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年八升九暑假衔接训练:第7讲 空气与氧气
一、单选题
1.(2020八下·温州期中)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下图为空气成分体积含量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2020八下·台州月考)我国计划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太空空间站。空间站内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方式获得,然后将氧气与储备的氮气以一定体积比混合成“人造空气”(约21%的氧气,78%的氮气,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保证舱内大气的总压与氧气分压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1%的氧气和78%的氮气指气体的体积分数
B.燃着的木条在“人造空气”中会立即熄灭
C.可用木炭测定“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同
3.(2020八下·温州期中)下列现象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苹果变色 B.铁生锈
C.火柴燃烧 D.塑料老化
4.(2020八下·温州期末)在利用一定质量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纵坐标可能表示( )
A.水的质量 B.氧气的质量
C.双氧水的质量 D.二氧化锰的质量
5.(2020八下·温州期中)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出现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现象。这种物质是( )
A.木炭 B.铁丝 C.红磷 D.硫
6.(2020八下·温岭期中)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D.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紫红色
7.(2020八下·温州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消防产品,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8.(2020八下·吴兴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9.(2020八下·台州月考)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一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10.(2020八下·金华期中)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0八下·台州开学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甲所示,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12.(2019九上·鄞州月考)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③⑥ C.①⑤⑥ D.①②③④
13.(2019八下·天台期末)中国举办的201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聚焦空气污染防治,口号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它们可用于制造霓虹灯
D.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
14.(2019八下·余杭期末)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米铁粉和普通铁粉的化学性质相同
B.反应过程随着瓶中氧气逐渐被消耗,气球体积逐渐变小
C.激光手电照射不会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锥形瓶中加水可防止瓶底炸裂
15.(2019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图示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2020·余杭模拟)小金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1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他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2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小丁同学提出应把图2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拉瓦锡测出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在做图1的实验时,即使红磷足量、操作正确,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1/5。为什么呢?小高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事实,分析得出原因是 。
17.(2019八下·天台期末)如图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部分仪器或装置。
(1)连接发生装置时,需要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 (填数字序号)。
(2)若高锰酸钾里有杂质(杂质受热不分解),为了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通过图乙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为了使实验数据准确,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应该是( )
A.检验氧气的纯度后
B.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
C.冒出的气泡连续均匀时
18.(2020八下·温州期中)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填编号)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④熄灭酒精灯
⑤导管移出水面
(2)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19.(2019八下·乐清期末)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和收集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3)利用上述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代号)
20.(2019八下·南浔期末) 2019年3月30日18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1)消防员开辟防火带(如图),是为了 (填字母);
A.隔绝空气 B.隔绝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便于运水
(2)山林中遇火灾且被火势包围时,要选择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 (填“顺风”或“逆风”)冲过火线。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0八下·温州期中)为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白磷A和白磷B形成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3)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
22.(2020八下·长兴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如下:往集气瓶(容积为V1)中加入少量的水(体积为V2),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水(体积为V3),连接装置并检耷气密性,在燃烧匙内放人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V4)。
(1)在燃烧匙中放入过量红磷的目的是 。
(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实验中的相关字母表示)
(3)该兴趣小组正确操作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小于21%,该小组用传感器测出了红磷燃烧过程和燃烧结束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如图乙),请结合燃烧条件分析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 。
23.(2020八下·吴兴期末)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装置Ⅱ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装置I、装置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Ⅰ】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偏小的情况,原因可能是 。
A.红磷量不足
B.装置Ⅰ漏气
C.未等装置冷却就松开止水夹
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装置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②点燃酒精灯,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③将少量铜粉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3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④熄灭酒精灯,等装置冷却后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按正确操作和有关数据计算,最终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3)比较【装置Ⅰ】和【装置Ⅱ】,你能说出【装置Ⅱ】的一个优点是 。
24.(2020八下·温岭期中)当把燃着的小蜡烛放入一个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时,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填答相关空格。
【提出猜想】猜想Ⅰ:蜡烛燃烧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Ⅱ:蜡烛燃烧随集气瓶内氧气含量的降低而变弱,放出的热量减少,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Ⅲ: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灭火,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并连同胶塞上的其它仪器药品一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胶塞。 ①蜡烛火焰逐渐变微弱最终熄灭。
蜡烛熄灭并静置冷却后,将铜丝上提,使盛有白磷的铜网勺高于试管口,试管倒下,水流出。 ②一会儿后,白磷着火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
【分析及结论】
(1)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证明猜想Ⅰ和 不能成立。
(2)集气瓶中装入一些生石灰的设计,目的是 。
(3)我们根据成立的猜想认为,应该把“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燃烧发生的条件补充完善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约占1%,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空气成分的知识可知,氮气占最大比例,因此R代表氮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空气成分和体积分数的知识分析。
【解答】A.21%的氧气和78%的氮气指该种气体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体积分数,故A正确;
B.由于“人造空气”中存在氧气,所以燃着的木条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熄灭,故B错误;
C.使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生成物不能是气体;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不能使用它测量,故C错误;
D.“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似,不可能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
【解答】苹果变色、铁生锈和塑料老化,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属于缓慢氧化;而火柴燃烧反应十分剧烈,反应时间很短,不属于缓慢氧化,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解答】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双氧水的质量不断减小,而生成物水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故A、B、D错误;
二氧化锰在实验中是催化剂,它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A不合题意;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故B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C不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硫燃烧、镁燃烧的现象及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分析。
【解答】A、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C、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不符合题意;
D、 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紫红色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会阻断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因此可以灭火,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温度达到260℃时,③中红磷开始燃烧,而④中无烟煤没有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要得到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必须控制可燃物的种类和温度相同;①③中分别为白磷和红磷,因此无法得到结论,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当温度都达到60℃时,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③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实验“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反应的产物不能是气体,否则会使集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无法测出;
(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比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的产物分析;
(4)当红磷熄灭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完全消耗;当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被吸入集气瓶,待水不再吸入时,集气瓶内气压等于外界的标准气压。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装置中的红磷不可以用铁丝来代替,故A错误;
B.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故B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
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
【解答】两份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故B错误;
氯酸钾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会分解生成氧气,而不是开始就分解,故A、C错误;
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分解产生氧气,而没有加催化剂的那份氯酸钾则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它的加热时间更长。无论有无二氧化锰,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如果物体燃烧,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而如果灭火,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即可。
【解答】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故A错误;
B.如图甲所示,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向上燃烧的火焰可以给火柴梗加热,使它达到燃点开始燃烧,故B错误;
C.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会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正确;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使它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密度小于空气的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如H2) ,密度大小只要看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密度就基本大于空气。
【解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要大,因此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因为氧气不容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①②其实就是排水法,可以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③④其实也是向上排空气法,因此也可以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但是⑤⑥却是向下排空气法,所以不能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氧气不能燃烧,但支持燃烧;
(3)在灯管中加入不同的稀有气体,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镁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A.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具有可燃性,但支持燃烧,故B错误;
C.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它们可用于制造霓虹灯,故C正确;
D.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分子是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反应过程中铁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会影响气球内体积的变化;
(3)一般情况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
(4)水或细沙都有隔热作用,可保护玻璃容器。
【解答】A.纳米铁粉和普通铁粉都由铁原子组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反应过程中,由于铁粉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因此气球的体积会先变大,随着温度的下降,气球体积逐渐减小;由于消耗其中的氧气,最终的体积会比原来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激光手电照射不会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锥形瓶中加水可防止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必须堵有棉花,防止药品粉末堵住导气管口,使产生的氧气排出不畅;
(2)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口要伸到集气瓶下端,否则可能氧气不纯;
(3)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要放到集气瓶口;
(4)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子底部要放上适量的水或细沙,防止飞溅的火花引起瓶子炸裂。
【解答】A.试管口堵有棉花,故A正确;
B.导气管的位置太靠上,可能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故B错误;
C.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放置在瓶口,故C错误;
D.瓶子底部没有细沙或水,容易炸裂,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红磷的着火点高,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图示装置中用加热粗铜丝点燃,所用的应该是白磷;
2、铁丝燃烧时氧气浓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可猜测当氧气浓度低于某一值时物质将不能燃烧。
【解答】加热粗铜丝,利用粗铜丝传递的热量是无法加热红磷燃烧的,而因为白磷低粗铜丝的热量可以点燃白磷。所以小丁同学提出应把图2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
小高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事实 ,主要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与物质的燃烧有关系,当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时,物质无法燃烧。分析得出原因是: 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
故答案为: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 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17.【答案】(1)①②⑤
(2)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气体的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进行选择;制取氧气使用固体药品加热,据此选择即可;
(2)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选择。
【解答】(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需用到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那么需要用到甲图中的仪器有:①②⑤;
(2)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明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因为要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应该是收集高锰酸钾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因此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要收集,故选B。
18.【答案】(1)②①③⑤④
(2)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收集的步骤分析判断;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进入集气瓶后会沉积在底部,因此应该让氧气从长导管进入,让空气从短导管排出,据此选择即可。
【解答】(1)收集氧气的正确步骤为: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
⑤导管移出水面 ;
④熄灭酒精灯 。
正确顺序为 ②①③⑤④ 。
(2)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
19.【答案】(1)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BC或BE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过氧化氢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可生成水和氧气;
2、制取气体的装置需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好的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
3、图中A、B是制取装置,A适合反应物是固体并需加热。B适合反应物含液体。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和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特点可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答】(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实验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3)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所以可选C和E。可填答案为:BC或BE。
故答案为:(1)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BC或BE
20.【答案】(1)B
(2)逆风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灭火的方法:隔绝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
(2)发生火灾时,火焰的燃烧方向与风向相同。
【解答】(1)消防员开辟防火带,是为了将可以燃烧的树木等与已经燃烧的分离,即为了隔绝可燃物,故B正确;
(2)山林中遇火灾且被火势包围时,要选择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过火线。
21.【答案】(1)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3)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分析两块白磷在燃烧条件方面的不同点即可;
(2)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解答;
(3)将白磷A和白磷B进行比较,可以知道,通过70℃热水的作用,可以使它们的温度都到底着火点,水中的白磷B通过水与空气隔绝不会燃烧,而锥形瓶中的A条件满足会燃烧,据此分析热水的作用。
【解答】(1)白磷A和白磷B形成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3)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22.【答案】(1)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
(2) ×100%
(3)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测氧气体积含量要将氧气完全消耗分析;
(2)根据实验中空气的体积与实验结束后补充水的体积为氧气体积计算氧气含量分析;
(3)根据燃烧不能将氧气彻底消耗分析。
【解答】(1)为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在测氧气体积分数时红磷要求过量;
(2)集气瓶体积为V1,加入V2的水,即空气的总体积为V1-V2,补充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氧气体积为V3-V4,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为 ×100% ;
(3)氧气特点少时,磷也会熄灭,所以磷燃烧可能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 若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则测得结果会偏小;
故答案为:(1) 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 ;(2) ×100% ;(3) 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
23.【答案】(1)A;B;C
(2)①③②④;10;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测量结果更准确/减少大气污染/更环保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在装置I中,烧杯中的水依靠反应后装置内和装置外的压强差被压入瓶内,如果实验结果偏小,那么就是瓶内外的压强差偏小,也就是瓶内的压强偏大,据此分析;
(2)在装置II中,实验原理就是:待反应完全且恢复室温后,注射器活塞移动后减小的体积就是整个装置中氧气的体积,然后再用这个体积与玻璃管和注射器的容积之和作比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在实验前首先测出玻璃管的容积,然后确定注射器活塞的位置,进而得到空气的总体积,接下来开始实验,最后熄灭酒精灯记录实验数据。
首先根据计算出氧气的体积,然后用注射器内活塞所对的刻度减去氧气的体积得到最终活塞的位置。推动活塞,减小装置内空气的体积,从而增大压强,保证氧气充分反应。
(3)可以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是否有尾气排放以及对环境是否有污染等角度分析。
【解答】(1)A.如果红磷量不足,那么氧气就不能充分反应,从而剩余部分氧气,造成气压偏大,故A符合题意;
B.如果装置I漏气,那么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造成瓶内气压偏大,故B符合题意;
C.如果装置内的温度偏高,那么造成瓶内气压偏大,故C符合题意;
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对瓶内气压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装置II中的实验步骤为:
①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
③将少量铜粉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3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
②点燃酒精灯,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
④熄灭酒精灯,等装置冷却后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③②④。
装置内氧气的体积为:;
那么活塞最终所对的刻度为:30mL-20mL=10mL。
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比较【装置Ⅰ】和【装置Ⅱ】,【装置Ⅱ】的一个优点是:
①注射器上有刻度,因此测量结果更准确
②尾气用气球收集,不会排放到大气中,减少大气污染,更环保。
24.【答案】(1)Ⅲ
(2)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说明装置内有氧气分析;
(2)根据燃烧条件及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3)根据氧气浓度不足可燃物可能不燃烧分析。
【解答】(1) 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说明集气瓶中仍有氧气,证明猜想Ⅰ和 猜想Ⅲ 不成立;
(2) 可燃物燃烧除与氧气接触外还需温度达到着火点,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可以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有氧气若浓度很小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燃烧需要氧气应需补充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故答案为:(1) Ⅲ ;(2) 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 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
1 / 1浙教版科学2020年八升九暑假衔接训练:第7讲 空气与氧气
一、单选题
1.(2020八下·温州期中)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下图为空气成分体积含量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约占1%,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空气成分的知识可知,氮气占最大比例,因此R代表氮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2020八下·台州月考)我国计划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太空空间站。空间站内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方式获得,然后将氧气与储备的氮气以一定体积比混合成“人造空气”(约21%的氧气,78%的氮气,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保证舱内大气的总压与氧气分压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1%的氧气和78%的氮气指气体的体积分数
B.燃着的木条在“人造空气”中会立即熄灭
C.可用木炭测定“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同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空气成分和体积分数的知识分析。
【解答】A.21%的氧气和78%的氮气指该种气体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体积分数,故A正确;
B.由于“人造空气”中存在氧气,所以燃着的木条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熄灭,故B错误;
C.使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生成物不能是气体;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不能使用它测量,故C错误;
D.“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似,不可能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3.(2020八下·温州期中)下列现象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苹果变色 B.铁生锈
C.火柴燃烧 D.塑料老化
【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
【解析】【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
【解答】苹果变色、铁生锈和塑料老化,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属于缓慢氧化;而火柴燃烧反应十分剧烈,反应时间很短,不属于缓慢氧化,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4.(2020八下·温州期末)在利用一定质量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则纵坐标可能表示( )
A.水的质量 B.氧气的质量
C.双氧水的质量 D.二氧化锰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解答】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双氧水的质量不断减小,而生成物水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故A、B、D错误;
二氧化锰在实验中是催化剂,它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5.(2020八下·温州期中)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出现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现象。这种物质是( )
A.木炭 B.铁丝 C.红磷 D.硫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A不合题意;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故B符合题意;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C不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2020八下·温岭期中)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D.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紫红色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硫燃烧、镁燃烧的现象及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分析。
【解答】A、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不符合题意;
C、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不符合题意;
D、 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紫红色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0八下·温州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球是一种新型消防产品,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实现灭火。该灭火球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火灾发生时将灭火球滚入火中,灭火球遇明火后自动喷酒干粉,覆盖在物体表面,会阻断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因此可以灭火,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2020八下·吴兴期末)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当温度升高至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260℃过程中,又仅③开始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
C.对比①②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温度达到260℃时,③中红磷开始燃烧,而④中无烟煤没有燃烧,因此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高,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要得到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必须控制可燃物的种类和温度相同;①③中分别为白磷和红磷,因此无法得到结论,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当温度都达到60℃时,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③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二者对比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0八下·台州月考)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一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实验“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反应的产物不能是气体,否则会使集气瓶内气压变化不大,无法测出;
(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比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的产物分析;
(4)当红磷熄灭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完全消耗;当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被吸入集气瓶,待水不再吸入时,集气瓶内气压等于外界的标准气压。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此装置中的红磷不可以用铁丝来代替,故A错误;
B.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故B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
D.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0.(2020八下·金华期中)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
【解答】两份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故B错误;
氯酸钾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会分解生成氧气,而不是开始就分解,故A、C错误;
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分解产生氧气,而没有加催化剂的那份氯酸钾则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它的加热时间更长。无论有无二氧化锰,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1.(2020八下·台州开学考)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如图甲所示,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如果物体燃烧,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而如果灭火,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即可。
【解答】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故A错误;
B.如图甲所示,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向上燃烧的火焰可以给火柴梗加热,使它达到燃点开始燃烧,故B错误;
C.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会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正确;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使它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
故选C。
12.(2019九上·鄞州月考)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③⑥ C.①⑤⑥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密度小于空气的且不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如H2) ,密度大小只要看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密度就基本大于空气。
【解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要大,因此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因为氧气不容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①②其实就是排水法,可以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③④其实也是向上排空气法,因此也可以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但是⑤⑥却是向下排空气法,所以不能作为收集氧气的装置。
故答案为:D
13.(2019八下·天台期末)中国举办的201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聚焦空气污染防治,口号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B.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它们可用于制造霓虹灯
D.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1)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2)氧气不能燃烧,但支持燃烧;
(3)在灯管中加入不同的稀有气体,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镁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铜能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A.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具有可燃性,但支持燃烧,故B错误;
C.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它们可用于制造霓虹灯,故C正确;
D.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14.(2019八下·余杭期末)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米铁粉和普通铁粉的化学性质相同
B.反应过程随着瓶中氧气逐渐被消耗,气球体积逐渐变小
C.激光手电照射不会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锥形瓶中加水可防止瓶底炸裂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分子是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反应过程中铁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会影响气球内体积的变化;
(3)一般情况下,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
(4)水或细沙都有隔热作用,可保护玻璃容器。
【解答】A.纳米铁粉和普通铁粉都由铁原子组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反应过程中,由于铁粉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因此气球的体积会先变大,随着温度的下降,气球体积逐渐减小;由于消耗其中的氧气,最终的体积会比原来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激光手电照射不会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锥形瓶中加水可防止瓶底炸裂,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5.(2019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图示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必须堵有棉花,防止药品粉末堵住导气管口,使产生的氧气排出不畅;
(2)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口要伸到集气瓶下端,否则可能氧气不纯;
(3)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要放到集气瓶口;
(4)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子底部要放上适量的水或细沙,防止飞溅的火花引起瓶子炸裂。
【解答】A.试管口堵有棉花,故A正确;
B.导气管的位置太靠上,可能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故B错误;
C.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放置在瓶口,故C错误;
D.瓶子底部没有细沙或水,容易炸裂,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2020·余杭模拟)小金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1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他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2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小丁同学提出应把图2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拉瓦锡测出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在做图1的实验时,即使红磷足量、操作正确,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1/5。为什么呢?小高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事实,分析得出原因是 。
【答案】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红磷的着火点高,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图示装置中用加热粗铜丝点燃,所用的应该是白磷;
2、铁丝燃烧时氧气浓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可猜测当氧气浓度低于某一值时物质将不能燃烧。
【解答】加热粗铜丝,利用粗铜丝传递的热量是无法加热红磷燃烧的,而因为白磷低粗铜丝的热量可以点燃白磷。所以小丁同学提出应把图2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
小高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事实 ,主要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与物质的燃烧有关系,当氧气浓度降低到一定时,物质无法燃烧。分析得出原因是: 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
故答案为: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 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17.(2019八下·天台期末)如图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部分仪器或装置。
(1)连接发生装置时,需要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 (填数字序号)。
(2)若高锰酸钾里有杂质(杂质受热不分解),为了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通过图乙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为了使实验数据准确,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应该是( )
A.检验氧气的纯度后
B.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
C.冒出的气泡连续均匀时
【答案】(1)①②⑤
(2)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气体的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进行选择;制取氧气使用固体药品加热,据此选择即可;
(2)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选择。
【解答】(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需用到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那么需要用到甲图中的仪器有:①②⑤;
(2)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明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因为要测定高锰酸钾的纯度,应该是收集高锰酸钾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因此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就要收集,故选B。
18.(2020八下·温州期中)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填编号)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④熄灭酒精灯
⑤导管移出水面
(2)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②①③⑤④
(2)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收集的步骤分析判断;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进入集气瓶后会沉积在底部,因此应该让氧气从长导管进入,让空气从短导管排出,据此选择即可。
【解答】(1)收集氧气的正确步骤为: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
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 ;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
⑤导管移出水面 ;
④熄灭酒精灯 。
正确顺序为 ②①③⑤④ 。
(2)若用乙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
19.(2019八下·乐清期末)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和收集常见气体的装置示意图。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3)利用上述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代号)
【答案】(1)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BC或BE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过氧化氢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可生成水和氧气;
2、制取气体的装置需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好的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
3、图中A、B是制取装置,A适合反应物是固体并需加热。B适合反应物含液体。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和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特点可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答】(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实验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
(3)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所以可选C和E。可填答案为:BC或BE。
故答案为:(1)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BC或BE
20.(2019八下·南浔期末) 2019年3月30日18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1)消防员开辟防火带(如图),是为了 (填字母);
A.隔绝空气 B.隔绝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便于运水
(2)山林中遇火灾且被火势包围时,要选择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 (填“顺风”或“逆风”)冲过火线。
【答案】(1)B
(2)逆风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灭火的方法:隔绝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
(2)发生火灾时,火焰的燃烧方向与风向相同。
【解答】(1)消防员开辟防火带,是为了将可以燃烧的树木等与已经燃烧的分离,即为了隔绝可燃物,故B正确;
(2)山林中遇火灾且被火势包围时,要选择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过火线。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0八下·温州期中)为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白磷、红磷均不超过绿豆大小,锥形瓶中的白磷A与红磷C尽量拉开距离)。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白磷A和白磷B形成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2)写出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 。
(3)结合本实验目的,写出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 。
【答案】(1)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3)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分析两块白磷在燃烧条件方面的不同点即可;
(2)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解答;
(3)将白磷A和白磷B进行比较,可以知道,通过70℃热水的作用,可以使它们的温度都到底着火点,水中的白磷B通过水与空气隔绝不会燃烧,而锥形瓶中的A条件满足会燃烧,据此分析热水的作用。
【解答】(1)白磷A和白磷B形成对照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或助燃剂)。
(2)锥形瓶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白磷A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温度计示数升高。
(3)烧杯中70℃热水的作用:使白磷B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22.(2020八下·长兴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如下:往集气瓶(容积为V1)中加入少量的水(体积为V2),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水(体积为V3),连接装置并检耷气密性,在燃烧匙内放人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V4)。
(1)在燃烧匙中放入过量红磷的目的是 。
(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实验中的相关字母表示)
(3)该兴趣小组正确操作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小于21%,该小组用传感器测出了红磷燃烧过程和燃烧结束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如图乙),请结合燃烧条件分析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 。
【答案】(1)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
(2) ×100%
(3)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测氧气体积含量要将氧气完全消耗分析;
(2)根据实验中空气的体积与实验结束后补充水的体积为氧气体积计算氧气含量分析;
(3)根据燃烧不能将氧气彻底消耗分析。
【解答】(1)为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在测氧气体积分数时红磷要求过量;
(2)集气瓶体积为V1,加入V2的水,即空气的总体积为V1-V2,补充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氧气体积为V3-V4,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为 ×100% ;
(3)氧气特点少时,磷也会熄灭,所以磷燃烧可能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 若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则测得结果会偏小;
故答案为:(1) 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 ;(2) ×100% ;(3) 在燃烧结束后空气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 。
23.(2020八下·吴兴期末)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装置Ⅱ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装置I、装置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Ⅰ】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偏小的情况,原因可能是 。
A.红磷量不足
B.装置Ⅰ漏气
C.未等装置冷却就松开止水夹
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装置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②点燃酒精灯,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③将少量铜粉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3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④熄灭酒精灯,等装置冷却后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按正确操作和有关数据计算,最终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3)比较【装置Ⅰ】和【装置Ⅱ】,你能说出【装置Ⅱ】的一个优点是 。
【答案】(1)A;B;C
(2)①③②④;10;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测量结果更准确/减少大气污染/更环保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在装置I中,烧杯中的水依靠反应后装置内和装置外的压强差被压入瓶内,如果实验结果偏小,那么就是瓶内外的压强差偏小,也就是瓶内的压强偏大,据此分析;
(2)在装置II中,实验原理就是:待反应完全且恢复室温后,注射器活塞移动后减小的体积就是整个装置中氧气的体积,然后再用这个体积与玻璃管和注射器的容积之和作比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在实验前首先测出玻璃管的容积,然后确定注射器活塞的位置,进而得到空气的总体积,接下来开始实验,最后熄灭酒精灯记录实验数据。
首先根据计算出氧气的体积,然后用注射器内活塞所对的刻度减去氧气的体积得到最终活塞的位置。推动活塞,减小装置内空气的体积,从而增大压强,保证氧气充分反应。
(3)可以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是否有尾气排放以及对环境是否有污染等角度分析。
【解答】(1)A.如果红磷量不足,那么氧气就不能充分反应,从而剩余部分氧气,造成气压偏大,故A符合题意;
B.如果装置I漏气,那么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造成瓶内气压偏大,故B符合题意;
C.如果装置内的温度偏高,那么造成瓶内气压偏大,故C符合题意;
D.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对瓶内气压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2)装置II中的实验步骤为:
①测定玻璃管容积V1为70mL;
③将少量铜粉平装入试管中,将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3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
②点燃酒精灯,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
④熄灭酒精灯,等装置冷却后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③②④。
装置内氧气的体积为:;
那么活塞最终所对的刻度为:30mL-20mL=10mL。
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3)比较【装置Ⅰ】和【装置Ⅱ】,【装置Ⅱ】的一个优点是:
①注射器上有刻度,因此测量结果更准确
②尾气用气球收集,不会排放到大气中,减少大气污染,更环保。
24.(2020八下·温岭期中)当把燃着的小蜡烛放入一个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时,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填答相关空格。
【提出猜想】猜想Ⅰ:蜡烛燃烧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Ⅱ:蜡烛燃烧随集气瓶内氧气含量的降低而变弱,放出的热量减少,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Ⅲ: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灭火,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并连同胶塞上的其它仪器药品一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胶塞。 ①蜡烛火焰逐渐变微弱最终熄灭。
蜡烛熄灭并静置冷却后,将铜丝上提,使盛有白磷的铜网勺高于试管口,试管倒下,水流出。 ②一会儿后,白磷着火燃烧,有大量白烟产生。
【分析及结论】
(1)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证明猜想Ⅰ和 不能成立。
(2)集气瓶中装入一些生石灰的设计,目的是 。
(3)我们根据成立的猜想认为,应该把“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燃烧发生的条件补充完善为“ ”。
【答案】(1)Ⅲ
(2)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说明装置内有氧气分析;
(2)根据燃烧条件及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3)根据氧气浓度不足可燃物可能不燃烧分析。
【解答】(1) 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说明集气瓶中仍有氧气,证明猜想Ⅰ和 猜想Ⅲ 不成立;
(2) 可燃物燃烧除与氧气接触外还需温度达到着火点,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可以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有氧气若浓度很小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燃烧需要氧气应需补充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故答案为:(1) Ⅲ ;(2) 生石灰与试管中倒下的水反应放热,提高集气瓶中的温度,使之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3) 并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