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4-20 17:27:43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是(  )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罗平油菜田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C.香格里拉依拉草原 D.大理洱海
4.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5.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6.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主要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7.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  )
A.禁止捕捞 B.适时有计划捞成鱼
C.捕捞小鱼 D.适时放养小鱼并饲养单一品种
8.泥石流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山洪,可以摧毁厂矿、房屋,淹没农田,破坏环境等。下列人类活动中,易引起泥石流的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围湖造田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内蒙古高原上垦殖草场、发展粮食生产
9.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值 生态系骁 物 种 1 物 种 2 物 种 3 物 种 4 物 种 5 物 种 6 物 种 7 物 种 8 物 种 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A.A B.B C.C D.D
10.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生物。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为了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开始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但几年后黑尾鹿数量锐减、草原退化,其原因是(  )
A.草原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B.草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破坏
C.气候变化,使牧草生长不良 D.鹿的数量太多,相互残杀
11.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
A. B.
C. D.
12.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B.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 D.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下列四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4.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5.在一个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青蛙被大量捕杀,能表示蝗虫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    因素和    因素,但两者往往是共同作用的,     因素可以导致    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1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    ,生物种类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18.如果草原适度放牧,牧草能不断生长而维持原状,牲畜则因此获得稳定的食物,可持续高产,但如果过度放牧就会破坏草场植被,甚至沙漠化.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草原上牧草与牲畜的关系是    .
三、探究题
19. 为了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请回答:
(1)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   、   等.
(2)该生态瓶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如下表.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有    (写出1项即可).
项目 天数 小动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植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水质 (目测清澈程度) 备注
第1天 10 2 ﹣
第3天 8 2 +
第5天 5 2 ++ 生态瓶内壁上出现少量绿藻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    .该对照瓶的观察项目有    (写出1项即可),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    .
20.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四、材料分析题
21. 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我们生活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在这片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种 植着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在农田里,生活着昆虫、鼠、青蛙和蛇等动物,偶尔有野兔出没,空中时常盘旋着老鹰,它们在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构成了彼此交错的食物 网(如图),这个生态系统养育着三千八百多万黑龙江人.
(1)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2)请写出资料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因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 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解答】: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自动调节能力不如热带雨林强.A错误.
B、湖泊属于水域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原因使得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使之自动调节能力减弱.B错误.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错误;
D、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 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 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解答】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就越复杂,生物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紧密.因为一种消费者可以吃多种食物,如鹰可以蛇、鼠、兔,物质能量来源渠道就多,有利于鹰的生存繁殖.狐吃鼠、兔,这样鹰与狐之间就有了竞争关系.它们的繁殖生存就会对彼此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能力.A选项,改变湿度有可能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因不适应气候条件而灭绝,同样可以导致生态系统失衡.B选项,如果要减少分解者数目那么消费者的粪便和尸体就会分解很慢,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D选项,减少消费者数目,会使生产者数量增大,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因此选项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故选:B
【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涉及了盲目引进新物种对某一地区带来的危害,并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维持生态平衡的知识进行解答的一类题型。外来物种的入侵,即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解答】A、本题中有毒蔗蟾就是外来物种,虽然控制住了甘蔗害虫,但是也带来泛滥成灾的弊端,所以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
B、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就是生态平衡,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食肉动物,应该属于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此项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若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即使对人类有害的老鼠,若将其捕杀,那么与老鼠相关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见,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故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应当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表示单位面积上物种的多少和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分析解答。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距今10年时,直到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乱砍乱伐森林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生物入侵,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因此,造成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破坏了这些动物的栖息地。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在一个人类开发利用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单一,鱼处于最高的营养级,并且没有天敌的制约,时间长了,鱼会因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问题导致大量死亡,因此适时捕捞成鱼,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
【解答】泥石流发生通常需要三大条件:一是固体物源条件,就是要有松散的固体物质,比如崩坡积的松散土体等;二就是要有流通的地形条件,一般为沟谷或者斜坡坡面;三就是水源条件,比如降雨或者冰雪融化的流水.陡坡修筑梯田会使植被造到破坏,土质疏松,一遇暴雨,易发生泥石流。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问题。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2)根据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多少可以判断成分复杂程度,进而判断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
【解答】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果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那么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其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从图中可看出A、B、D的物种失去了平衡,调节能力最强的是C。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由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为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开始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的数量达10000头左右。但最终却导致黑尾鹿数量锐减、草原退化,导致草原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遭到破坏,短时间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说明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1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此评价小生态瓶制作的主要标准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其决定的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由图可知:A瓶与B瓶对照,变量是水藻,说明水藻的作用。由于小鱼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水藻自己呼吸的需要外,还供给小鱼呼吸。因此B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B瓶与D瓶对照,变量是光,说明水藻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小鱼和水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产生二氧化碳,密闭的D瓶里面的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选项中四种生态系统,只有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故自我调节能力弱.
故选:B.
【分析】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16.【答案】自然;人为;人为;自然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故答案为:自然 人为 人为 自然
17.【答案】复杂;越多;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解答】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故答案为:复杂 越多 强
18.【答案】自动调节;捕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在草原上牲畜以牧草为食物,形成了捕食的关系.
故答案为:自动调节;捕食.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上牲畜以牧草为食,形成了捕食关系.
19.【答案】(1)阳光;水分
(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氧气量减少
(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等.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最低营养级生物(水草)含有的能量最多;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从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水质清澈程度较差,氧气量减少.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其变量应该是植物,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植物,观察不放置植物瓶内水质的变化和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等,并与放置植物的瓶内对比,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目测清澈程度.
故答案为:(1)阳光;水分;(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氧气量减少;(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0.【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21.【答案】(1)农作物
(2)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 
(3)分解者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农作物.
(2)资料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农作物→野兔→老鹰、农作物→鼠→老鹰和农作物→鼠→蛇→老鹰,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 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因素是
故答案为:(1)农作物 (2)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3)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 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 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 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解答】: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自动调节能力不如热带雨林强.A错误.
B、湖泊属于水域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原因使得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使之自动调节能力减弱.B错误.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错误;
D、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D.
2.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是(  )
A.改变环境中的湿度
B.减少分解者的数目
C.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D.减少捕食者的数目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 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 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解答】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就越复杂,生物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紧密.因为一种消费者可以吃多种食物,如鹰可以蛇、鼠、兔,物质能量来源渠道就多,有利于鹰的生存繁殖.狐吃鼠、兔,这样鹰与狐之间就有了竞争关系.它们的繁殖生存就会对彼此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能力.A选项,改变湿度有可能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因不适应气候条件而灭绝,同样可以导致生态系统失衡.B选项,如果要减少分解者数目那么消费者的粪便和尸体就会分解很慢,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D选项,减少消费者数目,会使生产者数量增大,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故选:C.
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罗平油菜田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C.香格里拉依拉草原 D.大理洱海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因此选项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故选:B
【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4.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面对泛滥的蔗蟾,科学家打算利用食肉蚁来控制蔗蟾数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蔗蟾之所以能大量繁殖,是因为食物丰富、天敌较少
B.蔗蟾泛滥成灾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分解者
D.蔗蟾泛滥成灾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涉及了盲目引进新物种对某一地区带来的危害,并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维持生态平衡的知识进行解答的一类题型。外来物种的入侵,即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
【解答】A、本题中有毒蔗蟾就是外来物种,虽然控制住了甘蔗害虫,但是也带来泛滥成灾的弊端,所以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
B、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就是生态平衡,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食肉蚁是一种食肉动物,应该属于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此项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若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即使对人类有害的老鼠,若将其捕杀,那么与老鼠相关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见,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故人类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应当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故答案为:C
5.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表示单位面积上物种的多少和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分析解答。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距今10年时,直到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故答案为:C
6.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主要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乱砍乱伐森林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生物入侵,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因此,造成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破坏了这些动物的栖息地。
故答案为:D
7.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是(  )
A.禁止捕捞 B.适时有计划捞成鱼
C.捕捞小鱼 D.适时放养小鱼并饲养单一品种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在一个人类开发利用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单一,鱼处于最高的营养级,并且没有天敌的制约,时间长了,鱼会因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问题导致大量死亡,因此适时捕捞成鱼,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故答案为:B
8.泥石流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山洪,可以摧毁厂矿、房屋,淹没农田,破坏环境等。下列人类活动中,易引起泥石流的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围湖造田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内蒙古高原上垦殖草场、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
【解答】泥石流发生通常需要三大条件:一是固体物源条件,就是要有松散的固体物质,比如崩坡积的松散土体等;二就是要有流通的地形条件,一般为沟谷或者斜坡坡面;三就是水源条件,比如降雨或者冰雪融化的流水.陡坡修筑梯田会使植被造到破坏,土质疏松,一遇暴雨,易发生泥石流。
故答案为:A
9.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值 生态系骁 物 种 1 物 种 2 物 种 3 物 种 4 物 种 5 物 种 6 物 种 7 物 种 8 物 种 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问题。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2)根据某一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多少可以判断成分复杂程度,进而判断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
【解答】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果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那么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其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从图中可看出A、B、D的物种失去了平衡,调节能力最强的是C。
故答案为:C
10.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生物。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为了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开始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数量达到10万头以上,但几年后黑尾鹿数量锐减、草原退化,其原因是(  )
A.草原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B.草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被破坏
C.气候变化,使牧草生长不良 D.鹿的数量太多,相互残杀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由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1905年前黑尾鹿数量始终保持在4000头左右。为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1907年开始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黑尾鹿的数量达10000头左右。但最终却导致黑尾鹿数量锐减、草原退化,导致草原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遭到破坏,短时间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说明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故答案为:B
11.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12.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B.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 D.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此评价小生态瓶制作的主要标准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其决定的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故答案为:A
1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下列四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解答】由图可知:A瓶与B瓶对照,变量是水藻,说明水藻的作用。由于小鱼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除了满足水藻自己呼吸的需要外,还供给小鱼呼吸。因此B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B瓶与D瓶对照,变量是光,说明水藻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小鱼和水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产生二氧化碳,密闭的D瓶里面的氧气是有限的。所以该瓶内的氧气是被耗尽最早的,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B
14.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选项中四种生态系统,只有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故自我调节能力弱.
故选:B.
【分析】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5.在一个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青蛙被大量捕杀,能表示蝗虫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是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水稻→蝗虫→青蛙.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青蛙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水稻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青蛙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明确的是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二、填空题
16.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    因素和    因素,但两者往往是共同作用的,     因素可以导致    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答案】自然;人为;人为;自然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此外,引种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故答案为:自然 人为 人为 自然
1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    ,生物种类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复杂;越多;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解答】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故答案为:复杂 越多 强
18.如果草原适度放牧,牧草能不断生长而维持原状,牲畜则因此获得稳定的食物,可持续高产,但如果过度放牧就会破坏草场植被,甚至沙漠化.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草原上牧草与牲畜的关系是    .
【答案】自动调节;捕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在草原上牲畜以牧草为食物,形成了捕食的关系.
故答案为:自动调节;捕食.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上牲畜以牧草为食,形成了捕食关系.
三、探究题
19. 为了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请回答:
(1)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   、   等.
(2)该生态瓶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如下表.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有    (写出1项即可).
项目 天数 小动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植物生活情况 (存活数) 水质 (目测清澈程度) 备注
第1天 10 2 ﹣
第3天 8 2 +
第5天 5 2 ++ 生态瓶内壁上出现少量绿藻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    .该对照瓶的观察项目有    (写出1项即可),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    .
【答案】(1)阳光;水分
(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氧气量减少
(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生态瓶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分等.
(2)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最低营养级生物(水草)含有的能量最多;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在观察记录生态瓶的变化时,该同学的记录情况,从表中所示第3天,生态瓶中有小鱼死亡,可能的原因水质清澈程度较差,氧气量减少.
(4)生态瓶中放置的材料有植物、小动物、水等,如要探究植物的作用,在作为对照组的瓶中,其变量应该是植物,不需要放置的材料是植物,观察不放置植物瓶内水质的变化和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等,并与放置植物的瓶内对比,记录水质变化的方法可以是目测清澈程度.
故答案为:(1)阳光;水分;(2)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氧气量减少;(4)植物;小动物的存活情况;目测.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0.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四、材料分析题
21. 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我们生活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在这片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种 植着多种多样的农作物,在农田里,生活着昆虫、鼠、青蛙和蛇等动物,偶尔有野兔出没,空中时常盘旋着老鹰,它们在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构成了彼此交错的食物 网(如图),这个生态系统养育着三千八百多万黑龙江人.
(1)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2)请写出资料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因素是    .
【答案】(1)农作物
(2)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 
(3)分解者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农作物.
(2)资料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农作物→野兔→老鹰、农作物→鼠→老鹰和农作物→鼠→蛇→老鹰,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 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因素是
故答案为:(1)农作物 (2)农作物→昆虫→青蛙→蛇→老鹰(3)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 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 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