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A】(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2《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A】(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20 09:59: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A】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Cl:35.5 Ca:40 Mn:5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氧气的“自述”中,错误的是(▲)
A.我不易溶于水 B.我能供给呼吸
C.我具有可燃性 D.我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答案】C
【解析】本考点属于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是: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还有三态变化。氧气是比较活泼的气体,它的化学性质是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氧气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答案会很好解决。
【分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最基础的考点之一,同学们只要抓住要点: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此类考点就迎刃而解。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详解】A、氧气的水溶性是不易溶于水,故正确;
B、氧气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故正确;
C、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错误;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故正确;
故选C。
2.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消耗氧气 B.分解有机物 C.产生二氧化碳 D.储存能量
【答案】D
【解析】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作用的实质。
【详解】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呼吸作用的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不是储存能量,所以D错误;
故选:D。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生锈都是氧化反应
D.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A、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故B正确;
C、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生锈都是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所以都属于氧化反应,故C正确;
D、由空气的成分可知,干燥空气中各组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故D正确。
故选:A。
4.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各组气体中,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氯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答案】A
【解析】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气体。
【分析】了解空气的污染物和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由哪些;了解环境保护、净化空气的方法。
【详解】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全部为污染物,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其中二氧化碳与氮气不是污染物,故B错误;
C、氧气、二氧化碳、氯气,其中氧气和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故C错误;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其中氮气和氧气不是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A。
5.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片中聚焦了雾霾及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雾霾中PM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呼吸道能够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的清洁、温暖、湿润。
【分析】掌握呼吸道的结构及功能。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腔呼吸好。故选:D。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紧密相关。如图所示,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则(▲)
A.Ⅰ是光合作用,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B.Ⅰ是光合作用,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C.Ⅰ是呼吸作用,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D.Ⅰ是呼吸作用,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答案】C
【解析】根据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公式解决该问题。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详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区 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储存能量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呼吸作用 所有的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释放能量
图中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的是光合作用,因此Ⅱ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因此乙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Ⅰ是呼吸作用。故选:C。
7.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装置①可作为CO2的发生装置 B.装置②干燥O2时,气体由a管进b管出
C.装置③可用作O2的收集装置 D.装置④是收集CO2气体的验满方法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判断;
D、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常见气体的验满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A、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装置①可作为CO2的发生装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装置②干燥O2时,气体由a管进b管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装置③是向上排空气法,可用作O2的收集装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酒后驾车已成为一种违法行为。交警通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中的酒精含量是否超标,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化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应为(▲)
A.Cr2O3 B.CrSO3 C.Cr2(SO4)3 D.CrS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反应前碳原子的个数是2个,反应后是2个;
反应前氢原子的个数是18个,反应后是18个;
反应前氧原子的个数是37个,反应后是37个,其中24个包含在2X中;
反应前铬原子的个数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包含在2X中;
反应前硫原子的个数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包含在2X中;
由分析可知,每个X中含有2个铬原子、3个硫原子和12个氧原子,是硫酸铬,化学式是Cr2(SO4)3。故选:C。
9.实验室用KCIO3和MnO2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时,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反应中MnO2在混合物中质
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是(▲)
【答案】B
【解析】(1)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由题意,根据2KClO3 2KCl+3O2↑,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MnO2在混合物中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而不断增加,但当反应完成后,其质量分数不变。
【分析】催化剂只是改变反应的速率,对反应的生成物及生成物的量都没有影响。
【详解】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催化剂的特点是: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由题意,根据反应生成气体固体质量减少,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MnO2在混合物中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而不断增加,但当反应完成后,其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B。
10.如图所示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AB段表示吸气过程,肋骨间收缩 B.在BC段表示呼气过程,胸腔容积缩小
C.在AB段,外界大气压小于肺内气压 D.在B点和C点,外界大气压等于肺内气压
【答案】C
【解析】 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分析】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常以曲线图的形式出现,涉及到的考查角度有:(1)吸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状态;(2)呼吸运动中胸廓、肺内气压的相应变化。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详解】A、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A正确;
B、曲线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B正确;
C、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速率,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C错误;
D、图示中B点表示吸气刚好完成(或呼气刚开始),A、C点表示呼气刚好完成(或吸气刚开始),此时外界大气压等于肺内气压,D正确;
故选:C。
1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双氧水与盐酸的状态相同 D.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B
【解析】A、根据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的条件分析;
B、根据反应的生成物及分解反应的定义来判断;
C、根据所选择的药品的状态来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分析】熟练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收集方法,知道分解反应的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是我们必备的能力。
【详解】A、双氧水常温下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之下可以生成氧气,而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也是常温下进行的,不需要加热,故A说法正确;
B、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说法不正确;
C、双氧水为液体,而二氧化锰为固体,是固液反应;而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该反应也是固液反应,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都大,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2.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根据各个实验条件分析: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
【分析】【详解】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必须保证其他变量相同,如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
A、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错误;
B、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正确;
D、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13.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时,有时会设法增加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夜间还会适当降低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 D.降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绿色植物的对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大棚与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是生物的生活细胞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低消耗的有机物少,这样积累的有机物就多,综上所述B、C、D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4.如图所示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呼吸系统由①②③④⑤⑥⑦组成
B.③既是气体通道,又是食物通道
C.⑤进人⑥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
D.⑦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答案】C
【解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为鼻腔,②为咽,③为喉,④为气管,⑤为支气管,⑥为肺,⑦膈分析作答。
【分析】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⑦膈不属于呼吸系统,A产物;
B、②为咽既是气体通道,又是食物通道,B错误;
C、⑤支气管,它进入肺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⑥肺由许多肺泡构成,C正确;
D、⑥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C。
15.某气体物质3.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同时生成1.8gH2O。下列有关该物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其中碳元素全部转变为二氧化碳,氢元素全部转变成水。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质量和与可燃物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难度稍大,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详解】由题意可知,4.4g二氧化碳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1.8g水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8g×=0.2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1.8g水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为:1.2g+0.2g=1.4g,则3.0g可燃物中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质量为3.0g-1.4g=1.6g;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1,则:
A、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故说法正确;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说法错误;
C、该物质含碳、氢元素,故说法错误;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故说法错误;
故选:A。
16.把点燃的镁条放入一瓶CO2气体中,镁条能剧烈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关于燃烧,你从上述反应中得到的启示是(▲)
①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 ②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③在某些反应中CO2也能支持燃烧 ④燃烧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信息:把点燃的镁条放入一瓶CO2气体中,镁条能剧烈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分析解答。
【分析】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题目所给的信息,并能够据此解题。
【详解】从信息:把点燃的镁条放入一瓶CO2气体中,镁条能剧烈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可知:
(1)镁条能够在CO2气体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是正确的;
(2)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所以燃烧一定发光发热,说法错误;
(3)在某些反应中CO2也能支持燃烧,是正确的;
(4)通过2Mg+CO22MgO+C可知,燃烧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故正确;
所以启示是:①③④ ;
故选:B。
17.如图所示为“碳一氧”平衡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能完成①过程的生物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C.能完成①、②两过程的生物成分是动物和植物
D.寻求国际合作,限制碳排放量属于③过程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8.如图所示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绿色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该实验说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CO2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的理解。要点: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很多中考试题的实验都是从这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并说出暗处理、部分光照、酒精脱色、隔水加热、漂洗加碘等的目的。
【详解】实验步骤:
(1)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5)漂洗、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观察: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
现象分析:
(1)见光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色。
(2)一个叶片不同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
故选:C。
19.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的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答案】A
【解析】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实质上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详解】A、若Y表示瓶内温度,a曲线升高,表示释放了热量,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而不是煮熟过的种子,正确;
A、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c曲线逐渐减少,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C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而不是煮熟过的种子,错误;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b曲线是水平,表示质量不变,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量减小,因此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而不是萌发的种子,错误;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的量,a曲线升高,表示产生了二氧化碳,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错误;
故选:A。
20.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X2+3Y2=2Z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Y3
B.若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gZ
C.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2
【答案】C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方面的问题。
【详解】A、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正确;
C、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3N),不正确;
D、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2,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39分)
21.(6分)如图所示为呼吸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部位的名称是 ▲ 。
(2)过程A是通过 ▲ 实现的。
(3)过程B是指 ▲ ,它和过程D是通过 ▲ 实现的;通过B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 ▲ 含量增多, ▲ 含量减少。
【答案】(1)全身的毛细血管;(2)呼吸运动;(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图示表示的是人体呼吸全过程图解,其中A肺的通气;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四个过程,结合图示进行解答。
【分析】关于呼吸的四个过程是考察的难点,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巩固。
【详解】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它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完成主要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呼吸运动的意义是完成了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其中A过程指的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而实现的。B过程指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C过程指的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过程指的是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1)全身的毛细血管;(2)呼吸运动;(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二氧化碳
22.(5分)现有如图所示的五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收集装置选用 ▲ ;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
(2)若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不含氮气),则应选用装置 ▲ 。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用 ▲ 。
(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则发生装置应用 ▲ ,收集氨气的装置最好用 ▲ 。
【答案】(1)C和E;2KMnO4K2MnO4+MnO2+O2↑;(2)E;(3)B;(4)A;D
【解析】(1)从仪器的图和用途去分析;(2)从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由于收集的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又由于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去分析;(3)从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外界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而排水法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收集到的氧气较为纯净去分析;(4)从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由于反应不需要加热去分析;(5)从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由于反应需要加热;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去分析。
【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注意事项,是考试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详解】(1)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由于收集的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又由于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
(2)由于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外界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而排水法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收集到的氧气较为纯净;
(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由于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应选B;
(4)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由于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应选用A;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1)C和E;2KMnO4K2MnO4+MnO2+O2↑;(2)E;(3)B;(4)A;D。
23.(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
【答案】(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2)Ca(OH)2+CO2=CaCO3↓+H2O
【解析】【分析】【详解】(1)实验现象说明吹出的气体更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故答案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
(2)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反应式是: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24.(6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如图所示为我们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所做过的一些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甲的试管中澄清石灰水 ▲ 时,说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目的是 ▲ 。
(3)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 ▲ 的性质。
【答案】(1)变浑浊;(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3)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实验目的;
(3)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从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可以推断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分析】此题考查知识点的方式比较灵活,但并不是难题,同学们只要掌握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等知识就可以顺利完成该题。
【详解】(1)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当图甲的试管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变浑浊;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故答案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3)图示实验现象为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上面的蜡烛才熄灭,这一实验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变浑浊;(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3)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5.(6分)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容积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集气瓶中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
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 ;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答案】(1)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耗尽;(2)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逐渐熄灭;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体积的;;(3)难;不活泼
【解析】(1)根据红磷的作用考虑本题;(2)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文字表达式的写法、集气瓶内进入水的现象来回答本题;(3)根据氮气不能与氧气反应不溶于水考虑;(4)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考虑用途;(5)根据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来考虑本题。
【分析】通过回答本题要学会通过实验现象推实验结论的方法,由表面现象考虑本质特点再进一步推算物质的性质。
【详解】(1)红磷的作用是与氧气反应,所以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把集气瓶中氧气耗尽;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由于把氧气消耗完后会熄灭;反应物是磷和氧气写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写在箭头的右边,反应条件是点燃,写在箭头的上方;由于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导致了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水会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由于进入的水体积占集气瓶体积的,所以说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由于集气瓶中进入水后剩余的气体主要还是氮气,就说明了氮气难溶于水,由于氮气不能与氧气反应,不能与磷反应说明不活泼;
故答案为:(1)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2)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逐渐熄灭;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体积的;;(3)难;不活泼。
26.(3分)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具体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
(1)他们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中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将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上,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mg)。如图所示为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的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
(2)他们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测定其pH,以后每隔10min测定一次,共测定4次,数据如表所示:
测定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pH 4.92 4.82 4.76 4.75
从测定的数据可知,降到地面的酸雨的酸性逐渐 ▲ (填“减弱”或“增强”)。
(3)控制大气污染,创建绿色城市,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大气污染?(写出一条即可) ▲ 。
【答案】(1)8∽9h;(2)增强;(3)植树造林。
【解析】(1)观察图示看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哪个时间段;(2)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酸性越强,pH越小;(3)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都可控制大气污染。
【分析】环境的污染和防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就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同学们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详解】(1)观察图示可知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时段是8∽9时;(2)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pH越来越小,故酸性越来越强;(3)防止大气污染的措施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故答案为:(1)8∽9h;(2)增强;(3)植树造林。
(10分)某同学发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含量约占40%的空气样品中就能复燃,那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号~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并进行了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 (填“是”或“否”)。
(2)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 %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分数约为 ▲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所致,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大约 ▲ ℃。
(4)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 ▲ 。
【答案】(1)否;(2)35;48或49;(3)87;(4)①④⑤
【解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了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问题,针对此问题,设计了几组氧气含量不同的对照实验。
(1)通过实验可以看出,不是纯净的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也可以复燃。
(2)分析表格可发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时木条就可复燃,根据空气中原有的氧气和收集到的氧气,就可算出氧气的分数。
(3)根据上题数据,结合坐标图,就可以查知温度的大约值,U形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具有冷凝作用;
(4)“半值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实验的次数,节约时间,确定时采用的一般是中间值。
【分析】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注意控制一些变量,本题还采用了“半值法”,从而可减少实验的次数,减少实验的过程。
【详解】(1)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氧气含量达到35%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不可靠,所以本题答案为:否。
(2)观察实验记录,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5%,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时空气还占65%,所以空气中有氧气的量为:65%×21%≈14%,所以此时瓶内共有氧气的分数为:14%+35%=49%,若用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计算,则结果为48%,所以本题答案为:35;48或49。
(3)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氧气的含量需要在48%~49%,分析坐标,可知道温度大约在87°左右;所以本题答案为:87。
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实验,第二组实验若按②、③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3%~35%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④、⑤的实验,所以本题答案为:①④⑤。
故答案为:(1)否;(2)35;48或49;(3)87;(4)①④⑤
三、实验探究题(共30分)
28.(6分)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h,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 (填气体名称)。
(2)如图甲所示,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塑料袋,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 作用。
(3)上述(1)、(2)两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 ,该实验的变量是 ▲ 。
(4)如图乙所示,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h,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 作用,释放出 ▲ (填气体名称)。
【答案】(1)氧气;(2)光合;(3)对照实验;光照;(4)呼吸;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详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控制了变量的惟一,是标准的对照试验。
(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姑答案为:(1)氧气;(2)光合;(3)对照试验;光照;(4)呼吸;二氧化碳。
29.(10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然后将甲、乙两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 ▲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必须放在 ▲ 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 。
【答案】(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乙;二氧化碳;(2)黑暗;光合作用
【解析】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原料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甲图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不含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装置中有二氧化碳,形成一组对照。
【分析】进行科学探究时变量要唯一,并且要设置对照。本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详解】(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甲装置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中有氢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乙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必须放在黑暗环境中。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乙;二氧化碳;(2)黑暗;光合作用。
30.(14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氧气的性质进行研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李取一段铁丝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另一同学用收集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后发现集气瓶底炸裂,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
(2)小王将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两个集气瓶按如图所示放置,并分别同时迅速插入一根带火星的
木条,发现木条均复燃,且甲瓶中燃烧比乙瓶中更旺。该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组内有同学提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是多少?
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应在30%~50%之间。
这时小陆又提出:能否使实验数据更加具体和准确一些?小组同学又略经讨论,进行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1号瓶(收集34%的氧气) 2号瓶(收集35%的氧气) 3号瓶(收集36%的氧气) 4号瓶(收集37%的氧气)
这时,小张脱口而出:“氧气约占36%时就是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最低体积分数”,而其他同学立即反对,理由是 ▲ ,你认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为 ▲ (实验数据均取整数)。
【答案】(1)铁丝生锈;集气瓶的底部要放水或铺沙子;3Fe+2O2Fe3O4;化合反应;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能助燃(能支持燃烧);
(3)该瓶中还有体积为64%的空气,空气中也有氧气;49%
【解析】(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要注意:铁丝不能太粗;铁丝不能生锈;铁丝要在纯氧中燃烧;铁丝的下端要用火柴引燃;集气瓶的底部要放水或铺沙子等。
(2)氧气的验证: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存放时集气瓶应正放,减少气体的逸散。
(3)分析表格可发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6%时木条就可复燃,根据空气中原有的氧气和收集到的氧气,就可算出氧气的分数。
【分析】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一定要在集气瓶的底部放少量的水或沙子,以防止热的生成物落到瓶底,使瓶底炸裂.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注意控制一些变量,从而可减少实验的次数,减少实验的过程。
【详解】(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铁丝已经生锈;收集的氧气不纯;温度没有达到铁的着火点等。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集气瓶的底部要放水或铺沙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Fe3O4。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铁丝生锈;集气瓶的底部要放水或铺沙子;3Fe+2O2Fe3O4;化合反应。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收集后要用瓶口向上。如果瓶口向下的话,则收集的氧气可能会逸出,甲图中瓶口向上,而乙图瓶口向下,故乙图中的氧气含量少。氧气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而在甲中燃烧比在乙更旺。
故答案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氧气能助燃(能支持燃烧)。
(3)因该瓶中还有体积为64%的空气,空气中也有氧气,所以这位同学的观点不正确。观察实验记录,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36%,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时空气还占64%,所以空气中有氧气的量为:64%×21%≈13%,所以此时瓶内共有氧气的分数为:13%+36%=49%。
故答案为:该瓶中还有体积为64%的空气,空气中也有氧气;49%。
故答案为:(1)铁丝生锈;集气瓶的底部要放水或铺沙子;3Fe+2O2Fe3O4;化合反应;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能助燃(能支持燃烧);
(3)该瓶中还有体积为64%的空气,空气中也有氧气;49%。
四、分析计算题(共11分)
31.(5分)把干燥、纯净的10g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内的固体剩余物为9.36g。求:
(1)制得氧气的质量。
(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
【答案】(1)0.64;(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是6.32g
【解析】根据题意不能确定高锰酸钾是否全部参加反应,不能根据高锰酸钾的质量求氧气的质量;由于氧气逸出,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减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然后根据反应方程式由氧气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即可。
【分析】此题考查的根据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认真分析题干,直接得到氧气的质量,然后再求高锰酸钾的质量。
【详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气的质量=10g-9.36g=0.64g;
(2)设参加反应的KMnO4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0.64g 解得:x=6.32g
故答案为:(1)0.64;(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是6.32g。
32.(6分)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稀盐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g 第二次加人5g 第三次加入5g 第四次加入5g
剩余固体的质量 3g 2g 1g 1g
(1)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计算该20g稀盐酸中含有HCl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2)20g稀盐酸的溶质HCI质量为:2.19g×=2.92g
【解析】(1)第四次加入稀盐酸,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减小,说明剩余固体全部为杂质,样品碳酸质量则为样品与杂质质量差;利用碳酸钙质量与样品质量比,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前三次实验所加盐酸完全反应,可根据这三次实验数据,由参加反应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5g或15g稀盐酸中含有HCI的质量,然后根据20g稀盐酸与所计算稀盐酸质量关系,计算20g稀盐酸中含有HCI的质量。
【分析】根据剩余固体不再与盐酸发生反应,得到剩余固体即为样品中的杂质结论,从而解决样品中所含量碳酸钙的质量。
【详解】(1)由于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因此第三次、第四次实验所剩余的固体即不发生反应也不溶于水的杂质固体的质量;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4g﹣1g=3g,质量分数= ×100%=75%;
设15g稀盐酸中的HCl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3g x x=2.19g
20g稀盐酸的溶质HCI质量为:2.19g×=2.92g。
故答案为:(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2)20g稀盐酸的溶质HCI质量为:2.19g×=2.92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A】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Cl:35.5 Ca:40 Mn:55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氧气的“自述”中,错误的是( )
A.我不易溶于水 B.我能供给呼吸
C.我具有可燃性 D.我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消耗氧气 B.分解有机物 C.产生二氧化碳 D.储存能量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生锈都是氧化反应
D.干燥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4.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各组气体中,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氯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5.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片中聚焦了雾霾及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雾霾中PM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尤为重要,原因是( )
①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紧密相关。如图所示,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则( )
A.Ⅰ是光合作用,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B.Ⅰ是光合作用,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C.Ⅰ是呼吸作用,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
D.Ⅰ是呼吸作用,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
7.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装置①可作为CO2的发生装置 B.装置②干燥O2时,气体由a管进b管出
C.装置③可用作O2的收集装置 D.装置④是收集CO2气体的验满方法
8.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酒后驾车已成为一种违法行为。交警通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中的酒精含量是否超标,其反应原理为: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化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应为( )
A.Cr2O3 B.CrSO3 C.Cr2(SO4)3 D.CrS
9.实验室用KCIO3和MnO2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时,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反应中MnO2在混合物中质
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是( )
10.如图所示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AB段表示吸气过程,肋骨间收缩 B.在BC段表示呼气过程,胸腔容积缩小
C.在AB段,外界大气压小于肺内气压 D.在B点和C点,外界大气压等于肺内气压
1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双氧水与盐酸的状态相同 D.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2.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3.利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时,有时会设法增加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夜间还会适当降低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 D.降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4.如图所示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呼吸系统由①②③④⑤⑥⑦组成
B.③既是气体通道,又是食物通道
C.⑤进人⑥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
D.⑦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5.某气体物质3.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同时生成1.8gH2O。下列有关该物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16.把点燃的镁条放入一瓶CO2气体中,镁条能剧烈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关于燃烧,你从上述反应中得到的启示是( )
①燃烧不一定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 ②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③在某些反应中CO2也能支持燃烧 ④燃烧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如图所示为“碳一氧”平衡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能完成①过程的生物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C.能完成①、②两过程的生物成分是动物和植物
D.寻求国际合作,限制碳排放量属于③过程
18.如图所示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绿色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该实验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CO2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19.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曲线。下列判断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的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20.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X2+3Y2=2Z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Z的化学式为XY3
B.若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m+n)gZ
C.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2
二、填空题(共39分)
21.(6分)如图所示为呼吸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部位的名称是 。
(2)过程A是通过 实现的。
(3)过程B是指 ,它和过程D是通过 实现的;通过B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 含量增多, 含量减少。
22.(5分)现有如图所示的五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收集装置选用 ;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不含氮气),则应选用装置 。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用 。
(4)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则发生装置应用 ,收集氨气的装置最好用 。
23.(3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2)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24.(6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如图所示为我们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所做过的一些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甲的试管中澄清石灰水 时,说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目的是 。
(3)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25.(6分)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容积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集气瓶中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
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步骤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 ;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 (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26.(3分)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具体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
(1)他们用空气泵将空气吸入一容器中,容器中有一滤网,滤网能吸附通过它的空气中的悬浮物。将滤网置于精密的天平上,测出附着在滤网上的颗粒物总质量(mg)。如图所示为每隔1h进行一次观察的记录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的四个时间段中,空气最浑浊即悬浮物最多的是 。
(2)他们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测定其pH,以后每隔10min测定一次,共测定4次,数据如表所示:
测定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pH 4.92 4.82 4.76 4.75
从测定的数据可知,降到地面的酸雨的酸性逐渐 (填“减弱”或“增强”)。
(3)控制大气污染,创建绿色城市,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大气污染?(写出一条即可) 。
(10分)某同学发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含量约占40%的空气样品中就能复燃,那么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号~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并进行了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填“是”或“否”)。
(2)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分数约为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时,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的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气所致,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大约 ℃。
(4)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30分)
28.(6分)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h,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填气体名称)。
(2)如图甲所示,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塑料袋,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
(3)上述(1)、(2)两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
(4)如图乙所示,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h,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填气体名称)。
29.(10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然后将甲、乙两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乙装置必须放在 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
30.(14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氧气的性质进行研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李取一段铁丝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另一同学用收集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后发现集气瓶底炸裂,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小王将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两个集气瓶按如图所示放置,并分别同时迅速插入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发现木条均复燃,且甲瓶中燃烧比乙瓶中更旺。该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组内有同学提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是多少?
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应在30%~50%之间。
这时小陆又提出:能否使实验数据更加具体和准确一些?小组同学又略经讨论,进行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1号瓶(收集34%的氧气) 2号瓶(收集35%的氧气) 3号瓶(收集36%的氧气) 4号瓶(收集37%的氧气)
这时,小张脱口而出:“氧气约占36%时就是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最低体积分数”,而其他同学立即反对,理由是 ,你认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为 (实验数据均取整数)。
四、分析计算题(共11分)
31.(5分)把干燥、纯净的10g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内的固体剩余物为9.36g。求:
(1)制得氧气的质量。
(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
32.(6分)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到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稀盐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g 第二次加人5g 第三次加入5g 第四次加入5g
剩余固体的质量 3g 2g 1g 1g
(1)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计算该20g稀盐酸中含有HCl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