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法课堂模式备课设计
备课教师
姚晓雪
时 间
2013 年3月 15日
科 目
生物
课 题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重点: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
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预习目标(问题化)
看书24页图3.2-1,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还有哪些作用?
2.肺泡有哪些是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3.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
探究与研习目标(问题化)
1.看书24页图3.2-1,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还有哪些作用?
2.肺泡有哪些是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3.用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再深深地呼气,你有什么感觉?
反馈训练设计
课后练习
练习册本节作业
导 学 过 程
课 堂 流 程
知 识(目 标)解 析
(对重要知识易错点解析后设航程预警)
学生参与
措 施
(课前导入)
一、目标呈现
呈现预习目标(可先用小黑板写好)
二、自主学习
大家先看教材,独立完成预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预习1目标内容,形成共识。
四、展示提升
呈现展示目标
小组讨论。
学生将学习成果探究1—8展现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巡查学习并找出问题。各组逐一展示。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预习2、3目标内容,形成共识。
四、展示提升
呈现展示目标
小组讨论。
学生将学习成果探究1—8展现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巡查学习并找出问题。各组逐一展示。
五、检测反馈
六、总结提炼
一、导入新课
和第一章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里按照一定的路线“旅游”并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一样,空气也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人体中转一圈,并发生着变化。这节,我们和空气一起到人体中进行探险。
二、预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预习目标任务看书上内容)
(一)学生结合课本23页呼吸系统示意图,自学课本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二)小组讨论展示
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1)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a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 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b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A、肺泡数目多。B、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 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
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一)、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思考: 1、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2、什么是呼吸运动?
(二)、小组讨论展示:
1、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
肺内气体呼出体外。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肺通气肺通气肺通气。 2、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三、拓展练习:
1、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
宝宝第一次真正的呼吸。脱离的羊水和脐带的供给的一种转换。证明宝宝可以用口鼻呼吸了
2、吸气与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是什么关系?
相等。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领学生对本堂内容进行总结。
听老师导入
学生熟悉目标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整理、完成学习目标涉及的内容。
学生小组内热烈讨论及交流,说出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
学生对展示目标讨论,并对本组要展示的目标形成结果。
学生板书。
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让学生相互督促,相互学习。
展示组一个同学主要展示,本组同学可先补充,其他组同学再补充,各抒己见。
学生要说出内容并指明在书上的哪里。提倡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每展示的学生必须认真观看,作好笔记,有异议要及时积极地表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叉批改,组长汇总,老师到各组了解情况。
学生总结并完善。
检查情况
检查时间
检查评价
检查人
课 后 反 思
(从“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课堂氛围”、“知识解析的落实”、“课堂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从“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两个方面填写。)
亮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生对综合性较强、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
(2)一些差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如不爱发言,即使发言,也说得,分析问题不够深入。
(3)知识落实不是很到位,如一些同学笔记作得很好。
(4)课堂氛围看似很热闹,但一些同学还是南郭先生,没有多大收获。
改进办法:
(1)教师设计问题尽量紧扣教材,注重基础,降低难度。
(2)可在课外多与学生谈心,尽可能消除学生怕说障碍。
(3)上课教师多多提醒同学作笔记。
(4)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