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14 18:28:31

文档简介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根尖伸长区有导管形成
B.根吸收含磷的无机盐可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C.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增多是根不断伸长的唯一原因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冠在根尖的最前端,对根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根冠细胞的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分生区中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根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伸长区中的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因而能使根生存。根毛区中的细胞停止分裂,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伸入土壤颗粒的空隙内,增大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A.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内部有导管,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不符合题意。
B.根吸收含钾的无机盐能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B不符合题意。
C.根毛区中的细胞停止分裂,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C符合题意。
D.伸长区细胞较长,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使根不断伸长,内部无导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在保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处于b点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萝卜条细胞液的质量分数相比(  )
A.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都有可能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当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高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收水分而膨胀。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超过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失水而皱缩。当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细胞吸水。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溶液浓度增加,萝卜条质量逐渐减小。b点时萝卜条质量变大,表明细胞在吸水。所以b点时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B.
3.旱地作物如玉米等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若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则会因水分比例过大,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烂根”。下列土壤中,最适宜玉米生长的是(  )
A. B.
C. D.以上三者均可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解答】玉米适宜在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则排除B,而A水分太少,不适宜.
故答案为:C.
4.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造成土壤污染的有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两种类型。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和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都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化学污染。
故答案为C.
5.水分进出植物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
A.根毛、导管、气孔 B.气孔、筛管、根毛
C.根毛、筛管、气孔 D.气孔、导管、根毛
【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运输水分的是导管,散失水分的是叶的气孔。
【解答】水分在环境与植物体间的循环途径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水蒸气)。因此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根毛、导管、气孔。
故答案为A.
6.如图所示,能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A.图示为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B符合题意。
C.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有水。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探究土壤里还有什么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还有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解答】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8.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解答】“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B.
9.如图所示为向日葵在24 小时内的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时)示意图,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把由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如图,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根所吸收的水,约99%是供植物蒸腾作用消耗,还有约1%是供植物光合作用等利用,所以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水不只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解答】A.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利用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A不符合题意;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缓慢,故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B不符合题意;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快,故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进行蒸腾作用,只有少部分进行生理活动,故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并不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灌溉不久的植物,气孔开闭和蒸腾作用的情况是(  )
A.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加强 B.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C.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D.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减弱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无机盐溶解于水中。它们被根吸收后,随着导管中的水流,被运输到植物体的茎、叶等器官中。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植物能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解答】灌溉不久的植物,根系吸水增多,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故答案为B.
12.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⑥为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答案】A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叶的形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基本结构却是相似的。一片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结构组成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的,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
【解答】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A.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A符合题意
B.②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都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B不符合题意。
C.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⑥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萝岗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具桂花香味,耐贮藏,曾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  )
A.茎制造,经导管运输 B.根从土壤中吸收,经筛管运输
C.叶制造,经筛管运输 D.根从土壤中吸收,经导管运输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果实中的糖分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糖属于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果实中。橙肉中含有的糖分是由叶制造,经筛管运输的。
故答案为C.
14.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葡萄糖属于有机物,此实验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是筛管,运输方向是由上向下。
故答案为C.
15.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CO(NH2)2 KH2PO4 NH4H2PO4 (NH4)2SO4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 55.56 67.26 55.88 55.44 55.11
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A.钾 B.氮 C.磷 D.硫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甲地块施加氮肥,乙地块施加了钾和磷复合肥,丙地块施加了氮和磷复合肥,丁地块施加了氮和硫肥,戊地块没有施肥。
【解答】分析表格可知,乙地块收获小麦量最高,施加了钾和磷复合肥,丙地块也施加了含磷的复合肥,但小麦收获量与空白对照没有很大提高,所以磷对小麦的影响很小,而钾肥是小麦收获量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推测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钾。
故答案为A.
16.正常生长的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
A.植物只需吸收水
B.植物只需吸收无机盐
C.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作用
D.植物只需吸收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解答】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正常生长的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作用。
故答案为C.
17.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故答案为D.
18.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下图中哪种组织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题干中的A属于保护组织,B属于输导组织,C属于分生组织,D属于营养组织,据此答题.
【解答】解: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如下表:
名称 分布 细胞特点 功能
保护组织 一般都分布在植物体的表面 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而且在与空气接触的细胞壁上有着角质 对内部各种组织起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 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大, 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机械组织 分布于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分, 细胞壁厚壁 起支持作用
输导组织 贯穿于根、茎、叶等处 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 运输水、无机盐、营养物质
分生组织 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由输导组织把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片的.
故选:B.
19.花生具有独特的开花结果方式,在很多地方被称为落花生,根据它的这一特殊性,花生适合生活哪类土壤中?(  )
A.壤土类土壤 B.粘土类土壤
C.砂土类土壤  D.三者都适合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
【解答】在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中土壤中,壤土类土壤具有保水,保肥,通气,透光的特性,适合种植粮食和植物。稍微带点沙质土,有利于花生根部的生长和呼吸,不容易烂根,砂土类土壤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所以砂土类土壤内花生生长情况最好。
故答案为:C
20.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A.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题图中可以看出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A不符合题意。
B. 题图中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所以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符合题意。
D.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但导管可以正常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A、D代表的结构名称:
A.   ;D.   。
(2)图中属于分生组织的是    (填字母)。
(3)图中C是   ,内含   。
(4)在茎中,对茎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
【答案】(1)木质部;树皮
(2)B
(3)韧皮部;筛管和韧皮纤维
(4)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韧皮部外面的树皮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只有 2 ~3层,它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毛竹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在生长过程中不能加粗。
【解答】由图可知:A是木质部,B形成层,C是韧皮部,D是树皮。韧皮部中有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韧皮部外面的树皮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1)木质部;树皮;(2)B;(3)韧皮部;筛管和韧皮纤维;(4)D
22.如图A为水分从土壤中进入根内部的示意图,图B为根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据图回答:
(1)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   。
(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   区。
(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
A.1→2→3 B.2→3→1 C.3→2→1 D.1→3→2
(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浓度    (填“大”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答案】(1)根毛
(2)根毛
(3)A
(4)小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当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高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收水分而膨胀。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超过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失水而皱缩。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A图中1表示根毛,4表示根毛区。B图表示细胞失水。(1) 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根毛。(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根毛区。(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1→2→3。(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故答案为:(1)根毛;(2)根毛;(3)A;(4)小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①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如图②所示)。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答案】(1)A与D;B与C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实验中应该严格遵循控制变量原则,所以除对照组外,其他三组一定要缺乏某一种元素;操作中要洗净有关器皿。
【解答】(1)从实验目的“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来看,唯一变量是植物是否种在同一土壤中,其他的实验条件必须一样,所以用A与D(或B与C)进行对比。(2)A、B两组间的唯一区别就是有无遮光,即变量为有无遮光,所以A、B比较是在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故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3)这样的实验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2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等实验材料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中萝卜条①、②的大小、质量等要   ,这是因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盛放的可能是   ;观察比较萝卜条②→④的变化,可知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   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   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
(4)菜农卖菜遇到青菜萎蔫的问题,请你利用图中原理帮菜农想个保持青菜新鲜的方法:   .
【答案】(1)相同;溶液的浓度
(2)盐水;吸水
(3)大于
(4)向蔬菜中撒适量的水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据此解答.
【解答】解:(1)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唯一的.该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只能是溶液的浓度.而实验中萝卜条①、②的大小、质量等其他因素都要相同.(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一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可推测A中盛的是浓盐水;观察萝卜条②一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说明B烧杯中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就发生了吸水的过程.因此B烧杯中盛的是清水.(3)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会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的浓度大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的缘故.(4)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菜农想保持青菜新鲜的办法就是向蔬菜中撒适量的水,使植物细胞吸水,蔬菜就会变得硬挺新鲜.
25.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
A.上面的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了
B.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C.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D.这是枝条自身的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将木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木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木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答案】(1)木质部
(2)B
(3)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故被染红的应该是木质部。
(2)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是从下往上运输的,所以越往上就越浅。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可见A错误。
故答案为:(1)木质部(2)B(3)A
26.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作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其好处在于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    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你认为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壤土类;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4)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去分析。
(2)从要为植物生长提供除实验变量(土壤种类不同)以外适宜条件角度分析。
(3)壤土类土壤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
(4)结合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解答】(1)选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其好处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壤土类土壤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所以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2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答案】(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
(2)②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C6H12)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n=84n,m(C)∶m(H)=(12×6)∶(1×12)=6∶1。(2)经方法①和方法③处理后的土壤中仍有有机物,在铁丝网上加热后都会燃烧。
故答案为:(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2)②
28.(2021八下·柯桥月考)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的    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气体)。
【答案】(1)氧气
(2)光合;对照试验;光
(3)蒸腾;木质部
(4)呼吸;二氧化碳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控制了变量的惟一,是标准的对照试验。(3)在植物体内有两种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在木质部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在韧皮部运送有机物,植物所需的水是根吸收来的然后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等依次向上运。0%的被植物体生长利用,99%的水都通过植物的叶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系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氧气;(2)光合;对照试验;光;(3)蒸腾;木质部;(4)呼吸;二氧化碳。
【分析】此题是一个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的填空题,植物的三大作用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综合题
29.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植物体内,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主要通过图1中标号[   ]所示的结构进行运输;
(2)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图2中标号[   ]所示的结构散失,只有少部分参与光合作用,用于制造有机物,这部分水的利用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进行的;
(3)为了探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某同学设计了图3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调整简易天平使两端保持平衡。一段时间后,简易天平的甲端将   (“上升”或“下降”),原因是   。
【答案】(1)a
(2)⑤;叶绿体
(3)下降;乙装置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甲多,导致乙装置的质量比甲小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图示中,a是木质部,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b是形成层,是一层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c是韧皮部,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是叶脉,④是下表皮,⑤是气孔.对于识图题,认真识图是做好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解(1)导管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在植物体内,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主要通过图1中标号a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2)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⑤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少部分在细胞的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3)该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变量是叶片,目的是探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一段时间后,由于乙装置的叶片多,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甲装置散失的水分,因此天平向作倾斜.
故答案为:(1)a(2)⑤;叶绿体(3)下降;乙装置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甲多,导致乙装置的质量比甲小
30.下表是一些常见植物的叶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每平方毫米平均数),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名称 上表皮 下表皮
豌豆 101 216
玉米 94 158
马铃薯 51 161
番茄 12 190
睡莲 625 3
旱金莲 0 311
(1)从上表可见,一般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   ;这种特点对植物的意义是   。
(2)从上表可见,浮水植物的气孔分布状况是   ,这是因为   。
(3)根据你的推测,上述植物中,最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1)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而大量失水
(2)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浮水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3)旱金莲;因为旱金莲的叶片上,所有的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上,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这是对于旱环境的高度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气孔的分布数据以及与气孔的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解答】解:(1)从图中数据豌豆、玉米、马铃薯、番茄、旱金莲的气孔分布上表皮101、94、51、12、0;而下表皮216、158、161、190、311表明一般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2)从上表可见,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上表皮625,下表皮3,表明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浮水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3)上述植物中,最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是旱金莲;因为旱金莲的叶片上,所有的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上,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这是对于旱环境的高度适应.
1 / 1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根尖伸长区有导管形成
B.根吸收含磷的无机盐可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C.根尖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增多是根不断伸长的唯一原因
2.在保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处于b点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萝卜条细胞液的质量分数相比(  )
A.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都有可能
3.旱地作物如玉米等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若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则会因水分比例过大,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烂根”。下列土壤中,最适宜玉米生长的是(  )
A. B.
C. D.以上三者均可
4.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5.水分进出植物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
A.根毛、导管、气孔 B.气孔、筛管、根毛
C.根毛、筛管、气孔 D.气孔、导管、根毛
6.如图所示,能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  )
A.
B.
C.
D.
7.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8.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9.如图所示为向日葵在24 小时内的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时)示意图,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10.如图所示为通过测量一段树枝(例如柳树)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装置是连通的、内装有清水,并用白炽灯照射。下列预测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就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11.灌溉不久的植物,气孔开闭和蒸腾作用的情况是(  )
A.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加强 B.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C.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D.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减弱
12.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⑥为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13.萝岗甜橙,兼有橙、橘、柑的外形,果实汁液丰盈、清甜,具桂花香味,耐贮藏,曾被评选为广州市名优产品。熟透的橙肉中含有大量糖分,这些糖分是由(  )
A.茎制造,经导管运输 B.根从土壤中吸收,经筛管运输
C.叶制造,经筛管运输 D.根从土壤中吸收,经导管运输
14.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15.某农民种植的一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况 CO(NH2)2 KH2PO4 NH4H2PO4 (NH4)2SO4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 55.56 67.26 55.88 55.44 55.11
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
A.钾 B.氮 C.磷 D.硫
16.正常生长的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
A.植物只需吸收水
B.植物只需吸收无机盐
C.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作用
D.植物只需吸收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17.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18.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下图中哪种组织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
A. B.
C. D.
19.花生具有独特的开花结果方式,在很多地方被称为落花生,根据它的这一特殊性,花生适合生活哪类土壤中?(  )
A.壤土类土壤 B.粘土类土壤
C.砂土类土壤  D.三者都适合
20.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A、D代表的结构名称:
A.   ;D.   。
(2)图中属于分生组织的是    (填字母)。
(3)图中C是   ,内含   。
(4)在茎中,对茎起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
22.如图A为水分从土壤中进入根内部的示意图,图B为根细胞处于某种状态。据图回答:
(1)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   。
(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   区。
(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
A.1→2→3 B.2→3→1 C.3→2→1 D.1→3→2
(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浓度    (填“大”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①所示),其中B组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或   。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如图②所示)。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理由是   。
2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等实验材料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中萝卜条①、②的大小、质量等要   ,这是因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③的变化,可推测A烧杯盛放的可能是   ;观察比较萝卜条②→④的变化,可知因为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B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发生了   过程.
(3)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浓度   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的缘故.
(4)菜农卖菜遇到青菜萎蔫的问题,请你利用图中原理帮菜农想个保持青菜新鲜的方法:   .
25.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十几小时后,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
A.上面的水太多了,把红色冲淡了
B.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就越浅
C.上面的红色随水分蒸腾了
D.这是枝条自身的特点,不是水分引起的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将木条放在黑暗环境中
B.将木条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
C.让红墨水的浓度稍大一些
D.将木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26.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的情况并作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目的是    。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其好处在于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    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你认为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7.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28.(2021八下·柯桥月考)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以下探究方案,请你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如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①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
(2)如甲图,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上述(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是为了设置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叶片进行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是通过茎的    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4)如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   作用,释放出   (气体)。
四、综合题
29.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植物体内,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主要通过图1中标号[   ]所示的结构进行运输;
(2)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图2中标号[   ]所示的结构散失,只有少部分参与光合作用,用于制造有机物,这部分水的利用是在叶肉细胞的   中进行的;
(3)为了探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某同学设计了图3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调整简易天平使两端保持平衡。一段时间后,简易天平的甲端将   (“上升”或“下降”),原因是   。
30.下表是一些常见植物的叶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每平方毫米平均数),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名称 上表皮 下表皮
豌豆 101 216
玉米 94 158
马铃薯 51 161
番茄 12 190
睡莲 625 3
旱金莲 0 311
(1)从上表可见,一般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   ;这种特点对植物的意义是   。
(2)从上表可见,浮水植物的气孔分布状况是   ,这是因为   。
(3)根据你的推测,上述植物中,最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冠在根尖的最前端,对根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根冠细胞的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比较疏松。分生区中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根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伸长区中的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能较快生长,因而能使根生存。根毛区中的细胞停止分裂,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伸入土壤颗粒的空隙内,增大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A.根毛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外突形成根毛,内部有导管,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不符合题意。
B.根吸收含钾的无机盐能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B不符合题意。
C.根毛区中的细胞停止分裂,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C符合题意。
D.伸长区细胞较长,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使根不断伸长,内部无导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当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高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收水分而膨胀。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超过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失水而皱缩。当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时,萝卜细胞吸水。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溶液浓度增加,萝卜条质量逐渐减小。b点时萝卜条质量变大,表明细胞在吸水。所以b点时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萝卜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解答】玉米适宜在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则排除B,而A水分太少,不适宜.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造成土壤污染的有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两种类型。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和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都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化学污染。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运输水分的是导管,散失水分的是叶的气孔。
【解答】水分在环境与植物体间的循环途径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水蒸气)。因此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根毛、导管、气孔。
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A.图示为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其他有机物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B符合题意。
C.图示为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有水。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探究土壤里还有什么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土壤中还有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解答】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解答】“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把由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如图,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根所吸收的水,约99%是供植物蒸腾作用消耗,还有约1%是供植物光合作用等利用,所以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水不只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
【解答】A.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利用该装置可以定性地研究影响柳树枝条蒸腾作用速率的因素。A不符合题意;
B.在无风且潮湿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缓慢,故小气泡将缓慢地向左移动。B不符合题意;
C.在高温及干燥的空气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较快,故小气泡将快速地向左移动。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进行蒸腾作用,只有少部分进行生理活动,故单位时间内消耗水的量,并不是该柳树枝条蒸腾的水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无机盐溶解于水中。它们被根吸收后,随着导管中的水流,被运输到植物体的茎、叶等器官中。这些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植物能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解答】灌溉不久的植物,根系吸水增多,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加强。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叶的形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基本结构却是相似的。一片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结构组成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是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的,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
【解答】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A.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A符合题意
B.②是栅栏组织,④是海绵组织,都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B不符合题意。
C.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⑥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果实中的糖分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糖属于有机物,经筛管运输到果实中。橙肉中含有的糖分是由叶制造,经筛管运输的。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葡萄糖属于有机物,此实验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是筛管,运输方向是由上向下。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甲地块施加氮肥,乙地块施加了钾和磷复合肥,丙地块施加了氮和磷复合肥,丁地块施加了氮和硫肥,戊地块没有施肥。
【解答】分析表格可知,乙地块收获小麦量最高,施加了钾和磷复合肥,丙地块也施加了含磷的复合肥,但小麦收获量与空白对照没有很大提高,所以磷对小麦的影响很小,而钾肥是小麦收获量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推测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钾。
故答案为A.
16.【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解答】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正常生长的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并没有直接作用。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解答】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故答案为D.
18.【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题干中的A属于保护组织,B属于输导组织,C属于分生组织,D属于营养组织,据此答题.
【解答】解: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如下表:
名称 分布 细胞特点 功能
保护组织 一般都分布在植物体的表面 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而且在与空气接触的细胞壁上有着角质 对内部各种组织起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 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大, 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机械组织 分布于茎、叶柄、叶片、花柄等部分, 细胞壁厚壁 起支持作用
输导组织 贯穿于根、茎、叶等处 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方式相互联系. 运输水、无机盐、营养物质
分生组织 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后,由输导组织把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片的.
故选:B.
19.【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
【解答】在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三中土壤中,壤土类土壤具有保水,保肥,通气,透光的特性,适合种植粮食和植物。稍微带点沙质土,有利于花生根部的生长和呼吸,不容易烂根,砂土类土壤适于花生栽种并能提高产量,所以砂土类土壤内花生生长情况最好。
故答案为:C
20.【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A.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题图中可以看出B在其上下都进行了环割,使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A不符合题意。
B. 题图中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B不符合题意。
C.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所以枝条上的1处会出现明显肿胀,因为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枝条上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1处时受阻。而2~3之间没有绿叶,基本不会制造有机物,所以3处不会明显肿胀。4处虽然有绿叶但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4处不会有有机物积存,所以4处也不会明显肿胀。C符合题意。
D.对树皮进行环割就相当于切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但导管可以正常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答案】(1)木质部;树皮
(2)B
(3)韧皮部;筛管和韧皮纤维
(4)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韧皮部外面的树皮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只有 2 ~3层,它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毛竹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在生长过程中不能加粗。
【解答】由图可知:A是木质部,B形成层,C是韧皮部,D是树皮。韧皮部中有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韧皮部外面的树皮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1)木质部;树皮;(2)B;(3)韧皮部;筛管和韧皮纤维;(4)D
22.【答案】(1)根毛
(2)根毛
(3)A
(4)小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根毛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当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高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收水分而膨胀。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超过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细胞失水而皱缩。
【解答】分析题图可知,A图中1表示根毛,4表示根毛区。B图表示细胞失水。(1) 1是根尖某处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叫做根毛。(2)4所示部分为根尖的根毛区。(3)当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水分依次通过的结构是1→2→3。(4)某同学给一株植物施肥后,该植物生长不正常,若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植物根细胞的状态如图B所示,则根细胞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故答案为:(1)根毛;(2)根毛;(3)A;(4)小
23.【答案】(1)A与D;B与C
(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实验中应该严格遵循控制变量原则,所以除对照组外,其他三组一定要缺乏某一种元素;操作中要洗净有关器皿。
【解答】(1)从实验目的“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来看,唯一变量是植物是否种在同一土壤中,其他的实验条件必须一样,所以用A与D(或B与C)进行对比。(2)A、B两组间的唯一区别就是有无遮光,即变量为有无遮光,所以A、B比较是在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故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3)这样的实验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故答案为:(1)A与D;B与C;(2)探究光照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
24.【答案】(1)相同;溶液的浓度
(2)盐水;吸水
(3)大于
(4)向蔬菜中撒适量的水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据此解答.
【解答】解:(1)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必须是唯一的.该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只能是溶液的浓度.而实验中萝卜条①、②的大小、质量等其他因素都要相同.(2)观察比较萝卜条①一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可推测A中盛的是浓盐水;观察萝卜条②一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说明B烧杯中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萝卜细胞就发生了吸水的过程.因此B烧杯中盛的是清水.(3)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用糖拌西红柿时,我们会发现盘中会渗出很多汁液,这是由于糖溶液的浓度大于西红柿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的缘故.(4)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菜农想保持青菜新鲜的办法就是向蔬菜中撒适量的水,使植物细胞吸水,蔬菜就会变得硬挺新鲜.
25.【答案】(1)木质部
(2)B
(3)A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1)茎中的输导组织有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故被染红的应该是木质部。
(2)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方向是从下往上运输的,所以越往上就越浅。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可见A错误。
故答案为:(1)木质部(2)B(3)A
26.【答案】(1)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壤土类;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4)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去分析。
(2)从要为植物生长提供除实验变量(土壤种类不同)以外适宜条件角度分析。
(3)壤土类土壤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
(4)结合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解答】(1)选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种类相同,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其好处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壤土类土壤粘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所以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壤土类适合植物的生长。
27.【答案】(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
(2)②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C6H12)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n=84n,m(C)∶m(H)=(12×6)∶(1×12)=6∶1。(2)经方法①和方法③处理后的土壤中仍有有机物,在铁丝网上加热后都会燃烧。
故答案为:(1)2C4H10+13O2 8CO2+10H2O;6:1;84n;(2)②
28.【答案】(1)氧气
(2)光合;对照试验;光
(3)蒸腾;木质部
(4)呼吸;二氧化碳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此气体是氧气。(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前提条件是在光下,无光则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控制了变量的惟一,是标准的对照试验。(3)在植物体内有两种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在木质部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在韧皮部运送有机物,植物所需的水是根吸收来的然后通过根的导管茎的导管等依次向上运。0%的被植物体生长利用,99%的水都通过植物的叶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系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氧气;(2)光合;对照试验;光;(3)蒸腾;木质部;(4)呼吸;二氧化碳。
【分析】此题是一个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的填空题,植物的三大作用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
29.【答案】(1)a
(2)⑤;叶绿体
(3)下降;乙装置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甲多,导致乙装置的质量比甲小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图示中,a是木质部,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b是形成层,是一层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c是韧皮部,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是叶脉,④是下表皮,⑤是气孔.对于识图题,认真识图是做好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解(1)导管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在植物体内,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主要通过图1中标号a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2)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⑤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少部分在细胞的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3)该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变量是叶片,目的是探究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一段时间后,由于乙装置的叶片多,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甲装置散失的水分,因此天平向作倾斜.
故答案为:(1)a(2)⑤;叶绿体(3)下降;乙装置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比甲多,导致乙装置的质量比甲小
30.【答案】(1)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而大量失水
(2)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浮水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3)旱金莲;因为旱金莲的叶片上,所有的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上,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这是对于旱环境的高度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气孔的分布数据以及与气孔的关系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解答】解:(1)从图中数据豌豆、玉米、马铃薯、番茄、旱金莲的气孔分布上表皮101、94、51、12、0;而下表皮216、158、161、190、311表明一般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2)从上表可见,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上表皮625,下表皮3,表明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浮水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3)上述植物中,最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是旱金莲;因为旱金莲的叶片上,所有的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上,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这是对于旱环境的高度适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