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通关练】浙教版8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19 第三章综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通关练】浙教版8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19 第三章综合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21 07:4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8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三章综合测试
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1.篝火晚会时,为使篝火燃烧更旺,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把木柴压紧一些 B.降低木柴周围的温度
C.把木柴架空一些 D.设法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2.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是(  )
A.白天 B.晚上
C.有光的情况下 D.昼夜
3.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S+O2 SO2↑ B.4Al+3O2 2Al2O3
C.P+O2 PO2 D.Mg+O2 MgO2
4.3.2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关于该物质有下列论断;(1)一定含有C H (2)一定含有O (3)一定不含O (4)可能含O (5) 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1:2 (6)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1:4.其中正确的是(  )
A.、(1)(2)(5) B.、(1)(2)(6)
C.、(1)(4)(5) D.、(1)(3)(6)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W G H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6 2 12
A.物质H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G、P的质量比为5:4
D.待测值为13
6.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人
7.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镁+氧气 氧化镁
B.水 氢气+氧气
C.水+二氧化碳﹣﹣→碳酸
D.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8.选取干重相等的4份黄豆种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如表所示的不同处理后,分装在密闭的保温容器内。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最高的是(  )
选项 A B C D
装置
处理措施 风干 浸水后萌发 浸水萌发后煮熟后、冷却、灭菌 灭菌后浸水萌发
A.A B.B C.C D.D
9.上个世纪,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曾经设计类似下图实验。把刚采摘的且生长旺盛的树叶捣碎,采用某种方法获得含有叶绿体的滤液,分成三等份。把其中两份直接放入A、B培养皿,第三份除去叶绿体后放入C培养皿。将三个培养皿置于同一地点,A、C培养皿接受光照,B培养皿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中产生气泡,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C培养皿中未产生气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0.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乙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1.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A.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12.a和b为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已知a为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B.C.D.
13.(2019八下·南浔期末)温室大棚在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措施中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给温室内农作物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部的呼吸作用
B.适时给温室内农作物施化肥——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
C.白天温室内人工补充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光合作用
D.温室内尽量保持一定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14.下列关于呼吸及呼吸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平静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1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它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反应结束后,它们的质量如黑色条形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2∶3
D.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
16.(2020八下·青田期中)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发热剂(铁粉)与氧气的反应,小涛同学设计了利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实验开始前,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数值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17.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
项目 甲型叶 乙型叶
表面积(毫米2) 292 144
体积(毫米3) 64 63
表皮厚度(微米) 1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18.(2019八下·温州期中)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下列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磷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火星四射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可看到发白光
19.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B.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C.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0.“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方法的优点是没有能耗
B.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反应、分离”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二、填空题(共6题,共34分)
21.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 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用 分别表示N2、H2、NH3.观察下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将下面五张图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序号排列).
(2)氢气与氮气反应时的化学计量数比是   ;该反应属于   反应.
22.根据表中五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空气 氨气 甲烷 氯化氢 氧气
密度/g·L-1 1.293 0.771 0.717 1.629 1.43
溶解性 -- 极易溶 难溶 极易溶 难溶
(1)标准状况下气体氨气的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
(2)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
(3)用如图所示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进入。
23.如图是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的过程为   。
(2)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3)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24.将一株植物在黑暗环境中放置48小时,然后将一片叶子的叶脉切断(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再将叶片脱色处理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上部)叶呈棕色,b 部(下部)叶呈蓝色,这个实验说明:
①   。(填字母代号)
A.叶上部有淀粉产生,下部无淀粉产生 B.叶下部有淀粉产生,上部无淀粉产生
②   。(填字母代号)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需要水
25.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完毕,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总容积的,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其中一种原因).
(2)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B实验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26.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观察化学方程式可得到很多信息.请你根据化学方程式:
4HNO3(浓)4NO2↑+O2↑+2H2O,写出你得到的三点信息.
(1)   ;
(2)    ;
(3)   .
三、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38分)
27.(2016八下·浙江期中)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28.实脸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粉未混合制氧气。
(1)反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选择甲图中的    。
(2)实验室提供的过氧化氢溶液标签如乙图。查阅资料得知:溶质质量分数10%的双氧水更适合制取氧气。将100克溶质质量分数30%的双氧水,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10%的双氧水需加水    毫升。
(3)取30 克稀释后的双氧水与适最的二氧化锰粉未混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多少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9. 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装置②可以用于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3)装置③中塑料袋内壁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
(4)设置如装置④的多组实验,结果都是刚刚接触水面的种子正常萌发,其他的种子均不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等环境条件.
30.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H2O2 H2O+O2
方法二:KMnO4 K2MnO4+MnO2+O2
(1)两种方法涉及的化学反应都是   反应。
(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   ,现用方法一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31.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对于如何设置对照组,同学们提出了三种方案:①取两株生长相近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后,将其中一株继续遮光,另一株光照4小时,然后分别摘其叶片进行实验对比;②取一株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后,将其中一张叶片作遮光处理,然后光照4小时,分别摘其有无遮光的两张叶 片进行实验对比;③取一株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后,将其中一张叶片作部分遮光处理,然后光照4小时,摘取这张叶片,将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实验对比。
(1)上述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2)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3)如图,有同学对叶片脱绿的操作进行了微型化改造,很快完成了实验.请说出这个微型实验的一个优点或缺点:  。
32.我市某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新颖的“装饰树”。
产品介绍
“装饰树”表面涂了一层光触媒,是一种纳米级二氧化钛原料,能产生强烈的降解功能,能有效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如甲醛、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在降解过程中光触媒不挥发,不消耗,具有长效性。
(1)由产品介绍可判断降解反应中二氧化钛是一种     (选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2)如图是某科研小组探究两代光触媒降解一氧化氮的实验结果,由此可知:
①第一代光触媒产生强烈的降解作用的条件是    。
②第二代光触媒与第一代光触媒相比,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四、解答题(共5题,共28分)
33.(2020八下·温岭期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最近,小明家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通过维修师傅调节燃气灶的进风口之后,火焰变回淡蓝色。这说明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  ;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工厂排污导致小孩“血铅超标”,工厂方面的辩解错在哪里? 
(3)若我们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可通过自救与互救来降低灾害风险。例如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这种灭火方式,利用的原理主要是   。
(4)请用文字表述“火场逃生”图所示的火场逃生方法  。(答一种即可)
34. 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具有丰富的天然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资源,纯度高、硬度大,是优质的建筑材料.为测定某地天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成员取25g样品,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5. 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6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4g,将剩余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是10%的氯化钾溶液(假设溶液无损失).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二氧化锰的质量.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
36.(2019八下·嵊州期末)兴趣小组欲探究某植物处于适宜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的红墨水滴每移动1个单位,装置内的氧气增加或减少2毫克。请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时,烧杯中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装置置于遮光且密闭条件下,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了2个单位。该植物1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毫克。
(2)另取相同装置,置于和(1)相同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某种化学试剂,使装置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相对稳定,将装置置于   条件下使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闭合开关,1小时后装置中的红墨水滴向右移动了8个单位。
(3)结合(1)、(2),该植物1小时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毫克。
37.电解水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1)实验过程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    。
(2)某次实验中,将10克10. 8%的稀硫酸倒入盛有98克水的烧杯中混合均匀得A溶液,则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将A溶液全部倒入电解水装置,当通电反应到所剩溶液中的含水量为98%时,可制得 多少克氢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2.【答案】D3.【答案】B4.【答案】D5.【答案】A6.【答案】D
7.【答案】A8.【答案】B9.【答案】B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A
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B17.【答案】A18.【答案】B
19.【答案】D20.【答案】B
21.【答案】(1)⑤④①②③(2)3:1;化合
22.【答案】(1)小(2)甲烷(3)b
23.【答案】(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2)C(3)B
24.【答案】B;C
25.【答案】装置漏气;S+O2SO2;吸收二氧化硫
26.【答案】反应物是硝酸,反应条件是光照或加热,生成物是二氧化氮、氧气、水;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每1个硝酸分子分解生成4个二氧化氮分子、1个氧分子和2个水分子;每252份质量的硝酸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生成184份质量的二氧化氮、32份质量的氧气、36份质量的水(合理即可)
27.【答案】(1)10(2)使注射器内的氧气充分与红磷反应
(3)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合量。
28.【答案】(1)AD
(2)200
(3)设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 O2↑
68 32
30g x 10% x
=
x=1.4g
答: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1.4g。
29.【答案】(1)二氧化碳(2)氧气(3)蒸腾(4)(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30.【答案】(1)分解(2)分液漏斗;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
31.【答案】(1)③(2)耗尽、运走叶中原有的淀粉(3)优点如省时方便、用量少成本低、操作简单、节能等;缺点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装置不易固定等
32.【答案】(1)催化剂(2)有光照;无光照也有较强的降解功能
33.【答案】(1)有充足的空气(或氧气)(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铅(3)隔绝空气
(4)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弯腰匍匐前进、不乘坐电梯等)
34.【答案】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8.8g
x=20g,y=14.6g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0%;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8.25%.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
35.【答案】解:(1)待反应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制取氧气的质量=26g﹣16.4g=9.6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9.6g
x=14.9g
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6.4g﹣14.9g=1.5g;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4.9g=134.1g.
36.【答案】(1)4
(2)光照且密闭
(3)12
37.【答案】(1)氧气
(2)1%
(3)设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10g×10.8%=(10g+98g-x)×(1-98%) x=54g,2H2O2H2↑+O2↑, 36 4 54g y=
y=6g。答:可制得6g氢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