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内容简析
本节主要阐述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卫生知识。回顾甲流,和地震后的防疫工作,以及禽流感和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时时困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卫生知识,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目标定位
一、知识目标
1、区分常见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知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
2、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概述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培养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知道传染病的危害,关注艾滋病等疾病的预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如何与病人相处的正确方法态度。
方法阐释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充分的引入我们常见的传染病和世界级的传染病,回归科学本质的同时,师生、生生互动,达到共建新知的目的。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编制教学案,导学案;搜集有关常见传染病的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和家人一起搜集资料共同填写老师课前发放的表格,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环节一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播放:播放有关“甲流”的视频
驱动性问题:当“甲流”突如其来时,您曾恐惶过吗?“甲流”具有传染性吗?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板书)从而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患病无疑是痛苦的,同学们想不想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呢?(学生:想。)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让我们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它是怎么传播的,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刚刚过去的甲流对学生来说肯定记忆犹新,当时也必定引起了学生的恐慌,在此我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甲流”引出课题,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 师生互动,共建新知
1、展示资料,深入生活
用图表方式列举常见的病症,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传染病?
展示课前准备的常见疾病名称列表,师生分析这些常见的疾病,看能否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出哪些能传染,哪些不能传染?
疾病 是否传染 是否换过此病 是否接种过疫苗
流行性感冒
水痘
肺结核
近视眼
结膜炎
贫血
龋齿
蛔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感冒
水痘
肺结核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调查的结果小组讨论并回答。
强调近视、龋齿、贫血这些是不传染的,其他能够传染。
【设计意图】课前给学生布置和家人一起搜集资料共同填写老师课前发放的表格,了解常见的传染病这个作业,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外,搜集更多的信息,储备更多的知识,利于课堂的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实例比较,区分概念
展示结膜炎和近视眼成因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明确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结构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而结膜炎是由于细菌引起的,能传染,进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
同时出示图片资料,引入观察实例,对病原体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讨论。让学生了解引起传染病的生物统称为病原体,且不同的传染病会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实例入手:近视眼和结膜炎。通过对比二者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病原体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传染病及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
3、师生总结,明确概念
我们把这些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通过对近视眼及结膜炎的比较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初步完成知识目标)并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强调:一种传染病能够大面积流行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这三个环节的基本概念是怎样表述的。
4、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资料分析: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接触过流感患者,或者使用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的人,都可能传染上流感。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由学习小组根据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挑选出能够反映本节学习目标的四五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2、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什么?
3、上述材料中,易感人群指的是什么?
4、流感病毒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健康人身上?
5、怎样预防流感呢?
学生利用实例,结合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剖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师生共同修改、纠正,总结常见的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饮食等。
【设计意图】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身边典型的传染病“流感”来分析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使学生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更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阅读资料, 视野拓展
材料一: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牛、马、羊等草食牲畜最易得此病,主要症状为高热、粘膜紫黑、呼吸困难等,常不及医治而死。尸体应烧毁或深埋。健畜每年接种减毒的炭疽杆菌菌苗。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或进食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可引起人类炭疽病,以皮肤炭疽为常见。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对炭疽病等进行过深入研究,发明了制造疫苗的方法和预防接种,从而使免疫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1)炭疽杆菌在传染病中属于的是________,带菌的牛羊等对健康人来说是___________,健康人可称为___________。
(2) 按传播途径分,炭疽病是一种___________(血液或体表)传染病。
材料二:图片展示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各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传染病预防的措施,并强调实际预防应突出重点,综合防治。
材料三:“非典”即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非典”的病原体,科学家监护它命名为“SARS病毒”。科学家们说,变种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但它非常独特,以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最早来源于动物。非典型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干咳、少痰,个别病人偶有血丝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多数病人症状较轻。根据卫生部门组织专家调查,该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经传播。
(1)非典型性肺炎(SARS)能够在人群中流行,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个基本环节。
(2)根据自己学过的有关传染病的知识,说说“非典”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它首先危害人体的___________系统。
(3)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得病的动物应属于___________。(传播途径或传染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公民应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6、换位思考,情感升华
视频资料:播放一段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引导学生了解应怎样面对艾滋病病人?对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教育。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并表达。
教师简要总结,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世纪瘟疫”,可以说是“谈艾色变”,在这里适时的插入一段公益广告,让学生正视艾滋病人,不要歧视他们,而是要关心他们,进行充分的情感教育。同时让学生明了,传染病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我们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没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向更深一层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环节三 归纳梳理,盘点新知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交流,要求能够简单的画出概念图,评价学习效果。
我的概念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层次,掌握知识要点,加深知识的理解。
环节四 课堂小测,检验新知
1、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
(5)消灭蚊虫( )
(6)不随地吐痰( )
(7)生吃瓜果要洗净( )
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A和C
2、上海曾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原因是食用了不清洁的毛蚶引起的。这种不清洁的毛蚶属于( )
A.传染源 B.病原体 C.抗原 D.易感者
3.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决定停止进口一切外国血液制剂,这种预防措施是(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保护传染源
4、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给儿童接种卡介苗 B、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
C、给医疗仪器消毒 D、给儿童注射青霉素
【设计意图】最后学生通过一组形成性的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馈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