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知识点二第二节
晨背关键语句
理解教材新知知识点一第一章应用创新演练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把握热点考向
1.歌诀法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
人口迁移巧判断,缺一不可三条件,
居住改变要长久,跨越区界是关键。
2.概括法记忆人口迁移的两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概括法记忆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资源→基础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决定因素。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重要因素。[自读教材·抓基础] 1.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 并改变住所达到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国界一定时间集团发展中发达短期流动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 的现象。一国移居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计划组织流向国家改革开放[读图思考·拓认知] 教材P9图1.9
该图反映了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1949年~1986年期间我国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提示:①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流向是什么?
提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数量增多、频次增高。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3)我国现在“农民工”流入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提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跟随名师·解疑难]1.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探规寻律·一点通]1.图示法分析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流向特点 2.判断人口迁移的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它将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一条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如下所示:[活学巧用·大冲关]1.下图为“不同地区人口迁移图”,读图回答问题。(1)若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国际人口迁移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划分的。(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3)若A、B代表城市,C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判断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如果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箭头②③④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人口迁移跨越了国界,所以是国际人口迁移;①⑤则是在同一国家内的人口迁移,没有跨越国界。A、B为城市,C为农村,则C→A和C→B均为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答案:(1)②③④ ①⑤ 是否跨越国界
(2)由农村到城市 由中西部到东部 (3)③④[自读教材·抓基础]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 ,以及自然环境的 ,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 、土壤、 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使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差异变化气候水经济发展 3.社会因素
、文化等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 、社会变革、 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政治政策战争[跟随名师·解疑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活学巧用·大冲关]2.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
回答(1)~(2)题。(1)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属经济因素。第(2)题,父母迁移,婴幼儿也会出现相应地迁移,因而根据年龄段可知甲、乙的迁移关联性最强。
答案:(1)D (2)A(教师用书独具) [例] (2011·海南高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3)题。
(1)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2)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信息“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可以明显看出来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扩大。第(2)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差,因而吸引人口迁往东部地区。
[答案] (1)A (2)C 谢谢合作 再见[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广东高考)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迁出率都呈波动变化,A、B、C项错误,但迁入率一直高于迁出率,故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一直远远高于迁出率,应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符合条件。
答案:1.D 2.A
3.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省区平均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60岁)比重。读图,两省区人口流动的趋向是( )
①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 ②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 ③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 ④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甲为贵州省,乙为江苏省。甲省经济落后、劳动力充足,人口流出;乙省经济发达、劳动力短缺,人口流入。
答案:D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总数为137 053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下图为“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增长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改善 ②十年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③现阶段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④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 )
①适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人数下降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过高 ④中西部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④ D.①③
解析:第4题,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原因为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并非是自然环境的改善;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仍以自然增长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结合题干中的年均增长率为0.57%可知:我国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第5题,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直接相关。
答案:4.D 5.C
下表是“2005年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读表完成6~7题。
年龄/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0.514
2.014
1.468
0.494
0.176
女性人口/万人
0.384
4.710
1.163
0.401
0.178
6.表中所示迁入人口比重大的是( )
A.男性青壮年 B.女性青壮年
C.男性儿童 D.女性中老年
7.由表可知,该市规模突出的产业可能是( )
A.第三产业、轻工业 B.高新产业、重工业
C.重工业、第三产业 D.轻工业、高新产业
解析:第6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就性别而言,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远多于男性人口;就年龄结构而言,15~44岁的青壮年人口占了绝对优势。第7题,由上题可知,迁入人口中女性劳动力多于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最有可能从事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高新产业对劳动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较高,而重工业则需要大量的男性劳动力。
答案:6.B 7.A
读“美国(本土)和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8题,二战后,美国人口主要是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与东北部工业吸引无关;美国的南北战争发生在二战以前,与二战后人口迁移无关。第9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向东部比向西部迁移规模要大得多,民工流动的人数也远比此前的50~80年代中期多。
答案:8.B 9.C
读“我国200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回答10~12题。
10.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入量最大的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11.四大地区中人口流动量最小的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12.影响四大地区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策因素
解析:第10~11题,通过观察比较和估算便可得出结论。第1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答案:10.A 11.D 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
北京市
-0.015
5.292
河南省
0.564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4分)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
答案:(1)高 外来人口增加
(2)低 人口迁出 (3)增加 经济因素
(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1:2012年1月18日中国经济网讯 2011年我国内地有流动人口2.30亿人,比上年增加828万人。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材料2: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 330万流动人口。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的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流动人口的52.1%来自安徽和江苏。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3:下图是“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 (%)及收入(元)分布图”。
(1)根据材料1,说明人口迁移、流动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分析人口迁移对流入区的影响。(12分)
(2)结合材料2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3判断,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_______。(4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所占的比重下降”可归纳出人口迁移、流动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迁入区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2)题,从材料2中概括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第(3)题,从图示比重可以看出流动人口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收入较低。
答案:(1)人口的流动方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重交通、就业及社会经济秩序等的压力;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户口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3)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 社会服务业 较低
[随堂基础巩固]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拉美迁往欧洲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农民工”流向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华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交通、通信困难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第1题,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第2题,近年来我国民工的流动方向主要为从内陆省区流向沿海省区。第3题,较高的工资待遇是吸引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因素;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通信困难是人口迁移的“阻力”;优美的环境会吸引甲地人口留在当地。
答案:1.C 2.A 3.A
读“台湾省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4~5题。
4.对应图中a、b、c、d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a是人口死亡率 B.b是总人口数
C.c是人口出生率 D.d是人口机械增长率
5.图中d曲线高峰值的形成因素是( )
A.自然灾害 B.政治
C.经济 D.宗教
解析:第4题,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知a、b、c、d四曲线依次是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第5题,d曲线在1949年出现高峰值是因为国民党大量迁到台湾。
答案:4.D 5.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民网东京2012年1月30日电 日本总务省30日公布了基于2011年居民基本登记册得出的人口迁移报告。2011年日本人口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东北三县净迁出人口达41 226人,尤其是福岛县人口迁出53 122人,净迁出31 381人,近48年来首次超过3万人。东京圈净迁入人口虽然也有62 809人,但比上年减少约3万人。大阪圈净迁入人口为4 209人,近38年来首次出现净迁入。名古屋圈净迁入人口达3 060人,近3年来首次出现净迁入。
(1)根据材料分析2011年日本人口迁移的特点。
(2)东北三县尤其是福岛县人口迁出较多,可能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地震、海啸 B.干旱少雨
C.洪水灾害 D.沙尘暴
(3)日本东部大城市仍然是人口净迁入地区,试分析这一现象对日本大城市的影响。
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可得。第(2)题,2011年3月日本福岛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并导致核电站发生泄漏,使当地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引起人口的外迁。第(3)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①从方向上看向西移动趋势明显;②大都市圈仍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③自然灾害对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产生一定影响;④东京圈人口迁入趋势减缓。
(2)A
(3)有利: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促进城市商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不利: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给城市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使城市用地更加紧张,管理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