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3-30 17: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
由______器官(或细胞)分泌的________通过____作用于特定的__器官或__细胞的一种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机制是_____。
内分泌


反馈
化学物质
体液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的概念: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起调节的物质:激素、CO2、H+、组织胺等化学物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体液调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传递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3.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4.单细胞和一些多细胞的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举 例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反射弧
迅速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缩手反射
甲状腺激素
(一) 人的体温调节及其意义
1.定义:
2.临床测定:
口腔:
腋窝:
直肠:
36.7~37.7 (37.2)
36.0~37.4 (36.8)
36.9~37.9 (37.5)
人身体核(内部或深部)的温度,在37.5℃左右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3.体温变动
(1)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
在狭小范围内变动.
新生儿、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
(2)同一个人体温的昼夜变动
特点:
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体温的昼夜差别不超过1℃
体温过低或过高有何危害?
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想一想
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
降低:低温麻醉
用药物和人工方法降温,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强,则可以在不损害大脑的前提下延长阻断脑部血流的时间.
升高:感冒时的发烧
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提高,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
人体体温恒定是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体体温高低取决于什么
体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热量和散热量。
想一想:
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
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最多)
散热途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二)体温的调节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哪里?
下丘脑
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分别是?
分布:
种类: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想一想:
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散热结构和产热结构各有什么变化呢?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
寒冷环境:
体温的调节
寒冷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
刺激
传入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减少散热
增加产热
炎热环境:
炎热
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
刺激
传入神经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
增加散热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作用下,人体保持恒温。
但是人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引起体温降低.
(冻疮:皮肤血管持久性收缩引起,组织坏死)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产热多而散热困难,引起体温升高.
(中暑)
1、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撤减衣被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A
2.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存在于( )
A.大脑皮层 B.小脑皮层
C.下丘脑 D.脊髓
C
3.将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室温下移
至4℃的环境中,两者的耗氧量发生
的变化是( )
A.均增加
B.青蛙增加,小白鼠减少
C.均减少
D.青蛙减少,小白鼠增加
D
2.人体水盐平衡调节
(1).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A.水的平衡
摄入量/ml
来自饮水 1300
来自食物 900
来自物质代谢 300
排出量/ml
由肾排出 1500
由皮肤排出 500
由肺排出 400
由大肠排出 100
共计:2500
共计:2500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尿液的形成
(1)血液流经肾小球,从血浆中过滤出一些基本
不含蛋白质的滤液到肾小囊腔中,称为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形成终尿.与原尿
相比,质和量都发生很大变化.
(2)原尿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处,99%的水、全部
葡萄糖、无机盐等大部分被重吸收,而代谢
产物很少被重吸收.
(3)肾小管、集合管除重吸收外,还有分泌作用,
即分泌H+、K+进入尿液.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垂体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
管重吸收水分
尿量
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降
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降
减少
抑制
促进
促进
抑制
⑴神经调节: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弧
刺激
反应
·感受器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神经中枢
下丘脑
·效应器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垂体后叶
·刺激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
·效应
释放抗利尿激素
⑵激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ADH)
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中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1、无机盐的平衡:(以Na+、K+为例)
⑴Na+、K+的平衡:
☆来源:均来自食物(Na+主要来自食盐)
☆去路:
·肾脏排尿(重要途径)
·肾脏排尿(重要途径)
·皮肤排汗(Na+特有)
·大肠排便
·大肠排便
Na+
K+
B.无机盐的平衡
⑵Na+、K+的代谢的特点:
·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 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⑶临床上常把血钾(血清中的K+)含量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指标
2、Na+、K+的平衡的调节:
⑴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⑵调节的激素:
醛固酮(固醇类激素,有保Na+排K+的作用)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固醇类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和K+的分泌。
⑶调节过程:
血钠降低
血钾升高
+
肾上腺皮质
分泌
醛固酮
肾小管、集合管
作用于
+
(Na+的重吸收,K+的分泌)
血钠升高
血钾降低
维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有何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可以维持内环境成分的稳定,保证细胞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钠盐大量丢失而不补充,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
再如:血钾含量过低,会引起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 并导致心率失常。
例.将狗的双侧肾上腺切除,当其出现症状后注射某激素,接着测定随尿液排出的Na+、K+量,结果如图。注射的激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
思考: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 人体是怎么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因此尿量增加,将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了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血糖浓度的调节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协调,动物体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1、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是因为( )
A、降温 B、维持水分和钠盐代谢的平衡
C、清洁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B
2.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糖升高依赖神经调节,血糖降低依
赖体液调节
B.血糖升高依赖体液调节,血糖降低依
赖神经调节
C.血糖升高和降低依赖神经——体液的
共同调节
D.血糖升高和降低都依赖神经调节
C
3.天气变冷时,维持体温所散失的热能增多,人体内下列哪些腺体的分泌量会增多( )
①垂体 ②甲状腺 ③胰岛 ④肾上腺 ⑤卵巢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④ D. ③④
B
课堂检测与练习
4、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回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加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5、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B
B
6.下列各项与下丘脑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血液pH的稳态
C.体温的恒定
D.血糖稳态的调节
B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粘膜、内脏温觉感受器
脑部血液温度
物理方式调节
神经冲动
皮肤血管
立毛肌
骨骼肌
汗 腺
代谢方式调节
甲状腺
脑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 腺激素
肾上腺
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
人体的体温调节
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加,毛细血管舒张;
产热减少: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减少。
正常体温
(动态平衡)
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
下丘脑
感受到变化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
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
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
少,毛细血管收缩;
产热增加: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增加。
㈢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1、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3、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废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血浆成分的恒定及保证每日35-50g代谢废物溶解后排出,每日尿量至少500mL。若尿量少于400mL,就会因代谢废物的积累而可能导致尿毒症。
钠的作用: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与水的平衡,提高心肌的兴奋性。血液中Na+的减少会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昏迷。
钾的作用:
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血液中K+减少会降低细胞内液渗透压,并出现心肌自动节律异常;若血钾过高,则会出现心肌过度舒张,即心动过缓。
同课章节目录