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定向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是氧化物
B.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勿偏食
C.维生素是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15个氧元素组成的
D.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9:1:2
2、2020新春之际出现了罕见的新型冠状病毒,过氧乙酸(CH3COOOH)是杀灭病毒的主要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属于无机化合物
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
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1个过氧乙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2.5微米的颗粒物,入肺影响健康
C.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D.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属于物理变化过程
4、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用霉变的谷物作饲料
B.用甲醛溶液浸泡鱿鱼,以保质保鲜
C.腌制的泡菜含亚硝酸盐,不能长期食用
D.霉变大米花生等含有黄曲霉毒素,煮熟后可食用
5、向蛋白质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是
A.向蛋白质中加入浓硝酸 B.向蛋白质中加入重金属盐
C.向蛋白质中加入水 D.向蛋白质中加入甲醛
6、营养战“疫”该怎么吃?专家建议一线工作者必须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以下食品不富含蛋白质的是
A.苹果 B.鸡蛋
C.豆浆 D.虾仁
7、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丙均为有机物
B.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C.甲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8:7
8、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 B.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不能分解
C.加铁酱油可预防缺铁性贫血 D.粽子中糯米的主要成分淀粉属于糖类
9、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锈钢可制作医疗器械 B.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在生活中可去除油污
C.浓盐酸在实验室中可做干燥剂 D.医用酒精可以杀菌消毒
1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缺乏维生素A易患坏血病
B.霉变的食物经蒸煮后可以继续食用
C.活性炭可作冰箱除味剂
D.植物的叶子边缘发黄、易倒伏,应施用氮肥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本草纲目》记载:“杨桃具有去风热、生津止渴等功效”。下表列出的是某杨桃每100g可食用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数据。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营养成分 水 糖类 X 脂肪 钾、钙、锌、铁 维生素 …
质量 84.8g 10.3g 0.7g 0.6g 187.4mg 62.2mg …
(1)表中“X”是指六大营养素中的________。
(2)表中列出的属于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是________。
(3)经测定杨桃A的pH=1.35,杨桃B的pH=1.81,其中酸性较强的杨桃是____(填“A”或“B”)。
(4)杨桃中维生素有多种,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坏血病 B.氟骨病 C.甲状腺肿大 D.夜盲症
(5)为增强杨桃树的抗旱抗寒能力,可以追施________(填“氮”“磷”或“钾”)肥。
2、蛋白质是由多种______________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血红蛋白与____________结合会导致煤气中毒。糖类是由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它在人体的消化系統中经______________的催化作用,最终变为___________(化学式为C6H12O6)。
3、化学基础与常识
(1)木子店的老米酒深受麻城人民的喜爱,它用糯米发酵制得的,其中含有少量的乙醇。乙醇属于______(填字母序号)。
A.有机物 B.碱 C.氧化物
(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______。
(3)铝、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其中铝制品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
4、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新材料的开发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
(2)在汽车发动机里汽油(含C8H18等)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目的是_________。(单项选择)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3)C60可用作吸氢材料,其原理是C60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化物;该氢化物在80-215℃时,又会分解放出H2。
①C60属于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化合物
②C60可用作吸氢材料是利用了其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在高温高压下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碳及含碳的物质有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物质Y不能为稀硫酸 B.X可以是酒精
C.反应①一定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②是吸热反应
(6)实验室用下图装置进行CO还原CuO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在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②请写出A、B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A:________、B:__________。
5、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2个钠离子______。
(2)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用亚硝酸钠腌渍蔬菜、鱼、肉、蛋等食物(____)
2、用75%的酒精给皮肤消毒(____)
3、糖类和油脂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____)
4、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_____)
5、食品的过期糕点可重新加工再销售(___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HCHO)含量不得超过1.00×10-4mg/L。甲醛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 。现将某装修后居室内空气样本750mL通入高锰酸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样本中的甲醛完全反应消耗KMnO4的质量为6.32×10-4mg。
(1)该空气样本750mL中甲醛的质量为_______mg。
(2)通过计算,1L该空气中甲醛的含量为______mg/L;故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符合国家标准。
2、清凉甘甜的汽水中常含柠檬酸,已知柠檬酸的化学式为C6H8O7,请回答:
(1)柠檬酸是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3)柠檬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4)19.2g柠檬酸含氢元素___________g。
3、亚硝酸钠(NaNO2)因可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而被广泛用于加工肉制品,但一个成年人一次食用亚硝酸钠0.2-0.5克会出现中毒症状……。
(1)NaNO2含___________种元素;
(2)NaNO2中钠、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3)NaNO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至0.1%)
(4)我认为___________(填“有必要”或“没必要”)致力研究寻找亚硝酸钠的替代品;
(5)饮食建议:___________。
4、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能得坏血病,维生素C的化学式是C6H8O6,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量较高,探究小组测定了某品牌橙汁的维生素C的含量.过程如下:取20.00g橙汁用含碘1.00%的碘溶液与其反应,恰好反应时消耗碘溶液25.40g(反应方程式:C6H8O6+I2=C6H6O6+2HI)
求:(1)维生素C分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保留2位小数)
(2)橙汁中维生索C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列式计算)
5、屠呦呦教授因发现了“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x,请回答:
(1)青蒿素属于__________物(填“有机或无机”);
(2)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则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原子;
(3)青蒿素中___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 “红绿灯”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氢氧化钠、葡萄糖和靛蓝胭脂红(C16H8N2Na2O8S2)的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出现由绿色→红色→黄色的逐渐转变;充分振荡黄色溶液,溶液又会出现由黄色→红色→绿色的逐渐转变。颜色随静置和振荡多次交替变化,过程如图 1 所示。
(查阅资料)靛蓝胭脂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含有一定氢氧化钠的溶液中呈绿色,静置时与葡萄糖逐步反应(氢氧化钠不参与反应,仅起调节 pH 值的作用)而发生颜色变化。
(1)混合液中靛蓝胭脂红属于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振荡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Ⅰ、振荡时溶液与 CO2反应;Ⅱ、振荡时溶液与 O2反应;Ⅲ、振荡时溶液与______反应。
(实验设计)
①小红同学利用图 2 装置,从 A 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振荡,观察到混合液颜色的变化为:黄色→红色→绿色,由此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Ⅰ正确,原因是______。
②为探究猜想Ⅱ,利用图 2 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从 A 端通入氧气,振荡,若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黄色→______色→______色,说明猜想Ⅱ正确。
(3)兴趣小组同学在静置混合液时,发现不同组的变色时间各不相同,他们又对影响混合液变色时间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在大试管中分别加入下表中试剂(所用溶液密度差异忽略不计),充分混合后,溶液为绿色。静置,观察并记录:
实验序号 0.1%靛蓝胭脂红溶液体积/mL 2%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 18%葡萄糖溶液体积/mL 水体积/mL 温度/℃ 变色时间/s
绿→红 红→黄 合计
a 10 70 10 10 20 178 81 259
b 10 70 10 10 40 22 21 43
c 20 70 10 X 40 21 27 48
①a、b两组实验对比,你得出的结论是:其他实验条件不变,______。
②b、c 两组实验是探究靛蓝胭脂红浓度对变色时间的影响,则 x=______。
(4)图 1 所示的实验循环多次后,溶液颜色最终为绿色的原因是______。
2、蔗糖是常用的调味品。对蔗糖的制备及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一、蔗糖的工业制备: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操作A名称是 ________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
(2)糖汁呈棕黄色,工业上可加入 ___________ 对糖汁进行脱色处理。
(3)实验室进行操作C时,需将蔗糖溶液放在 __________ (填仪器名称)中进行加热蒸发得到蔗糖固体。
(4)由甘蔗制得蔗糖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 ___________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二、蔗糖组成探究
(资料卡片)
①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先合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转化为蔗糖。
②蔗糖不易燃烧,掺入少量烟灰后,就能直接点燃(烟灰不能燃烧)。烟灰可能的作用为 ___________ 。
(成份探究)
蔗糖可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实验1:点燃蔗糖与烟灰混合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则蔗糖含有 __________ 元素。
实验2:取下烧杯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蔗糖含有 ____________ 元素。
实验3:隔绝空气高温加热蔗糖,容器内壁也出现水雾,则蔗糖还含有 _________ 元素。高温加热后产生黑色固体,将黑色固体点燃,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的白色固体是 _____________ 。
(计算验证)
已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现称取34.2g蔗糖,加入少量烟灰点燃,测得生成52.8 g CO2和19.8g H2O。则34.2g蔗糖中各元素的质量:
①碳为 _______ g,②氢为 _________ g,③氧为 _________ g。
据此可知蔗糖的化学式为 _______ (选填字母)。
AC6H5NO2 BC6H12O6 CC12H22O11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维生素C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此选项错误;
B.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勿偏食,此选项正确;
C. 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每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D. 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8:6=3:4:3,此选项错误。
故选B。
2、D
【详解】
A.由过氧乙酸的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
B.由过氧乙酸的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错误;
C.由过氧乙酸的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错误;
D.过氧乙酸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1个过氧乙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D。
3、A
【详解】
A、合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可使食物更可口,错误;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2.5微米的颗粒物,入肺影响健康,正确;
C、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保护环境,正确;
D、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过程,正确。
故选A。
4、C
【详解】
A、霉变的谷物含有黄曲霉毒素,有毒,不能作饲料,否则有毒物质随食物链传递,最终危害人类健康,A错误;
B、甲醛有毒,不能浸泡食品,B错误;
C、大量食用亚硝酸盐也会中毒,所以不能长期食用泡菜,C正确。
D、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霉变的食品煮熟后也不能食用,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重金属盐、浓硝酸、甲醛、加热、紫外线灯能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水不能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故选C。
6、A
【详解】
A、苹果属于水果,富含维生素,不含蛋白质;
B、鸡蛋属于蛋类,富含蛋白质;
C、豆浆属于豆制品,富含蛋白质;
D、虾仁属于鱼虾类,富含蛋白质;
答案:A。
7、C
【分析】
由图可知,反应为C2H6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详解】
A.丙为一氧化碳不是有机物,错误;
B. 由分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分别为2、5,错误;
C. 甲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4:1,正确;
D. 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32:(2×28)=4:7,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正确;
B、蛋白质进入人体后被分解为氨基酸,然后被人体吸收,错误;
C、加铁酱油中含有铁元素,可预防缺铁性贫血,正确;
D、粽子中糯米的主要成分淀粉属于糖类,正确。
故选B。
9、C
【详解】
A、不锈钢不易锈蚀,可制作医疗器械 ,说法正确;
B、 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在生活中可去除油污 ,说法正确;
C、 浓盐酸没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不可做干燥剂,说法错误;
D、 医用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可以杀菌消毒 ,说法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
A、人体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霉变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具有耐热性,经蒸煮后不可以继续食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作冰箱除味剂,选项C符合题意;
D、钾元素可促进植物茎杆健壮,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的能力,缺钾会导致植物叶子周边发黄,容易倒伏,因此应施用钾肥,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蛋白质
(2)Zn、Fe
(3)A
(4)D
(5)磷
【分析】
(1)
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油脂、水、无机盐、维生素,故X是蛋白质;
(2)
属于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的是:锌、铁;
(3)
pH<7,显酸性,且pH值越小,酸性越强,故酸性较强的杨桃是A;
(4)
A、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不符合题意;
B、氟过量会引起氟骨病,不符合题意;
C、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不符合题意;
D、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符合题意。
故选D;
(5)
磷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故应追施磷肥。
2、氨基酸 一氧化碳##CO 碳、氢、氧 淀粉##(C6H10O5)n 酶 葡萄糖
【详解】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CO)结合会导致煤气中毒。
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它在人体的消化系統中经酶(或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终变为葡萄糖。
3、
(1)A
(2)增大可燃物(或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继续被氧化
【分析】
(1)
A、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乙醇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在水中不能电离出阴离子OH-,不属于碱,选项B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选项C错误。
故填:A。
(2)
燃烧木柴时,通常架空些,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增大可燃物或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燃烧得越剧烈,故填:增大可燃物(或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
铝制品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原因是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继续被氧化,故填: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继续被氧化。
4、
(1)天然气
(2)B
(3) C 化学
(4)
(5)AC
(6) 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分析】
(1)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
在汽车发动机里汽油燃烧前常将其喷成雾状,目的是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不能减少氧气的消耗,也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C8H18等分子大小不变。
故选B;
(3)
①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选C;
②C60可用作吸氢材料,其原理是C60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化物;该氢化物在80-215℃时,又会分解放出H2。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4)
二氧化碳和氨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A、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物质Y可以是稀硫酸,符合题意;
B、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X可以是酒精,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①可能是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也可能是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反应①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D、反应②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6)
①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②A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1)2Na+
(2)
(3)CH4
【解析】
(1)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离子,则在该离子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钠离子表示为;故填:。
(2)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当n为1时,1不能省略,故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故填:。
(3)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故填:CH4。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亚硝酸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腌制食品。此说法不正确。
【点睛】
2、正确
【详解】
用75%的酒精给皮肤消毒,正确。
【点睛】
3、正确
【详解】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油脂是人体能量的备用来源,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填:正确。
4、正确
【详解】
人体缺乏碘元素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故正确。
5、错误
【详解】
过期的糕点可以发生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会危害人体健康,食品的过期糕点不能重新加工再销售,说法错误。
四、计算题
1、
(1)解:设750mL该空气样本中甲醛的质量为x
x=1.5×10-4mg
答:750mL该空气样本中甲醛的质量为1.5×10-4mg
(2) 2.0×10-4 不符合
【解析】
(1)
见答案;
(2)
1L该空气中甲醛的含量=1.5×10-4mg÷0.75L=2.0×10-4mg/L>1.00×10-4mg/L,所以该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 (1)有机物 (2)6:8:7 (3)37.5% (4)0.8
【详解】
(1)柠檬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2)分子由原子构成,1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所以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6:8:7,故填:6:8:7;
(3)柠檬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7.5%,故填:37.5%;
(4)19.2g柠檬酸含氢元素质量为19.2g××100%=0.8g,故填:0.8。
3、(1)三;(2)23:32;(3)20.3%;(4)有必要;(5)不吃或少吃肉类腌制品
【详解】
(1)NaNO2含Na、N、O三种元素;
(2)NaNO2中钠、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3:(16×2)=23:32;
(3)NaNO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一个成年人一次食用亚硝酸钠0.2-0.5克会出现中毒症状,有必要致力研究寻找亚硝酸钠的替代品;
(5)亚硝酸钠(NaNO2)因可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而被广泛用于加工肉制品,饮食建议:不吃或少吃肉类腌制品,防止摄入有毒的亚硝酸钠。
4、 (1)54.55% ;(2)0.88%
【详解】
(1)维生素C分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54.55%;
(2)设20.00g橙汁含维生素C的质量为x,
C6H8O6+I2=C6H6O6+2HI
176 254
x 25.40g×1.00%
x=0.176g;
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100%=0.88%。
5、(1)有机;(2)42;(3)氢
【详解】
(1)青蒿素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
(2)由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可知,12×15+1×22+16x=282,则x=5,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15+22+5=42,故填:42;
(3)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填:氢。
五、实验探究
1、有机物 N2 不能 呼出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还含有氮气和氧气 红 绿 温度越高,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的反应速率越快 0 多次循环,葡萄糖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剩下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
【详解】
(1)混合液中靛蓝胭脂红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猜想:振荡过程中,可能是溶液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空气中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故Ⅰ、振荡时溶液与 CO2 反应;Ⅱ、振荡时溶液与 O2 反应;Ⅲ、振荡时溶液与N2反应;
实验设计:
①从 A 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振荡,观察到混合液颜色的变化为:黄色→红色→绿色,不能得出猜想Ⅰ正确,因为呼出气体中除了含二氧化碳,还含氮气、氧气;
②猜想Ⅱ正确,则是氧气与溶液反应,引起了颜色变化,故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黄色→红色→绿色;
(3)①a、b两组实验,除了温度,其它因素都相同,温度越高,变色时间越短,说明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温度越高,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的反应速率越快;
②b、c 两组实验是探究靛蓝胭脂红浓度对变色时间的影响,除了靛蓝胭脂红浓度不同,其它因素都应相同,故X=10+70+10+10-20-70-10=0;
(4)图 1 所示的实验循环多次后,溶液颜色最终为绿色的原因是:多次循环,葡萄糖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剩下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
2、过滤可将难溶固体和液体分离,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活性炭 蒸发皿 较多量固体(或剩余少量溶液) 物理 催化 氢(H) 碳(C) 氧(O) 碳酸钙(CaCO3) 14.4 2.2 17.8 C
【详解】
试题分析:一、过滤引流活性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可以吸附色素异味;蒸发操作中,将液体放入蒸发皿内,随水分的蒸发,蔗糖固体析出,此过程中无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则蔗糖含有氢元素。取下烧杯迅速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则蔗糖含有碳元素;隔绝空气高温加热蔗糖,容器内壁也出现水雾,则蔗糖还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
①碳元素的质量:52.8g×{12÷44×100%}="14.4" g;
②氢元素的质量:19.8g×{2÷18×100%}= 2.2g
③氧元素的质量:34.4-14.4 g-2.2g =17.8g
碳原子的个数:144÷12=12;氢原子的个数:22÷1=22;
氧原子的个数:178÷16≈11;故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
考点:水的净化与分;物质组成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