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8: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激情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2、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学常识
3、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初读课文读出味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guō


pàn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众人的团结一致。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译读课文读出内容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条件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城墙不是不高。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多:充足。
而:然后
利:精良。
委:抛弃。
去:离开。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名词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巩固。 
 威:震慑。
兵革之利:指兵器的锐利。
山溪:泛指山河。
以:凭借,依靠。
故:连词,因此,所以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畔:通“叛”,背叛。
之至:到达极点。
顺: 归顺,服从。
至:意思是“极点”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 凭借。
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译文: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2课时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你能列举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课导入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
池非不深(古义: 今义: )
通假字:畔(pàn),通“叛”,背叛。
细读课文积累知识
城,内城;郭,外城
去,离开。
往,到
护城河。
指水塘
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2)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条件
锐利
的,助词

代词,指得道者。
代词,代指这座城。
(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以怪之矣:
(4)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巩固
固执,顽固
原来,本来
内城
城墙
(5)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了。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论据
类推
结论
论证方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
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
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
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
而扩大到治国。
4、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是逐层深入地说理,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
如: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这组句子构成排比句,从防御
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
强烈,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有利表现中心。
小结: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举例说明。
98年,我们经历的洪涝灾害,面对灾难,他让世界看到了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担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强大,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但集中起来会是多么壮美。

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疫情,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悲壮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
08年汶川地震,温总理察看灾情,心系灾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举例说明。
悟读课文拓展延伸
19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⒈、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⒉、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
C
4、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凭”、“靠”讲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5、对“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帮助的人少的最顶点,连亲戚都不挨边。
B.帮助的人少的最顶点,连亲戚都背叛他。
C.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背叛他。
D.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不挨边。
C
6、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C
7、美国在人权问题上使用双重标准.2001年4月18日在日内瓦第57次世界人权大会上,它提出的针对中国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议案第10次遭到否决,这真是“ , 。"(用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原句回答)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非常感谢收看
第1课时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