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习总书记指出,人类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下列做法违背“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理念的是
A.分类回收垃圾 B.提倡用餐光盘行动
C.排放核废水入海 D.合理开发金属资源
2、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或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都是耗能少、廉价获取氢能的理想途径
B.乙醇汽油的使用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釜底抽薪”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工业上进行高炉炼铁时,固体原料从高炉下方加入,空气从上方通入
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形象解读了“碳达峰”和“碳中和”。下列措施不符合上述发展理念的是
A.优先选乘公共交通 B.随手关闭电源
C.尽量用一次性餐具 D.使用节能灯泡
4、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化学素养,下列对知识的整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环保
①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②可以用手接触实验室中无毒的药品 ①保护水资源一一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与农药 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一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
C化学概念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②纯水一定是软水,软水不一定是纯水 ①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一一原子、分子、离子 ②三种可加热仪器一一试管、量筒、烧杯
A.A B.B C.C D.D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天然气难溶于水,可用作燃料
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使硬水软化
6、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21世纪能源”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可燃冰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热值高等优点。但是,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沉积物和陆地冻土的岩石中,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所以,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目前,可燃冰的开发尚处于试验性开采阶段。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可燃冰”容易保存 B.甲烷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
C.“可燃冰”其实就是一种气体 D.“可燃冰”是纯净物
7、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关爱生命和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推广公筷行动,减少疾病传播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水土污染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空气污染 D.变质的食物加热杀菌后食用,减少浪费
8、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其目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及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A.将农田中的玉米秸秆就地焚烧
B.外卖、网购等包装用品分类回收,综合利用
C.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D.增高烟囱排放工厂中的废气
9、包头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下列不符合创建文明城市的做法是
A.垃圾分类回收,增强环保意识 B.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C.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D.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10、下列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A.风能发电 B.粮食酸酒 C.燃煤脱硫 D.可燃冰做燃料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现有发现或人工合成的大多数物质都含有碳元素。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数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碳海绵”是超轻的固体材料(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麦穗上的碳海绵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麦穗上的碳海绵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4)石墨烯具有坚硬、透光性好、导热性强等特性。如图是通过实验测得的石墨烯层数与导热能力间的关系。分析图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_。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______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4)二氧化碳增加虽然会导致温室效应,但在生活和生成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可做______(举一例)。
3、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和天然气,其燃烧是温室气体产生的重要来源 B.风能、潮汐能和______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4、10月19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2021)”在城市绿心活力汇举行。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和天然气。
(2)论坛介绍绿心公园多处屋顶粘贴了柔性光伏,每年可发电46万度。除太阳能外,下列利用了新能源发电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风能发电
B.地热能发电
C.潮汐能发电
(3)论坛介绍将CO2渗透到水泥混凝土和砂浆中,与氢氧化钙反应达到永久固碳目的。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倡导“低碳”生活,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双面使用纸张 B.垃圾分类处理
C.自带布袋购物 D.多用一次性餐具
5、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如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
(1)用科学的观点分析以上“碳循环”,其中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
A.变化观:动植物都在参与碳循环
B.守恒观。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平衡观:碳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氧原子的总数增加
(2)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是因为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__(填元素符号)。现代家庭主要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中国承诺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正在研究的方法有:
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CO2的容器,但会引起海水酸化等。
地质封存:将CO2压入特定的地质构造中。
矿石固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
①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在下降,其原因是:______。
②地质封存时,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______。
③矿石固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基本反应类型)
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你的做法是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化石燃料和石油属于包含关系(_____)
2、羊毛、棉花、塑料、橡胶都是有机合成材料(____)
3、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_____)
4、废弃的生石灰会带来“白色污染”(______)
5、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瓦斯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存在煤矿坑道中。当煤矿坑道中瓦斯气达到一定浓度范围,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CH4与O2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爆炸最强烈。求煤矿坑道中瓦斯爆炸最强烈时CH4的体积百分含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
2、 “洗衣凝珠”是由一层薄膜包裹洗衣液制成的新型洗涤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可溶于水的聚乙烯醇(PVA)塑料。
(1)PVA塑料属于______(填“合金”或“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是合成PVA的原料之一,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______。
3、日前武汉市家庭管道气所输送的燃料为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若甲烷不完全燃烧,火焰为黄色,同时产生炭黑、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因此在使用天然气时应尽量使其完全燃烧。
(1)若家中燃气灶燃烧时火焰为黄色,则应该把燃气灶的进风口(进空气的阀门)调______(填“大”或“小”)
(2)若完全燃烧3.2 g甲烷,需要氧气的质量至少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某纯净物X 32g在160g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 + 2O2 CO2 + 2H2O
请完成下列问题: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2)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5、某工厂每天要燃烧含硫1.6%的烟煤100t.求:
(1)每年(以360天计算)共排放出多少吨二氧化硫?
(2)若用氧化钙做固硫剂在煤燃烧过程中生成稳定的硫酸盐,则每年需要氧化钙多少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SO2+O2═2CaSO4)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刷毒品氰化钠(NaCN)在天津爆炸的事故中给大家带来恐惧,氰化钠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剧毒,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即可让人中毒死亡,可以利用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洗涤转化成无毒物质。请根据题意进行如下探究:
(1)含氰化钠的废水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排放。
(2)常温下,氰化钠能与过氧化氢、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某一种刺激性气体,大大降低其毒性。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说明碳酸氢钠的一种用途为_____。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体是什么呢?
[做出猜想]同学们纷纷提出了猜想:
①二氧化硫;②氢气;③氨气(NH3)
[实验探究]大家经过讨论否定了猜想①和②,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
(3)小组同学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收集到该刺激性气体的试管中。发现试纸变蓝。
[得出结论]猜想③是正确的结论。请写出氰化钠能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较高的煤而形的,某兴趣小组同学为验证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CaSO3)和水。写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上述资料,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I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步骤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反思与交流)
(1)小红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2)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同学们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方案(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①图中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
②若要得出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结论,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 分类回收垃圾,促进资源再生,做法符合该理念;
B. 提倡用餐光盘行动节约资源,做法符合该理念;
C. 排放核废水入海会造成海水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做法不符合该理念;
D. 合理开发金属资源可以节约资源,做法符合该理念。
故选:C。
2、B
【详解】
A、电解水或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耗能多,不属于廉价获取氢能的理想途径,错误。
B、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醇汽油的使用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正确。
C、“釜底抽薪”是为了清除可燃物,错误。
D、工业上进行高炉炼铁时,固体原料从高炉上方加入,空气从下方通入,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优先选乘公共交通,符号上述理念;
B、随手关闭电源,节约能源,符合上述理念;
C、尽量用一次性餐具,浪费资源,不符合上述理念;
D、使用节能灯泡,节约能源,符号上述理念;
答案:C。
4、C
【详解】
A、①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正确;
②实验室中不可用手接触任何药品,不可以用手接触实验室中无毒的药品,错误。
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①化肥与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农业上不能禁止使用化肥与农药,只能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错误;
②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确。
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正确;
②纯水不存在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一定是软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不一定是纯水,正确。
知识整理的内容完全正确,符合题意;
D、①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原子、分子、离子,正确;
②量筒不能加热,试管、烧杯可加热,错误。
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
A、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
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碱性较强,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颜色、气味和部分可溶性杂质,煮沸或蒸馏可使硬水软化,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
答案:A。
6、B
【详解】
A、可燃冰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不易保存,错误;
B、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正确;
C、可燃冰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错误;
D、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可燃冰”含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错误。
故选B。
7、D
【详解】
A.推广公筷行动,减少疾病传播,该做法可取。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水土污染,可以保护环境,该做法可取。
C.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空气污染,可以保护环境,该做法可取。
D.变质的食物已经生成有毒物质,加热杀菌后仍不可以食用,该做法不可取。
故选:D。
8、B
【详解】
A、将农田中的玉米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NO2、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B、外卖、网购等包装用品分类回收,综合利用,能够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符合题意;
C、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会释放较多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D、增高烟囱排放工厂中的废气,不能起到净化废气的作用,仍然会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9、B
【详解】
A、垃圾分类回收,增强环保意识,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污染空气,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可以净化空气,减少沙尘暴天气发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提倡公交出行,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详解】
A.风能发电是由风能转化为电能,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故A正确;
B.粮食酿酒的过程是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过发酵作用再转化为酒精,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错误;
C.燃煤脱硫涉及反应: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二氧化硫、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故C错误;
D.可燃冰做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二氧化碳的产生,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
(1)石油
(2)
(3)ABC
(4)石墨烯层数在5层以内时,一层时导热能力最好,三层时导热能力最差
【解析】
(1)
三大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石油。
(2)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A、碳海绵具有多孔的结构,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所以具有吸附性,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麦穗上的碳海绵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所以可重复使用麦穗上的碳海绵,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所以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BC。
(4)
由图可知,石墨烯层数在5层以内时,一层时导热能力最好,三层时导热能力最差。
2、
(1)CO2
(2)石油
(3)光合
(4)化工原料、气体肥料、制冷剂等
【分析】
(1)
“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
化石燃料的过渡使用会造成温室效应加剧,故填石油;
(3)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
(4)
二氧化碳可用作工业原料、制冷剂、气体肥料等用途。
【点睛】
3、石油 太阳能(核能等)
【详解】
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B、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4、
(1)石油
(2)ABC
(3)
(4)ABC
【解析】
(1)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
(2)
新能源有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故选ABC。
(3)
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4)
A. 双面使用纸张,利于节约资源,正确;
B. 垃圾分类处理,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正确;
C. 自带布袋购物,利于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正确;
D. 多用一次性餐具,不利于节约资源,错误。
故选ABC。
5、
(1)ABC
(2) C CH4+2O2CO2+2H2O
(3) CO2+H2O=H2CO3 温度升高,碳酸分解 减小 化合反应 公交出行
【解析】
(1)
A、动植物都通过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在参与碳循环 ,正确。
B、碳循环属于化学变化,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正确。
C、碳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自然界中氧原子的总数不变,错误。
故选:ABC。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是因为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天然气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C;CH4+2O2CO2+2H2O。
(3)
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是CO2+H2O=H2CO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在下降,其原因是温度升高,碳酸分解,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故填:温度升高,碳酸分解。
②将二氧化碳压入特定的地质构造中地质封存时,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减小,故填:减小。
③氧化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反应多变一,矿石固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如公交出行,故填:公交出行。
三、判断题
1、正确
【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点睛】
2、错误
【详解】
羊毛和棉花属于天然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错误。
3、正确
【详解】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正确。
4、错误
【详解】
“白色污染”是由废弃塑料引起的,与废弃的生石灰无关,叙述错误,故填错误。
5、正确
【详解】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材料,正确。
四、计算题
1、9.5%
【详解】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由题意:同温同压时,气体分子个数比等于其体积比,则甲烷和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2时,爆炸最强烈,设CH4的体积为V1,空气的体积为V2,则O2的体积为V2×21%。
由V1:V2×21%=1:2;解得:V1:V2=21:200
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为:
答:当CH4的体积百分含量为9.5%时,瓦斯爆炸最强烈。故填:9.5%
2、(1)有机合成材料;(2)%
【详解】
(1)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PVC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有机合成材料
(2)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其计算式为;故填:
3、(1)大
(2)12.8g
解:设需要氧气质量为x。
x=12.8g
答:需要氧气质量12.8g。
【详解】
(1)燃气灶燃烧时火焰为黄色,说明氧气不足,应该把燃气灶的进风口调大,故填:大。
(2)见答案。
4、(1)CH4 (2)88g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首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2O2 CO2+2H2O,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H4;
(2)根据化学方程式CH4+ 2O2 CO2 + 2H2O可知,CH4与O2的质量比是16:64,可知反应时氧气过量。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H4+ 2O2 CO2 + 2H2O
16 44
32g x
x=88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5、(1)1152t(2)1008t
【解析】
(1)设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硫的质量为:100t×1.6%×360=576t,
S+O2SO2,
32 64
576t x
=,
x=1152t,
答:每年(以360天计算)共排放出1152t二氧化硫.
(2)设需要氧化钙质量为y,
2CaO+2SO2+O2═2CaSO4,
112 128
y 1152t
=,
y=1008t,
答:每年需要氧化钙的质量为1008t.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实验探究
1、不能 食品发酵粉等 反应物不含硫元素 氢气无气味
【详解】
(1)由于氰化钠具有毒性,不能直接排放;
(2)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可做食品发酵粉(或治疗胃酸过多等);
实验探究:
大家经过讨论否定了猜想①和②,理由分别是反应物不含硫元素、氢气无气味。
(3)得出结论:
氰化钠能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成分的猜测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
2、H2O SO2+Ca(OH)2= CaSO3↓+H2O 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充分吸收二氧化硫,排除干扰 装置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中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或不完全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硫、氧、钾、锰、氢的原子个数分别是5、20、2、2、4,反应前硫、氧、钾、锰、氢的原子个数分别是5、18、2、2、0,则X中应含有2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X的化学式是H2O。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它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CaSO3)和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Ca(OH)2= CaSO3↓+H2O。
[反思交流]
(1)根据资料,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褪色,根据步骤I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知煤燃烧有二氧化硫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煤中含有硫元素,但是步骤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因为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小红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合理的理由是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2)
①根据题意可知要验证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需要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故图中装置C的作用是充分吸收二氧化硫,排除干扰或验证二氧化硫是否被除尽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合理即可)。
②由上分析可知,若要得出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结论,先通过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有二氧化硫,再除去二氧化硫,再验证二氧化碳即可,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B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中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或不完全褪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