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案
课题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序号 1
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及作用。 (重点、难点) 2.理解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难点) 3.掌握血压及脉搏。
学习策略 课前自主预习——提出问题课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末巩固检测——达成目标课后总结反思——升华再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课前自主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一、温故知新上节课学了哪两大知识点?1.血管的种类有哪些? 1.课前自主预习本节知识,识记并掌握基本知识,小组合作画出本节的预习导图,并提出相应问题。2.课前将问题写于黑板“问题窗”中,每小组写一个题目,且不能重复。 培养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2.心脏包括哪几个腔?思考:心脏各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二、情境导入现在正值冬春交替的季节,气温波动大,小明同学因为增减衣物不及时而感冒,引起了扁桃体发炎,需要通过打吊瓶来治疗。思考: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三、学习目标见首页。四、课内探究探究主题一: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54-p55的内容,结合图3.3-12, 完成学案1(1)-1(5)。(二)师问生讲1.什么叫血液循环?2.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哪些?3.体循环的循环路线是什么?经过体循环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4.肺循环的循环路线是什么?经过肺循环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5.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如何联通起来的?二者是否有先后顺序?通过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窗”中提出的问题。 概念性问题:抢答探究性问题:小组讨论,并生成问题。明确本节的重、难点简单问题抢答有难度的问题同桌及组内讨论。对抗组补充或纠正。组间共性问题:班内讨论,自由展示。抢答 师评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师评师评与组内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之前的讲解,组内核对学案的答案,并思考关于血液循环的途径,还有哪些问题。(三)生问师讲1.在循环过程中,血流方向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2.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自己是如何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并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四)生生操练1.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2.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体循环、肺循环。3.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血液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部位和原因。(五)跟踪训练 “情境导入”的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探究主题二:血压和脉搏(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55-p57的内容, 完成学案2(1)-2(2)。(二)师引生思1.关于血压,你想知道哪些问题?(1)什么是血压?测量部位在哪?(2)体检时,测血压后医生在体检报告上写的分数表示什么?如何判断是否正常?2.看到“喜来乐”切脉,你想到了什么?(1)什么是脉搏?在哪测得?(2)脉搏与心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实际,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再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师评教会学生活学活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五、课堂小结PPT展示本节所有知识点。【课末巩固检测】 导测学案“当堂检测”利用ppt出示检测题答案。【课后总结反思】1.引导学生回扣目标,反思有疑问的预习问题。2.绘制本节“学科思维导图”,总结知识要点。3.完成本节作用。 限时独立完成。1.总结本节学习内容,整理预习提纲,形成完整知识框架。2.组内A-C、B-D相互检查本节目标达成情况。3.反思本节的收获与不足。 组内互评学思并重
教后反思 本节知识相对较抽象,在多媒体和学生自制学具的辅助下,能够较好的实现知识的形象化展示,总体来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