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必考点解析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必考点解析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7 22:0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月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厂的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需要点燃,所以是一个吸收热量的反应
C.潮汐能、氢能、天然气、核能均属新能源
D.将装有某气体的试管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发出爆鸣声,说明该气体是和氧气的混合气
2、2021世界水日的主题:“Valuing Water”(珍惜水、爱护水);2021中国水周的主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下列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农业和园林浇灌改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
B.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C.为了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D.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加肥皂水等
3、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项归纳合理的是
A.化石燃料 B.CO的化学性质
C.氮元素的化合价 D.水的净化方法
4、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5、下列做法不符合“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理念的是
A.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D.充分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
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做法你认为恰当的是
A.铝制品变旧变暗后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
B.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吸油烟机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D.焊接金属时使用氮气作保护气
7、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1)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3)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不需要对气体发生装置加热
②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③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④都可以用相同的发生装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C.生石灰当干燥剂
D.石油炼制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
9、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B.氧气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
C.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D.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于制作氦气球
10、下列生活、生产行为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A.为了讲究卫生不用洗菜的水冲厕所
B.将废弃塑料袋及时烧掉
C.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调至不低于26℃
D.为抗击病虫害,农业生产中应加大农药使用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1)在2月17日至3月18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①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②可燃冰是否是可再生能源?______。
(2)在11月19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奋进号”创造了10909米的纪录。①深海潜水器外壳是钛合金制成的,钛合金的硬度比纯钛的硬度______,更耐腐蚀。②钛合金焊接时必须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利用了氩气______的性质。
(3)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定位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此卫星采用了铷原子钟,使时间更精准。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①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②m=______;
③在化学变化中铷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______(填微粒符号),而达到稳定结构。
2、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4个氧原子________;
(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________;
(3)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________
(4)可作为最理想能源的气体单质______
(5)+5价的磷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
(6)氩气________
3、 “碳中和”,中国在行动。“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
(1)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碳排放几乎为零。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为了减缓______效应。
(2)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请列举一例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的清洁能源:______。
(3)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吸收剂处理可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
①加压水洗法可捕集二氧化碳,是因为______。用足量的石灰乳捕捉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②氧化钙可在较高温度下捕集二氧化碳,在更高温度下将捕集的二氧化碳释放利用。草酸钙晶体(CaC2O4 H2O)热分解可制备氧化钙,其加热升温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见图。据图分析:第一阶段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的原因是______。最终,该反应所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已知CaCO3CaO+CO2↑,与碳酸钙分解制备的氧化钙相比,草酸钙分解制备的氧化钙具有更好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其原因是______。
4、保护空气,节能减排。
(1)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部分)。
①产生CO2的途径有______(答1条)。
②海水可吸收CO2,水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过度排放CO2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有______(答1条)。
(3)北京打造“慢行交通系统”,助力低碳生活。下列出行方式符合上述要求的是______(填序号)。
A.步行 B.骑自行车 C.开私家车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一个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SO2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分别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请你完成如下实验报告。
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_______ _______
锌粒 _______ _______
大理石 _______ _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玻璃、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____)
2、化石燃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_____)
3、将化肥和农家肥综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益(____)
4、棉纤维、羊毛纤维、涤纶三种纤维,通过灼烧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将其鉴别出来(____)
5、使用乙醇汽油,能避免温室效应加剧(_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 “洗衣凝珠”是由一层薄膜包裹洗衣液制成的新型洗涤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可溶于水的聚乙烯醇(PVA)塑料。
(1)PVA塑料属于______(填“合金”或“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是合成PVA的原料之一,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______。
2、某纯净物X 32g在160g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 + 2O2 CO2 + 2H2O
请完成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3、火山爆发时,大量水蒸气和二氧化硫混杂在火山灰中,随空气流动,大面积蔓延。
(1)二氧化硫()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2)据专家估算,全球火山每年释放出数百亿千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硫酸,加剧了酸雨污染。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试计算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______________。
(3)除火山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酸雨的形成。写出一种有利于减少酸雨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
4、有CO和CH4的混合气体4.8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将混合气体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若每一步反应均完全,则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
5、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将 20.0 g 粗锌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100.0g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杂质不参加反应),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19.6g。
(1)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2)计算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 0.1%)。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合肥郊区的农民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放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发酵制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可作肥料,沼气是一种清洁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化学小组的同学围绕“秸秆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一问题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秸秆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相关结论
用坩埚钳夹持一小段干燥的秸秆,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秸秆剧烈燃烧,火焰熄灭后观察到瓶壁_____ 产物中有H2O
再向集气瓶中滴入少量_____ 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物 产物中有CO2
(结论与解释)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同学们得出秸秆中含有C、H、O三种元素的结论。
(反思与评价)你认为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
(拓展与应用)农村传统的处理秸秆方式是直接烧掉,试从环境、原料利用等方面说明将农作物秸秆制成沼气的重要意义是:___。写出甲烷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
2、 (一))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X”。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X的化学式是_______。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乙同学和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3)甲同学:“实验操作”:甲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A、B两步实验:
“实验现象”:A中_______,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
丙同学:“实验操作”:丙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探究与结论)(5)如图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
(6)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的实验中_______。
(二)同学们在实验室用混合两种固体药品的办法自制“钾、氮复合肥料”,使用到的药品有KCl,K2SO4,NH4HCO3,NH4Cl,同学们制得了成分不同的“钾、氮复合肥料”,从中抽取一份作为样品探究确定其成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限选试剂:稀HCl,稀H2SO4,BaCl2溶液,AgNO3溶液,蒸馏水
(1)提出合理假设。所抽样品的成分有4总共可能:
假设1:KCl和NH4HCO3; 假设2:KCl和NH4Cl;
假设3:K2SO4和NH4HCO3; 假设4:_______。
(2)形成设计思路。
①甲同学先提出先用AgNO3溶液确定是否含有KCl,你是否同意并说出理由:_____。
②乙同学提出先用稀HCl或稀H2SO4确定是否含有NH4HCO3,然后再确定另外一种药品。
(3)完成实验方案。请填写实验操作,与表中结论相符的预期现象。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H2SO4 ______ 假设2成立
步骤2: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工厂的锅炉用煤常加工成粉末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充分燃烧,进而能够减少煤的浪费,节约能源,选项正确;
B、点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放出热量,所以该反应是一个放出热量的反应,选项错误;
C、潮汐能、氢能、核能均属新能源,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选项错误;
D、将装有某气体的试管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发出爆鸣声,说明该气体中含有氧气和可燃气体,但不一定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选项错误,故选A。
2、A
【详解】
A、农业和园林浇灌改为喷灌、滴灌,可节约用水,此选项表述正确;
B、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泥沙,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为了保护水资源,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加肥皂水不是净化水的方法,是鉴别软水和硬水的方法,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3、C
【详解】
A、煤、石油、天然气称为三大化石燃料,归纳不合理;
B、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归纳不合理;
C,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归纳合理;
D、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不包括电解,归纳不合理;
答案:C。
4、B
【详解】
A.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B.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C. 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D.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B。
5、B
【详解】
A、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可以在使粮食增产的同时减少污染环境,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充分利用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污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A、铝制品变旧变暗是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薄膜能够隔绝铝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对铝其保护作用,所以铝制品变旧变暗后不可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选项错误;
B、打开吸油烟机时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所以发现燃气泄漏不可立即打开吸油烟机,选项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残留的农药化肥污染水体,应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选项错误;
D、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焊接金属时使用氮气作保护气,选项正确,故选D。
7、D
【详解】
①三种气体的制取原理都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都不需要对气体发生装置加热,选项正确;
②二氧化碳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不可用排水法收集,选项错误;
③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收集氢气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项错误;
④三种气体的制取原理都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都可以用相同的发生装置,即固液常温发生装置,选项正确,故选D。
8、C
【详解】
A、干冰是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用于人工降雨,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C、生石灰当干燥剂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D、石油炼制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故选C。
9、C
【详解】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常用作保护气,故A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故B正确;
C、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C错误;
D、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于制作氦气球,故D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
A、为了讲究卫生不用洗菜的水冲厕所,浪费水资源,故选项不符合环保理念;
B、燃烧废弃塑料袋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故选项不符合环保理念;
C、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调至不低于26℃,节约能源,故选项符合环保理念;
D、为抗击病虫害,农业生产中应加大农药使用量,污染水体,故选项不符合环保理念。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

(2) 大 化学性质稳定
(3) 85.47 37 Rb+
【分析】
(1)
①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否;
(2)
①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钛合金的硬度比纯钛的硬度大,更耐腐蚀;
②钛合金焊接时必须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利用了氩气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
(3)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②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m=2+8+18+8+1=37;
③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从而带上1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铷离子,故填:Rb+。
2、
(1)4O
(2)O2
(3)
(4)H2
(5)P2O5
(6)Ar
【解析】
(1)
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个数;4个氧原子表示为4O;故填:4O;
(2)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气分子,故填:O2;
(3)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故填:;
(4)
可作为最理想能源的气体单质是氢气,故填:H2;
(5)
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是:正前负后,然后利用十字交叉法书写,磷+5价,氧-2价,磷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2O5;故填:P2O5;
(6)
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则氩气表示为Ar;故填:Ar。
3、
(1)温室
(2) 石油 太阳能(合理即可)
(3)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CaC2O4 H2O加热失去结晶水 1:1 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CaO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使CaO表面疏松多孔
【解析】
(1)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故填:温室。
(2)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故填:石油;;太阳能(合理即可)。
(3)
①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可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二氧化碳;用足量的石灰乳捕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分析图示信息可知,第一阶段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了18g,则说明减轻的原因是CaC2O4 H2O加热分解失去了结晶水,第二阶段质量减少了28g,则说明产生的气体是CO,第三阶段质量减少了44g,则说明产生的气体是CO2,据此可知该反应所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之比为;分析CaC2O4 H2O的分解过程可知,与CaCO3热分解制备CaO相比,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的CaO具有更好的CO2捕集性能,其原因是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CaO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使CaO表面疏松多孔;故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CaC2O4 H2O加热失去结晶水;1:1;CaC2O4 H2O热分解制备CaO会产生更多的气体,使CaO表面疏松多孔。
4、
(1) 动植物呼吸等 CO2 + H2O = H2CO3
(2)气温升高(冰川融化等)
(3)AB
【解析】
(1)
①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2)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过度排放CO2会导致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冰川融化等;
(3)
A、步行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低碳生活,符合题意;
B、骑自行车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低碳生活,符合题意;
C、开私家车,会燃烧化石燃料,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低碳生活没有帮助,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5、无明显变化 被腐蚀,变软 无明显现象 锌粒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大理石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
【分析】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详解】
植物叶子或果皮:将其放入只有水的瓶中无明显变化;将其放入另一个有二氧化硫的瓶中,被酸腐蚀,变软;
锌粒:将其放入只有水的瓶中,锌与水不反应,所以无明显现象;将其放入另一个有二氧化硫的瓶中,锌和亚硫酸反应,所以锌粒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
大理石:将其放入只有水的瓶中,大理石与水不反应,所以无明显现象;将其放入另一个有二氧化硫的瓶中,大理石和亚硫酸反应,所以大理石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但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因其表面生成亚硫酸钙是微溶物,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点睛】
2、错误
【详解】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此说法不正确。
【点睛】
3、正确
【详解】
将化肥和农家肥综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益,使用化肥容易使土壤板结,该说法正确,故填:正确。
4、错误
【详解】
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气味不同,可以区分,错误。
5、错误
【详解】
温室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的,而乙醇汽油的燃烧会排放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避免温室效应加剧,故该说法错误。
四、计算题
1、(1)有机合成材料;(2)%
【详解】
(1)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PVC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故填:
2、(1)CH4 (2)88g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首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O2 CO2+2H2O,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
(2)根据化学方程式CH4+ 2O2 CO2 + 2H2O可知,CH4与O2的质量比是16:64,可知反应时氧气过量。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 2O2 CO2 + 2H2O
16 44
32g x
x=88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3、 植树造林(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详解】
(1)二氧化硫()中硫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设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为x
答:二氧化硫完全反应生成硫酸的质量为
(3)除火山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加剧酸雨的形成。有利于减少酸雨的措施是植树造林(答案合理即可)。
4、20g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质量不变,反应前碳元素质量4.8g50%=2.4g,设碳酸钙质量为x,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不变,故x=2.4g,x=20g,故填:20g。
5、
(1)乙
(2)解:由题意知,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20.0g+100.0g-119.6g=0.4g
设粗锌中锌的质量为 x
故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答: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65.0%。
【解析】
(1)
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型反应,所以发生装置选乙,故填乙;
(2)
见答案。
五、实验探究
1、有无色液体 澄清石灰水 不正确,燃烧时氧气可以提供氧元素,不能证明秸秆中含氧元素 节约资源
【详解】
[猜想与假设]
秸秆剧烈燃烧,火焰熄灭后观察到瓶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水;再向集气瓶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有无色液体;澄清石灰水。
[反思与评价]
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不正确,这是因为氧气参加了反应,因此无法确定秸秆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故填:不正确,因为氧气参加了反应,因此无法确定秸秆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拓展与应用]
将农作物秸秆制成沼气可以节约资源、减缓环境污染等;甲烷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节约资源,更环保;。
2、H2SO4 Ca(OH)2+SO2═CaSO3↓+H2O 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碳、硫 B中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吸收二氧化硫 B中溶液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K2SO4和NH4Cl 不同意,因为NH4Cl 也和 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没有气泡产生)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后,加入氯化钡溶液 无明显现象(不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
(一)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可以求得物质X的化学为 H2SO4 ,故填:H2SO4;
(2)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沉淀生成,再写化学方程式为Ca(OH)2+SO2═CaSO3↓+H2O,故填:Ca(OH)2+SO2═CaSO3↓+H2O;
(3)根据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可知,A中生成了二氧化硫,发生的现象时,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含有硫元素和碳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出:煤中一定含有碳、硫元素,故填: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碳、硫;
(4)由于二氧化硫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判断含有碳元素,故填:B中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5)高锰酸钾的作用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验证二氧化硫是否被除尽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故填:吸收二氧化硫;
(6)先通过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有二氧化硫,再除去二氧化硫,再验证二氧化碳即可,故B中的溶液褪色,D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故填:B中溶液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
(1)所抽样品的成分有4种可能是KCl和NH4HCO3,也可能是KCl和NH4Cl,也可能是K2SO4和NH4HCO3,也可能是K2SO4和NH4Cl,故填:K2SO4和NH4Cl;
(2)①氯化铵和氯化钾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甲同学先提出先用AgNO3溶液确定是否含有KCl是不合理的,故填:不同意,因为NH4Cl 也和 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要证明假设2成立,只需证明样品中不含碳酸氢铵和硫酸钾即可,可先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若不产生气泡,则说明固体中不含有碳酸氢铵;然后另取少量固体于另一支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溶解,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若不产生沉淀,则说明固体中不含有硫酸钾,假设2成立。故填:无明显现象(没有气泡产生);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后,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不产生白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