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 说课稿(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动物的行为 说课稿(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8 19: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课标中要求学生明确动物获得行为的两种方式,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种行为,初步把握两种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本节课分为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和意义,第二部分为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材的设计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对两种行为的形成,动物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
二、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难点: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遗传性。
三、说教学目标
1.区别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 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维持动物生存的意义。明确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及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异。
上一节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具体怎么区分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没有深刻体会学习行为的意义。所以教学目标侧重于对两种行为的概念、意义的设立。
四、说学情
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些动物的行为,但有一定局限性,以捕食行为为主;对一些常见的行为,区分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学习获得的,但是缺乏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本质的认识。思考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这些让学生独立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五、说教法
本节课的导入从大量的实例人手,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动物行为的概念,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本节主要采用以下教学:设置情境法,课件演示法,资料分析法,分析比较法,讨论交流法。
六,说学法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启示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重视对学生的探究方法的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开头的草原上旱獭,发现危险发出信息的例子,让学生去思考:旱獭的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吗?如果不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然后,教师列举家里养的宠物狗的某些行为,询问学生:狗会吃饭和睡觉、会在指定的地点大小便、会配合主任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是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行为天生就有,有些却要后天的训练,借此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新课的讲授分任务完成。
学习任务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让学生说说划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两种行为的依据,基本上学生都能理解两者的主要区别,也就容易理解两者划分的依据是行为获得的途径不同。然后,让学生把前面提及的狗的三种行为归类,学生非常轻松地就能完成此任务,兴趣自然大增。
接着,播放一段关于小羊吃奶和黑猩猩摘香蕉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加深对两种行为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两种行为的概念。然后由教师总结。
2.学会正确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在对两个概念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并要求学生对每种行为分别举出两个例子,教师巡视指导,看看学生举的例子是否恰当。接着,教师练习题进一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列出六种动物的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汇报答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依次分析,达成共识。
3.两种行为的意义
前面都是对两种行为的初步理解,接着通过一些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的分析,让学生深入探讨这两种行为。
展示小鸟喂鱼和大山雀喝牛奶的资料,在说出各属于哪一类行为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这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着重让学生分析小鸟喂鱼的例子,用具体的例子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利于学生分析问题。
在了解了学习行为的后,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每一种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此时,出示蚯蚓走迷宫与大猩猩摘高处的香蕉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之后,学生达成共识,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学习能力有差异吗?学生联系人类自身,不难得出结论,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的学习能力同样是有差异的。学生深人思考为何学习能力会有差异。教师略作点拨,学生领会到学习能力的差异取决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本堂课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了解,联系实际,畅谈自己今后的学习道路该如何走下去。
学习任务二:了解社会行为
很多动物的一生或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群中度过的。在许多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中,只在每年的生殖季节才能临时聚在一起形成社群,而有些昆虫和哺乳动物则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且复杂的社会中。教师出示大雁迁徙、麝香牛遇到威胁、狒狒群体、蚂蚁巢穴等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营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接着老师总结。最后老师举例说明动物的语言,以及语言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八、说教学效果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引导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行为的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向学生提供资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嘴、多动脑,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总结、归纳。展示图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了顶期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少评价学生的描述正确与否,让他们自主发现,享受成功的喜悦。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才会强烈,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心智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