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定向训练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定向训练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10: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定向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酒精
2、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饭菜变馊 B.菜刀生锈 C.汽油挥发 D.粮食酿酒
3、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的烟气中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是
A.焦油 B.尼古丁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4、下面是小华同学某日午餐食物的一部分,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米饭 B.炒土豆 C.鲫鱼豆腐汤 D.糖拌西红柿
5、饮食健康是人们普遍的生活需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多吃无害
B.为防治骨质疏松,我们应长期摄人过量的钙元素
C.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大脖子病,所以应尽量多吃
D.青少年经常喝碳酸饮料会导致“钙”流失,这里的“钙”指的是钙元素
6、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用霉变的谷物作饲料
B.用甲醛溶液浸泡鱿鱼,以保质保鲜
C.腌制的泡菜含亚硝酸盐,不能长期食用
D.霉变大米花生等含有黄曲霉毒素,煮熟后可食用
7、人体的健康与化学密切相关,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缺铁容易患佝偻病 B.维生素对人体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C.适量食用加碘盐可以补充微量元素碘,预防甲状腺肿大 D.缺锌易得龋齿
8、糖类、油脂均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在人类食物所提供的总能量中,最多来自
A.蛋白质 B.油脂 C.维生素 D.糖类
9、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A.食欲不振 B.夜盲症 C.骨质疏松 D.甲状腺肿大
10、云雾茶中的茶氨酸(C7H14O3N2)具有提高记忆力等多种保健作用,下列有关茶氨酸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有机物 B.茶氨酸由C、H、O、N四种原子组成
C.每个分子中含有1个N2分子 D.茶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的部分体液的pH如图所示。
①图中碱性最强的体液是___________。
②该同学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可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为A1(OH)3)治疗,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
(2)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疫情期间,某食品公司向医院捐赠了一批“即热米饭”,该“即热米饭”用生石灰和水的反应作为热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在酸性环境下稳定,高温下不稳定。它主要存在于水果和黄瓜等蔬菜中,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①根据信息可知,维生素C溶液显__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②在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溶液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苛性钠 c.硫酸钠
③为较好吸收利用维生素C,食用黄瓜时宜____________(填“凉拌”或“煮熟”)。
(4)酿酒厂生产白酒时,常加入适量稀硫酸来控制酸度,发酵完成后蒸馏即可得到白酒。盐酸也可以控制酸度,且价格比硫酸低。请说明此处不用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小明在家发现两根锈铁钉,带到实验室里,将其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小明未将金属立即取出,过了段时间后,又看到金属表面有气泡出现,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化学为5G助力。使用人造金刚石薄膜做基体材料,是未来芯片研究的发展方向,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
(2)碳酸钙是一种常用补钙剂,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
(3)用酒精消毒时要远离火源,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
(4)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等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3、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之一。
(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三种物质中其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___。
A.硝酸钾 B.植物油 C.面粉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且溶剂一定是水
(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填最简比),在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得到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③现有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4、 “假酒”一般是由工业酒精加水配制而成,它含有一定量的甲醇(CH3OH),饮用假酒会使人视力迅速下降、失明、甚至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醇的工业制法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工业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C2H5OH),乙醇用途广泛。我市已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10%的乙醇配成的。乙醇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乙醇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3)9.2g乙醇(C2H5OH)和__________g甲醇(CH3OH)的碳元素质量相等。
5、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从化学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
(2)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_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__________等物质作用的结果。请你写出生活中任意一种铁制品及其防锈的措施(如:在自行车链条上涂防锈油)_________。
(4)用久的热水壶底部容易形成水垢。水垢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以用厨房中的一种调味品来清除,这种调味品是___________。
(5)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传统民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瘦肉、食盐等。瘦肉能提供的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有________(填一种)。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其中乙醇的质量分数为75%(____)
2、用亚硝酸钠腌渍蔬菜、鱼、肉、蛋等食物(____)
3、为了减脂,不吃肉制品(____)
4、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常用于医疗消毒(____)
5、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如图为某分子的结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该物质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为_________。
(2)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该物质的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3)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2、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小世界,“柴米油盐”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食醋、食盐和纯碱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质。食醋中通常含有3%~5%的乙酸,乙酸俗称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是一种无色液体。食盐和纯碱都是白色固体。
(1)醋酸和纯碱中属于无机物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醋酸中,C、O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亚硝酸钠(NaNO2)因可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而被广泛用于加工肉制品,但一个成年人一次食用亚硝酸钠0.2-0.5克会出现中毒症状……。
(1)NaNO2含___________种元素;
(2)NaNO2中钠、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3)NaNO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至0.1%)
(4)我认为___________(填“有必要”或“没必要”)致力研究寻找亚硝酸钠的替代品;
(5)饮食建议:___________。
4、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2MgN4O5,完成下列各题:
(1)叶绿素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它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一个该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个。
(3)叶绿素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5、安吉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绿茶,因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而得名。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N3O),它具有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
(1)茶多酚是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1个茶多酚分子中有_____个原子。
(3)茶多酚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_____。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 “红绿灯”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靛蓝胭脂红(C16H8N2Na2O8S2)、氢氧化钠、葡萄糖的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出现由绿色→红色→黄色的逐渐转变;充分振荡黄色溶液,溶液又会出现由黄色→红色→绿色的逐渐转变。颜色随静置和振荡多次交替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Ⅰ.靛蓝胭脂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pH<11.4溶液中呈蓝色,pH在11.4~13时呈绿色,静置时与葡萄糖逐步反应而发生颜色变化。
Ⅱ.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1)混合液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填一种)。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振荡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Ⅰ.溶液中溶入CO2;Ⅱ.溶液中溶入O2;Ⅲ.溶液中溶入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设计)
①小红同学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到混合液颜色的变化为:黄色→红色→绿色,由此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Ⅰ正确,原因是_______。
②小明同学对猜想I进行再探究,向上述图2装置内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后,并未观察到溶液由黄色→红色→绿色的变化,反而观察到溶液最终变为蓝色,请写使溶液变为蓝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在静置混合液时,发现不同组的变色时间各不相同,他们又对影响混合液变色时间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在大试管中分别加入下表中试剂(所用溶液密度差异忽略不计),充分混合后,溶液为绿色。静置,观察并记录:
实验序号 0.1%靛蓝胭脂红溶液体积/mL 2%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 18%葡萄糖溶液体积/mL 水体积/mL 温度/℃ 变色时间/s
绿→红 红→黄 合计
a 10 70 10 10 20 178 81 259
b 10 70 10 10 40 22 21 43
c 20 70 10 x 40 21 27 48
①由a、b两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②b、c两组实验是探究靛蓝胭脂红浓度对变色时间的影响,则x =_______。
(4)图1所示的实验循环多次后,溶液颜色最终为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
2、维生素C(Vc)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某兴趣小组对Vc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淀粉溶液遇到碘水变为蓝色。
② Vc 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化合物,能与碘水发生化学反应。
(进行实验)用相同浓度的碘水和相同浓度的淀粉溶液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一:探究Vc的热稳定性
取2片Vc溶于水,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热至沸腾,红色消失。
实验二:测定不同果汁中的Vc含量
在20℃时,用4支相同的胶头滴管分别向下列4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碘水至刚好变为无色,记录滴加碘水的滴数。
实验序号 2-1 2-2 2-3 2-4
实 验 操 作 蒸馏水 标准 Vc溶液(0.1%) 鲜橙汁 苹果汁
滴加碘水的滴数 1 8 15 18
实验三:探究放置时间对Vc溶液中Vc含量的影响
在20℃时,配制一定浓度的 Vc溶液,放置不同的时间后,进行下图所示实验,当碘水与Vc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记录滴加Vc溶液的滴数。
实验序号 3-1 3-2 3-3 3-4
实验操作
滴加Vc 溶液的滴数 10 12 18 41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
(2)实验二测定的两种果汁中, ___________ 的Vc含量较高。
(3)实验二中,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是 __________ (填实验序号)。
(4)实验三中,当观察到 ______________ 现象时,说明碘水与Vc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5)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影响食品中Vc含量的因素有 ________ 。
(反思与评价)
(6)实验二中,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是 ________ 。
A.果汁的颜色 B.被测样品的体积
C.试管的大小 D.胶头滴管的规格
(7)实验三中,淀粉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硫粉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此选项不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此选项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此选项不正确;
D、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固体生成,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B。
2、C
【详解】
A、饭菜变馊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C、汽油挥发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D、粮食酿酒是淀粉中的糖类物质变为酒精,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
A、焦油中含有致癌物,对人体有害,但不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不符合题意;
B、尼古丁(烟碱)对人体有害,但不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使人中毒,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本身没有毒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A、米饭中主要含有糖类物质,不符合题意;
B、炒土豆中主要含有糖类物质,不符合题意;
C、鲫鱼豆腐汤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符合题意;
D、糖拌西红柿主要含有维生素、糖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5、D
【详解】
A、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对人体健康均不利,错误;
B、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对人体健康均不利,错误;
C、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或过量对人体健康均不利,错误;
D、我们所说的补钙、钙流失等均指钙元素,D项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A、霉变的谷物含有黄曲霉毒素,有毒,不能作饲料,否则有毒物质随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人类健康,A错误;
B、甲醛有毒,不能浸泡食品,B错误;
C、大量食用亚硝酸盐也会中毒,所以不能长期食用泡菜,C正确。
D、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霉变的食品煮熟后也不能食用,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
A、人体缺钙容易患佝偻病,此选项错误;
B、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维生素会使人患病,此选项错误;
C、适量食用加碘盐可以补充微量元素碘,预防甲状腺肿大,此选项正确;
D、缺氟易得龋齿,此选项错误。
故选:C。
8、D
【详解】
虽然每克油脂氧化放出的能量比糖类的多,但人类每日摄入的糖类比油脂多得多,糖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能量的60%~70%,油脂只能供给20%~ -25%。答案:D
9、C
【详解】
人体缺钙易引发儿童得佝偻病,老年人得骨质疏松,缺锌引起食欲不振,缺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故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10、A
【详解】
A、茶氨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正确。
B、茶氨酸由茶氨酸分子构成,错误。
C、一种分子中不含有其他分子。每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错误。
D、茶氨酸中碳、氢、氧、氮的质量比为(12×7):(1×14):(16×3):(14×2),氢元素占比最小,所以茶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错误。
故选A。
【点睛】
二、填空题
1、
(1) 胰液 Al(OH)3+3HCl=AlCl3+3H2O
(2)CaO+H2O=Ca(OH)2
(3) 酸性 b 凉拌
(4)盐酸挥发性较强
(5) 铁锈溶解,溶液变黄色 Fe2O3+6HCl=2FeCl3+3H2O Fe+2HCl=FeCl2+H2↑
【解析】
(1)
①图中胰液pH最大,碱性最强,故填:胰液。
②盐酸和氢氧化铝生成氯化铝和水,故填:Al(OH)3+3HCl=AlCl3+3H2O。
(2)
石灰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故填:CaO+H2O=Ca(OH)2。
(3)
①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故维生素C溶液显酸性,故填:酸性。
②维生素C溶液显酸性,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与维生素C溶液发生反应,故选:b。
③维生素C高温下不稳定,为较好吸收利用维生素C,食用黄瓜时宜凉拌,故填:凉拌。
(4)
盐酸挥发性较强,加入盐酸控制酸度,蒸馏得到白酒中会含有盐酸,故填:盐酸挥发性较强。
(5)
锈铁钉,将其放入稀盐酸中,铁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观察到铁锈溶解,溶液变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小明未将金属立即取出,铁会和稀盐酸继续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了段时间后,又看到金属表面有气泡出现,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填:铁锈溶解,溶液变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
2、
(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CaCO3+2HCl=CaCl2+H2O+CO2 ↑
(3)C2H5OH+3O22CO2+3H2O
(4)MgO+CO2=MgCO3
(5)ab
【解析】
(1)
金刚石与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故填: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
碳酸钙和胃液中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常用补钙剂,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
(3)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用酒精消毒时要远离火源,故填:C2H5OH+3O22CO2+3H2O。
(4)
氧化镁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镁,故填:MgO+CO2=MgCO3。
(5)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不是着火点,错误。
故选:ab。
3、
(1)属于
(2) A BC
(3)B
(4) 相等 1:2 丙>乙>甲 C
【解析】
(1)
六大基本营养素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故填:属于。
(2)
硝酸钾溶于水,能形成溶液;植物油和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A;植物油属于脂肪类,面粉中含有糖类,二者都能提供能量,故选BC。
(3)
A、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均一、稳定,但水不是混合物,所以水不是溶液,故A选项错误;
B、溶液的基本特征是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且是混合物,故B选项正确;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的;溶剂也不一定是水,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故C选项错误,
故选B。
(4)
①t1℃时,甲乙两条曲线交于一点,说明此温度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50g甲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此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在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时,溶解度小的物质需要的水多,得到的溶液也多,所以得到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③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由于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都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没有改变,而在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中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丙的溶解度小于甲乙的溶解度,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要比溶解度小的浓,即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甲、乙饱和溶液的,故选C。
4、
(1)CO
(2)
(3)12.8
【解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反应前碳、氢、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4、0,反应后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分别为:1、4、1,故反应前还少1个碳原子和1个氢原子,反应X的化学式为:CO。
(2)
乙醇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一般的燃烧是可然物与氧气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解:由乙醇和甲醇中含有的碳元素质量是相等这一条件可列方程解题。
设甲醇的质量为,则有:, 。
5、
(1)使燃着的油与氧气隔绝
(2)煮沸
(3) 氧气、水 在铁栏杆上涂油漆
(4)食醋
(5)蛋白质
【解析】
(1)
灭火原理有三个:隔绝氧气,撤离可燃物,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
(2)
降低水的硬度有两种方法,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实验室常用蒸馏方法。
(3)
铁生锈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同时接触;则防锈就是需要隔绝空气,生活中有很多防锈的方法:在铁栏杆上涂油漆就是其中一种;
(4)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分别属于碳酸盐和碱,能同时和碳酸盐和碱反应的是酸这类物质,厨房中属于酸的物质是食醋。
(5)
瘦肉属于营养物质里的蛋白质。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其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错误。
2、错误
【详解】
亚硝酸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腌制食品。此说法不正确。
【点睛】
3、错误
【详解】
为了保证身体健康,要均衡营养,合理膳食,肉类能供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不能不吃肉制品,另外油脂的来源也不全都是从肉中获得的,如花生、大豆等中也都含有油脂,故题中说法错误。
4、错误
【详解】
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常用作燃料。错误。
【点睛】
5、正确
【详解】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人体内不存在纤维素酶,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故填:正确。
四、计算题
1、C2H4O2 醋酸(或乙酸) 60 1:2:1 40%
【详解】
(1)从结构模型分析,这种分子的化学式为C2H4O2;该物质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为醋酸。
(2)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2+4+16×2=60,该物质的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4:2=1:2:1;
(3)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点睛】
2、 (1)Na2CO3;(2)3:4
【详解】
(1)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醋酸属于有机物,碳酸钠俗名纯碱,化学式Na2CO3,属于无机物;
(2)醋酸中,C、O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2 ):(162)=3:4。
3、(1)三;(2)23:32;(3)20.3%;(4)有必要;(5)不吃或少吃肉类腌制品
【详解】
(1)NaNO2含Na、N、O三种元素;
(2)NaNO2中钠、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3:(16×2)=23:32;
(3)NaNO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一个成年人一次食用亚硝酸钠0.2-0.5克会出现中毒症状,有必要致力研究寻找亚硝酸钠的替代品;
(5)亚硝酸钠(NaNO2)因可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而被广泛用于加工肉制品,饮食建议:不吃或少吃肉类腌制品,防止摄入有毒的亚硝酸钠。
4、(1)5;有机物;(2)137;(3)33:4
【详解】
(1)由化学式C55H72MgN4O5可知,叶绿素是由C、H、Mg、N、O共5种元素组成;
叶绿素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由化学式C55H72MgN4O5可知,每个叶绿素分子含55个碳原子、72个氢原子、1个镁原子、4个氮原子、5个氧原子共137个原子;
(3)叶绿素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55):(16×5)=33:4。
5、(1)有机物。(2)40。(3)34:7。
【详解】
(1)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N3O)是含碳化合物,属于 机物。
(2)1个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N3O)分子中有 17+19+3+1=40原子。
(3)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N3O)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 (12×17):(14×3)=34:7。
五、实验探究
1、靛蓝胭脂红(或葡萄糖) N2 不能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氧气、氮气等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越快 0 多次循环,葡萄糖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剩下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
【详解】
查阅资料:
我们把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有机物,靛蓝胭脂红和葡萄糖中均含有碳元素,故选靛蓝胭脂红(或葡萄糖)。
猜想:
空气中主要含有的气体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其中氮气含量最大,因此推断融溶入了氮气,故填:N2。
实验设计:
①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含有未消耗完的氧气,也含有其他未消耗的气体,如稀有气体、氮气等,呼出气体为混合物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影响。
②溶液最后变为蓝色,说明溶质为碳酸氢钠,所以是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
(3)①根据a和b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两种只有温度不同,温度高的变色时间快,说明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快。故答案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越快。
②b和c验证靛蓝胭脂红浓度的影响,因此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此时在c加入了20mL的靛蓝胭脂红溶液,与b中10mL靛蓝胭脂红和10mL的水总体积相等,因此为了提高c中靛蓝胭脂红的浓度,不能再加入水,所以x=0。
(4)经过多次循环后,葡萄糖最终消耗完毕,剩下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溶液显强碱性,pH大于11.6,所以最终溶液显绿色。
2、Vc的热稳定性差 苹果汁 2-1 溶液蓝色刚好消失 温度和放置时间 ABD 确定Vc溶液是否与碘水恰好完全反应
【详解】
(1)实验一取2片Vc溶于水,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热至沸腾,红色消失,说明加热至沸腾后维生素C反应了,得出的结论是Vc的热稳定性差;
(2)实验二测定的两种果汁中,分别向蒸馏水、标准 Vc溶液(0.1%)、鲜橙汁、苹果汁中滴加碘水时,滴加至碘水变色,需要滴加碘水最多的是苹果汁,所以苹果汁的Vc含量较高;
(3)实验二中,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是蒸馏水的试管,即实验2-1;
(4)实验三中,当观察到溶液蓝色刚好消失现象时,说明碘水与Vc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5)由实验一可知,温度会影响Vc含量;由实验二可知,食物的种类会影响Vc含量,由实验三可知,放置时间的长短会影响Vc含量,影响某食品中Vc含量的因素有温度和放置时间;
(6)实验二中,果汁的颜色能影响到是否能观察到变色、被测样品的体积影响到所需要滴加碘水的量、胶头滴管的规格影响到滴加碘水的量,会影响测定结果;
(7)淀粉溶液遇到碘水变为蓝色,碘水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会显蓝色,碘水完全反应后蓝色消失,实验三中,淀粉溶液的作用是确定Vc溶液是否与碘水恰好完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