生识记不同急救的方法,属于常考题。
16.【答案】B
【解析】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比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两层细胞.
故选:B.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由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17.【答案】C
【解析】工业区废气、废水排放的多,在此工业区生活的居民呼吸的空气中含有一些有毒的物质和尘埃,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A错误;
汽车尾气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粉尘,交通警察处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吸入的气体中含有汽车尾气中的大量有毒气体或是粉尘,故易得呼吸系统疾病,B错误;
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能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的气体或是粉尘,能够使得空气变得清新,所以园林工人不易得呼吸系统疾病,C正确;
房屋装修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装修或是装饰材料内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粘合剂以及家具等,其主要污染物是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和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D错误。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当你遇到某人因溺水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时,一定要尽快②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急救车到达前,根据病情和伤情,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做人工呼吸时,使①病人仰卧平躺,头向后仰,有利于气体进入;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有利于呼吸道畅通和胸部的扩张;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异物和污物,必须先④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然后再进行③口对口的吹气.所以遇到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C.
【分析】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要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科学的自救办法,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19.【答案】B
【解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故选:B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
20.【答案】B
【解析】老爷爷前臂受伤,血流不止,某同学对他实施急救,当用手按压伤口近心端时,血流仍不止,表明不是动脉出血;改为按压伤口远心端时,血流立即停止,表明是静脉出血.由此推知受伤的血管是静脉.
故选:B.
【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
21.【答案】C
【解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然后再进行口对口的吹气.
故选:C.
【分析】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吹气次数应和呼吸频率相似,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据此回答.解答此题可结合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来分析.
22.【答案】A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A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A正确;
B、曲线A的呼吸频率为18次/分钟,频率较低,B错误;
C、B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C错误;
D、B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气体交换效率较高,D错误.
故选:A
【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Ⅰ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Ⅱ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知道剧烈活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平静状态时的呼吸频率较低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D
【解析】A、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首先清除口、鼻内污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A错误.
B、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B错误.
C、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C错误.
D、当遇到因触电而造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如果人突然停止呼吸,但心跳存在时,我们一般应对其进行人工呼吸进行施救;当人体能自主呼吸,但心跳停止时,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帮助其恢复心跳,D正确.
故选:D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二、填空题
24.【答案】消化腺;肺;周围神经系统;肾脏
【解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清洁、温暖、湿润和畅通,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所以说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①肾脏-形成尿液,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贮存尿液,④尿道-排出尿液。
【分析】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5.【答案】吸;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缩小;收缩;收缩;舒张;舒张
【解析】(1)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2)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3)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因此在曲线AB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因此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 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 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6.【答案】(1)口腔;葡萄糖
(2)小肠;胰岛素
(3)D
(4)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析】(1)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口腔,因为口腔内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即物质a是葡萄糖.(2)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只在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道内进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葡萄糖通过小肠里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调节糖的代谢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3)A、一般情况下,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氧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故不符合题意.B、发生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使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后者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故不符合题意.
C、d是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含蛋白质;故不符合题意.D、d是原尿、e是尿液,在肾小球不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原尿和尿液中都不会有血细胞;故符合题意.故选:D(4)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F表示的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故答案为:(1)口腔;葡萄糖;(2)小肠;胰岛素;(3)D;(4)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分析】图示为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示意图,表示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呼吸和排泄等生理过程,其中,a、b、c、d、e分别代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原尿、尿液;F表示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7.【答案】[ 1]肺 ;[ 2]呼吸道 ;清洁;一 ;进行气体交换;二氧化碳 ;氧(或者氧气);膈肌 ;收缩
【解析】(1)如图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呼吸系统包括2呼吸道和1肺两部分,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构成,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2)图二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图,图(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4)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即,肺吸气,此时3膈肌和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分析】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以及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识记时要注意图文结合。
28.【答案】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血液慢慢渗出;动脉出血;血液喷涌而出
【解析】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在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流缓慢,用指压法(或止血带)远心端止血,可以用纱布绷带包扎或指压法止血,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血液慢慢渗出,可以自然止血,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只要局部清洁即可,也可以用创可贴包扎伤口。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三种血管出血的特点。
三、综合题
29.【答案】(1)OTC
(2)抗原
(3)合理膳食、运动
(4)抗药性;自然选择
(5)病原体;控制传染源
(6)切断传播途径
(7)抗体;特异性免疫
【解析】(1)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能自己购买,按照说明服用;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
(2)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3)抗生素药类不能抵抗病毒,病毒的消除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能力,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要做到合理膳食;(合理则可);
(4)抗生素不能杀死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存留下来,并将这种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由此看出: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埃博拉病毒属于病原体。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预防传染病措施看,对临床确诊为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这属于控制传染源。
(6)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获得这种传染病的免疫力,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OTC;(2)抗原;(3)合理膳食、运动;(4)抗药性;自然选择;(5)病原体;控制传染源;(6)切断传播途径;(7)抗体;特异性免疫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0.【答案】(1)病原体
(2)防蚊驱蚊或不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等
(3)抗体;特异性
(4)胸外心脏按压
【解析】(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
(2)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资源一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是:防蚊驱蚊或不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等.
(3)接种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协助吞噬细胞来消灭特定的病原体,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4)如图为医护人员对地震中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抢救,用到的抢救方法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
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为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以使病人尽快恢复心跳和呼吸.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防蚊驱蚊或不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等
(3)抗体;特异性
(4)胸外心脏按压
【分析】(1)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抢救呼吸和心跳骤停的落水者时,需要采取心肺复苏等措施.此题考查了传染病的概念、预防措施、免疫的类型,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就能灵活答题.
31.【答案】(1) 左;胸骨下端;3-4;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脸色逐渐转为红润;病人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有隆起,并且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
(2)及时去医院求治;动脉;近心
【解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1)当你遇到某人因意外事故而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时,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对该病人实施人工胸外挤压时,救护者应站在病人的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用力向下按压病人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脸色逐渐转为红润,则证明抢救有效。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有效的表现是病人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有隆起,并且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2)发生不明原因的腹痛,怀疑为腹内出血,这时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及时去医院求治。外伤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识记常见的急救常识.从而才能更好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