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咬文嚼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4 21: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咬 文 嚼 字朱 光 潜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呢?     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明确: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结合文章内容,应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题目“咬文嚼字”?从中可看出作者对文字有怎样的感情?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含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锱铢必较( ) 婵娟( )
咬文嚼字( ) 没镞( )
付梓( ) 下乘( )
倒涎( ) 蕴藉( )
岑寂( ) 尺牍( )
剥啄( ) 援例( )
倚靠( ) 圆晕( )zī zhūchánjiáomò zúzǐchénɡxiánjiècéndúbō zhuóyuányǐyùn本文作者是按什么结构组织材料的?
提示:
全文采用的是“分—总”结构。1--7自然段为分析论证部分,运用具体实例来证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及文字联想义运用的两方面;第8自然段为总括全篇。
咬文嚼字
第一部分(1--5)用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实质第二部分(6-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分说第三部分(8)对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总说本文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①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④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⑤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⑥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⑦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⑧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提问:作者说:“……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这样”指的是怎样?文中用什么例子来加以引出、说明的?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郭


字咬文嚼字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明确: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调整句式
比较以下语言: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明确: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的文字表达的感情不同。示例:请用酒 、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句话,各句意味有何不同?1、酒好喝 意思是 酒的味道不错
2、酒喝好 劝客人开怀畅饮
3、喝酒好 适量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
4、喝好酒 质量差的酒可能对身体有害
5、好酒喝 酒的质量不错,可放心饮用
6、好喝酒 批评这个人是酒鬼句式不同,句子的意味不同。 提问:咬文嚼字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果有,作者用什么例子加以论证的? 明确: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李广射虎 (静态)(动态)咬文嚼字贾岛吟诗增减字数品味遣词 阅读课文中对李广射虎这一情景的三种不同的描述,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差异。 明确:增减文字意味不同。笑一笑第一位客人是上海吊丝厂的,
第二位客人是开搪瓷厂的,
第三位客人是鄱阳皮革厂的,
第四位客人是自贡纱厂的,
第五客人是三味书屋的。上吊的上一楼
开搪(膛)的上二楼
鄱(剥)皮的上三楼
自(纱)杀的上四楼的,第五客人??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示例: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第一句话无生命危险,第二句可能要了我的命。示例:1、船长没喝酒;
2、船长今天没喝酒。第二句话增加了“今天”后,就变成了船长只有今天没喝酒。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谁是谁非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自由诵读课文1-5段,说说是否只要是改动的就是绝对的经典。
未必改动的就是绝对的经典。
作者举了三个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句式(增色)
②王若虚改《史记》繁简(失色)
③韩愈改“推、敲”词语(都可以) 一千多年来,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作者朱光潜却不为所动,我们从中能学习到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
一位古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朱光潜这种不迷信古人,不盲从学说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人的不同称谓:人们称胖男人为冬瓜,瘦男人为排骨。人们称胖女人为丰满,瘦女人为苗条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品味妙语大胆想象:1、诗人所处环境:2、诗中人物的活动:3、诗中人的情趣:月明风清,碧泉映月品荼、赏月恬静幽闲、醉情山水
明确: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朗读第7段,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套板反应”是人们的通病,也被称为“公共语言”,平时懒惰惯了,用一些陈词滥调,即成为了“失语”,更可怕的是“集体失语”。所以,推陈出新,要从我做起。
具体办法:①遇事多思考。②刻苦自励,勤奋会造就奇迹。
文章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
精段分析 想一想:炼字的困难之处在什么地方? 炼字该如何“炼”?明确:“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苏轼写诗正面反面咬文嚼字套板反应点铁成金
生发联想“套语”“滥调”
滑于流弊“惟陈言之务去”提问: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应该秉持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说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明确:   刻苦自励艺



美谨严  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
与互相吻合推陈出新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意境不同字眼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善用字的联想
意义(正)套板效应(反)总结: (咬文嚼字)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一字不放松
调整思想和情感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情境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正)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反)为什么怎么样达到艺术的完美(意义)什么是“咬文嚼字”: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文学是艰苦的事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咬文嚼字达到艺术的完美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所以,要
贬义褒用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主 题? 内容启示
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发现创新 探究意蕴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①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②诸葛亮与徐庶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③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待? 提示:
这是两种读书的方法:精读和略读。具体如何,要看什么人读什么书,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为何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月而不用“挂”“升”等词呢? 诗人抓住“平野阔”的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平视前方,因原野空阔,月亮从江边升起,诗人抓住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升出一般,用一“涌”字,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星星垂挂在远天,显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拓展训练:炼字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思考: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