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9 18:5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走进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中宰相”陶弘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时代背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共同
耸入云端
四季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地鸣叫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实在
人间
南朝谢灵运

欣赏、领悟
…的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阳快要落山了,在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2、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
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
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动静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同学们
独立思考找一找文章中动静结合的例子。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画面: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文章主旨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露从今夜白, 。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
补充写“月”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
对影成三人
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寄愁心与明月
月是故乡明
天涯共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要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行乐
…的人
于是,就
就寝,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朗读课文,初探心境
苏轼当晚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赏月的?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
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
感受到。
作者的孤独之感从何处可以体现,在文中找出,感受苏轼的孤独?
①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②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③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④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
心境——平静、悠闲、恬淡……
词语——欣然、闲人……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
本文中最传神的写景语句是哪句?画出来,理解赏析。
品味佳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再读文章,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滴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资夜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比较两篇文章,他们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录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