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文档属性

名称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2-23 17: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
2.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在植树造林工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
A.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系统工程学原理
4.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 )

A.③④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5.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6.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7.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8.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X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调查时间内,物种X种群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B.在第四年,X种群数量最多的原因是种内斗争最弱
C.鼠和X为捕食关系,第9年若鼠群发生疫病大量死亡,X种群数量也会下降
D.鼠和X为竞争关系,X种群数量增加时,鼠种群数量会减少
9.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C.该群落中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10.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
11.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12.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km2,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B.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88只/km2
C.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km2
D.由于动物活动能力强,故不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13.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1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
C.能量积累和物质合成 D.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15.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微生物的分解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16.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
17.下列哪项不是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 )
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 B.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
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 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
18.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
①呼吸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摄食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 )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 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20.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中的形式分别是( )
A.碳酸盐、CO2 B.CO2、CO2
C.含碳有机物、CO2 D.CO2、含碳有机物
21.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二、简答题 
22. 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 型,表示种群在 环境中的增长。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
(2)B曲线呈 型,表示种群在 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
(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达到K点时,种群的增长率是 ,那么K表示 。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 。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
23.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 __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 C→B过程是通过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
2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在各级_______________中进行,而物质循环是在_____________中进行;能量是以_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物质以______________形式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物质是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沿_______________而单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2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即10-6)
图8-78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26. 农业生态工程能创造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可以更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示意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 等(至少2种)。
(2)该图中有食物链 条。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 。
(3)生态农业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
(4)此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途径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
(5)存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例如,可通过采取
等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一、选择题
1-5 BBBCD 6-10 BBCBD 11-15 ACCAB 16-21 CCDABD
二、非选择题
22. (1) J 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过度繁殖
(2) S 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
(3) 0, 环境容纳量。
(4) 原因: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 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其它答案也可)
措施: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
23.(1)C 生产者 (2)CO2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CO2和碳酸盐 (5)能量流动
2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 营养级 生物圈 有机物 无机物 固定 储存 转移 释放 载体 食物链(网) 动力
25.(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 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
(4)H2O(或水、无机盐) 分解者 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 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 食物链 营养级
26.(1)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3   人、鸡、猪  (3)A
(4)①黄瓜、番茄等枝叶可作为饲养动物的饲料 ②粪便等废弃物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产生供人利用的清洁能源 ③沼渣可作为饲料或肥料(答两点即可)
(5)给农田除草、施肥、灌溉和控制病虫害,以及协调生态系统内各物种的数量(答1点,得1分,答2点得2分)

一、选择题:
1.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
2.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在植树造林工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
A.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系统工程学原理
4.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 )

A.③④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5.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6.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7.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8.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X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调查时间内,物种X种群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B.在第四年,X种群数量最多的原因是种内斗争最弱
C.鼠和X为捕食关系,第9年若鼠群发生疫病大量死亡,X种群数量也会下降
D.鼠和X为竞争关系,X种群数量增加时,鼠种群数量会减少
9.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C.该群落中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10.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
11.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12.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km2,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B.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88只/km2
C.该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km2
D.由于动物活动能力强,故不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13.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1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
C.能量积累和物质合成 D.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15.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微生物的分解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16.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能量
17.下列哪项不是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 )
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 B.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
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 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
18.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
①呼吸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摄食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 )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 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20.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中的形式分别是( )
A.碳酸盐、CO2 B.CO2、CO2
C.含碳有机物、CO2 D.CO2、含碳有机物
21.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二、简答题 
22. 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 型,表示种群在 环境中的增长。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
(2)B曲线呈 型,表示种群在 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的结果。
(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达到K点时,种群的增长率是 ,那么K表示 。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 。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
23.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 __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 C→B过程是通过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
2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在各级_______________中进行,而物质循环是在_____________中进行;能量是以_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物质以______________形式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物质是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沿_______________而单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2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为百万分之一,即10-6)
图8-78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26. 农业生态工程能创造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可以更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示意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 等(至少2种)。
(2)该图中有食物链 条。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 。
(3)生态农业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
(4)此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途径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
(5)存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例如,可通过采取
等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一、选择题
1-5 BBBCD 6-10 BBCBD 11-15 ACCAB 16-21 CCDABD
二、非选择题
22. (1) J 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过度繁殖
(2) S 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
(3) 0, 环境容纳量。
(4) 原因: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 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其它答案也可)
措施: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
23.(1)C 生产者 (2)CO2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CO2和碳酸盐 (5)能量流动
2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 营养级 生物圈 有机物 无机物 固定 储存 转移 释放 载体 食物链(网) 动力
25.(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 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
(4)H2O(或水、无机盐) 分解者 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 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 食物链 营养级
26.(1)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3   人、鸡、猪  (3)A
(4)①黄瓜、番茄等枝叶可作为饲养动物的饲料 ②粪便等废弃物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产生供人利用的清洁能源 ③沼渣可作为饲料或肥料(答两点即可)
(5)给农田除草、施肥、灌溉和控制病虫害,以及协调生态系统内各物种的数量(答1点,得1分,答2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