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综合练习一 (2、1~2、3)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____;稀有气体约占__________;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_;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__________
2、空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一结论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同时用红磷和木炭,按图中装置进行空气成分的测定,结果一样吗?
(1)左边的广口瓶内燃烧匙里盛的是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完全燃烧后,振荡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在红磷的集气瓶内可看到的现象是___ _____。因为___ _____。瓶内水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________。这实验说明_____ ___。
(3)在右边的木炭集气瓶内,结果是否一样________。(一样或不一样),若不一样,它测定的含氧量将偏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
4、下列各种气体中,可用来制作霓虹灯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5、空气中________可以制造化肥、炸药;________可用于人工降雨。
6、空气中性质最稳定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7、下列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B)氧气不易溶于水
(C)氧气能液化成无色液体 (D)氧气物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过程
8、某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9、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氧气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B.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在急救病人时,要用到纯净氧气 D.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氧气是一个物理变化
10、鉴定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A)向集气瓶中倒人澄清石灰水 (B)观察气体的颜色
(C)闻集气瓶中气体的气味 (D)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
11、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少量的细砂或水,其目的是________ 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___。
12、有一种淡黄色固体A在空气中点燃后,放人无色气体B中,燃烧时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该气体是一种氧化物,写出气体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____。
13、欲将一密闭容器中的氧气除尽,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下列可选用的物质是( )
A.木碳 B.蜡烛 C.红磷 D.硫粉
14、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剧烈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无味微溶的气体,将燃烧的B放入C或D中均可熄灭,C能造成大气污染。A、B、C、D各是什么物质?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16、下列反应的主要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 A.发红光 B.发白光
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 E.发出淡蓝色火焰 F.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7、下列物质中,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还是氧化物的是( )
(A)纯净的盐水 (B)液氧 (C)葡萄糖 (D)冰水混合物
1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是( )。 A.空气 B.氧化铝 C.红磷 D.高锰酸钾
19、实验室通常采用分解__________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在这个反应中往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MnO2),二氧化锰在这里起到__________作用,而本身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叫做__________,工业上又叫做__________。
20、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所标字母的仪器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制取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
(4)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上。
21、如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根据图回答问题。(1)指出图中所标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
(3)制取氧气有以下步骤:①加热;②集气;③检查气密性;④撤下酒精灯停止加热;⑤把导管移出水面;⑥装入药品。正确的操作步骤是(用序号回答) ________
(4)图中的收集方法为________,这是由于氧气________.
(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_____
22、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备的性质是(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3、在实验室里,学生分组制取氧气主要分为以下七步。请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第( )步:给试管加热。
第( )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第( )步:用铁架台上的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 )步: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
第( )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
第( )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第( )步:将导管从水槽内拿出来。
24、工业上制取氧气采用________的方法,属于________变化。
25、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A.加热双氧水 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 D.加热二氧化锰
26、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 )。
A.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C.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7、加热分解双氧水时,忘记了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率减慢
C.产生氧气的质量减少 D.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
28、催化剂在反应中是"一变二不变",其中的"一变"是指________,"二不变"是指本身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29、下列现象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煤炭燃烧 (C)火药爆炸 (D)铁锅生锈
30、燃烧应同时具有的两个条件是(1)_____ _____,(2)___ _______。
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氧化反应,就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
B.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C.生物的呼吸作用不是化学反应
D.燃烧、缓慢氧化、爆炸、自燃的共同特征是氧化反应
32、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一是____ ____;二是____ ___。
3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燃烧不一定产生火焰 B.燃烧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C.燃烧一定发光发热 D.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34、下列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
A.铁生锈 B.呼吸作用 C.白磷自燃 D.氧气变为液氧
35、下列变化与缓慢氧化无关的是 ( )
A.钢铁生锈 B.白磷自燃 C.食物腐烂 D.蜡烛燃烧
36、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空气增加
(C)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D)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37、炒菜时油锅着火时立即盖盖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
38、一般来说,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A)水不是可燃物 (B)水变成水蒸气吸热,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C)水变成水蒸气可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D)水变成水蒸气既可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又可以隔绝空气
39、为减少火灾中的伤亡,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常识,学会如何从火灾中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一时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40、下列化学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
(A)NH3+HCl===NH4Cl (B)CaO+H2O===Ca(OH)2
(C)2H2O==2H2+O2 (D)4P+5O2==2P2O5
41、下列哪一个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
A.实验室电解水制取氧气 B.白磷自燃
C.钠在氯气中燃烧 D.铝在氧气中燃烧
42、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2HgO △ 2Hg+O2↑ B、2Mg+O2点燃 2MgO
C、CH4+2O2 点燃 CO2+2H2O D、CO2+C △ 2CO
43、在A+B====C+D的反应中,7克A和8克B恰好反应生成9克D,那么同时生成C的质量是( ) (A)6克 (B)7克 (C)8克 (D)9克
44、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45、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钾和氧气。现有m克氯酸钾与2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留下残余物n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m+n)克 (B)(m-n-2)克 (C)(m-n+2)克 (D)(n-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