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4.6 保护土壤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4.6 保护土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28 21:26:3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4.6 保护土壤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台州期末)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答案】A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解答】A、塑料袋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垃圾,丢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污染;故B错误;
C、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和水等,从而会把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体内,给人类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故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根的吸水过程中,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最终转移到人体内;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下列关于植被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
B.荒漠中植被稀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
C.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
D.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
【答案】D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草原生态系统分别在比较干旱的地区,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还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但都十分耐旱,植物终年常绿属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特点,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而不是温凉,冬季寒冷低温少雨,生物种类较多,自动调节能力较强。故答案选:D
【分析】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特点进行解答.
3.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
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
【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植被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裸露的坡地。
【解答】植被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裸露的坡地。
故答案为B。
4.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
【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 89% 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 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 50%。耕地面积为 137万平方千米;其中高产耕地仅 29.4万平方千米。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解答】A.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符合题意。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不符合题意。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造成这种“问题大米”的原因是(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土重金属污染 D.温室效应
【答案】C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土壤污染。这些重金属进入土壤,被粮食作物吸收,通过食物进入到人体内,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解答】大米“镉超标”,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所以造成这种“问题大米”的原因是水、土重金属污染。
故答案为C.
6.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答案】C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造成土壤污染的有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两种类型。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和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都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化学污染。
故答案为C.
7.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答案】D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解答】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8.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解答】“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B.
9.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发生,下列措施对治沙可能造成不利的是(  )
A.南水北调 B.建防护林
C.退耕还草 D.扩大畜牧业发展
【答案】D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故答案选:D
【分析】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直接相关。
10.“治水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
A.叶片能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植物的根能紧抓土壤,防风固沙
C.减少噪声,防治噪声污染
D.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绿色植物的根系特点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绿色植物的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可以将土壤牢牢地抓住,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可以起到防止土地沙漠化的作用。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   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   污染。
【答案】化学;生物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故答案为:化学;生物
12.“毒大米”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范围广、隐蔽性强、难清理,现在科学家利用一类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叫超富集植物),对土壤进行“排毒”。
(1)双子叶的超富集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    (填“韧皮部”“木质部”或“形成层”),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一种叫做重雪球的植物,富集金属镍的能力很强。通过改良植株增强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对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进行提纯处理,理论上可获得   千克的镍。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木质部
(2)100
(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双子叶植物木质部中有导管,可以从下至上运输通过根毛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有筛管,可以从上至下运输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解答】(1)双子叶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木质部,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2)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故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理论上可获得100千克的镍。(3)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故答案为:(1)木质部(2)100;(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13.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对土壤中的其他物质起分解作用,一些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枝败叶等能快速地被土壤中的生物分解,而像塑料等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白色污染,从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是能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等。
【解答】(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14.当人们陶醉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垃圾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1)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活动,他们在居民小区里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没有将垃圾分类放置。下列不属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非常多
C.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2)如图是居民区附近小型垃圾中转站(小圆圈)的布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垃圾中转站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是   。
【答案】(1)B
(2)沿河放置,污染水源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垃圾也被称为放置错误的资源,因为生活垃圾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垃圾分类处理,这样也大大减少了需要处理的垃圾数量。
【解答】(1)居民们对垃圾没有分类放置的原因主要是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或者是有些居民根本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跟产生垃圾的多少无关,故选B.(2)居民区附近小型垃圾中转站靠近河岸,沿河放置会造成水污染。
故答案为:(1)B;(2)沿河放置;污染水源
三、解答题
15.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B坡维持原样(如图所示),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A坡的比较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     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浙江省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答案】(1)水土
(2)大气
(3)植树造林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可以从植被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护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1)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因此A坡与B坡不同的变量是草皮(植被)。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植被多)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因此沙尘暴频发主要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温州土壤资源短缺,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
(1)水土(或土壤)
(2)大气(或空气、或环境)
(3)植树造林(或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或严禁乱砍滥伐)
16.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厘米层含量都低于30~60厘米层含量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
【答案】(1)A(有机物)
(2)C
(3)分类回收等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可根据题中的信息以及扇形图中各个项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1)根据调查结果图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的成分以A有机物为主,占总量的54.0%。(2)据图可知: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层含量低于30cm~60cm层含量。(3)从不污染环境,回收再利用等角度分析: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故答案为:(1)A(有机物);(2)C;(3)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4.6 保护土壤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台州期末)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2.下列关于植被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
B.荒漠中植被稀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
C.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
D.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
3.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
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
4.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
5.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造成这种“问题大米”的原因是(  )
A.酸雨 B.大气污染
C.水、土重金属污染 D.温室效应
6.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7.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8.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9.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发生,下列措施对治沙可能造成不利的是(  )
A.南水北调 B.建防护林
C.退耕还草 D.扩大畜牧业发展
10.“治水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
A.叶片能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植物的根能紧抓土壤,防风固沙
C.减少噪声,防治噪声污染
D.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二、填空题
11.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   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   污染。
12.“毒大米”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范围广、隐蔽性强、难清理,现在科学家利用一类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叫超富集植物),对土壤进行“排毒”。
(1)双子叶的超富集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    (填“韧皮部”“木质部”或“形成层”),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一种叫做重雪球的植物,富集金属镍的能力很强。通过改良植株增强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对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进行提纯处理,理论上可获得   千克的镍。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    (写出一点即可)。
13.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14.当人们陶醉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垃圾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1)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活动,他们在居民小区里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没有将垃圾分类放置。下列不属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非常多
C.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2)如图是居民区附近小型垃圾中转站(小圆圈)的布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垃圾中转站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是   。
三、解答题
15.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B坡维持原样(如图所示),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A坡的比较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     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浙江省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16.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厘米层含量都低于30~60厘米层含量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解答】A、塑料袋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垃圾,丢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污染;故B错误;
C、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和水等,从而会把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体内,给人类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故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根的吸水过程中,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最终转移到人体内;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D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草原生态系统分别在比较干旱的地区,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还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荒漠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但都十分耐旱,植物终年常绿属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特点,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而不是温凉,冬季寒冷低温少雨,生物种类较多,自动调节能力较强。故答案选:D
【分析】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特点进行解答.
3.【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植被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裸露的坡地。
【解答】植被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所以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裸露的坡地。
故答案为B。
4.【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 89% 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 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 50%。耕地面积为 137万平方千米;其中高产耕地仅 29.4万平方千米。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解答】A.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符合题意。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不符合题意。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C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土壤污染。这些重金属进入土壤,被粮食作物吸收,通过食物进入到人体内,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解答】大米“镉超标”,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所以造成这种“问题大米”的原因是水、土重金属污染。
故答案为C.
6.【答案】C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造成土壤污染的有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两种类型。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和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都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化学污染。
故答案为C.
7.【答案】D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解答】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8.【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由于长期以来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造成1/3的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使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解答】“滥伐森林,植被减少、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都属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故答案为B.
9.【答案】D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故答案选:D
【分析】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直接相关。
10.【答案】B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绿色植物的根系特点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绿色植物的根系发达盘根错节,可以将土壤牢牢地抓住,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可以起到防止土地沙漠化的作用。
故答案为:B
11.【答案】化学;生物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故答案为:化学;生物
12.【答案】(1)木质部
(2)100
(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双子叶植物木质部中有导管,可以从下至上运输通过根毛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有筛管,可以从上至下运输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解答】(1)双子叶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木质部,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2)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故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理论上可获得100千克的镍。(3)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故答案为:(1)木质部(2)100;(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13.【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对土壤中的其他物质起分解作用,一些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枝败叶等能快速地被土壤中的生物分解,而像塑料等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白色污染,从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是能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等。
【解答】(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14.【答案】(1)B
(2)沿河放置,污染水源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垃圾也被称为放置错误的资源,因为生活垃圾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垃圾分类处理,这样也大大减少了需要处理的垃圾数量。
【解答】(1)居民们对垃圾没有分类放置的原因主要是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或者是有些居民根本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跟产生垃圾的多少无关,故选B.(2)居民区附近小型垃圾中转站靠近河岸,沿河放置会造成水污染。
故答案为:(1)B;(2)沿河放置;污染水源
15.【答案】(1)水土
(2)大气
(3)植树造林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可以从植被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护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1)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因此A坡与B坡不同的变量是草皮(植被)。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植被多)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因此沙尘暴频发主要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温州土壤资源短缺,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
(1)水土(或土壤)
(2)大气(或空气、或环境)
(3)植树造林(或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或严禁乱砍滥伐)
16.【答案】(1)A(有机物)
(2)C
(3)分类回收等
【考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可根据题中的信息以及扇形图中各个项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1)根据调查结果图可以看出生活垃圾的成分以A有机物为主,占总量的54.0%。(2)据图可知: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层含量低于30cm~60cm层含量。(3)从不污染环境,回收再利用等角度分析: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
故答案为:(1)A(有机物);(2)C;(3)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加强科研,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