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定向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20日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为办成一届安全、绿色奥运会,奥运场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废弃口罩应集中处理 B.厨余垃圾就地掩埋处理
C.运动器械要适时消毒 D.室内比赛场馆保持通风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94% B.使用天然气作燃料能避免温室效应
C.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CO2 D.空气质量指数越小说明空气质量越优
3、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尾气污染
B.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C.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CO2
D.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部分描述错误的是
A.灼烧羊毛:闻到一股烧毛发的焦糊味
B.浓盐酸敞口时,瓶口会产生白烟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铁: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D.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纸上显出黑色字迹
5、分类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A.木炭、活性炭都是碳的单质 B.冰和干冰都属于氧化物
C.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D.煤、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
6、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物质属于新能源的是
A.可燃冰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7、习总书记指出,人类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下列做法违背“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理念的是
A.分类回收垃圾 B.提倡用餐光盘行动
C.排放核废水入海 D.合理开发金属资源
8、生活处处皆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用灼烧的方法,能鉴别羊毛和纯棉制品
B.向食盐中添加含碘化合物,可预防缺碘性甲状腺肿大
C.适量食用含铁食品,可预防骨质疏松症
D.碘遇淀粉变蓝,所以可用碘水检验淀粉
9、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 加水溶解,并触碰容器壁
B 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 加足量的锌粉,过滤
C 鉴别H2、CH4两种气体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D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 加稀盐酸,观案是否有气泡冒出
A.A B.B C.C D.D
10、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天湖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第七单元之后懂得了,氢气被称为理想的能源是因为______(一条即可),“釜底抽薪”能起到灭火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2、氢气是清洁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验室制取的方程式为______。
(2)使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等产生的称为“绿氢”,有研究表明,电解液氨)也可以直接分解为和,制备等量比电解水的能耗低。求分解产生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
(3)用与反应生成可储存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其阴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
(4)用“绿氢”直接炼铁是氢能革新型工艺的典型代表,写出与加热条件下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3、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矿物燃料包括:煤、______和天然气。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燃烧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目的是______,使燃料充分燃烧;化石燃料燃烧会有CO2、SO2、CO等气体的排放,其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是______(填名称),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填名称)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温室气体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除煤和天然气外,还有___。
(2)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物质是___(填化学式)。
(3)厨房里“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___(选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4)干冰可用于“温控保鲜”,利用干冰的性质是___。
(5)远程运行的运载火箭动力由高氯酸铵提供,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4ClO4=N2↑+Cl2↑+2O2↑+4X,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
(6)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证实构成月幔的主要物质之一是Fe2SiO4,已知Fe2SiO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5、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它们的主要成分都含_________元素,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产生的________降雨时会形成酸雨。
(2)捕集、利用和封存CO2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途径,矿物质碳化封存的反应之一是氧化镁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氢、煤油等。氢气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的原因之一是______;煤油是_____的产品,为使煤油充分燃烧,一是要有足够的氧气,二是要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我们可以用灼烧的方法来区分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____)
2、人类需要的能量都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_____)
3、所有塑料都容易燃烧并产生有毒气体(____)
4、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_____)
5、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_____)
四、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火力发电厂用燃煤进行发电,由于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所以该发电厂采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大气,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2SO2+O2 2CaSO4+2CO2。若处理2 000 t这种废气(假设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全部被吸收),理论上需要62.5 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
请回答:
(1)若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
(2)所吸收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要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海世博会也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轿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汽车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汽车所用燃料主要是汽油,汽油的成分复杂,同甲烷(CH4)替代汽油进行计算(含碳量比汽油略低)。公共汽车和小轿车耗油量(均以汽油为燃料)和载客人数如下:
公共汽车 小轿车
百公里耗油量/kg 18 9
平均载客人数/人 30 2
请计算:乘公共汽车行驶一百公里,人均排放二氧化碳 kg;乘小汽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乘公共汽车的 倍。
通过计算,谈谈为实现“低碳”生活理念,你的做法是什么?(答出两点即可)
3、用电石(主要成分为)与水反应可制取乙炔,最终还可得到电石渣。某电石渣中含氢氧化钙,其余为杂质,此电石渣可用于处理电镀厂排出的酸性废水。请完成:
(1)乙炔()是生产聚氯乙烯的重要原料。聚氯乙烯属于_______材料(填合金或有机合成或无机非金属或复合)。
(2)100kg上述电石渣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_。
(3)用上述电石渣处理含硫酸的酸性废水(假设电石渣中的杂质、废水中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求至少需要这种电石渣的质量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4、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卷土重来。过氧乙酸(CH3COOOH)是杀灭生活环境的病毒的主要消毒剂之一,工厂制备过氧乙酸的方法为:。
(1)CH3COOH和 CH3COOOH都属于______(选填“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或“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2)CH3CO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3)等质量的CH3COOH和CH3COOOH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5、2020年5月5日晚18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首次飞行任务,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也称“冰箭”,因为火箭肚子里装了满满的深低温液氢液氧燃料。请回答:
(1)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应攻克的难题是_ ____。
(2)计算每1kg液态氢充分燃烧需要的助燃剂液氧的质量是多少?
()
五、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1)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2)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猜想与假设)甲:CO2 H2O 乙:CO H2O
丙:NH3 CO2 H2O 丁:CO2 CO H2O
你认为______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_______。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由此推断____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
2、我国塑料购物袋的年消耗量很大,废弃塑料的处理亟待解决。回答下列问题。
(1)购物袋等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可能会造成的一种环境污染是____________。
(2)小林尝试用焚烧法对某类塑料购物袋(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进行处理,并将燃烧产物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吸收。
(查阅资料)I.聚氯乙烯的化学式为(C2H3C1)n
Ⅱ.氯化氢气体会污染环境
Ⅲ.
①聚氯乙烯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②将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全部通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得到吸收液,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林对吸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吸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进行实验1)取吸收液少许置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变红色,说明溶液呈_____性。
(猜想)猜想1:NaCl、NaOH、Na2CO3
猜想2:____________。
猜想3:NaCl、Na2CO3、NaHCO3
猜想4:NaCl、NaHCO3
(进行实验2)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小林观察到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猜想1正确。
(交流反思)实验结束后,小林对吸收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方案是____________,然后倒入废液缸。咨询老师后,小林获悉废弃塑料的资源化回收是减少环境危害的最好方法。
(3)聚氯乙烯的生产需要用到氯气。工业上获取氯气的方法是电解饱和食盐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某工厂需生产14.2t氯气(Cl2),至少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多少吨?_____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废弃口罩应集中处理,防止病菌传染,正确;
B、厨余垃圾应该集中后统一处理,错误;
C、运动器械要适时消毒,正确;
D、室内比赛场馆保持通风,利于空气清新,正确。
故选B。
2、D
【详解】
A、二氧化碳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错误。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不能避免温室效应,错误。
C、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
D、空气质量指数越小说明空气质量越优,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A、乙醇比汽油更易完全燃烧,且不会产生氮的氧化物,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尾气污染,正确。
B、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以增加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正确。
C、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错误。
D、石油炼制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正确。
故选C。
4、B
【详解】
A.灼烧羊毛:闻到一股烧毛发的焦糊味,选项描述正确。
B.浓盐酸敞口时,瓶口会产生白雾(挥发的氯化氢气体遇到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选项描述错误。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氧化铁: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选项描述正确。
D.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纸上显出黑色字迹(浓硫酸有脱水性),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B。
5、A
【详解】
A、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为碳的单质,木炭和活性炭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冰由水分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者均是氧化物,故B正确;
C、生铁和钢都是铁碳合金,属于铁合金,故C正确;
D、煤、石油、天然气为化石燃料,故D正确;
故选A。
6、B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可燃冰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不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
故选B。
7、C
【详解】
A. 分类回收垃圾,促进资源再生,做法符合该理念;
B. 提倡用餐光盘行动节约资源,做法符合该理念;
C. 排放核废水入海会造成海水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做法不符合该理念;
D. 合理开发金属资源可以节约资源,做法符合该理念。
故选:C。
8、C
【详解】
A、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纯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纯棉制品,不符合题意;
B、向食盐中添加含碘化合物,可补充碘元素,预防缺碘性甲状腺肿大,不符合题意;
C、适量食用含铁食品,可补充铁元素,预防缺铁性贫血,符合题意;
D、碘遇淀粉变蓝,所以可用碘水检验淀粉,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故加水溶解,并触碰容器壁可以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正确;
B、锌可以和氯化亚铁、氯化铜反应,把原物质也反应掉了,不符合除杂原则,不正确;
C、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产生蓝色火焰,不能通过观察火焰来鉴别氢气和甲烷,不正确;
D、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加入稀盐酸都产生气泡,故不能通过加稀盐酸,观案是否有气泡冒出方式来检验碳酸根离子,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10、B
【详解】
A.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B.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C. 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D.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产物无污染等 撤离了可燃物
【详解】
氢气的热值高,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故氢能是理想的能源;
“釜底抽薪”能起到灭火的根本原因是撤离了可燃物,没有了可燃物就无法燃烧。
2、
(1)
(2)3:1
(3) -1 2
(4)
【解析】
(1)
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氨气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氮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产生的H2和N2的分子个数比为3:1;
(3)
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氢元素的化合价为(+2)+(x×2)=0,x=-1,故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得到一个单位负电荷后形成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故其阴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4)
氢气与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
(1)石油
(2)
(3) 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解析】
(1)
三大矿物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2)
甲烷在空气中与氧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填:
(3)
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产生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会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所以方程式为:
4、
(1)石油
(2)CO
(3)元素
(4)干冰升华吸热
(5)H2O
(6)+2
【解析】
(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填石油;
(2)
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化学式为CO;
(3)
物质宏观是由元素组成的,厨房里“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碘元素;
(4)
干冰为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故可用于“温控保鲜”;
(5)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后氮原子都是2个,氯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氢原子是8个,反应后应该是8个,其中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氧原子是8个,反应后应该是8个,其中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故X的化学式为H2O;
(6)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计算Fe2Si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则有2x+(+4)+(-2)×4=0,x=+2,故Fe2Si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5、
(1) 碳C 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或SO2、NO2)
(2)
(3) 制取成本高(或运输贮存困难) 石油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
(1)
化石燃料中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元素,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与水、氧气反应形成硫酸、硝酸,形成酸雨。
(2)
反应物是MgO 、CO2,生成物是MgCO3,所以化学方程式是MgO+CO2=MgCO3。
(3)
氢气制取随原料来源广泛,但制取需要大量能量,制取成本高。氢气分子体积较小,运输贮存困难,所以氢气目前还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大规模使用。煤油是石油的产品。物质燃烧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和与氧气充分接触,即为使煤油充分燃烧还可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点睛】
三、判断题
1、正确
【详解】
燃烧后,天然纤维有纸燃烧的气味或烧焦羽毛的气味,都可以碾成灰;合成纤维有刺激性气味,不会完全碾成灰甚至直接缩成体积小的物质,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正确。
2、错误
【详解】
人类需要的能量大多数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还能通过其它能源获得,如风能,太阳能,故错误。
3、错误
【详解】
有一些塑料含有氯等元素时,它们燃烧时会生成有毒的物质,并不是所有塑料都容易燃烧并产生有毒气体,如聚乙烯塑料燃烧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故错误。
4、正确
【详解】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正确。
5、错误
【详解】
煤的干馏有焦炭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四、计算题
1、 (1)酸雨;(2)1.6%
【详解】
(1)若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形成酸雨;(1)设废气中SO2的质量为x。反应所用CaCO3质量:62.5 t×80%=50 t
200 128
50 t
,=32 t
答:所吸收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是1.6%。
2、1.65 7.5 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少乘私家车;随手关灯;节约纸张;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使用新的替代能源等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
设公共汽车、小轿车行驶一百公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Y.
CH4+2O2 CO2+2H2O,CH4+2O2 CO2+2H2O.
16 44 16 44
18kg X 9kg Y
16:44=18kg:X
16:44=9kg:Y
X=49.5kg;Y=24.75kg.
乘公共汽车行驶一百公里,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9.5kg÷30=1.65kg.故填:1.65.
乘小汽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4.75kg÷2=12.375kg.
乘小汽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的质量是乘公共汽车的倍数为:12.375kg÷1.65kg=7.5倍.故填:7.5.
为实现“低碳”生活理念,人们应该做到:多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少乘私家车;随手关灯;节约纸张;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使用新的替代能源等.
3、(1)有机合成;(2)92.5;(3)160kg
【详解】
(1).聚氯乙烯是塑料中的一种,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2)电石渣中含氢氧化钙,其余为杂质,100kg上述电石渣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92.5%×100kg=92.5kg;设至少需要的质量为x,由Ca(OH)2+H2SO4 ==== CaSO4 + H2O,可得
74 98
x 196kg
74/x=98/196
X=148kg
电石渣的质量=148kg÷92.5%=160kg
答:略
4、
(1)有机小分子化合物
(2)76
(3)38:45
【分析】
(1)
CH3COOH和 CH3COOOH都属于含碳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小于一万,属于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2)
CH3CO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4+16×3=76。
(3)
设CH3COOH和CH3COOOH质量均为m,则等质量的CH3COOH和CH3COOOH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1)氢能源的贮存和运输问题 (2)设每1千克液态氢充分燃烧需要的助燃剂液氧的质量为x,则
x=8kg;
答:每1千克液态氢充分燃烧需要的助燃剂液氧的质量为8kg。
【详解】
(1)现在最理想的制取氢气的方法是通过太阳能和催化剂使水分解,所以现在主要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催化剂,氢气贮存、运输不安全,这都是导致氢气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应攻克的难题是氢能源的贮存和运输问题;
(2)详见答案。
五、实验探究
1、丙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否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会影响实验的检验 丁 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详解】
[猜想与假设]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氮元素,反应后不可能生成氨气,所以猜想丙是错的,故填: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实验探究]
(1)A、B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混合气体通过B,再经过装置A,若无水CuSO4变蓝,可能来自于甲烷燃烧的产生的,也可能是从石灰水中挥发出来的,无法判断,所以影响水的鉴别,故填:否;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由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将会影响到甲烷燃烧的产物鉴别,所以用纯净的氧气,故填: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会影响实验的检验。
(3)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甲烷燃烧有水生成,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黑色的氧化铜被还原成紫红色的铜,说明气体中还有还原性气体,且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一氧化碳,所以甲烷燃烧有CO2 、CO、 H2O生成,丁同学的猜想正确,故填:丁。
(4)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故填: 、。
[反思与交流]
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含碳元素的物质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才能完全燃烧,故填: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2、白色污染 H2O NaOH +HCl = NaCl + H2O 碱 NaCl、Na2CO3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向吸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至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 23.4t(详见解析)
【详解】
(1)购物袋等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可能会造成的一种环境污染是不可降解的速率引起的白色污染;
(2)①聚氯乙烯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原子种类 C O Cl H
反应物中原子个数 4n 10n 2n 6n
已知生成物中原子个数 4n 8n 2n 2n
差值(2nX) 0 2n 0 4n
X的化学式 H2O
则X的化学式为H2O;
②将完全燃烧后的产物,全部通入到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得到吸收液,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化氢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NaOH +HCl = NaCl + H2O;
③【进行实验1】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取吸收液少许置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
[猜想]氯化氢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后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NaCl,当氢氧化钠溶液足量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猜想2:NaCl、Na2CO3;
[进行实验2]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氢、碳酸氢钠和氯化钙不反应,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将碳酸钠转化成氯化钠,由“猜想1正确”可知,溶液中还有呈碱性的氢氧化钠,故小林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交流反思]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氢氧化钠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实验结束后,小林对吸收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方案是向吸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至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
(3)设生产14.2t氯气(Cl2),至少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x
x=23.4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