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30 21:42:19

文档简介

(共4张PPT)
重视设计 指向工程
《自制喷水壶》评课
一、引出问题贴近生活 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1.本节课陈老师用生活中常见的喷水壶为什么会喷水作为导入,引导孩子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喷水壶中的水是空气挤出来的吗?
我们的科学学习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用生活中的物品提出问题更贴近学生生活。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为学习空气占据空间提出学习的需求。
二、提出学习需求 搭建学习支架
为研究是不是空气把水挤出这一问题,陈老师引导学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事实,进行了几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实验分为无孔塑料杯倒扣,有孔塑料杯倒扣,向有孔的塑料杯内打气,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的理解与解释。
和常规的课有所区别,本节课是为了研究喷水壶喷水的原因提出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学习需求进而产生学习动机的,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的同时也学习了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知识。
三、自制喷水壶 重视设计
3.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后,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喷水壶。学生从设计—讨论—制作—反思等过程,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一次项目的学习。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核心知识】:空气能占据空间。
【核心大概念】: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素养目标】: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模型图进行直观、清晰地表达交流。
【公开成果】:喷水壶装置的设计
【挑战要求】: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一个喷水壶,即想办法让更多的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从而把水给挤出来。
【基本要求】:1.不能吸或吹吸管,用打气筒往瓶子里打入空气;2.慢慢拉和推打气筒。
【达成目标的学习策略或支架】:知识支架:探究空气会占据空间的性质;表达支架:模型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能占据空间。
※科学探究:
1.通过压杯入水的实验探究空气会占据空间的性质。
2.能够基于所学新知自制喷水装置,并能够解释出现的现象。
※科学态度:
1.能够在挑战中小组合作,共同研讨。
2.能够基于现象进行反思,有目的地进行改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链接生活,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喷水壶,学生演示喷水壶的使用方法。
2.学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按压打气杆以后,是谁把瓶子里的水挤出去了?
预设:空气把水从瓶子里挤出去。
出示任务:学生自己通过自制喷水壶探究喷水壶喷水的秘密。
二、(知识支架)探究:探究空气会占据空间
1.过渡:学生认为空气是喷水的关键,产生研究空气的需求。
2.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倒掉一半水、倒空水并并倒置的杯子,提问:谁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3.思考:如果把空杯子竖直向下慢慢压入水中,思考水是否会进入杯子?
教师提供两个杯子(1号杯无孔;2号杯有孔),交流记录要求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拍照。
5.交流:
(1)竖直压入水中后,我们观察到:
1号杯里,( )占据了杯子里绝大部分的空间。
2号杯里,( )占据了杯子里绝大部分的空间。
(2)两次实验的现象相同吗?我们会解释吗?
6.思考:如果往小孔里打气,会出现什么现象?
视频演示,并肯定学生最开始的猜测,明确空气能把水挤出去是利用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性质。
三、自制喷水壶,任务挑战
1.出示材料:半瓶水、有孔的盖子、长吸管(可插入水中)、短吸管(不能插入水中)、橡皮泥、打气筒。
2.明确成功标准和注意事项:
(1)成功标准:每打一次气,都有较多水被挤出。
(2)注意:不能用嘴吸和吹吸管;使用打气筒时慢慢推和拉。
(3)先思考,再动手挑战。
3.教师指导记录表的记录。
4.学生先思考如何设计,再选择材料进行挑战,教师巡视拍摄拍照。
5.交流:
(1)我们如何组装的?
(2)成功:空气是怎么把水从瓶子里挤出去的?
失败:空气为什么没有把水挤出去?
四、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透明的喷水壶,学生对比自制喷水壶,发现差异,继续改进。
2.教师出示塑料空气包,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更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