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3-22 13:31:25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知识点二第三节
晨背关键语句
理解教材新知知识点一第一章应用创新演练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把握热点考向
数字法记忆人口容量中的“一、二、三、三”
一个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二个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三种观点:乐观者、悲观者、中间派。
三种因素:影响社会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自读教材·抓基础]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 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 。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 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 对其影响最大,其中 是主要因素。
(3)估计:存在 、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环境人口数量资源持续供养消费水平资源乐观者[读图思考·拓认知] 教材P12图1.11
该图反映了“木桶效应”,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
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假设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由数量最少的资源的数量决定。例如,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就成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跟随名师·解疑难]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主要因素。如下表所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 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活学巧用·大冲关]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
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2)题。(1)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环境人口容量与其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资源量       B.乙—开放程度
C.甲—消费水平 D.乙—人口受教育水平
解析:第(1)题,根据资料中前后的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第(2)题,资源、开放程度和人口受教育水平均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故选A。
答案:(1)C (2)A[自读教材·抓基础]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空间:一个 。国家或地区(3)实质: 的人口数量。最适宜 2.实现的保障措施
(1)世界: 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
的规模之内;建立 ,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 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应尊重 的客观规
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 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中国家合理公平的秩序高水平生活质量人地协调发展持续发展[跟随名师·解疑难]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 [活学巧用·大冲关]2.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的东西两部分形象地反映了我国
“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
“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 D.新疆地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
没得到充分利用
D.若实际人口数量略小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
资源基本协调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我国东部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第(2)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约为7亿,从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从资源角度看,人口合理容量是与资源相适应的人口数量,而当实际人口大于合理人口容量时,资源数量相对不足,不可能没充分利用。
答案:(1)B (2)D(教师用书独具)[例] (2011·北京高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绿洲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其山麓地带。本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降水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低。从本区的自然环境的特征方面可知,影响本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答案]  绿洲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谢谢合作 再见[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读表回答1~2题。
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
/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
(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2.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解析:第1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有极大的潜力。
答案:1.B 2.D
2011年5月16日,广州市统计局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据统计,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3~5题。
3.“1 500万”的数值是(  )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
4.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5.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解析:第3题,从材料可以看出,“1 500万”是一个“临界点”或者“警戒值”,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是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第4题,当人口超过“临界点”时,也就意味着人口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人口过多,环境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发展的要求,便会造成A、B、C三项所述现象,D项内容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第5题,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状况,所以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能扩大环境人口容量;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所以C项错误;控制人口增长不能改变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只能推迟人口达到这个数量的时间,A错;广州地区淡水资源较丰富,淡水资源并不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所以D项错误。
答案:3.C 4.D 5.B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C.消费水平 D.开放程度
7.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
解析:第6题,白于山区最主要的问题是干旱缺水和水质差,因此自然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第7题,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陕西省政府的决定,这是政策扶持的结果。
答案:6.A 7.C
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国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长量最小
B.美国人口的增速最高、增长量最大
C.印度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速最高
D.沙特阿拉伯人口的总量最小而增速最高
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
A.沙特阿拉伯 B.美国
C.德国 D.印度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印度点数最多,代表人口最多,而沙特阿拉伯2011年与1960年相比增速最高。第9题,沙特阿拉伯位于沙漠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最小。
答案:8.D 9.A
10.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C.b解析: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为供养我国人口的极限值,显然我国的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这个数值,但已超过最适宜的数量。
答案:C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回答11~12题。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1.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 气温高,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土地生产潜力大;而青藏高原区,气温低,地形崎岖,土地生产潜力小。第12题,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低,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但是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并且清洁无污染,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答案:11.D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法新社2010年5月22日报道 由于大量外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寻求借其繁荣经济的光,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其首部《移民法》。《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2:中新网2009年12月3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0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达3亿零840万人,比上年增加260多万人,人口增长率为0.9%。人口普查局人口估算部主任普斯沃夫29日表示,美国人口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新出生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时也有国际移民的因素,2009年大约有近90万移民移居美国,大约每37秒钟就有一位外国移民移居美国。
材料3: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4分)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6分)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8分)
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增长的知识。《移民法》的制定说明,面对我国目前严重的人口、环境问题,应从环境承载力方面考虑人口容量问题。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会进一步加大对世界能源、粮食、工业产品的消耗,从而向全球转嫁其人口压力。
答案:(1)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1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1: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淡水/km2
0.001
0.001
2 000
材料2: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3: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平方千米,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6分)
(2)20年后,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8分)
(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________,仅从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这种资源应如何利用?(8分)
解析:人均资源占有量可通过计算得出。预计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口在增加,耕地资源在减少,但森林、湖泊面积在增加,这很容易联想到水资源数量也可能增加。所以,限制环境人口容量的最大因素是耕地,最小因素是淡水。
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20年后,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而减少。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使其效益最大化。
[随堂基础巩固]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
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1.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值;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1.A 2.C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完成3~4题。
3.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6 000、4 500、10 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矿产
4.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福建——耕地资源
解析:第3题,从题干中可知该地淡水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少,故该地环境承载能力取决于淡水。第4题,福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故耕地资源相当于木桶的短板。
答案:3.C 4.D
5.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解析: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生产力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日本、荷兰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人口合理容量。
答案:C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的分布和产生差异的原因。第(1)题,结合图例说明和图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容量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第(2)题,地理环境的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东西部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①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②人口的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答案:(1)具有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环境人口容量逐渐下降的趋势。
(2)①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②人口素质的差异;③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④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