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章节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一:空气与氧气
知识归纳
空气的主要成分(以体积计算):氮气(约78%)、氧气(约21%)
空气的利用: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2·1·c·n·j·y
氧气的制取:实验室制取: 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收集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工业制取:空气冷冻分离法和膜分离法。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1】(2022 禅城区一模)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表面被赤铁矿覆盖,大气中含有CO2(体积分数为95.3%)、氩气、O2、H2O 等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火星气体和地球空气
B.氩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C.火星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从远处看,火星是黑色的
【答案】D
【解答】解:A、由于火星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地球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所以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火星气体和地球空气,故A正确;
B、氩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B正确;
C、火星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95.3%,所以氧气的含量小于4.7%,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所以火星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正确;
D、火星表面被赤铁矿覆盖,从远处看,火星是红褐色的,故D错误。
故选:D。
【变式1】(2021秋 龙凤区校级期中)结合下列三个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甲: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②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③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
(2)如图乙:硫在氧气中燃烧。
①仪器①的名称 。
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氧气的 不同。
(3)如图丙: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①红磷不能用木炭代替的原因是 。
②本实验的结论是 。
③若红磷燃烧停止,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进水量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则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用字母填空)
A.红磷量不足 B.装置漏气
C.未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D.塞子塞的太慢
【答案】(1)①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②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③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2)①燃烧匙。②浓度。
(3)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瓶内气压无明显变化,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②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③B。
【解答】解:(1)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②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故答案为: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③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2)①仪器①的名称是燃烧匙。故答案为:燃烧匙。
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故答案为:浓度。
(3)①红磷不能用木炭代替的原因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瓶内气压无明显变化,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
故答案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瓶内气压无明显变化,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
②本实验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答案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③若红磷燃烧停止,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进水量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则造成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故答案为:B。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二: 氧化和燃烧
知识归纳
氧化反应( 包括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等)。
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要有助燃剂;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与火灾自救: 清除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
C.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向油锅内浇水
【答案】C
【解答】解: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温度能够达到煤的着火点,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故错误;
B、档案室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这样能够腐蚀档案资料。故选项错误;
C、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所以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选项正确;
D、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式2】(2022 息县模拟)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压水枪灭火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使燃料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 (写一条即可)。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H4+2O2CO2+2H2O;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有足够的空气(或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高压水枪用于灭火是因为能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增大氧气的含量或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有足够的空气(或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三: 化学方程式
知识归纳
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方程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3】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它们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8N2+2N2O43N2+2X+4H2O 则X的化学式为( )
A.CO2 B.H2 C.O2 D.CO
【答案】A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6、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8、6、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A。
【变式3】(2022 息县模拟)一定条件下,8g纯净物R与3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H2O和XgCO2。则X为 ;该反应中生成的CO2与H2O分子个数比为 。
【答案】22;1:2。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X=32+8﹣18=22;
该反应中生成的CO2与H2O分子个数比为=1:2;
故答案为:22;1:2。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四:二氧化碳
知识归纳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无毒,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危害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似,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二氧化碳的应用:人工降雨、作气体肥料、工业和食品原料、灭火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4】(2021春 新吴区期中)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 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CO2,该方法以CaO捕集CO2,将所得产物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的CaO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 性。
(3)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 ;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还能用于 。
【答案】(1)温室;增大;
(2)CaCO3CaO+CO2↑;吸附;
(3)分子间隔;冷藏食品(合理即可)。
【解答】解:(1)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故填:温室;增大;21*cnjy*com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生成的CaO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故填:CaCO3CaO+CO2↑;吸附;
(3)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分子间隔;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还能用于冷藏食品等;故填:分子间隔;冷藏食品(合理即可)。
【变式4】(2021秋 凤山县期末)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选择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相对于B装置而言其优点是 ;如果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 。
(4)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常加入的二氧化锰起 作用:如果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 端通入气体。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答案】(1)长颈漏斗;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D;
(3)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4)催化;a;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解答】解:(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长颈漏斗,②为集气瓶;故答案为:长颈漏斗;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使用排水法进行收集,故选D;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D;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的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装置中可以从长颈漏斗端添加液体,因此C装置的优点是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若使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需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随时添加液体药品;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4)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若用F进行收集气体应从a端进入,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导致试管炸裂;故答案为:催化;a;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五: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知识归纳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道和肺;
吸气、呼气依靠膈肌、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等;
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和氧气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
动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5】人体进行呼吸时会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产生于( )
A.活细胞 B.血液 C.肺泡 D.气管和支气管
【答案】A
【解析】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的,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如图所示:
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终来源是组织细胞。
【变式5】“海姆立克急教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食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他的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力
D.呼吸道完全堵塞时也可以利用此法
【答案】C
【解析】A.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道、胃 、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可见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正确。
B.冲击腹部则造成呼气,肺部气压会变大,正确。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小于异物对气流的力,错误。
D.呼吸道能保证气流的通畅,呼吸道完全堵塞时也可以利用此法,正确。
故选C。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六:光合作用
知识归纳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需要光和叶绿体,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6】科研人员利用红外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的小室中的CO2浓度。现进行如下实验:在密闭但可透光的两相同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10cm2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小室的容积均为1升,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测量CO2的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于下表:(CO2的浓度单位:毫克/升)
记录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A种植物叶片 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
B种植物叶片 150 110 75 50 35 18 8 8 8 8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
(2)从记录的结果看,当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如果将大小、长势相似的A种植物和B种植物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进行实验,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生长较良好的是___________种植物。(填A或B)
【答案】 CO2被叶片光合作用吸收 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
【解析】(1)因为A、B两种植物处于密闭的小室,开始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需要的CO2浓度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从密闭小室中吸收,故导致密闭小室内CO2浓度变化趋势均逐渐降低。
(2)一段时间后,由于小室内CO2浓度越来越低,导致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最终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且维持在这个水平。
(3)A、B两种植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B植物能够在CO2浓度为8mg/L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补偿呼吸消耗,而A植物不能够在此CO2浓度条件下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补偿呼吸消耗,所以生长较良好的是B种植物。
【变式6】(2021春 凤凰县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叶片边缘为白色不含叶绿体的银边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时首先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不透光的黑纸片将叶片部分遮光。甲、乙两位同学对叶片的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请分析作答:
(1)实验时首先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图1中,甲、乙两位同学对叶片的处理, 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在该实验装置图2中,①和③的变量是 。
(3)若丙同学采用正确的方法对银边天竺葵的叶片遮光处理后,移至光下照射3~4小时,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用 脱色处理,滴加碘液,结果如图2:①、②两处不变蓝,③处变蓝。与②处相比,①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
(4)②、③对照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使植物体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甲;叶绿体
(3)酒精;没有叶绿体
(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或光合作用需要光)
【解答】解:(1)实验前将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甲同学上下两面遮光确保遮光部分不见光,乙同学上面一面遮光,不能确保遮光部分不见光。故甲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在该实验装置图2中,①和③的变量是叶绿体。
(3)叶绿素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脱色处理。如图:①、②两处不变蓝,③处变蓝。与②处相比,①处不变蓝的原因是①处不含叶绿体。
(4)叶片②、③部分唯一的变量是光,②部分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变,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③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由②、③对照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故答案为:
(1)使植物体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甲;叶绿体
(3)酒精;没有叶绿体
(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或光合作用需要光)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知识归纳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温室效应;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7】1.自然界的碳氧循环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①所指过程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CO2,放出氧气,另一层含义是_____________
(3)在⑦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在日光的作用下转化成了O2,臭氧是淡蓝色气体,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请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两个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相同点、不同点________
【答案】 工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O2,放出二氧化碳 组成元素相同,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1)①此过程表示工厂和汽车燃烧化石燃料生成二氧化碳。
(2)在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CO2,放出氧气,另一层含义是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O2,放出二氧化碳。
(3)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物质,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一个臭氧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分子的构成不同。
【变式7】.兴趣小组的间学欲研究图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将植物罝于如图乙所示的同化箱中,在一定的光照、温度条件下,让空气沿箭头方向流动。
(1)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2)当、两处气体中的浓度相等时,同化箱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填“<”、“>”或“=”)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www-2-1-cnjy-com
(3)通过测定流入和流出气体量的差值确定叶片呼吸作用的强度,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______处理。
【答案】 水+二氧化碳 葡萄糖+氧气 = 在黑暗条件下或者遮光处理
【解析】(1)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水+二氧化碳 葡萄糖+氧气;2-1-c-n-j-y
(2)当、两处气体中的浓度相等时,同化箱中CO2变化量为零,即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同化箱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
控制特定的光照强度或空气中原有的CO2浓度,使得,可使A处和B处检测到的CO2浓度相同.
(3)通过测定流入和流出气体量的差值确定叶片呼吸作用的强度,还需利用该装置在黑暗条件下,测定其呼吸作用的强度.【来源:21cnj*y.co*m】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八:空气污染与保护
知识归纳
空气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及可吸入颗粒物;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指数;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8】受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影响,2010年3月19日至20日,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以下关于沙尘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沙尘漂浮在空气中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
B.为了防止沙尘暴的发生,应保护草原植被
C.出现沙尘暴时,外出要戴好口罩,以免沙尘伤害呼吸道
D.沙尘掉落在叶片上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答案】A
【解答】解:A、由于沙尘暴中吹起的是人类用肉眼能看到的固体小颗粒,故不属于分子的运动,故A不正确;
B、沙尘暴”是人们过度砍伐树木、破坏草原植使细小的沙土直接裸露在空气中而形成的,故保护草原植被可以防止沙尘暴的发生,故B正确;
C、为了防止沙尘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在沙尘暴出现时应戴好口罩,故C正确;
D、沙尘覆盖在叶片上时,可以使叶片不与阳光接触,从而减弱了光合作用,故D正确;
故选:A。
【变式8】我县的八城同创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建设美丽道州,我们人人有责。
(1)图甲是我县近三年除夕夜和正月初五的PM2.5峰值浓度变化示意图。从2017年到2019年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是 (填“渐差”或“渐好”),形成上述变化趋势主要是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说明我县市民 的意识在增强。
(2)图乙是我县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数量
B.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C.减少燃煤的使用,尽可能使用风能和太阳能
【解答】解:(1)从2017年到2019年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是渐好;形成上述变化趋势主要是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说明我县市民环保的意识在增强;故答案为:渐好;环保;
(2)减少PM2.5效果最明显的是:减少燃煤的使用,尽可能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故答案为:C。
走进重高 拓展视野
【题1】.不久前我国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始了火星探测之旅。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95%二氧化碳,3%氮气,水汽仅占0.01%,火星云层的主要成分是干冰。据此可知下列不正确的表述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火星大气属于混合物
B.火星大气中化合物体积占比比单质的多
C.火星大气中含有多种氧化物
D.火星云层的主要成分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酸
【解答】解:A、火星大气中含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B、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占比例95%高于火星大气中的氮气所占比例3%,选项正确;
C、火星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汽等多种氧化物,选项正确;
D、火星云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酸,选项错误。
故选:D。
【题2】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加入10g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解答】解:(1)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与碳酸钙反应的HCl的质量=50g×7.3%=3.65g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111 44
3.65g y x
=
x=2.2g
y=5.55g
(2)设加入足量Na2CO3溶液后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z,
CaCl2+Na2CO3═CaCO3↓+2NaCl
111 100
5.55g z
z=5g
当加入60gNa2CO3溶液时,已经生成沉淀5g,说明已经恰好反应,当加入70gNa2CO3溶液时,不再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也应该是5g,所以m=5。21·cn·jy·com
根据图表可知前10gNa2CO3溶液,是Na2CO3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1*cnjy*com
所以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为:
故答案为:(1)2.2g;(2)5;Na2CO3+2HCl═2NaCl+H2O+CO2↑。
巩固训练 初露锋芒
【题1】(2022 南通模拟)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解答】解:A.炭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为了防止造成煤气中毒,要注意通风,故正确;
C.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人为的降低或升高,故错误;
D.将炭作出空心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C。
【题2】.(2021秋 确山县期末)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刻,装置开始产生氧气
B.曲线c代表氧气
C.与直接加热等质量氯酸钾相比,该操作导致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D.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
【解答】解:A、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因为高锰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以分解,故A错误;
B、曲线c代表氧气错误,因为在t1时刻就有氧气产生,故B错误;
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氧气,生成的二氧化锰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因此此混合物与直接加热等质量氯酸钾相比,该操作导致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同,故C错误;
D、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正确,因为高锰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可以分解,故D正确。
故选:D。
【题3】.(2022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t时刻,容器中O2和CO2的质量相等
C.该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H8
D.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2:9
【解答】解: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有机物、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n:(6n﹣n):3n=1:5:3,设化学方程式中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m,则化学方程式为nCxHy+5nO23nCO2+m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根据氧原子个数守恒,反应物中有10n个氧原子,生成物二氧化碳中只含有6n个氧原子,因此化学方程式中水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4n,即生成水分子个数为4n,故化学方程式为CxHy+5O23CO2+4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x=3,y=8,即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3H8;
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的分子个数发生变化,故错误;
B、t时刻,O2和CO2的分子数相等,质量不相等,故错误;
C、反应的氧原子个数是10n,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是6n,则生成的水分子中氧原子是10n﹣6n=4n,该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目为4n,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xHy+5O23CO2+4H2O,即x=3,y=8,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式是C3H8,故正确;
D、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3n×44):(4n×18)=11:6,故错误;
故选:C。
【题4】.(2022 济宁模拟)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会出现的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解答】解: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进入装置后向下运动的速率比向上运动的速率快,因此到达④需要的时间比到达①需要的时间短,因为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二氧化碳到达后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④比①先变红,而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二氧化碳到达后不能生成碳酸,因此②、③不变红,由分析可知,①比④先变红是不正确的。
故选:C。
【题5】.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⑨表示生理过程,ABCD代表系统或器官),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1~5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6~9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回答:【版权所有:21教育】
(1)淀粉经过①过程消化分解为物质a,a进入A系统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乙图的途径是___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甲图②过程进入A系统的是___________。
(2)人体在进行甲图所示的过程④时,膈顶部__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氧气从肺泡进入组织细胞必须要依次经过哪些细胞?___________。
(3)心脏每跳动一次,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当心房和心室舒张时,相关瓣膜的开闭情况是___________。
(4)甲图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经的结构依次是:肾小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答案】 5→8→9→2→3→6→7→1 水、无机盐、维生素 下降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红细胞、毛细血管壁 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肾小囊 肾小管
【解析】(1)淀粉经过①过程消化分解为物质a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由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然后进入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到达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组织细胞,所以经过乙图的途径是5→8→9→2→3→6→7→1;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2)甲图所示的④过程为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氧气从肺泡进入组织细胞必须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过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
(3)当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
(4)甲图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葡萄糖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经的结构依次是:经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流经肾小管时被重新吸收而送回血液,即路线为: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www.21-cn-jy.com
课后训练 鲲鹏展翅
【题1】.(2021秋 崇左期末)第24届冬奥会将在2022年2月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办成“绿色”奥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节庆日燃放烟花爆竹
B.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C.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
D.发展共享单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答】解:A、节庆日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A措施不可行;
B、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故B措施可行;
C、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故C措施可行;
D、发展共享单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可减少污染,故D措施可行。
故选:A。
【题2】.(2021秋 恩施市期末)“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氢气
【解答】解:A.煤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错误。
B.石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错误。
C.乙醇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错误。
D.氢气作为燃料,具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因此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正确。21cnjy.com
故选:D。
【题3】.(2021秋 商州区校级期末)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在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变化
B.该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C.16g甲烷完全燃烧可以生成18g水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
【解答】解:A、在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可读作:每16份质量的甲烷和64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和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则16g甲烷完全燃烧可以生成36g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和1个甲烷分子,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题4】.(2022 广东模拟)下列变化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6g水受热变成6g水蒸气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4g食盐溶解在96g水中,成为100g的食盐溶液
【解答】解:A、6g水受热变成6g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是因为铜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属于化学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正确。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D、4g食盐溶解在96g水中,成为100g的食盐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题5】.(2021秋 防城港期末)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K,向充满CO2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关闭K,振荡,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C.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解答】解:打开K,将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加入到充满CO2的锥形瓶中,立即关闭K,振荡,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A、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正确;
B、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长颈漏斗的下端有气泡冒出,故错误;
C、滴入的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氧化碳的体积减少,瓶内压强变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故正确;
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故正确。
故选:B。
【题6】.(2022 浙江模拟)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他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 正确(填①或②)。
【反思交流】
(1)根据本实验的结论,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出处:21教育名师】
(2)曲线 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解答】解:【得出结论】白磷能够燃烧,说明装置中含有氧气,即红磷没有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因此猜想①正确;故填:①;21教育网
【反思交流】(1)课本上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严谨的,其理由是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填:不可行;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2)DE段: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故填: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3)一段时间后将看到的现象是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故填:细铁丝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题7】.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图1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E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
(2)C中看到的现象是 ;D中看到的现象是 。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 ;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如果想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在E和F之间加一图2装置,那么装置中应该加入的药品是 (填序号)。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生石灰
D.氯化钠固体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F中收集气体的方法 。
【解答】(解:(1)由题意知,反应物双氧水,生成物水和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故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B中白磷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白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氧气流进入C,装置内的气压增大,则把盐酸压入D中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C中液面下降;
(3)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F装置收集气体是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故收集气体的依据是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浓硫酸可以干燥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水性,却能吸收二氧化碳,生石灰不能干燥二氧化碳,氯化钠固体不具有吸水性,因此装置中应该加入的药品是浓硫酸.
(4)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澄清的石灰水,方程式是CO2 +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2H2O22H2O+O2↑;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C中液面下降;D中有液体进入且产生气泡;
(3)CO2+H2O=H2CO3;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A;
(4)CO2 +Ca(OH)2=CaCO3↓+H2O。
【题8】.近期央视农业频道报道了天津市小沙窝村的“百元萝卜”。“百元萝卜”应具备外形好、口感甜脆(萝卜中含糖量越高越甜脆)等特点,约占当地萝卜生产总量的百分之三、图甲为萝卜种植大棚,“百元萝卜”只出产在虚线框区域。请结合以下材料,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虚线框处最可能培植出“百元萝卜”的原因。
①大棚朝南一侧离地面较近,棚膜下方区域昼夜温差较北侧大;
②晴朗天气,南侧近地面的大棚棚膜收拢,使内外空气流通,同时使阳光能直接照射部分萝卜;
③长成后,萝卜的肉质根(萝卜食用部分)约1/5插入土壤中(采收的肉质根,土壤下方部分为白色,土壤上方部分为绿色),如图乙;
④待到萝卜成熟,叶片微微泛黄后采收萝卜。
【答案】南侧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平均值高,夜晚呼吸作用微弱;晴朗天气,南侧近地面的大棚棚膜收拢,使内外空气流通,由于二氧化碳充足,光合作用强,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解析】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图甲中南侧最可能培植出“百元萝卜”,原因是:①南侧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平均值高,夜晚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②晴朗天气,南侧近地面的大棚棚膜收拢,使内外空气流通,由于二氧化碳充足,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较多。
【题9】.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是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下图为马铃薯繁殖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马铃薯的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
(2)马铃薯发芽过程中有机物的质量会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
(3)在运输和贮藏马铃薯过程中,为了防止其发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冷藏、降温;真空包装、充入氮气;保持干燥(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1)图中所示的马铃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
(2)马铃薯发芽过程中有机物的质量会减少,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3)在运输和贮藏马铃薯过程中,要适当降低温度,目的是抑制马铃薯的呼吸作用。
【题10】.(2022 南岸区校级开学)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消毒、杀菌和化工领域。实验室制备氯酸钾的原理是:3Cl2+6KOH═5KCl+KClO3+3H2O,回答下列问题:
(1)149g KCl中的氯元素与 g KClO3中的氯元素质量相等。
(2)若用21.3g氯气与足量的氢氧化钾反应,计算生成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3)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钾中氯元素是多少?
【解答】解:(1)设149gKCl中的氯元素与质量为x的KClO3中的氯元素质量相等,根据题意有:149g×=x×,x=245g。
故答案为:245。
(2)设用21.3g氯气与足量的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酸钾的质量是x,生成氯化钾质量为y。
3Cl2+6KOH═5KCl+KClO3+3H2O
213 372.5 122.5
21.3g y x
=
=
x=12.25g
y=37.25g
答:生成氯酸钾的质量是12.25g。
(3)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钾中氯元素是37.25g×=17.75g
答: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钾中氯元素是17.75g。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3、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6、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制氧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原料、条件、原理、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章节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一:空气与氧气
知识归纳
空气的主要成分(以体积计算):氮气(约78%)、氧气(约21%)
空气的利用: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2·1·c·n·j·y
氧气的制取:实验室制取: 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收集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工业制取:空气冷冻分离法和膜分离法。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1】(2022 禅城区一模)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表面被赤铁矿覆盖,大气中含有CO2(体积分数为95.3%)、氩气、O2、H2O 等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火星气体和地球空气
B.氩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C.火星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从远处看,火星是黑色的
【变式1】(2021秋 龙凤区校级期中)结合下列三个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甲: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②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③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
(2)如图乙:硫在氧气中燃烧。
①仪器①的名称 。
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氧气的 不同。
(3)如图丙: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①红磷不能用木炭代替的原因是 。
②本实验的结论是 。
③若红磷燃烧停止,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进水量小于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则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用字母填空)
A.红磷量不足 B.装置漏气
C.未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D.塞子塞的太慢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二: 氧化和燃烧
知识归纳
氧化反应( 包括缓慢氧化、燃烧、爆炸等)。
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要有助燃剂;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与火灾自救: 清除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
C.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向油锅内浇水
【变式2】(2022 息县模拟)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压水枪灭火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使燃料充分燃烧,应考虑的因素是 (写一条即可)。21·世纪*教育网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三: 化学方程式
知识归纳
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方程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3】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它们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8N2+2N2O43N2+2X+4H2O 则X的化学式为( )
A.CO2 B.H2 C.O2 D.CO
【变式3】(2022 息县模拟)一定条件下,8g纯净物R与32g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gH2O和XgCO2。则X为 ;该反应中生成的CO2与H2O分子个数比为 。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四:二氧化碳
知识归纳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无毒,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危害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似,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二氧化碳的应用:人工降雨、作气体肥料、工业和食品原料、灭火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4】(2021春 新吴区期中)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 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CO2,该方法以CaO捕集CO2,将所得产物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的CaO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 性。
(3)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 ;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还能用于 。
【变式4】(2021秋 凤山县期末)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选择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如果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相对于B装置而言其优点是 ;如果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 。
(4)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常加入的二氧化锰起 作用:如果用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 端通入气体。装置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五: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知识归纳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道和肺;
吸气、呼气依靠膈肌、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等;
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和氧气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
动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5】人体进行呼吸时会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产生于( )
A.活细胞 B.血液 C.肺泡 D.气管和支气管
【变式5】“海姆立克急教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食管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他的原理如图所示,利用冲击腹部的膈肌下软组织,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异物驱除,使人获救。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
B.冲击腹部后肺部气压会变大
C.肺内气流对异物的冲击力大于异物对气流的力
D.呼吸道完全堵塞时也可以利用此法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六:光合作用
知识归纳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需要光和叶绿体,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6】科研人员利用红外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的小室中的CO2浓度。现进行如下实验:在密闭但可透光的两相同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10cm2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小室的容积均为1升,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测量CO2的浓度,测量结果记录于下表:(CO2的浓度单位:毫克/升)
记录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A种植物叶片 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
B种植物叶片 150 110 75 50 35 18 8 8 8 8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
(2)从记录的结果看,当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如果将大小、长势相似的A种植物和B种植物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进行实验,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生长较良好的是___________种植物。(填A或B)
【变式6】(2021春 凤凰县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叶片边缘为白色不含叶绿体的银边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时首先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不透光的黑纸片将叶片部分遮光。甲、乙两位同学对叶片的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请分析作答:
(1)实验时首先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图1中,甲、乙两位同学对叶片的处理, 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在该实验装置图2中,①和③的变量是 。
(3)若丙同学采用正确的方法对银边天竺葵的叶片遮光处理后,移至光下照射3~4小时,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用 脱色处理,滴加碘液,结果如图2:①、②两处不变蓝,③处变蓝。与②处相比,①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
(4)②、③对照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知识归纳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温室效应;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7】1.自然界的碳氧循环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简图,请仔细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①所指过程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⑤⑥所指的过程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CO2,放出氧气,另一层含义是_____________
(3)在⑦所示的过程中臭氧层中的臭氧在日光的作用下转化成了O2,臭氧是淡蓝色气体,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请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两个角度,分析氧气和臭氧的相同点、不同点________
【变式7】.兴趣小组的间学欲研究图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将植物罝于如图乙所示的同化箱中,在一定的光照、温度条件下,让空气沿箭头方向流动。
(1)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2)当、两处气体中的浓度相等时,同化箱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填“<”、“>”或“=”)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www-2-1-cnjy-com
(3)通过测定流入和流出气体量的差值确定叶片呼吸作用的强度,则需要对该装置进行______处理。
知识精讲 有的放矢
核心考点八:空气污染与保护
知识归纳
空气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及可吸入颗粒物;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指数;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典型例题 珠联璧合
【例题8】受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影响,2010年3月19日至20日,我国出现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以下关于沙尘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沙尘漂浮在空气中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
B.为了防止沙尘暴的发生,应保护草原植被
C.出现沙尘暴时,外出要戴好口罩,以免沙尘伤害呼吸道
D.沙尘掉落在叶片上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变式8】我县的八城同创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建设美丽道州,我们人人有责。
(1)图甲是我县近三年除夕夜和正月初五的PM2.5峰值浓度变化示意图。从2017年到2019年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是 (填“渐差”或“渐好”),形成上述变化趋势主要是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说明我县市民 的意识在增强。
(2)图乙是我县PM2.5来源分布图。据此,下列措施对减少PM2.5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减少汽车的数量
B.减少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C.减少燃煤的使用,尽可能使用风能和太阳能
走进重高 拓展视野
【题1】.不久前我国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始了火星探测之旅。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95%二氧化碳,3%氮气,水汽仅占0.01%,火星云层的主要成分是干冰。据此可知下列不正确的表述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火星大气属于混合物
B.火星大气中化合物体积占比比单质的多
C.火星大气中含有多种氧化物
D.火星云层的主要成分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酸
【题2】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加入10gNa2CO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巩固训练 初露锋芒
【题1】(2022 南通模拟)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题2】.(2021秋 确山县期末)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刻,装置开始产生氧气
B.曲线c代表氧气
C.与直接加热等质量氯酸钾相比,该操作导致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
D.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
【题3】.(2022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某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xHy)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B.t时刻,容器中O2和CO2的质量相等
C.该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H8
D.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之比为22:9
【题4】.(2022 济宁模拟)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会出现的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比④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题5】.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⑨表示生理过程,ABCD代表系统或器官),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1~5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6~9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回答:【版权所有:21教育】
(1)淀粉经过①过程消化分解为物质a,a进入A系统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乙图的途径是___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甲图②过程进入A系统的是___________。
(2)人体在进行甲图所示的过程④时,膈顶部__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氧气从肺泡进入组织细胞必须要依次经过哪些细胞?___________。
(3)心脏每跳动一次,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当心房和心室舒张时,相关瓣膜的开闭情况是___________。
(4)甲图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经的结构依次是:肾小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课后训练 鲲鹏展翅
【题1】.(2021秋 崇左期末)第24届冬奥会将在2022年2月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办成“绿色”奥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节庆日燃放烟花爆竹
B.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C.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
D.发展共享单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题2】.(2021秋 恩施市期末)“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氢气
【题3】.(2021秋 商州区校级期末)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H2O+CO2,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在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变化
B.该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C.16g甲烷完全燃烧可以生成18g水
D.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
【题4】.(2022 广东模拟)下列变化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6g水受热变成6g水蒸气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4g食盐溶解在96g水中,成为100g的食盐溶液
【题5】.(2021秋 防城港期末)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打开K,向充满CO2的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立即关闭K,振荡,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C.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D.该实验说明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题6】.(2022 浙江模拟)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装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置于瓶内中间,并把装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浸没在蒸馏水下。图乙表示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
他用激光笔点燃红磷。
【提出问题】红磷在烧瓶内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用激光笔点燃白磷。
【得出结论】分析图乙得出,猜想 正确(填①或②)。
【反思交流】
(1)根据本实验的结论,教材中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出处:21教育名师】
(2)曲线 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查阅资料,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利用铁的缓慢氧化,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如图丙将足量细铁丝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 。
【题7】.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图1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E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请据图回答问题: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
(2)C中看到的现象是 ;D中看到的现象是 。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 ;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如果想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在E和F之间加一图2装置,那么装置中应该加入的药品是 (填序号)。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生石灰
D.氯化钠固体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检验F中收集气体的方法 。
【题8】.近期央视农业频道报道了天津市小沙窝村的“百元萝卜”。“百元萝卜”应具备外形好、口感甜脆(萝卜中含糖量越高越甜脆)等特点,约占当地萝卜生产总量的百分之三、图甲为萝卜种植大棚,“百元萝卜”只出产在虚线框区域。请结合以下材料,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虚线框处最可能培植出“百元萝卜”的原因。
①大棚朝南一侧离地面较近,棚膜下方区域昼夜温差较北侧大;
②晴朗天气,南侧近地面的大棚棚膜收拢,使内外空气流通,同时使阳光能直接照射部分萝卜;
③长成后,萝卜的肉质根(萝卜食用部分)约1/5插入土壤中(采收的肉质根,土壤下方部分为白色,土壤上方部分为绿色),如图乙;
④待到萝卜成熟,叶片微微泛黄后采收萝卜。
【题9】.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是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下图为马铃薯繁殖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马铃薯的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
(2)马铃薯发芽过程中有机物的质量会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
(3)在运输和贮藏马铃薯过程中,为了防止其发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题10】.(2022 南岸区校级开学)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消毒、杀菌和化工领域。实验室制备氯酸钾的原理是:3Cl2+6KOH═5KCl+KClO3+3H2O,回答下列问题:
(1)149g KCl中的氯元素与 g KClO3中的氯元素质量相等。
(2)若用21.3g氯气与足量的氢氧化钾反应,计算生成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3)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钾中氯元素是多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3、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4、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
5、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6、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制氧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原料、条件、原理、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
2、通过对制取氧气的实验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难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