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课文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孟浩然》课文精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22: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必修五《孟浩然》课文精讲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文解释: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哀愁由于暮色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你何时带着酒来?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词语解释:
北山:湖北襄阳的万山。隐者:诗人自称。兴:秋兴。发:激发。荠:荠菜。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洲:水中沙洲。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何当:何时能够。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代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诗文赏析:这是一篇怀念友人之作。诗人登山怀友,久久远望心生忧愁。全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而那山村,大雁、村人、渡船、远树,都描写得清新自然,与诗人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诗中有画,感人至深。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诗文解释: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词语解释:
山光:山上的阳光。池月:池边的月色。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恨:遗憾。感此:有感于此。终宵:整夜。劳:苦于。
诗文赏析: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解释: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词语解释:晓:早晨,天亮。闻:听见。啼鸟:鸟鸣。
诗文赏析: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诗文解释:山色昏暗听猿猴啼叫声声都带着悲愁,苍江夜里水流湍急。风吹得两岸的树发出声响,月光照着江中这一叶孤舟。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还是把我这两行热泪,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朋友。
词语解释:瞑:昏暗。海西头:这里指扬州。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作。诗人在路途中怀念旧友,写下了这首诗寄给友人。诗人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情绪动荡,不平静。凄清的夜晚正是他寂寥心情的反映,也更使怀念旧友泪流满面。这首诗情调凄凉,表现了诗人失意后的激愤不平和世罕知音的深深的孤独感。全诗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诚挚感人。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文解释:不要再去北阙上书了,还是回到南山破旧的家里。没有才能不被明主赏识,身体多病老朋友都疏远了。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心中怀有忧愁难以入睡,松林间的月亮照在空寂的窗扉上。
词语解释: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南山:终南山。不才:不成材。疏:疏远。青阳:春天。
诗文赏析:唐玄宗开元年间,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都长安,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王维等。张九龄是当朝宰相,王维也是朝廷命官。孟浩然参加了进士考试,并在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得到了包括张、王在内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赏,也流传着孟浩然让皇帝“栽跟头”的故事。有一天,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王维处,不料皇上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真情,告诉有位诗人躲在床下,唐玄宗得知是孟浩然,因为久闻大名,就让他出来,当场献诗一首。孟浩然选出他认为最成功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当皇上听到“不抛弃你呢?”十分不悦,唐玄宗回去后,生气地下了一道指令不能让孟浩然做官,只能回去过隐居生活。诗人在诗中自怨自艾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愤闷,表达了自己未遇明主及对世态炎凉的幽怨、哀伤,反映出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带给有志之士的痛苦。全诗委婉含蓄,感情复杂深刻,感人至深。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文解释:想长久隐居山林,又苦于没有钱维持生计。留在长安并不是我的心愿,心中怀念东林寺的老师。黄金像烧柴一样花完了,壮志随着岁月衰减下去。傍晚时候凉风吹来,听到蝉的鸣叫,心中更加悲伤。
词语解释:卧:居住。但:只。益:增加。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时的作品。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厌倦仕途生活,希望归隐的愿望,同时也描写了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状况,揭示出归隐也需要钱的事实,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全诗没有雕饰,恰似白描,充斥着悲哀、苦闷的情绪。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文解释:隐居林中忧愁春天就要过去,拉开帐帘观赏野外景物。忽然遇到青鸟使者,邀请我去赤松子仙人家作客。炼丹的炉子刚刚生火,仙桃花正在开放。如果青春的容颜可以永驻,又何必珍惜醉人的流霞酒。
词语解释:林卧:林下高卧。物华:风光。驻:保持。流霞:仙酒。
诗文赏析:诗人在道士房做客,描写了道士房中的景物,从而展示了道士生活的特色,最后以反语的形式指出容颜不可驻的结论。全诗巧妙运用了与道士有关的术语及典故,幽默明快,自然天成。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文解释: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涵虚:水汽浩茫。云梦泽:古大泽名。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济:渡过。端居:闲居。坐:因为。徒:徒然。
诗文赏析: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文解释: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词语解释:鸡黍:杀鸡煮黄米饭,农家待客丰盛的饭菜。郭:外城墙。轩:窗户。圃:菜园。话桑麻:谈庄稼事。
诗文赏析: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文解释: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江水寒冷。我家住在襄水曲折处,远隔在楚云那边。想念家乡的泪水已经流尽了,遥望天边的一叶孤舟。想询问迷离的渡口在哪里,黄昏时,江水滔滔,与海相平,一片茫茫。
词语解释:木落:树叶脱落。家:居住。看:守望。迷津:迷失的渡口。
诗文赏析:这首诗抒写了怀念故乡的深情。诗人出游,正值寒冷之季,不免想起故乡,勾起了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惆怅的乡愁。全诗看似平淡,遣词造句却破费心思,借景抒情,一气呵成。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含蓄自然。
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这两句是写景。诗人抓住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出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何况诗人正远离故土,又陷入出仕入仕的矛盾之中。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因此诗人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指出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因此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传达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品味,是很能体味到诗人的匠心。第二联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但并未点明;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只是想象,却使思乡的感情,衬托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把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充分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雕琢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