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1--2节)提升训练
一、单选题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图中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标志的识别。由于燃油燃气容易起火,加油站应远离火源,以免发生起火爆炸事件。
【解答】加油站应远离火源,以免发生起火爆炸事件,所以加油站必须粘贴禁烟标志。A.图示为剧毒标志。B.图示为节约用水标志。C.图示为禁止鸣笛标志。D.图示为禁止吸烟标志。
故答案为D.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下列标志中,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标志的识别。
【解答】A.图示为可回收标志。B.图示为节约用水标志。C.图示为禁止吸烟标志。D.图示为节约资源标志。
故答案为A.
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下列关于符号特点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简明性 B.完整性 C.统一性 D.方便性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因此符号具有统一性;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因此符号具有简明性而不具有完整性;符号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因此符号具有方便性。
故答案为B.
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下列用到模型法的是( )
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解答】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属于利用动植物的生理特性进行分类。A不符合题意。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属于利用模型法模拟光线传播。B符合题意。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属于控制变量法。C不符合题意。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属于放大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常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解答】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氧气分子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变小了,氧气分子密度会变大。符合这一变化的物理模型是B选项所示模型图。
故答案为B.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 B.电压表
C.漏斗 D.磁感线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如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全貌和运动状态;通过细胞模式图来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些都是模型。
【解答】A.水分子的分子结构是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分子。B.电压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不是模型,而是符号,把复杂结构简单化。C.漏斗的结构图是模型。D.磁场以及磁感线方向也是模型。
故答案为B.
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小空心圆”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水的液态和气态都属于水的物理性质,当只有物理性质改变时,其化学性质是不变的,分子结构也不会改变。
【解答】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水的物理状态并不影响它的化学组成。所以无论是液态、气态或者是液态和气态的混合体,水分子的物理模型都不变,是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的结构。
故答案为C.
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分子 物质 原子
B.分子 原子 物质
C.原子 物质 分子
D.原子 分子 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解答】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故原子、分子和物质的正确关系是:原子→ 分子 → 物质。
故答案为D.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B、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错误;
C、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有一定的大小,故选项错误;
D、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若用“空心圆”表示碳原子,用“实心圆”表示氧原子,则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分子有两种原子构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解答】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故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答案】D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解答】A.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C不符合题意。
D.分子和原子的都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空间的影响,不一定都大,原子间的间隔受电荷的影响,也不一定都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下列各图是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空心圆”和“实心圆”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同种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解答】同种分子由相同种类和相同数量的原子组成。A选项中是两种原子的混合体;B选项中有三种分子;C选项中有两种分子;D选项中只有一种分子。
故答案为D.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很小。
【解答】“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充分说明了水分子很小。
故答案为A.
1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原子核分子都是微粒,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 10 -10 米数量级,由原子组成的分子也很小。
【解答】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微粒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微粒间还有间隔,而且微粒通常是运动着的。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受热时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C.液体蒸发变成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由原子组成,如果不是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结构是不会改变的。
【解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受热的情况下体积增大,但这个过程中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A叙述错误;降温时,分子运动变慢,故B叙述正确;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故C叙述正确;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故D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A.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 B.氧分子的间隔
C.氧气的化学性质 D.构成氧分子的原子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当氧气分子的密度改变时,其表现出来的物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当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这时氧气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改变。
【解答】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这时氧气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改变,由气态变成液体,在这种变化中,氧气的分子结构以及氧分子的体积都没有发生改变,氧气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而是氧气分子的密度改变了,变得更密集。
故答案为B.
1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行星模型,而现在科学家认为电子云模型更符合实际。
【解答】三种模型依次为葡萄干蛋糕模型、行星模型、电子云模型,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子云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有关电子的现象。
故答案为:D
1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原子呈电中性,这是因为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与带正电的质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中一定含有带正电的质子。
故答案为B.
1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已知碳-14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碳-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2 D.14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原子结构中,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与带正电的质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已知碳-14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则碳-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故答案为A.
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解答】A.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该模型表示的是氦原子。A不符合题意。
B.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电荷数为2。B不符合题意。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不符合题意。
D.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解答】A.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即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原子呈电中性,中子不带电。B符合题意。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解答】卢瑟福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他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
故答案为A.
2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尔泽克,他们在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解答】A.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更微小的基本粒子。A不符合题意。
B.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C符合题意。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可能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4个质子和5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解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图中6个带负电荷的粒子是电子,6个带正电荷的粒子是质子,8个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
故答案为A.
2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汤姆生和卢瑟福都对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论述中,不属于他们两人共同观点的是( )
A.原子很小,但可以分 B.原子是电中性的
C.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卢瑟福和汤姆生通过相应实验揭示了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所以原子虽然很小,但可以分,他们都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是电中性的,但他们对原子中正电荷分布的认识是不同的,汤姆生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而卢瑟福则认为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答】卢瑟福和汤姆生都认为原子虽然很小,但可以分,A选项不符合题意;他们都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C选项不符合题意;原子是电中性的,B选项不符合题意;但他们对原子中正电荷分布的认识是不同的,汤姆生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而卢瑟福则认为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氢粒子,它由三个氕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成。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一定含有3个中子
B.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C.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
D.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因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则不含有中子,故A说法错误;
B、普通氢分子2个原子核,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构成,故B说法正确;
C、根据3个原子核和2个电子,该微粒可表示为H3+,故C说法正确;
D、H3+和H2的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与H2不同,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2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 )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的吸引作用从外界吸引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阴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解答】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故答案为C.
2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下列关于镁原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 D.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解答】镁离子是阳离子,是镁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2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镁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镁原子和镁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A不符合题意;质量几乎相等,B不符合题意;镁离子是镁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2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C不符合题意;电子数即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镁原子和镁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即电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已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在数值上相等。若R2+核外有x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m-x+2 B.m+x-2 C.m-x-2 D.m+x+2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带正电。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解答】R2+是R原子失去两个核外电子得到的,因此其质子数为x+2。因R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等于m,所以中子数=m-(x+2)=m-x-2。
故答案为C.
3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气体压缩为液体,分子体积变小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氦原子)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离子也能构成物质。(3)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A不符合题意。
B.气体压缩为液体,分子体积不变,分子密度变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B符合题意。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不符合题意。
D.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元素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一个中子变成质子”会使中子数减少1个,变为7个,质子数增加1个,变为7个。质子数是7的元素为氮元素。
故答案为B.
3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解答】氚原子结构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氚原子结构中含有1个电子。与此相符的结构图是A选项。
故答案为A.
3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的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A.电子数目不同 B.中子数目不同
C.质子数目不同 D.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同位素的各原子中子数不相同,碳-12、碳-13、碳-14都是碳的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中子数不相同。
故答案为B.
3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科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 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 53131I和 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属于同种元素
C.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科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 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53131I和 53127I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位素原子,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53131I和 53127I属于两个不同原子,两者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用“ ”“ ”和“实心圆”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甲图中有1个电子,1个质子,2个中子;乙图中有2个电子,2个质子,2个中子;丙图中有1个电子,1个质子,0个中子;丁图中有2个电子,2个质子,1个中子。甲和丙都只具有1个质子,1个电子(核电荷数),属于同一种元素,而且是同位素;乙和丁都只具有2个质子,属于同一种元素,而且是同位素。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8的原子的总称。
【解答】核电荷数(质子数)是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3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二氧化碳是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但我们却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因而人们就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来表示二氧化碳的结构。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表示碳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
(1)根据图中的结构模型,你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 构成。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都是由 构成的。
(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请你写出用字母表示的二氧化碳的符号: 。
【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2)CO2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结构模型及简写符号。结合本节所学相关知识,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由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分子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2)如果用“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且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二氧化碳的符号可以表示为CO2。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2)CO2
3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阅读有关科学发展的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原子结构认识史:
“实心球模型”(道尔顿)→“西瓜模型”(汤姆生)→“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分层模型”(玻尔)→……
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仍在继续。但也有科学家质疑:原子内部的微粒真的无限可分吗?
(1)科学家在探索原子结构内部奥秘时,在不断的实验中重建模型,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合理的是 。
A.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B.模型一定是研究对象本身的放大或缩小,不可改变
C.建立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
(2)根据以上信息,谈谈你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A;C
(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质疑)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解答】(1)模型不一定是研究对象本身的放大或缩小,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我们可以借助模型来认识和理解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因此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2)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结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或者科学发展需要质疑。
故答案为:(1)A、C;(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质疑)
3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 和 ,分裂出来的 又重新组合成 ,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 构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答案】(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
(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水分子的电解实验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
【解答】(1)由题图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可知,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故答案为:(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用“ ”和“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 。
【答案】(1)
(2)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
(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混合电解实验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通电时,氮气分子分裂成氮原子,氧气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成一氧化氮分子。
【解答】(1)B图表示通电时,氮气分子分裂成氮原子,氧气分子分裂成氧原子。(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3)结合题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故答案为:(1);(2)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4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如图所示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示意图(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根据图示你得出的结论有:①从物质构成角度看, ;②从物质变化角度看, 。(各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知识点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结合题图可知,这一变化为:首先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继续加热,汞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汞,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氧气。所以可以得出结论:①从物质构成角度看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4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每种分子的结构模型分析回答。
【解答】(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以看出: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氢、氧2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碳、氢、氧3种原子; 1个甲烷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共5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共4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共3个原子。
(2)由分子结构模型可以知:氢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2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所以可以得出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结论
(3)由分子结构模型可以知:过氧化氢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但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但乙炔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子构成的,而甲烷分子是由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可以得出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的结论。
故答案为:(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4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 和 构成,原子核由 和中子构成。
【答案】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答案为: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
4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字母)。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1)乙
(2)A;B;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 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解答】(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大部分α粒子沿原来方向向前运动,少数α粒子方向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被反弹回来,所以乙符合。(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并未达到完美。
故答案为:(1)乙;(2)A、B、D
4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①氧气 ②镁 ③氯化钠 ④二氧化碳
【答案】①④;②;③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解答】①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②镁是由镁原子构成的;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④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4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请填表并比较氯原子与氯离子、镁原子与镁离子、镁离子与氯离子,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横线上。
粒子名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粒子所带电荷
镁原子 12 12 0
镁离子 12 10 两个单位正电荷
氯原子 17 17 0
氯离子 17 18 一个单位负电荷
氯原子与氯离子: 。
镁原子与镁离子: 。
镁离子与氯离子: 。
【答案】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原子与氯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镁原子与镁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镁离子与氯离子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故答案为: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4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带负电的微粒有 。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
(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 。
(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答案】(1)中子、分子、原子
(2)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电子、阴离子
(4)电子
(5)分子
(6)质子、电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3)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氦原子)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解答】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的吸引作用从外界吸引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阴离子带负电。(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3)带负电的微粒有电子、阴离子。(4)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质量最小的微粒是电子。(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分子。(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故答案为:(1)中子、分子、原子;(2)质子、原子核、阳离子;(3)电子、阴离子;(4)电子;(5)分子;(6)质子、电子
4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离子。
(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
【答案】(1)得失
(2)阳
(3)不显;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带正电。
【解答】(1)通过对图的观察可知,电子由甲原子向乙原子转移,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2)通过对图的观察可知,电子由甲原子向乙原子转移,形成带正电的甲离子和带负电的乙离子。(3)因为电子只在甲、乙间移动,所以两种离子所带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正因如此,最终形成的化合物是不显电性的。
故答案为:(1)得失;(2)阳;(3)不显;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4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下表所示的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字母)
组别 质子 中子 电子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26 30 26
D 14 16 14
【答案】B;AD
【知识点】同位素;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表格数据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分析表格数据,可知AD互为同位素,BC是同一种元素,其中B为阳离子,C为阴离子。
故答案为:B;AD
三、解答题
5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为某原子构成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此图片,谈谈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答出三条,合理均匀)
【答案】解:由图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2)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解答】由题图可以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故答案为:由图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二章(1--2节)提升训练
一、单选题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图中所示的标志中,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是( )
A. B.
C. D.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下列标志中,属于物品回收标志的是( )
A. B. C. D.
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下列关于符号特点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简明性 B.完整性 C.统一性 D.方便性
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分类法、模型法等,下列用到模型法的是( )
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分子变化模型合理的是( )
A. B. C. D.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下列表达方式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水分子 B.电压表
C.漏斗 D.磁感线
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小空心圆”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分子 物质 原子
B.分子 原子 物质
C.原子 物质 分子
D.原子 分子 物质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1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若用“空心圆”表示碳原子,用“实心圆”表示氧原子,则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
A. B. C. D.
1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1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下列各图是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空心圆”和“实心圆”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同种分子的是( )
A. B.
C. D.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受热时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C.液体蒸发变成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A.氧分子的体积 B.氧分子的间隔
C.氧气的化学性质 D.构成氧分子的原子
1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1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1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已知碳-14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碳-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2 D.14
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2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2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2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尔泽克,他们在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2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可能有(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4个质子和5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2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汤姆生和卢瑟福都对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论述中,不属于他们两人共同观点的是( )
A.原子很小,但可以分 B.原子是电中性的
C.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氢粒子,它由三个氕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成。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一定含有3个中子
B.它比一个普通氢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C.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
D.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2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 )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2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下列关于镁原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 D.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
2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已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在数值上相等。若R2+核外有x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m-x+2 B.m+x-2 C.m-x-2 D.m+x+2
3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B.气体压缩为液体,分子体积变小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3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3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的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A.电子数目不同 B.中子数目不同
C.质子数目不同 D.化学性质不同
3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科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 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 53131I和 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属于同种元素
C.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3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用“ ”“ ”和“实心圆”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丁互为同位素 B.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C.甲、丙的核电荷数不同 D.甲、丙为同一种原子
3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二、填空题
3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二氧化碳是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但我们却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因而人们就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来表示二氧化碳的结构。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其中每一个单元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单元中的黑色小球表示碳原子,白色小球表示氧原子。
(1)根据图中的结构模型,你能看出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其实是由许许多多个 构成。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都是由 构成的。
(2)如果用大写字母“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请你写出用字母表示的二氧化碳的符号: 。
3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1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同步测试(1))阅读有关科学发展的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原子结构认识史:
“实心球模型”(道尔顿)→“西瓜模型”(汤姆生)→“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分层模型”(玻尔)→……
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仍在继续。但也有科学家质疑:原子内部的微粒真的无限可分吗?
(1)科学家在探索原子结构内部奥秘时,在不断的实验中重建模型,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合理的是 。
A.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B.模型一定是研究对象本身的放大或缩小,不可改变
C.建立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
(2)根据以上信息,谈谈你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写出一点即可)。
3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 和 ,分裂出来的 又重新组合成 ,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 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 构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4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用“ ”和“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 。
4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如图所示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示意图(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根据图示你得出的结论有:①从物质构成角度看, ;②从物质变化角度看, 。(各写出一条即可)
4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测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分子中有 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 种原子;1个甲烷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 个原子。
(2)比较氢分子(或氧分子)与水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3)比较过氧化氢和水分子、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可得出什么结论? 。
4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 和 构成,原子核由 和中子构成。
4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字母)。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4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①氧气 ②镁 ③氯化钠 ④二氧化碳
4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请填表并比较氯原子与氯离子、镁原子与镁离子、镁离子与氯离子,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横线上。
粒子名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粒子所带电荷
镁原子 12 12 0
镁离子 12 10 两个单位正电荷
氯原子 17 17 0
氯离子 17 18 一个单位负电荷
氯原子与氯离子: 。
镁原子与镁离子: 。
镁离子与氯离子: 。
4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带负电的微粒有 。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
(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 。
(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4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2))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离子。
(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
4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3))下表所示的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字母)
组别 质子 中子 电子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26 30 26
D 14 16 14
三、解答题
5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同步测试(1))如图为某原子构成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此图片,谈谈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答出三条,合理均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标志的识别。由于燃油燃气容易起火,加油站应远离火源,以免发生起火爆炸事件。
【解答】加油站应远离火源,以免发生起火爆炸事件,所以加油站必须粘贴禁烟标志。A.图示为剧毒标志。B.图示为节约用水标志。C.图示为禁止鸣笛标志。D.图示为禁止吸烟标志。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标志的识别。
【解答】A.图示为可回收标志。B.图示为节约用水标志。C.图示为禁止吸烟标志。D.图示为节约资源标志。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不同的事物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因此符号具有统一性;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因此符号具有简明性而不具有完整性;符号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因此符号具有方便性。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解答】A.“根据生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和动物”属于利用动植物的生理特性进行分类。A不符合题意。
B.“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属于利用模型法模拟光线传播。B符合题意。
C.“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属于控制变量法。C不符合题意。
D.“将一用细线悬挂着的乒乓球轻轻靠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属于放大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常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解答】有一密封容器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上面有一个不漏气的活塞,慢慢下压活塞,密封容器内部氧气分子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变小了,氧气分子密度会变大。符合这一变化的物理模型是B选项所示模型图。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如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全貌和运动状态;通过细胞模式图来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些都是模型。
【解答】A.水分子的分子结构是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分子。B.电压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不是模型,而是符号,把复杂结构简单化。C.漏斗的结构图是模型。D.磁场以及磁感线方向也是模型。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水的液态和气态都属于水的物理性质,当只有物理性质改变时,其化学性质是不变的,分子结构也不会改变。
【解答】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水的物理状态并不影响它的化学组成。所以无论是液态、气态或者是液态和气态的混合体,水分子的物理模型都不变,是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的结构。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解答】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故原子、分子和物质的正确关系是:原子→ 分子 → 物质。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B、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错误;
C、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而不是分子有一定的大小,故选项错误;
D、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分子有两种原子构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解答】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故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解答】A.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C不符合题意。
D.分子和原子的都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空间的影响,不一定都大,原子间的间隔受电荷的影响,也不一定都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解答】同种分子由相同种类和相同数量的原子组成。A选项中是两种原子的混合体;B选项中有三种分子;C选项中有两种分子;D选项中只有一种分子。
故答案为D.
13.【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很小。
【解答】“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充分说明了水分子很小。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原子核分子都是微粒,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 10 -10 米数量级,由原子组成的分子也很小。
【解答】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微粒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微粒间还有间隔,而且微粒通常是运动着的。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由原子组成,如果不是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结构是不会改变的。
【解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受热的情况下体积增大,但这个过程中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A叙述错误;降温时,分子运动变慢,故B叙述正确;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故C叙述正确;电解水的微观实质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故D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A.
16.【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当氧气分子的密度改变时,其表现出来的物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当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这时氧气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改变。
【解答】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淡蓝色液体,这时氧气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改变,由气态变成液体,在这种变化中,氧气的分子结构以及氧分子的体积都没有发生改变,氧气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而是氧气分子的密度改变了,变得更密集。
故答案为B.
17.【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行星模型,而现在科学家认为电子云模型更符合实际。
【解答】三种模型依次为葡萄干蛋糕模型、行星模型、电子云模型,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子云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有关电子的现象。
故答案为:D
18.【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原子呈电中性,这是因为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与带正电的质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中一定含有带正电的质子。
故答案为B.
19.【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原子结构中,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与带正电的质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已知碳-14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则碳-14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故答案为A.
20.【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解答】A.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该模型表示的是氦原子。A不符合题意。
B.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电荷数为2。B不符合题意。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不符合题意。
D.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解答】A.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即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原子呈电中性,中子不带电。B符合题意。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C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解答】卢瑟福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他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
故答案为A.
23.【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解答】A.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更微小的基本粒子。A不符合题意。
B.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C符合题意。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4.【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解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图中6个带负电荷的粒子是电子,6个带正电荷的粒子是质子,8个不带电的粒子是中子。
故答案为A.
2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卢瑟福和汤姆生通过相应实验揭示了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所以原子虽然很小,但可以分,他们都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是电中性的,但他们对原子中正电荷分布的认识是不同的,汤姆生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而卢瑟福则认为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答】卢瑟福和汤姆生都认为原子虽然很小,但可以分,A选项不符合题意;他们都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C选项不符合题意;原子是电中性的,B选项不符合题意;但他们对原子中正电荷分布的认识是不同的,汤姆生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内,而卢瑟福则认为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6.【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A、因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则不含有中子,故A说法错误;
B、普通氢分子2个原子核,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构成,故B说法正确;
C、根据3个原子核和2个电子,该微粒可表示为H3+,故C说法正确;
D、H3+和H2的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与H2不同,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27.【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的吸引作用从外界吸引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阴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解答】某粒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故答案为C.
28.【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解答】镁离子是阳离子,是镁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2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镁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镁原子和镁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A不符合题意;质量几乎相等,B不符合题意;镁离子是镁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2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C不符合题意;电子数即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镁原子和镁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即电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9.【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带正电。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解答】R2+是R原子失去两个核外电子得到的,因此其质子数为x+2。因R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等于m,所以中子数=m-(x+2)=m-x-2。
故答案为C.
30.【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1)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氦原子)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离子也能构成物质。(3)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A不符合题意。
B.气体压缩为液体,分子体积不变,分子密度变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B符合题意。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不符合题意。
D.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元素组成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1.【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一个中子变成质子”会使中子数减少1个,变为7个,质子数增加1个,变为7个。质子数是7的元素为氮元素。
故答案为B.
32.【答案】A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解答】氚原子结构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根据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氚原子结构中含有1个电子。与此相符的结构图是A选项。
故答案为A.
33.【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同位素的各原子中子数不相同,碳-12、碳-13、碳-14都是碳的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中子数不相同。
故答案为B.
34.【答案】A
【知识点】同位素
【解析】【分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科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 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53131I和 53127I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属于同位素原子,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53131I和 53127I属于两个不同原子,两者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5.【答案】B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甲图中有1个电子,1个质子,2个中子;乙图中有2个电子,2个质子,2个中子;丙图中有1个电子,1个质子,0个中子;丁图中有2个电子,2个质子,1个中子。甲和丙都只具有1个质子,1个电子(核电荷数),属于同一种元素,而且是同位素;乙和丁都只具有2个质子,属于同一种元素,而且是同位素。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6.【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分析】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8的原子的总称。
【解答】核电荷数(质子数)是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
故答案为B.
37.【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2)CO2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结构模型及简写符号。结合本节所学相关知识,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由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分子结构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是由许许多多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2)如果用“C”表示碳原子,用“O”表示氧原子,且原子的个数表示在字母的右下角,二氧化碳的符号可以表示为CO2。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分子;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2)CO2
38.【答案】(1)A;C
(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质疑)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解答】(1)模型不一定是研究对象本身的放大或缩小,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我们可以借助模型来认识和理解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因此模型是在实验和发现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2)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结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或者科学发展需要质疑。
故答案为:(1)A、C;(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质疑)
39.【答案】(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
(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水分子的电解实验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
【解答】(1)由题图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可知,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故答案为:(1)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2)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0.【答案】(1)
(2)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
(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混合电解实验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通电时,氮气分子分裂成氮原子,氧气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成一氧化氮分子。
【解答】(1)B图表示通电时,氮气分子分裂成氮原子,氧气分子分裂成氧原子。(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3)结合题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故答案为:(1);(2)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3)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41.【答案】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知识点分析题图,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结合题图可知,这一变化为:首先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继续加热,汞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汞,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氧气。所以可以得出结论:①从物质构成角度看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42.【答案】(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每种分子的结构模型分析回答。
【解答】(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以看出: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氢、氧2种原子;甲醛分子中有碳、氢、氧3种原子; 1个甲烷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共5个原子;1个甲醛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共4 个原子;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共3个原子。
(2)由分子结构模型可以知:氢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氧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2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所以可以得出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结论
(3)由分子结构模型可以知:过氧化氢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但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乙炔分子和甲烷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但乙炔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子构成的,而甲烷分子是由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可以得出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的结论。
故答案为:(1)2;3;5;4;3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相同原子、不同的原子个数可组合成不同物质的分子。
43.【答案】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解答】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答案为: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
44.【答案】(1)乙
(2)A;B;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 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解答】(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大部分α粒子沿原来方向向前运动,少数α粒子方向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碰到原子核被反弹回来,所以乙符合。(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并未达到完美。
故答案为:(1)乙;(2)A、B、D
45.【答案】①④;②;③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解答】①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②镁是由镁原子构成的;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④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①④;②;③
46.【答案】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氯原子与氯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镁原子与镁离子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镁离子与氯离子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故答案为: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都带电,但电荷数和电性不同
47.【答案】(1)中子、分子、原子
(2)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电子、阴离子
(4)电子
(5)分子
(6)质子、电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3)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氦原子)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解答】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微粒中: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的吸引作用从外界吸引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阴离子带负电。(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3)带负电的微粒有电子、阴离子。(4)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质量最小的微粒是电子。(5)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有分子。(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故答案为:(1)中子、分子、原子;(2)质子、原子核、阳离子;(3)电子、阴离子;(4)电子;(5)分子;(6)质子、电子
48.【答案】(1)得失
(2)阳
(3)不显;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题意即可得出答案。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是指原子由于外界作用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阳离子带正电。
【解答】(1)通过对图的观察可知,电子由甲原子向乙原子转移,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2)通过对图的观察可知,电子由甲原子向乙原子转移,形成带正电的甲离子和带负电的乙离子。(3)因为电子只在甲、乙间移动,所以两种离子所带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正因如此,最终形成的化合物是不显电性的。
故答案为:(1)得失;(2)阳;(3)不显;两种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电性相反
49.【答案】B;AD
【知识点】同位素;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点,分析表格数据即可得出答案。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解答】分析表格数据,可知AD互为同位素,BC是同一种元素,其中B为阳离子,C为阴离子。
故答案为:B;AD
50.【答案】解:由图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1)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2)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多。
【解答】由题图可以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故答案为:由图看出,原子很小,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由内层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